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切實杜絕和預防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本文依托于課題“縣域高中校園欺凌問題的成因與對策研究”的研究實踐,分別從調查內容、數據類型、數據分析和防治對策四個方面,對縣域高中校園欺凌現象進行深度解讀。
關鍵詞:縣域高中;校園欺凌;校園暴力;心理健康
校園欺凌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還可能對他們的未來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縣域高中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教育資源的限制的影響,校園欺凌問題可能更為隱蔽,更難以被及時發現和處理。因此,深入研究縣域高中校園欺凌現象,對于保證學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調查內容
為了深入分析縣域高中校園欺凌現象,我們從學生、教師與家長、學校三個維度收集了相關數據,這為深度剖析縣域高中校園欺凌現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學生調查方面,我們設計了詳盡的問卷,內容涵蓋欺凌類型(如語言欺凌、身體欺凌、關系欺凌、網絡欺凌等)、發生頻率、地點、受害者的感受及應對策略等信息,并通過紙質問卷的形式發放給縣域內的高中生。問卷還關注受害者的應對策略,旨在了解學生在面對欺凌時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對于教師和家長,我們通過訪談或問卷的形式收集他們對校園欺凌行為的觀察和反饋,包括他們所見的欺凌案例、受害學生的表現變化等。
在學校調查方面,我們主要獲取學校對欺凌行為的正式記錄,包括學生被處罰的情況、投訴記錄及學校處理措施等。通過分析學校對欺凌行為的正式記錄,獲得了關于學生被處罰的情況、投訴記錄以及學校處理措施的翔實數據[1]。
二、數據類型
(一)結構化數據
在對縣域高中校園欺凌現象進行深度分析的過程中,結構化數據(問卷調查結果和學校記錄)為我們提供了量化依據。例如,本課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過去一年中,有30%的學生報告至少遭受過一次欺凌,其中語言欺凌占49.31%,身體欺凌占21.34%,關系欺凌占16.34%,網絡欺凌占13.01%。這些數據揭示了欺凌行為的普遍性和多樣性。學校記錄中的具體數值進一步細化了這一現象,例如,學校記錄顯示,因欺凌行為而受到學校紀律處分的學生中,有37.51%的學生在隨后的學期中再次出現欺凌行為,這表明了欺凌行為的反復性和潛在的惡性循環。基于這些結構化數據,運用統計模型來分析欺凌行為與受害者特征,如性別、年齡、性格和家庭背景等因素之間的關聯,可識別出哪些學生群體更易成為欺凌的目標。
(二)非結構化數據
在對縣域高中校園欺凌現象進行深度分析的過程中,對非結構化數據(如社交媒體上的文本、圖片、視頻等)的分析尤為關鍵。深入挖掘非結構化數據,可揭示校園欺凌的隱蔽層面。例如,對社交媒體上的文本內容開展情感分析,可以識別欺凌事件中的情感傾向和受害者的情感狀態。圖片和視頻資料則提供直觀的欺凌行為證據,幫助我們理解欺凌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受害者的反應。
三、數據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數據分析中,作為基礎環節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提供了校園欺凌現象的初步概況。對收集的問卷調查結果、學校記錄等結構化數據進行頻數統計,可揭示出欺凌行為的普遍性及其在不同性別、年級和班級中的分布情況。
(二)?頻數統計
頻數統計揭示了校園內不同類型的欺凌行為及其發生頻率,為理解欺凌行為的種類及其分布情況提供了量化的視角。通過對問卷調查和學校記錄的綜合分析,我們發現語言欺凌是最常見的形式,占所有報告欺凌事件的一半,這包括惡意的綽號、嘲笑和侮辱性言論。身體欺凌則占21.34%,表現為推搡、打斗和故意的身體傷害。關系欺凌和網絡欺凌雖然在數量上不及前兩者,但其影響范圍廣泛,且難以監控和控制。案例分析顯示,某些特定的社交場合,如體育課后和放學后的校門口,是欺凌行為的高發區域。此外,通過關聯分析,我們發現受害者往往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性格內向、成績較差或家庭背景復雜。這些數據不僅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也為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對策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深入分析校園欺凌的頻數和分布,及時干預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問題,能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安全和友好的學習環境。
(三)?分布分析
?分布分析揭示了欺凌行為在性別、年級、班級等不同維度上的分布特征。通過結構化數據的統計,我們發現性別差異在欺凌行為中表現明顯,男生更傾向于實施身體欺凌,而女生則更多涉及語言和關系欺凌。例如,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約有一半的身體欺凌案例涉及男生,而語言欺凌案例中女生占比高達62.53%。年級分布上,欺凌行為在高二達到高峰,隨著學生高考臨近和學業壓力加大,欺凌行為有所下降,這可能與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和學校干預措施的加強有關。班級層面,數據顯示,學生人數較多的班級中欺凌行為的發生頻率更高,這可能與班級管理難度增加和學生間互動機會增多有關。此外,通過案例分析,我們發現班級文化和社會關系網絡在欺凌行為的分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積極的班級氛圍和緊密的師生關系能夠有效防止欺凌事件的發生。
(四)關聯分析
探索欺凌行為與受害者特征(如性別、年齡、性格、家庭背景等)之間的關聯,了解哪些因素可能增加學生遭受欺凌的風險,能深入揭示受害者特征與遭受欺凌風險之間的復雜關聯。在本課題研究中發現,性別差異在校園欺凌中扮演著顯著角色,例如,女生更多地遭受語言欺凌,而男生則更多地面臨身體欺凌。年齡因素也不容忽視,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欺凌行為的類型和頻率會發生變化。內向、害羞或社交能力較弱的學生,往往更容易成為欺凌的目標。家庭背景同樣影響著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或父母教育水平較低的學生可能更難以獲得必要的支持和保護。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收集的數據,結合統計分析模型,如邏輯回歸分析,可精確地識別出這些風險因素。了解這些關聯對于制定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措施至關重要。
(五)趨勢分析
比較不同時間段內的數據,分析校園欺凌行為的趨勢,識別季節性、周期性或其他潛在模式,可以揭示欺凌行為的趨勢。例如,我們通過頻數統計分析發現,在考試周,欺凌事件的發生頻率有顯著上升的趨勢,這可能與學生壓力增大、競爭加劇有關。此外,季節性變化也會對欺凌行為產生影響,如在冬季,天氣原因導致戶外活動減少,學生在室內的時間更多,這可能加劇了學生間的緊張關系,從而導致欺凌事件的增加。周期性模式的識別則需要更長時間的數據積累,以觀察是否存在特定的周期性波動,如學期開始和結束時的欺凌行為是否呈現周期性高峰。通過這些分析,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校園欺凌的動態變化,為制定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六)文本分析
對社交媒體上的文本內容等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情感分析、主題識別,有助于我們了解網絡欺凌的具體內容和影響范圍,因此社交媒體文本內容的情感分析和主題識別是關鍵環節。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從大量的網絡文本中提取出欺凌事件的情感傾向,如憤怒、悲傷或恐懼等,可揭示出網絡欺凌對受害者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針對某縣域高中學生在社交平臺上的帖子進行的情感分析顯示,受害者在遭受網絡欺凌后,其發表的內容中負面情緒的比例顯著增加。本研究運用主題識別技術識別了網絡欺凌的常見主題,如外貌羞辱、成績嘲笑等,這些主題往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反映了校園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的某些側面。分析了解網絡欺凌的具體內容,評估其對受害者及其社交圈的廣泛影響,可以為制訂有效的防治對策提供科學依據[2]。
四、防治對策
(一)?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對防治縣域高中校園欺凌至關重要。首先,學校應制定明確的防治政策,包括欺凌行為的定義、預防、報告程序和紀律處分。明確的規章制度能為師生提供行為準則,有效降低欺凌事件。其次,學校需建立高效的處理流程,包括事件報告、調查、處理及后續跟蹤和反饋。快速有效的處理流程能減少受害者心理創傷,防止欺凌擴散。最后,加強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協作。學校應定期組織家長會和師生座談會,分享觀察到的欺凌行為,討論預防和干預策略;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監控數據,及時發現網絡欺凌跡象,并采取措施;通過構建良好的溝通機制,促進校園內外和諧,共同營造無欺凌的學習環境。
(二)?加強宣傳教育
在縣域高中校園中,將反欺凌教育納入常規課程是增強學生反欺凌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的關鍵。通過系統性的課程學習,學生能夠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深入了解欺凌行為的危害,學習如何識別欺凌行為,以及如何在遭遇或目擊欺凌時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學校可開展“反欺凌周”活動,結合真實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此外,學校還可邀請心理學專家舉辦講座,幫助學生理解欺凌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這能對預防欺凌行為產生積極作用。通過教育,學校不僅能減少校園欺凌現象,還能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責任感,為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打下堅實基礎。
(三)?建立支持體系
根據數據分析,受害者在遭受欺凌后,往往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甚至可能產生自我傷害的想法。因此,為受害者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至關重要。心理輔導可以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學會應對和處理負面情緒。此外,法律援助服務的提供也不容忽視,它能夠幫助受害者了解自己的權利,并在必要時采取法律行動,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例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學校和家長有責任保護未成年人免受欺凌,幫助受害者尋求法律途徑來追究施暴者的責任。建立這樣的支持體系,不僅能夠幫助受害者走出困境,還能夠通過案例分析和數據統計,為校園欺凌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供寶貴的經驗。
(四)?加強網絡管控
面對縣域高中的網絡欺凌問題,學校需建立網絡行為規范和加強監管。首先,明確網絡欺凌行為,運用大數據和文本分析技術監管網絡平臺,識別和處理欺凌行為。其次,加強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提升識別和應對網絡欺凌的能力。對此學校應定期舉辦網絡安全教育活動,教育學生如何保護自己。再次,建立網絡監管團隊,由信息技術專家、心理輔導老師和學校管理人員組成,負責監控網絡環境。最后學校還應與家長保持溝通,共同監督學生網絡行為,教育孩子正確使用網絡,共同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3]。
結語
綜上所述,縣域高中校園欺凌現象的分析,需要研究者認真收集數據,加強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處理,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頻數統計、?分布分析、關聯分析、趨勢分析、文本分析等數據分析工作,這能為縣域高中校園欺凌現象的防治提供數據支撐。此外,學校應從?完善管理制度、?加強宣傳教育、?建立支持體系、?加強網絡管控等方面防治縣域高中校園欺凌現象。
[參考文獻]
趙琰.校園欺凌防治的法律制度構建[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4(4):81-87.
石麗媛.校園欺凌的心理誘因與學校作為[J].教學與管理,2024(23):10-13.
許秀芬,羅浪,楊曉平.校園欺凌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及學校適應的調查研究[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4,40(06):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