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利用ESI和InCites等數據庫,以安徽省進入ESI排名的15所省屬高校為研究對象,將2014—2024十年以來的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的文獻數據作為來源,統計分析論文總數、被引頻次、引文影響力、高水平論文數、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國內外合作情況等,深度揭示安徽省省屬15所高校學科水平和發展狀況。通過各校進入ESI學科排名表現分析各高校間學科建設態勢差異,為安徽省屬高校提升學科建設、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安徽省;高校;ESI;InCites;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G35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建設和發展的核心,能夠體現高校整體辦學實力、學術地位和核心競爭力。2020年7月印發的《安徽省高等學校高峰學科建設五年規劃(2020—2024年)》提出,通過學科規劃、重點建設、動態調整,重點支持若干優勢特色學科率先達到或接近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水平,鞏固提升一批潛力學科達到或接近國內先進水平[1]。高校若想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需要以國際化的高水平標準來分析學校的科研水平,及時了解學科發展態勢,從而推動高水平大學建設。
通過研究發現,國內對于學科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研究和案例實證研究。理論研究方面,劉勇[2]分析了高校ESI學科建設的主要內容,并提出了針對性服務策略和服務理念;周欣[3]介紹了嵌入式學科服務內容,并從用戶需求出發,建立了學科化知識服務模型;佟曉麗等[4]分析了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服務優化策略。案例實證研究方面, 儲節旺等[5]對42所高校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了從4個方面來加強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精準服務對策;李興國等[6]通過統計和分析38所高校的ESI學科指標,針對優化學科布局、加強內涵建設、促進社會學科國際化進程、改進和完善學科國際評估、優化指標體系等方面給出了決策建議;劉兵紅等[7]以武漢大學ESI數學學科為例進行分析,并與其他高校進行對比,指出了本校學科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趙元斌等[8]分別對河南省3所高校的潛力學科和優勢學科進行了實證研究和實證分析;徐春等[9]分別從學科建設資源保障、學科動態監測服務、數據分析和支撐服務、專利分析報告等8個方面展開研究,分析了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工作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了合理建議。
1數據來源與研究對象
本文數據來源于ESI和InCites數據庫,通過ESI學科排名,能夠跟蹤、監測ESI學科發展動態,能夠幫助科研人員了解ESI學科的發展動態以及了解某學科在世界所處的位置和未來發展趨勢[10]。
2安徽高校學科科研競爭力現狀
21ESI學科數統計
如表1所示,安徽省屬15所高校共計有55個學科進入ESI前1%。其中安徽醫科大學11個、安徽大學9個、安徽農業大學6個,安徽省屬15所高校入圍的ESI學科數量差距較大,且學科分布不均衡。
22科研生產力及影響力分析
一流的科學研究成果是評價一流學科的主要評價標準[11]。2014—2024年安徽省屬15所高校的發文數和被引頻次指標如表2所示。論文數量的多少主要用來評價科研的產出能力。在論文數量上,安徽省屬15所高校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安徽醫科大學2014—2024年共產出論文19113篇,論文總產量遠遠高于另外14所高校,安徽大學的論文數量僅次于安徽醫科大學,論文數量為15464篇,安徽財經大學論文數量最少,僅為1587篇。
引文影響力展現了該組文獻中某一篇文獻獲得的平均引用次數,由表2可知,淮北師范大學的引文影響力最高,為2028,安徽理工大學和安徽建筑大學的引文影響力最低。
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CNCI)[12]是對不同出版年、不同文獻類型、不同學科領域作用的一個無偏但是有價值的評價指標體系。CNCI以“1”作為基準值,若CNCI=1,則說明其論文的被引表現與全球平均水平相當;若CNCI>1,則說明論文的被引表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若CNCI<1,則表明論文的被引表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3]。由表2可知,安徽醫科大學(102)、安徽大學(125)、安徽農業大學(128)、安徽工業大學(118)、安徽工程大學(118)、皖南醫學院(100)、安徽師范大學(114)、淮北師范大學(161)、安徽財經大學(235)的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CNCI)均高于1,說明這9所高校的論文被引次數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23學科創新力和發展力分析
熱點論文和高被引論文都屬于高水平論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影響力論文。由表3可知,安徽省屬15所高校熱點論文數量較少,占比較低。安徽大學擁有熱點論文11篇,占據第1位,熱點論文占有率為007;其次是安徽財經大學,共7篇,熱點論文占有率為040;第3位是安徽醫科大學,共6篇,熱點論文占有率為003,值得注意的是,安徽建筑大學、合肥大學、安慶師范大學的熱點論文數為0。
安徽省屬15所高校的高被引論文中,安徽財經大學高被引論文達到了655%,其次是淮北師范大學達到了222%,安徽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安徽建筑大學的高被引論文占有率在1%以上,其他高校的高被引論文百分比在1%以下,說明安徽高校生產高被引論文的能力尚不夠顯著。
24合作情況分析
241國際科研合作
為提升高校學術論文的數量和成果產出質量,提升高校的社會影響力,高校科研國際化合作是實現世界范圍內大學間學術交流的重要因素。從表4可得,安徽大學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其國際合作論文數在這15所高校中排名第1位,多達 6363 篇。排名第2位的是安徽醫科大學,其國際合作論文數量3345篇,第3位的是安徽農業大學,其國際合作論文數量1588篇,但是國際合作發文數量與高水平大學的發文數量和發文水平相差甚遠,具體如表4所示。
242國內科研合作機構
高校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可以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安徽省屬15所大學與國內高校的交流合作情況良好,且都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高水平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其中,安徽理工大學與國內院校合作論文數量最多,為4474篇;其次是安徽工業大學,合作論文數量為4354篇;蚌埠醫學院、皖南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與國內高校的交流合作最少,產生的論文數量最少。因此,要想提升本校的科研實力和科研水平,應積極加強與國內高水平院校間的科研合作,提升論文數量與質量。具體如表5所示。
3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對安徽省屬15所高校的分析,揭示了學科發展現狀,通過科研生產力和科研影響力、科研創新力和科研發展力以及高校科研合作率3個方面的對比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31科研生產力和科研影響力有待提高
安徽省屬15所高校中,淮北師范大學的引文影響力最高,為2028,安徽理工大學和安徽建筑大學的引文影響力最低。根據學科規范化影響力(CNCI)指標,15所高校中除安徽醫科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皖南醫學院、安徽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安徽財經大學這9所高校的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CNCI)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外,其余高校的論文被引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2科研創新力和科研發展力亟須提升
安徽省屬15所高校在2014—2024年間Web of Science上發文數量差異明顯,各校科研水平參差不齊,科研競爭力還存在較大的差異。部分高校進入ESI學科的數量較少,安徽高校發文量遠遠低于國內高水平院校發文量。熱點論文數量也很低,除了安徽醫科大學和安徽大學的熱點論文發文量較多,其余高校發文較少,尤其安徽建筑大學、合肥大學、安慶師范大學的熱點論文數量為0,顯示安徽高校科研生產力和科研創新力尚待提升。
33與國內高校科研合作率偏低
近年來,隨著安徽省科研水平和科研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安徽大學、安徽醫科大學重視對外交流和合作,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國內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交流合作關系,緊緊抓住“科教興國”戰略等機遇,全面提升科研競爭力[14]。安徽省屬15所高校均與國內高水平院校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其中,安徽理工大學合作論文數量最多,其次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大學與國內院校開展交流合作較好,而蚌埠醫學院、皖南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等多數安徽省屬高校與國內高校的交流合作仍偏少,因此需加強與國內高校的“互通、互融”,提升本校科研能力和競爭力。基于以上對比分析,本文提出安徽高校學科競爭力發展意見如下。
331提升科研成果質量,培育“首位”學科
高校論文的生產數量是學科發展的基礎,而論文的生產質量是學科持續穩定發展的核心力量,高校發表的論文獲得的平均引用次數、引文影響力以及熱點論文、高被引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的科研水平,學科的長久發展需要不斷地積淀和累積。因此,安徽省屬高校應聚焦自身優勢學科,著力培育“首位”學科。利用好“大平臺+大模型”進行科研創新要素對接,建立科研成果管理平臺和開放獲取資源,建立科研項目管理和保障體系,提升科研項目的執行效率和成果轉化能力,通過提升科研信息的共享和傳播效率擴大學科影響力。
332“以人為本”聚焦科研前沿,強化科研隊伍建設
推進學科建設是驅動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徑,而無論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涌現還是學科建設的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從事科學研究和學科發展一線的廣大教職工。安徽省屬高校應通過“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國內外優秀科研人才交流力度,形成學科梯隊建設,帶動科研團隊建設,同時優化人才激勵體系,為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空間,以激發科研人員的科研熱情投身前沿研究,從而引領學科創新發展,提升學科建設水平。
333加強交流合作,提升合作共享
近年來,伴隨著高校學科競爭與日俱增,安徽省屬高校的學科發展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省屬高校應結合自身的發展特色與優勢,聚焦研究前沿,與國內外高水平院校開展合作研究,促進本領域學科的成果產出,通過協同創新的方式“補缺補差”,增益薄弱學科,同時“求同存異”,在差異中建立自身特色學科。在開展學科合作方面,要逐步加強ESI學科、優勢學科與國內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和交流,超前布局新興學科與未來學科,深度挖掘學科建設新動能。通過外腦引智、創設科研飛地和建設共享實驗室等多種形式,構建國內外學科資源分享新機制,促進學科交互培育。安徽省屬高校可與國內外高水平高校、科研機構或企業實體開展協同科研活動,共同申請科研項目,開展跨校、跨領域的合作研究,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共同攻克學科研究難題,增強學科建設的競爭力。
334助力學科服務資源建設,助推學科建設“加速跑”
高校學科服務的開展需要提供多維度的服務內容,除了需要提供ESI學科分析力,還表現在專利分析報告、人才引進、學科資源建設、學科動態監測等方面。面對學科服務的開展,需要提供專業的分析工具,如專利檢索平臺incoPat、智慧牙、壹專利、專利之星等;知識圖譜工具CiteSpace、Pajek、Ucinet等;論文檢索及分析平臺Web of Science、InCites、ESI、EI等。有了這些配套設施,可以為高校學科服務館員提供便利,更好地進行服務創新,為高校學科建設提供支撐服務。
參考文獻
[1]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安徽省高等學校高峰學科建設五年規劃(2020—2024年)的通知[EB/OL].(2020-07-22)[2024-05-12].http://english.ah.gov.cn/group1/M00/02/07/wKg8TWOcPleAEIkaAAYfRUh_nvk784.pdf.
[2]劉勇.“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服務ESI學科建設的內容與策略[J].圖書情報工作,2017(9):53-58.
[3]周欣.“雙一流”背景下基于用戶需求分析的嵌入式學科服務研究[J].高校圖書館工作,2020(2):65-68.
[4]佟曉麗,王清晨.面向“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優化策略[J].圖書情報導刊,2024(5):26-31.
[5]儲節旺,汪敏.“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學科精準服務對策研究[J].現代情報,2018(7):107-112.
[6]李興國,張莉莉.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現實基礎與路徑選擇:基于38所樣本高校ESI學科指標的統計分析[J].高等教育管理,2016(6):38-45.
[7]劉兵紅,張惠榮,汪洪武.基于ESI數學學科的數據對比分析及對學科建設的思考:以武漢大學數學學科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17(1):114-122.
[8]趙元斌,吳志紅,郭艷秋.高校學科發展分析評價實證研究:以河南省3所大學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5(15):115-121.
[9]徐春,張靜,卞祖薇.“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情報服務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1(2):113-120.
[10]董政娥,陳蕙蘭.圖書館基于ESI和InCites數據庫支持高校學科科研評價的服務模式探討[J].圖書館雜志,2014(11):23-28.
[11]周光禮,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學科[J].中國高教研究,2016(1):65-73.
[12]蔣逸穎.基于ESI和InCite的浙江省26所公辦本科高校學科建設分析[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9(9):54-61.
[13]吳偉,姜天悅,余敏杰.我國高水平大學基礎研究與世界一流水平的群體性差距:基于學科規范化的引文影響力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 2017(4):18-23.
[14]楊敏.基于ESI的高校重點學科發展策略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2(35):23-25.
(編輯李春燕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