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不僅影響了經濟發展,也對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就業觀念造成一定沖擊,大學生對于編制的執著導致了“考公熱”現象。本文通過調研合理分析了當前“考公熱”現象的原因及其影響因素,為降溫“考公熱”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提供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考公熱”
引言
自2019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公務員考試熱度居高不下且呈增長趨勢。2019—2023年,公務員考試的報名人數由127.2萬人增長至超250萬人,應屆生招錄比由45%增長至67.4%,大學生考公熱屢創新高。據《2019年部分“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體制內就業占比》報告顯示,部分高校一半以上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一方面,“考公熱”與高校人才培養定位不符,易引起人才市場調控機制失靈;另一方面,“考公熱”中存在一些大學生出于功利目的報考的事實,這勢必會影響政府部門選拔具有公職精神和服務意識的人才,不利于政府的長遠發展。
本文將基于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對近幾年大學生“考公熱”現象的原因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并對解決該問題提出針對性措施,進而幫助大學生群體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促進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為“考公熱”降溫。
一、研究綜述
“考公熱”始于2008年,公務員考試是我國當前競爭最激烈的考試之一,而大學生群體作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群體,二者結合更是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當前學術界對“大學生‘考公熱’”問題的研究主要圍繞這一現象的原因展開,并針對其提出對策建議。大學生熱衷于考公的原因多種多樣,集中于當下就業形勢嚴峻、公務員本身職業優勢、“官本位”等傳統觀念的影響、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大學生擇業觀出現偏差、個人的理想奉獻等因素[1-4]。在針對這一現象的對策方面,現有國內文獻基本指出應從多個主體著手,如政府、高校、企業和學生等主體。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統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首先,在資料收集階段,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結合系統抽樣的方法面向安徽大學各年級各專業在讀學生發放問卷,同時采取結構式、半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對4位學生和2位老師進行訪談,了解大學生及老師對“考公熱”現象的看法。其次,在資料分析階段,采用統計分析法,通過運用SPSS20對問卷數據進行處理,合理分析“考公熱”現象的產生原因以及主要影響因素,為討論“考公熱”現象的解決對策提供依據。
(二)數據收集情況
本次調研以安徽大學在校本科生為主要調研對象,參與調研的學生遍布各年級、各專業,累計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50份,其中有效問卷313份,有效率達89.43%;運用SPSS20對問卷數據處理、分析,發現標準化后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24,KMO檢驗的系數結果為0.791,說明收集的數據擁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此外,為進一步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的想法和訴求,補充與豐富研究內容,分別在文科專業和理科專業選擇一位報考公務員和一位不考公務員的學生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于“考公熱”的看法與建議;同時對兩位行政管理專業的老師進行訪談,從更為專業的角度探究“考公熱”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考公熱”降溫提供有益啟示。
三、實證分析
首先,就高校考公的群體來看,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學生中半數以上有考公意向。面對“您目前備考公務員的進展如何”的問題時,48.6%的大一學生和42.2%的大二學生表示“感到迷茫,無從下手”,這表明大學生做出考公的就業選擇時可能缺少必要的引導和幫助。從性別來看,59.9%的女大學生有考公意向,高于男大學生的40.5%,這表明“考公熱”存在性別差異。從專業類別來看,文科專業大學生更傾向于考公,其中法學類專業有考公意向者高達78.8%,理工科專業該比率僅26.2%。
其次,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環境下,超過八成的大學生認為“考公熱”與整體社會經濟狀況高度相關,37.7%的學生表示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促使他們的擇業觀念發生轉變,其中75.4%的學生的就業觀趨于保守。同時由于不太樂觀的經濟預期,67.4%的學生認為即便在社會環境趨于穩定后,考公熱度仍可能持續保持高位。但在是否有必要給“考公熱”降溫的問題上,近51%的學生持“順其自然”態度,45.4%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兩位具有深厚教學經驗和社會工作經歷的老師在訪談中也表示“考公熱”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現象、經濟現象,干預可能矯枉過正,應順其自然。隨著社會生活逐步回歸正軌,大學生的考公意向也逐漸發生變化,42.2%的學生認為“考公熱”會在一段時間內居高不下,但就業形勢總體向好,36.1%的大學生表示將不再把考公作為就業第一選擇,而是作為保留項。
四、原因解析
通過調查發現,近幾年大學生“考公熱”主要受工作穩定待遇好、本科學歷貶值、外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具體調查結果,見圖1。
圖1 近幾年大學生熱衷于報考公務員的原因
(一)公務員職業優勢的吸引力巨大
公務員本身的職業特點和職業優勢對于大學生選擇考公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受經濟逆全球化趨勢以及全球經濟持續衰退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大量中小微民營企業營收猛降、裁員降薪甚至破產結算,失業人員隨之增加。在經濟形勢不太樂觀的大背景下,公務員職業以其極高的穩定性而凸顯優勢。再加上“官本位”思維的驅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熱衷于社會地位較高的公務員職業。隨著我國經濟步入“陣痛”多發的轉型期,民營企業需要應對存在諸多風險的經濟市場,因而未來的大學生就業環境可能依然存在較大不穩定性[5]。對調查問卷的分析也證實,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的主要原因是公務員工作穩定,福利待遇好(30.4%),公務員的社會地位高、工作體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14.5%)。受訪教師也承認“由于國內外經濟形勢下滑,就業壓力增大,大學生趨向于穩定的公務員編制”。
(二)高等教育普及導致學歷優勢下降
一方面,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學生數量大幅增長,但多數高校是通過降低錄取分數線來實現擴招,導致部分高校生源質量下降。隨著學歷優勢下降,用人單位難以通過學歷來選拔人才,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這也導致不少大學生把報考公務員作為除考研、進入企業外的另一種就業選擇;另一方面,現有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嚴重滯后于社會需求,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與實際脫節。大學生接受的教育更多是文化教育,實踐教育很少涉及,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而公務員考試側重理論知識考核,對于實踐能力要求較低,因此有17.8%的大學生認為目前本科學歷貶值,大學生畢業就業壓力大,而參加公務員考試也是一種畢業去向,可以增加就業機會。而部分高校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足,也導致大學生對自我和社會認知有限,就業目標模糊、就業能力欠缺。
(三)大學生自身就業觀尚未成熟
大學生擇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關于職業選擇的一些比較穩定的認識、評價、態度和心理傾向,主要涉及職業選擇時的基本價值判斷、權衡利弊的原則、決定取舍的標準等觀念,是價值觀在職業選擇過程中的體現[6],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影響深遠。大學生“考公熱”現象映射出了部分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現實性和功利性,擇業取向由過去的“以社會為中心”轉變為更加看重該行業的發展前景、能否發揮自己的優勢、經濟待遇等因素[7]。近幾年公務員“工作穩定、福利待遇好”的優勢更加突出,大學生熱衷于在畢業后投身考公,反映了大學生群體擇業價值觀的偏差,他們在擇業時更注重經濟價值、可預見范圍內穩定性和個人現實發展為主的個體價值導向。
此外,部分大學生缺乏主見,自我認知能力不足,不考慮自身的性格、優勢和社會需求盲目報考公務員。調查顯示,12.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報考公務員是受社會大環境影響,盲目跟風隨大流,進而放棄最初的職業發展規劃與就業理想。
(四)傳統思想觀念加劇考公熱度
一方面,家庭觀念影響“考公熱”。在調查中,仍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報考公務員的原因是“受家庭影響,滿足父母期望”。父母的職業選擇和職場經驗會對子女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產生影響。父母期盼子女從事穩定的工作,進入體制內、考入事業編,希望孩子將來生活能夠有充分的保障、良好的工作環境。
其次,傳統文化影響“考公熱”。受訪教師也表示,個體原生因素即對中國傳統文化“從仕”思想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傳統行政文化的向往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成為公務員是中國傳統文化“從仕”思想的體現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傳統行政文化的向往,是一種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的“官本位”價值觀。在此思想下:從政為官,便可實現政治抱負、提升社會地位、掌握自身的命運。故而在傳統文化的滲透下加劇了“考公熱”的發展進程。
五、對策建議
(一)高校層面:調整培養模式,注重職業規劃
首先,高校應加強學生管理,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制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高校也需加強與社會的聯系,根據社會需求適時調整學科設置,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注重教學的前沿性,增強教學的實用性,以此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就業信心,就業目標不再局限于報考公務員;其次,高校應積極與企業、社會機構等達成合作,為大學生創造更多職業探索的空間,如邀請業界資深人士講授專業實操課程,加深大學生對專業的了解,不再盲目從眾,將報考公務員作為唯一就業渠道。此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具體實施環節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院校應根據學校、學生及專業學科特點,設置適宜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深入、客觀地了解自身。高校也可提供個性化就業指導服務,根據學生需要進行就業技巧教學,并針對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8],了解其在職場中的表現與需求作為優化教學和就業指導的依據。
(二)家庭層面:培養獨立意識,鼓勵靈活就業
首先要加強家校聯結。家庭所擁有的經濟資源、組織資源等往往能為大學生提供另外的重要支持,高校與家庭聯動,建立相關互動平臺,挖掘和共享各類資源,有助于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其次,家長應適當降低對子女的就業期待。部分家庭對于子女就業抱有過高期待值,尤其是在薪酬、社會地位等方面,這在無形中增添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加劇了“考公熱”的發展,家長要轉變傳統就業觀念,在子女就業中成為輔助者而非決策者,重視子女的獨立意識、責任意識培養,提升其獨立能力和適應能力;最后,以家庭為單位營造鼓勵、接納大學生多元就業選擇的社會氛圍,擺脫傳統就業觀念的束縛,鼓勵創新創業精神,推動社會主流意識和心理形態更加多元、包容,使大學生在擇業中獲得真正的環境支持、心理支持和精神動力。
(三)大學生個人層面:樹立正確擇業觀,充分實現自我價值
首先要端正報考目的,做出理性的選擇。大學生應該明確公職人員的職業定位,綜合認識公務員的工作內容和責任義務,理性看待公務員考試,端正自己報考公務員的目的,做出理性的職業選擇;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大學生應該提升自我認知能力,根據自己的性格、優勢和社會需求,把實現個人價值與滿足社會期望相結合,樹立正確的職業目標理想,不盲目從眾,確立擇業新標準,樹立正確健康的擇業價值觀;最后要完善自身素質,增強就業能力。大學生在校期間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提升專業素養。同時,要積極主動參與學校和企業提供的實踐實習活動,在實踐中多接觸、多嘗試,鍛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職業技能。在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樹立多維度的競爭意識和多元的自我實現精神,為實現職業理想做好充足的準備。
結語
大學生“考公熱”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必然可以反映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公務員考試可以熱,但不能“過熱”“畸熱”。近幾年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大學生“考公熱”呈現越來越熱的趨勢,而給其降溫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續推進。相信隨著經濟形勢持續向好、社會保障制度趨于完善、傳統社會觀念變革等,大學生“考公熱”現象必然得以降溫,公務員考試將回歸常態、回歸理性。
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宇宙的盡頭是編制?后疫情時代大學生“考公熱”現象研究》(項目編號:S20231035752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曉彤,李文龍.就業難視域下的大學生“考公熱”探析[J].高教論壇,2014,(01):101-103+106.
[2]陸惠君,黎欣雨.大學生“考公熱”現象的成因及引導路徑探討[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9,29(02):9-11.
[3]李瀟瀟.社會學視角下的高校大學生“公考熱”現象探究[D].南京:中共江蘇省委黨校, 2017.
[4]劉子源.大學生報考公務員動機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D].廣州:暨南大學, 2016.
[5]張燕. “求穩”催生“考公熱”[J]. 中國經濟周刊, 2022, (11): 19-22.
[6]李祖超,楊柳青.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發展現狀與特征透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4):18-20.
[7]王之求.論當代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J].科學中國人,2015,(02):126.
[8]張瑤,張向前.大學生職業道路選擇研究——基于公務員與企業職員的比較[J].改革與開放, 2017, (15):92-94.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