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史研究述評

2025-02-26 00:00:00任仟
社會科學動態(tài) 2025年1期
關鍵詞:糧食安全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學界在深耕古代糧食史研究的同時,亦不遺余力地推動著近現(xiàn)代乃至當代糧食史研究,歷經70余年,收獲碩果累累,其體系大致涵蓋當代糧食研究綜述、糧食管理制度探析以及糧食流通狀況考察三大板塊。尤其是在糧食流通狀況的探究中,細致入微地涉及了糧食的獲取途徑、供應機制及保管方式等多個層面。通過對當代糧食史進行回顧,有助于了解我國糧食管理的政策演變、城鄉(xiāng)居民的飲食變化、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遷,進而發(fā)現(xiàn)新的學術熱點,深化對當今糧食安全工作的理解。

關鍵詞:糧食史;糧食工作;糧食安全

中圖分類號:K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5)01-0068-06

“糧食”一詞是本土產物。中國古代,最早“糧”與“食”兩字分開,所指略有不同。《周禮·地官·廩人》提出“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東漢鄭玄注“行道曰糧,謂糒也;止居曰食,謂米也”(1), 即行軍或移動中食用的稱為糧或糒(干飯),定居時所用稱為食或米(谷物去殼后的種子,特指稻米)。據(jù)許嘉璐考證,大約自東漢后期,“糧”字才開始泛指“糧食”。(2) 隨著時間的推移,“糧”與“食”兩字合體,共同表達谷物之意。

糧食是“政治變量與經濟變量的函數(shù)”(3)。20世紀50年代,隨著公糧制度逐步完善,妥善保管糧食成為各大區(qū)的重要工作。(4)伴隨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在全國陸續(xù)展開,為建構新政策的合法性,出版了不少宣傳性的書籍和干部工作手冊。(5)中央、各省還有部分學校,對糧食相關政策編目整理。(6)“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展后,中央及部分地區(qū)著意于對解放以來的糧食政策和城市糧食供應工作進行總結。(7)在60至70年代期間,中央及省級的糧食管理部門,連同教學與科研機構,精心編纂了一系列介紹性資料,并成功出版了內容豐富的糧食資料匯編。關于糧食的書籍,延續(xù)著50年代對外宣傳、對內動員的指導思路,系統(tǒng)性研究著述不多。(8) 80年代以來,糧食逐步成為學術議題。

一、當代糧食研究概況

隨著經濟體制的變動、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中央各部門領導編纂糧食政策相關書籍。80年代末由商業(yè)部牽頭出版了《當代中國的糧食工作》一書,展現(xiàn)了1949年后我國的糧食工作情況。(9)為便于日后研究者查閱相關原始資料,《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將史料匯編結集成冊,形成《當代中國糧食工作史料》。(10) 1987年開始,財政部農業(yè)財務司按照時間和地域分類,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農業(yè)稅資料進行了整理,牽頭出版了涉及農業(yè)、糧食等內容的《新中國農業(yè)稅史料叢編》。(11)地方也開始整理有關糧食的史料。例如,四川省糧食局向4個地市和23個縣(市)糧食局布置了資料收集任務,結合對原根據(jù)地內糧政干部的訪談,編成《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糧政史長編》,這為研究共產黨根據(jù)地時期的糧食政策、糧食工作提供了詳實素材。(12)

90年代,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糧油倉儲及流通的歷史回顧類文章增多。(13)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央檔案館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檔案進行整理,與糧食相關的內容散見于農業(yè)、財政、商業(yè)等部分。(14) 為記錄糧油體制轉型的過程,各省市糧食局開始組織修訂糧食志、糧油志等專題性書目,詳細記錄了糧食從生產到儲存再到銷售,投放市場的過程。1996年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出版了《中國近代糧食經濟史》,介紹了從鴉片戰(zhàn)爭前至根據(jù)地時期的糧政機構和糧食政策。(15)

進入21世紀,以糧食為研究對象的通史型著作增多,民間史料日漸豐富。2002年張培剛、廖丹青編寫了《二十世紀中國糧食經濟》,該書是在張培剛20世紀30年代完成的《中國糧食經濟》書稿的基礎上增補而成,記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糧食經濟情況。(16) 2009年唐正芒編寫了《新中國糧食工作六十年》一書,梳理了1949年至2009年糧食工作的相關政策。(17)另有與中央糧食政策相關的大事編年。(18)這一時期,各地出現(xiàn)了區(qū)域性糧食市場發(fā)展的歷史回顧性書籍。(19)部分學術機構整理編輯了地方糧食機構形成的文獻,如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出版的《天津某糧管干部工作筆記摘編》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天津市糧食局糧油業(yè)務、黨務行政、工資福利的工作。(20)

二、糧食管理制度的研究

學界在前人已整理的資料基礎上,關注點與討論的話題日趨豐富。有關糧食的研究著作不斷呈現(xiàn)(21),研究視角越來越多元。糧食處置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均受到糧食行政管理模式的影響。民國時期的糧食管理政策統(tǒng)稱糧政。(22)華松年認為糧政為利用經濟和行政力量,對糧食的生產、倉儲、運輸、貿易、消費等過程,進行適當處理和調節(jié)。(23)馬軍指出糧政是糧食政治的簡稱。(24)

新中國的糧食管理機構名稱與民國時期不同,有關稱呼也不斷發(fā)生變化。1949年10月,糧食管理政策仍用“糧政”概念,部分糧食機構的建立延續(xù)著戰(zhàn)爭時期的設置,吳鵬的研究說明新中國成立之初湖北省糧食機構的設置是以解放戰(zhàn)爭時期糧食支前工作隊為基礎。(25) 1952年隨著各地糧食管理機構調整,“糧政”一詞逐漸在宣傳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糧食局”“糧食公司”。何帥波關注到50年代糧食的主管業(yè)務部門的變遷,聚焦糧食局與糧食公司、糧食局與供銷社、糧食局與私人糧食交易、糧食局與糧管所四對關系,借業(yè)務和人事變動,勾勒出河南滑縣糧食業(yè)務逐步走向國家管制的進程。(26) 張海榮利用河北一個村莊豐富的糧食賬目,還原了毛澤東時代基層村莊的糧食管理機制。(27)有學者專注于探究糧食管理的具體機構。湯水清對1953年上海私營米店代銷店的改造作出梳理。(28) 張彩將時間線延長至1956年,認為米店可視作資本主義工商業(yè)中的一類,其改造過程與其他行業(yè)的改造并無不同。(29) 馬華關注糧管所在1953年至1985年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中發(fā)揮的作用,提出糧管所成立的目的是糧食產品國家化。(30) 蔣梓瑩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指出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帶來的技術與制度困境,最終導致糧管所的消失。(31)

在國家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時期之下,部分企事業(yè)單位內部供應糧食數(shù)量不同,田錫全、宋旭考察70年代對企事業(yè)單位職工工種管理辦法改革經驗,即“旅大經驗”傳入上海后對于穩(wěn)定上海企事業(yè)單位職工糧食定量水平,控制城市糧食銷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32)

三、糧食流通情況的研究

簡單來說,當代史的糧食研究還存在對糧食流通方向的整體考察;其中,按照糧食流通方向延展為三個話題,即收、支、存,“收”包括糧食的征收;“支”即糧食的銷售與供應,主要集中于統(tǒng)購統(tǒng)銷與城鄉(xiāng)糧食供應層面;“存”即糧食的保管。

(一)“收”:糧食的獲取

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府糧食的獲得主要依靠農業(yè)稅的征收。張一平認為,農業(yè)稅是將地租與賦稅整合為一。國家借助公糧實現(xiàn)了對鄉(xiāng)村經濟資源的控制,農民喪失了對農產品的處置權。(33)曹樹基和劉詩古認為,征收農業(yè)稅是以糧食作為財政收入之根本的表現(xiàn),新政權由此實現(xiàn)了“糧食立國”。(34)王海光論述了1949年西南地區(qū)為完成征糧指標與民間產生沖突,產生匪亂。政府在清匪反霸的同時,為緩和矛盾,調整征糧任務,樹立權威。(35)黃金娟、郭伯虎分別關注上海郊區(qū)農村和山東單縣的征糧過程。(36)這些文章都是從基層視角出發(fā),討論征糧面臨的復雜情況。楊奎松注重從宏觀把握領導人對糧食態(tài)度的異同。(37)

征糧的尺度如果超過了農民的負擔能力,會激起農民的反抗,這種反抗的力度在建國初期各地不一,但事件發(fā)生的次數(shù)頻繁。(38) 郭志煒的文章關注到農業(yè)稅稅制、征糧數(shù)量的變化,他通過對山東東平縣劉所村的考察,發(fā)現(xiàn)隨著集體化程度的深化,農業(yè)稅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中期農業(yè)稅和統(tǒng)購統(tǒng)銷合并執(zhí)行,農業(yè)稅完成了階段性的歷史使命,其原本功能消融在集體化的進程之中。(39)

1953年后,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實行,國家進一步控制了糧食供應。1955年,隨著三定政策的推行,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納入國家計劃,農民被推向集體化之路。(40) 張學兵認為統(tǒng)購統(tǒng)銷是國家以逆現(xiàn)代化的方式推動現(xiàn)代化進程的環(huán)節(jié),還是以政治手段實現(xiàn)經濟目的,促進工業(yè)化發(fā)展的表現(xiàn)。(41) 羅平漢在梳理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的基礎上(42), 對農村糧食統(tǒng)購進行了考察,認為統(tǒng)購是對農村余糧的處理方式。(43)徐進研究發(fā)現(xiàn),當時湖北省委計算糧食總產量的標準由按標準畝產量向按實際產量計算發(fā)生轉變,實踐中省委、地委、縣委對糧食統(tǒng)購量層層加碼,統(tǒng)購統(tǒng)銷在執(zhí)行中充滿緊張。(44)

(二)“支”:糧食的供應

一些研究從政策層面把握全國糧食供應的脈絡。日本學者松村史穗回顧了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糧食供應過程,說明政府通過控制城市人口數(shù)量和糧食消費量的方式,支援工業(yè)化建設。(45)劉志的研究視角有所不同,他將糧食視作貨幣,提出從統(tǒng)購統(tǒng)銷到合作化是國家從強化到確立“以糧為幣”的過程,更是國家從獲得農民售糧權到奪取農民種糧權的過程,售糧權可以視作農民的貨幣發(fā)行權,種糧權等同于農民的鑄幣權。(46)

更多學者選擇具體的區(qū)域,考察政策在基層的落實情況。有學者關注不同省份開展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情況。張闖發(fā)現(xiàn)河北省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先進行了試點經驗教訓后政策全面推行。(47) 葛玲以安徽省為例,提出統(tǒng)購統(tǒng)銷在地方實踐中存在著政治化的操作,這是統(tǒng)購統(tǒng)銷逐漸演變?yōu)楦哒髻彽膬仍谶壿嫛#?8) 還有學者關注縣域與城市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田錫全側重統(tǒng)購統(tǒng)銷對縣域居民生活的影響。(49) 湯水清借上海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過程,說明糧食計劃供應制度擴大了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使其成為制度。(50) 陳熙同樣以上海為例,討論了調整城市人口與降低城市糧食需求之間的關系。(51) 史會景則考察北京市1949年至1952年的糧食供應,說明北京市政府統(tǒng)籌兼顧,通過各樣舉措緩解了城市糧食供應緊張的問題。(52) 葛玲的研究發(fā)現(xiàn),廣東省希望通過自由市場完成糧食收購,暫緩執(zhí)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卻因服從過渡時期總路線,全省還是進行了統(tǒng)購統(tǒng)銷,雖未完成任務,但借此實現(xiàn)了政治動員。(53)

越來越多的研究從縣級出發(fā),視角的下沉使原有議題具備了新的面相。李懷印基于浙江東臺縣與上海松江縣兩地的材料,發(fā)現(xiàn)統(tǒng)購統(tǒng)銷使得當?shù)厣钏较陆担獾搅似胀ㄞr民的抵制,中央認為這是人民內部矛盾,這樣的觀點影響了日后的政策走向。(54) 曹樹基利用桐柏縣基層檔案,發(fā)現(xiàn)1953至1955年政府加大了對糧食的征收力度,推動了泛政治化社會的形成,只剩“口糧”的農民形成新社會結構的起點。(55) 徐進認為,“糧食問題是縣級政治的核心問題”。(56) 他在研究1956年安徽無為縣統(tǒng)購統(tǒng)銷實施過程的基礎上,將時間延長至1957至1958年,進一步說明政治生態(tài)的異動與糧食問題交織,“糧食政治”成為理解實施統(tǒng)購統(tǒng)銷后農村變遷的關鍵。(57)

研究者也關注到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的糧食供應情況,尤其是三年困難時期。如馮筱才關注大饑荒時期城市糧食的供應,城市經歷了短暫的糧食短缺,政府以“政治影響度”作為衡量標準,在糧食分配上給予大城市一定的照顧,這與政府實用主義價值觀有關。(58)

政府將糧食投放市場視作“支”的一部分。1956年后,各地自由市場一直處于時關時開的狀態(tài)。馮筱才的研究說明,1958年至1963年居民獲取糧食緊張,為緩解饑荒,應對黑市對國家經濟帶來的沖擊,國家開放了自由市場,這為日后中央對自由市場的態(tài)度搖擺,政策的變動埋下了伏筆。(59) 何帥波在此基礎上將時段提前,研究范圍縮小至縣,關注國家市場,認為真正影響農民將糧食銷售給國家市場的是“具有一定自由”的黑市。(60)

(三)“存”:糧食的保管

李婉琨較早注意到當代的糧倉問題,發(fā)現(xiàn)江津縣政府借助修建糧倉和打擊中間商,實現(xiàn)了對糧食的控制。(61) 馬媛媛聚焦基層糧站,說明糧站和糧庫在職能上存在分工,糧站直接面向基層收糧,糧庫主要負責糧食的加工、倉儲、調撥。(62) 王春英、張艷梅的研究聚焦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控制了市場儲量等方面進而調控糧食市場,國營經濟逐步實現(xiàn)了對市場的掌控,實現(xiàn)了向社會主義經濟的過渡。(63) 糧庫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糧食保管。陶水木關注浙江余杭縣“四無糧倉”保管糧食的經驗,說明50年代初期糧食保管工作的復雜。(64) 張子涵討論了1949年后武漢市糧食倉儲。(65) 受制于1950年代初期建設糧倉存在經費困難,不少地區(qū)多使用民間廟宇或民眾的公房進行存放,還恢復了傳統(tǒng)的義倉,石武英討論了義倉雖對群眾渡災產生一定作用,但由于糧食分散儲存,不便于國家集中掌握,義倉于1953年底在全國范圍內停止推行。(66)

四、余論

綜上所述,有關糧食的話題,相關討論頗豐。就內容而言,現(xiàn)有研究多關注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的制定出臺及其在基層的落實情況,多根據(jù)史料自身的邏輯脈絡進行敘述,缺乏史料辨析。糧食問題與政治、經濟、國際局勢等存在著關聯(lián),史料數(shù)量多,且夾雜著政策性的描述,要將“包裹于史事外層的‘說法’與史實本身剝離開來”(67)。除宏觀論述政策制定的過程,更多地研究由點及面,選擇從細節(jié)著手,從事件、運動透視社會結構(68),關注更大的議題,如地方政治、政府行為、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既往研究多集中于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期,對于糧食的研究沒有擺脫政治運動的框架,以運動或會議為研究節(jié)點,是較為常見的做法。突破單向度的時間線索的梳理,從糧食加工、糧食保管等多個層面入手,將研究的時間段延長,有助于深化對糧食問題的認識。

當代史對糧食問題的討論,主要論證某一政策在不同地區(qū)的運行情況,較少考慮種植條件、主要農作物的差異。在介紹糧食政策傳遞、推行的過程中,闡述糧食局、財政局、農業(yè)局等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條條、塊塊的理解,以點及面,勾勒基層組織糧食管理的運作實況,盡量還原事件發(fā)生的過程,對差異性進行解釋。

不同地域糧食運作的背后有著各級行為主體的身影。政策的出臺由上層決策者拍板,政策的執(zhí)行力度受地方領導人、糧管干部執(zhí)行力度的影響。基層民眾的態(tài)度、行為對政策的完善有一定作用。具體就糧食政策而言,不同層次的群體在各時段的意識、處境與行動構成生動的歷史圖景。這些頗值得深入挖掘。

糧食管理還與國家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有關。2007年聯(lián)合國國際糧農組織提出,糧食安全包括充足的糧食供應、獲得糧食的機會、糧食穩(wěn)定性、糧食的利用四個方面。不論是計劃經濟時期還是市場經濟時代,糧食安全是衡量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把握糧食安全,才會在國際外交事務中獲得話語權。我國較早重視糧食安全問題,新中國成立前夕,彭真在北平青龍橋對干部的一次講話中指出:“我們如果拿不出糧食,則將陷于被動,一進城就陷于被動則易造成混亂。這樣,我們共產黨在世界上將被認為無能,不會管理城市,這并不是幾個人丟臉的事情。”(69)如此看來,糧食能夠自給自足,較好地進行生產與分配,危機之時能夠緊急投放市場,不致發(fā)生糧荒,國家才可以有足夠的條件維護社會穩(wěn)定。糧食的管理作為糧食安全的一部分,仍有更多的討論空間。

注釋:

(1) 姬旦著、錢玄等注譯:《周禮》,岳麓書社2001年版,第161頁。

(2) 陳如將:《“糧食”一詞考釋及其啟示》,《糧食問題研究》2012年第3期。

(3) 鄧大才:《中國糧食政治的演變》,《二十一世紀》2009年第116期。

(4) 忻介六:《糧食貯藏的科學管理》,吳本明:《怎樣保管糧食》,新華書店山東總分店1950年內部刊印。

(5) 郝興、李碩:《做好糧食定產定購定銷工作》,通俗讀物出版社1955年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財經組編:《市鎮(zhèn)糧食定量供應問題講話》,中國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編:《市鎮(zhèn)糧食定量供應工作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6) 中共河南省委辦公廳:《河南省一九五五年春季糧食統(tǒng)銷工作資料》,中共河南省委辦公廳1956年刊印;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編:《全國糧食價格匯編 1953年統(tǒng)購統(tǒng)銷時期至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1957年刊印;黑龍江省糧食廳編:《黑龍江省幾年來有關糧食數(shù)字統(tǒng)計》,黑龍江省糧食廳1957年刊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計劃局:《一九五七年各省(市、區(qū))農作物面積及產量分縣統(tǒng)計資料匯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計劃局1959年刊印。

(7) 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購銷貯存局編:《大躍進中的市鎮(zhèn)糧食供應工作經驗選編》,財政經濟出版社1958年版;江西省糧食廳儲運基建局編:《人民公社怎樣保管糧食》,江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糧食生產速度可以加快》,廣東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河北省糧食廳編:《糧食戰(zhàn)線上的積極分子》,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8) 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資料室:《糧、棉、油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法令、文件選編(1951—1979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貿易經濟系資料室 1979年刊印;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主編:《建國三十年糧食統(tǒng)計提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1979年刊印。

(9) 趙發(fā)生主編:《當代中國的糧食工作》,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10) 《當代中國糧食工作》編輯部:《當代中國糧食工作史料》,1989年刊印。

(11) 財政部農業(yè)財務司編:《新中國農業(yè)稅史料叢編" 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革命根據(jù)地的農業(yè)稅政策法規(guī)》第1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7年版。

(12) 四川省糧食局糧食志編輯室編:《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糧政史長編》,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13) 廖顯輝:《糧食儲備與糧食流通》,《農業(yè)考古》1995年第1期。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1949—1952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農業(yè)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1953—1957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財政卷》,中國物價出版社2000年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1953—1957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商業(yè)卷》,物價出版社2000年版。

(15) 許宗仁主編:《中國近代糧食經濟史》,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6年版。

(16) 張培剛、廖丹清:《二十世紀中國糧食經濟》,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7) 唐正芒:《新中國糧食工作六十年》,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8) 唐正芒:《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糧食工作紀事》,湘潭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9) 康文輝、許洵:《當代北京米袋子史話》,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年版。

(20) 華東師范大學當代史研究中心編:《中國當代民間史料集刊:天津某糧管干部工作筆記摘編(一)工資福利部分(1951年—1981年)》,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華東師范大學當代史研究中心編:《中國當代民間史料集刊:天津某糧管干部工作筆記摘編(二)糧油業(yè)務部分(1951年—1973年)》,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華東師范大學當代史研究中心編:《中國當代民間史料集刊:天津某糧管干部工作筆記摘編(三)糧油業(yè)務部分(1974年—1978年)》,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

(21) 許宗仁主編:《中國近代糧食經濟史》,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6年版;張培剛、廖丹清:《二十世紀中國糧食經濟》,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唐正芒:《新中國糧食工作六十年》,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唐正芒:《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糧食工作紀事》,湘潭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康文輝、許洵:《當代北京米袋子史話》,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年版;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編:《中國當代民間史料集刊:一個村支書的工作筆記》(上下),東方出版中心2012年版;華東師范大學當代史研究中心編:《中國當代民間史料集刊:天津某糧管干部工作筆記摘編(一)工資福利部分(1951年—1981年)》,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

(22) 郝銀俠:《社會變動中的制度變遷——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糧政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23) 華松年:《臺灣糧政史》上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4頁。

(24) 馬軍:《國民黨政權在滬糧政的演變及后果》,復旦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

(25) 吳鵬:《建國初期湖北糧政研究(1949—1953)》,武漢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26) 何帥波:《1950年代前半期滑縣糧食機構的統(tǒng)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27) 張海榮:《集體化時期基層社會的糧食管理——以冀北一個村莊為個案》,《中共黨史研究》2023年第1期。

(28) 湯水清:《1953年上海私營米店的代銷店改造述評》,《華東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29) 張彩:《糧食計劃供應初期上海私營米店的社會主義改造研究(1953—1956)》,華東師范大學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

(30) 馬華:《糧管所:糧食資源配置中的國家要素(1953—1985)——以河南省汝南縣王崗糧管所為個案》,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31) 蔣梓瑩:《技術與制度的困境:關于糧管所撤銷的社會學分析》,西南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

(32) 田錫全、宋旭:《上海糧食計劃供應制度改革——以“旅大經驗”的推廣為視角》,《上海黨史與黨建》2024年第5期。

(33) 張一平:《地租·公糧·農業(yè)稅——建國初期蘇南地區(qū)農產品分配關系的重構》,《中國農史》2009年第4期。

(34) 曹樹基、劉詩古:《傳統(tǒng)中國地權結構及其演變》,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50頁。

(35) 王海光:《征糧、民變和“匪亂”——以中共建政初期的貴州為中心》,載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編:《中國當代史研究》第1輯,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33頁。

(36) 黃金娟:《建國初期新政權在上海郊區(qū)農村的征糧問題(1949-1953年)》,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郭伯虎:《征糧、“春荒”與民變:一九五〇年單縣高樓搶糧事件研究》,《黨史研究與教學》2015年第3期。

(37) 楊奎松:《從“小仁政”到“大仁政”——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與中央領導人在農民糧食問題上的態(tài)度異同與變化》,《開放時代》2013年第9期。

(38) 高王凌:《人民公社時期中國農民“反行為”調查》,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年版。

(39) 郭志煒:《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農業(yè)稅征收與鄉(xiāng)村社會——以山東省東平縣劉所村為例》,《中共黨史研究》2022年第1期。

(40)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xiāng)村發(fā)展》,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75頁。

(41) 張學兵:《“剝奪”與“改造”——統(tǒng)購統(tǒng)銷制度對當代中國農村的影響(1953—1985)》,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

(42) 羅平漢:《票證年代:統(tǒng)購統(tǒng)銷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3) 羅平漢:《一九五三年的農村糧食統(tǒng)購是如何展開的》,《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8期。

(44) 徐進:《一九五三年河北省糧食統(tǒng)購工作述論》,《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2期。

(45) 松村史穗:《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糧食供應政策的演進過程》,日本人間文化研究機構現(xiàn)代中國區(qū)域研究項目編:《當代日本中國研究》第1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70—199頁。

(46) 劉志:《以糧為幣:從統(tǒng)購統(tǒng)銷到農業(yè)合作化(1953—1956)》,華東師范大學2020年博士后出站報告。

(47) 張闖:《1953—1955年河北省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述論》,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48) 葛玲:《統(tǒng)購統(tǒng)銷體制的地方實踐——以安徽省為中心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4期。

(49) 田錫全:《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制度的形成及其在唐河縣的運作(1953—1957)》,復旦大學2004年博士學位論文;田錫全:《革命與鄉(xiāng)村:國家、省、縣與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制度(1953—1957)》,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

(50) 湯水清:《上海糧食計劃供應與市民生活(1953—1956)》,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

(51) 陳熙:《1955—1956年上海首次城市人口緊縮與糧食供應》,《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3期。

(52) 史會景:《1949—1952年北京市糧食供應問題研究》,中共中央黨校2024年博士學位論文。

(53) 葛玲:《一九五三年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在廣東的落地及影響》,《中共黨史研究》2022年第5期。

(54) Huaiyin Li, The First Encounter: Peasant Resistance to State Control of Grain in East China in the Mid-1950s, The China Quarterly, 2006, 185, pp.145-162.

(55) 曹樹基、廖禮瑩:《國家、農民與余糧——河南省桐柏縣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1953—1957)》,《新史學》2011年第6期。

(56) 徐進:《糧食與政治:論1956年安徽省無為縣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實施》,《開放時代》2012年第7期。

(57) 徐進、鐘徐樓芳:《糧食征購與地方政治:1957—1958年安徽省無為縣糧食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史學月刊》2014年第5期。

(58) 馮筱才:《保衛(wèi)“社會主義建設的命根子”:1959—1961年上海的糧食緊張及應對》,王奇生主編:《新史學 第7卷 20世紀中國革命的再闡釋》,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23—253頁。

(59) 馮筱才:《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三年中共自由市場政策研究》,《中共黨史研究》2015年第2期。

(60) 何帥波:《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七年國家糧食市場研究》,《中共黨史研究》2020年第3期。

(61) 李婉琨、曹樹基:《糧倉、市場與制度: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準備過程——以江津縣為中心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3期。

(62) 馬媛媛:《1953—1965年河北唐縣基層糧站研究》,河北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

(63) 王春英、張艷梅:《向社會主義過渡:建國初期的糧食市場與國家調控》,《史林》2017年第5期。

(64) 陶水木:《從“無蟲”到“四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糧食保管工作——以浙江省余杭縣為例》,《當代中國史研究》2020年第6期。

(65) 張子涵:《1949—1966年武漢糧食倉儲建設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

(66) 石武英:《新中國成立初期義倉的作用和歷史演變》,《光明日報》2023年2月15日。

(67) 鄧小南:《歷史研究要強化史料辨析》,《人民日報》2016年5月16日。

(68) 李里峰:《從“事件史”到“事件路徑”的歷史——兼論〈歷史研究〉兩組義和團研究論文》,《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69) 彭真:《關于糧食等政策問題》,北京市檔案館、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北京市重要文獻選編(1948.12—1949)》,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頁。

作者簡介:任仟,北京大學醫(yī)學人文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北京,100191。

(責任編輯 劉曉慧)

猜你喜歡
糧食安全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8:41:25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8:40:53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護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shù)的
城鎮(zhèn)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分析
強化農田水利改革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農村科學儲糧與糧食安全研究
農地流轉“非糧化”及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述評
人民論壇(2016年17期)2016-07-15 10:40:31
中國農業(yè)需避免落入產業(yè)化陷阱
人民論壇(2016年12期)2016-05-04 11:31:13
云南省糧食安全視角下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
商(2016年6期)2016-04-20 18:39: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污视频日本|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毛片视频网址| 国产一级小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色狠狠干| 国产三级成人|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天天爽免费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 91|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黄色在线网|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www.youjizz.com久久|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91娇喘视频|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欧美激情首页| 国产午夜小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亚洲综合色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亚洲青涩在线| 本亚洲精品网站| 狠狠色综合网| 色综合中文| 日本www在线视频| 日韩高清成人|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亚洲看片网| 日韩第一页在线|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成年A级毛片| 高清国产在线| 高清免费毛片|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夜色视频|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日韩国产另类|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