【摘" 要】“立學課堂”是圍繞學生的“學”開展的課堂教學,旨在通過教師的引導、設計、鼓勵、點撥,幫助學生從自我需求出發進行自主性探索、發現和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借助“立學課堂”的教學概念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能讓教師從內在需求出發,引導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理解閱讀的價值、提高學習的效率、學會語言的智慧,這對小學生未來的語文素養培養至關重要。
【關鍵詞】立學課堂;小學語文;語文素養
小學階段的語文素養培養,具有“地基”的作用,旨在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基礎,基礎不僅要扎得實、扎得深,更要扎得廣,將其引申到教學方法上,就是要教得有內容、有價值、有目標,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當下,更要關注學生的未來,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外在能力,更要關注學生的內在素養。筆者從自主閱讀、聽講效率、學習動能和實踐能力四個方面,探究“立學課堂”在小學語文素養培養方面的應用價值。
一、細微處融入想象,引導自主閱讀
培養閱讀興趣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的第一步,而如何能真正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可以“讀好書”“好讀書”,而不只是喜歡看圖畫,也不會再坐不住、讀不進去,才是培養閱讀興趣的重點。一方面,教師要從想象力出發,引導學生樹立對文學意境的向往和立體感知,讓學生能從文字中看到一個繽紛美麗的世界,感受到閱讀帶給人靈魂上的潔凈力與愉悅感。
以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四大名著為例,要讓學生自主閱讀《三國演義》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可以選擇閱讀簡化版、兒童版,也可以嘗試閱讀原版,閱讀原版更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更能夠了解原著本身。教師在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閱讀原著之前,一定要在導讀方面做足功課,如將三國演義的每一章節中的精彩片段進行情節演繹,幫助學生挖掘細微處的文學藝術魅力,讓學生帶著更深層次的理解閱讀。以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為例,這一回中呂布所言“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可以作為引導學生閱讀的素材,引言可以從“呂布背叛做內應”這個吸引人的點入手,進行興趣引導,如“王允想要離間呂布與董卓,讓呂布為他們除掉董卓做內應,可是如何做呢?且聽分解:王允對呂布說:‘董卓不僅占了我的女兒,還奪走了將軍的妻子,說出來都不怕您笑話,這簡直是被全天下都恥笑的事!欺負我一個老邁之人也就算了,居然還欺負到您這位蓋世將軍頭上,真是太過分了!’呂布很容易就被煽動起了不忿的情緒,激動地拍案而起:‘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王允接著拱火:‘不錯,以您的才華哪里是董卓能用得起的。’這便成功地將呂布離間過來,成為王允他們除掉董卓的內應。此謂捧殺,請從本回內容中找出王允離間呂布和董卓成功的原因有哪幾點。”這種方式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本回內容,不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矛盾鮮明地講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有效降低了學生閱讀原文的難度,讓五年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古文詞匯量,感受古代版《權力的游戲》的精彩,理解古人斡旋的智慧。
另一方面,學生的自主閱讀是需要思路引導的,絕對“自主”的閱讀是散漫的、缺乏目標引導的,這樣的閱讀不僅效率低下,也會在缺乏興趣和思路引導的情況下快速喪失閱讀動力,學生很容易放棄。還以《三國演義》的閱讀為例,教師可以將《三國演義》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和“三國歸晉”五個部分,將每一部分的人物關系圖提供給學生,空出姓名部分,讓學生通過閱讀自行填寫,同時也鼓勵學生在每個人物關系旁進行事件說明,讓學生能夠將自己讀過的東西進行歸納、總結為自己的語言和理解。
通過這種以小見大的想象力引導,學生能從需求出發進行短篇、中篇和長篇文本的閱讀,逐漸建立對文字的耐性和韌性,學會運用閱讀思維理解和思考閱讀內容,這對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和深入閱讀能力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設計上厘清思維,提高聽講效率
三年級以上的語文教材開始以單元進行劃分,通過單元主題的整合,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教師也應從邏輯上幫助學生厘清教學思路,分清“一、二、三”和“總分總”,以較為理性的教學設計思路中和較為感性的語言內容理解,讓學生能夠圍繞自己的學習制訂“個性化”學習方案,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以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祖父的園子》教學為例,教師在預習作業中可以為學生列出簡潔、清晰的預習內容,將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節奏進行簡單的說明,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一是生字(蚱、晃、啃、櫻……);二是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解析文章情感,學習表現手法。本節課的教學節奏和課時安排為:導入環節(5分鐘)+作者背景學習環節(5分鐘)+自學默讀課文與生字(15分鐘)+討論與解析課文中的情感描寫(15分鐘)+釋疑(5分鐘)。本節課重難點是對課文中的情感表達部分進行解讀和運用。”通過這種較為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掌握更多主動權,學生可以在認為合適的情況下適當調整教學節奏,比如,當教師認為可以推進下一環節時,學生仍舊存在不懂的地方,就可以提出拖延本環節,直到完成本環節的教學目標為止。以此,學生能將更多的疑問在課堂上解決,在提高聽講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成就感。與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這種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能夠盡量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敢說、敢問、敢答,不會存在教師問“哪里不懂”的時候,學生不敢答的情況。
三、互動中鼓勵發現,調動學習動能
師生的良性互動是發現錯漏、補齊短板的良機,也是發現未知、創新思維的突破口,教師要有效利用互動的“華點”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就像數學里面從“5、23、66、97”這幾個數中找出與其他數不一樣的數字這道題,無論回答哪一個數其實都是正確答案,因為每一個數字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每一個發現它們的學生都具有自己的“慧眼”,教師只需要肯定學生的發現、鼓勵學生的嘗試,就能夠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和探索。
還以《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為例,教師讓學生從原文中尋找自己最有感觸的段落,并嘗試寫一小段感想表述自己的“感觸”。這在無意中就讓學生達到了“分析文章情感”的目的,但并沒有強硬地讓學生按照教案生搬硬套,而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解讀文章。比如,有的學生對“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這段深有感觸,并在感想中寫道:“本段文字我認為分成了三個視角,第一部分是作者的主觀視角,用‘似的’來表達‘我’對事物的感覺。第二部分是植物視角,用植物們‘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的字句表達植物的自由,盡管在說植物,卻也映射出人的感受。第三部分則是從蝴蝶的視角詮釋‘自由’,真正的自由不僅是想怎么樣就怎么樣,而是想去哪就去哪,誰都不會知道。這段文字使我真正認識到‘自由’的價值和含義,不僅是自我個性的自由,也是自我生活意義的自由,人生價值的自由。”教師可以在學生的感想基礎上給出評語;“很新穎、很有深度的感想,不僅看出了文章的層次,還解讀出作者的深意,更聯想到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解讀得非常深入和到位!很優秀!”由此,教師通過具體、詳細的肯定分析,幫助學生明晰自己的優勢和長處,給予學生足夠的養分,并在適當的情況下指明學生的疏漏和錯處,這種個性化的鼓勵機制,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特別對待。比如,對于語文學習有一定難度和壓力,或者學生心思比較敏感、較為焦慮時,教師就可以采取“單純的夸”的套路,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就像毛澤東同志說:“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只要給予學生光明和勇氣,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收獲,學生能夠一心向學,就自然會有積極、自覺的學習心態,如同春日里萌發的嫩芽一樣,可以顧自生長、肆意張揚。
四、情境下引入生活,提高實踐能力
自開展素質教育以來,提高語言應用能力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要想沖破這道模式禁錮突出學生的教學地位是很難的,但“以點帶面、各個擊破”,卻是一種較為可行的教學思路,比如,通過建立教學情境的方式進行導學,教師有機會將更多的生活元素融入教學環境,并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素材和靈感,讓學生在有趣、生動的教學情境中實現文學素養的應用實踐,這一點能讓學生從理論教學中“抬起頭”,看到書本以外的世界,獲得更多元、更真實的學科體驗。
以古詩文的實踐應用為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接觸到古詩文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要讓學生在作文中運用詩文,甚至學著自己寫作古體詩,卻是難上加難的。很多學生不是不感興趣,只是缺少嘗試的契機,教師一般不會將寶貴的教學時間用在讓學生“寫詩”上,卻也在無意中錯失了很多學生的作詩天賦。比如,在學習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中的古詩時,《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其實都是將風景描寫和個人情感表達結合起來的一種敘事抒情詩,教師只需幫助學生串聯起自己關于童年的記憶碎片,引發學生的情感表達,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嘗試運用和創作。比如,在教學情境中融入一些學生的童年元素,如自己的“第一臺小天才手表”“與爺爺奶奶的第一次種地”“第一個新書包”“第一把小雨傘”“第一套古裝”“第一張身份證”“與父母的第一次外出旅行”等,這些彌足珍貴的記憶都能喚起學生的深刻感觸,進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翻譯”情感詞匯,如“稚子”“爺孫”“勞作”“初識”“未解”“歲歲”等,讓學生能嘗試將自己的感想用古語表達出來,即便不通順、不押韻,只要表達正確,就值得給予高分鼓勵。以此類推,在第二單元中的四大名著學習,不同朝代的“小說”都以朝代特有的“通俗”形式講述著生動的故事,其語言邏輯都各有特色。以《紅樓夢》為例,獨特的“紅樓體”甚至一度成為網絡熱梗,被人們競相模仿,教師也完全可以鼓勵學生在寫作文、日記時嘗試使用紅樓體,比如“現如今最該有的心思,莫過于……獨我這樣不入流,偏生愛搞些擾了眾人興致的怪玩意,也不怪人家不喜歡我”之類,讓學生嘗試多種途徑抒發情感、感受傳統文學的魅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立學課堂的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種符合新課標發展要求的學習理念,不僅能夠讓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要,也給予了學生更多的主動權和選擇權,這對于當代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有著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胡志攀.培育學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路徑探析[J].新教育,2024(11):107-108.
[2]吳小賽.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J].小學生(上旬刊),2024(4):130-132.
[3]滿都拉.學生語文閱讀與語文素養的相互促進[J].教育藝術,2024(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