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模式改革是職業院校教法改革的重要內容,文章針對學生、班級和課程特點,在國際創新班高職“會計基礎”課程課堂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總結具體操作細則,即做好前期準備,制定“會計基礎”課程標準;搞好教學設計,形成“會計基礎”課程每次課的教學方案;圍繞講授、內化吸收、隔堂討論、融入課程時政元素等重點環節,抓好課堂教學實施,讓學生增強自主學習責任感,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讓教學效果得到改善;分析需要關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國際創新班;高職;“會計基礎”課程
深化“三教”改革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推廣新型教學模式是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內容[1]。“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是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一項重點工作[2]。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近年來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得到許多應用者的認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首先提出,已在數百所高校的上千門課程中得到應用,覆蓋理工、人文、醫學等領域及外語、美術、體育、音樂等學科,也覆蓋全學段[34]。在高職會計課程課堂教學中有初步應用[57],但未見在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職課程教學中應用的公開報道。“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操作上也基本定型,但與具體科目相結合,形成具體的操作細則,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逐步探索[4]。因此,如何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在國家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背景下,不少院校與國外學校合作,引進國外學校優質教學資源,開辦國際創新班。2024年在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創新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高職“會計基礎”課程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本文對應用實踐進行總結,以期為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權責對分,明確和界定在教與學的有機統一體和教學全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各有什么權益和職責,重點是讓教師樹立教學中“主導”的責任意識,讓學生樹立教學中“主體”的責任意識。關鍵創新在于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核心特點是隔堂討論,將當堂課的內容,放到另一堂課討論,課堂教學有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等過程。
2"做好前期準備
2.1"課程分析
“會計基礎”是一門專業基礎(群平臺)課程,實行雙語教學。課程主要教學內容與要求是以單位經濟活動與會計信息處理基礎對企業典型業務進行會計處理、財務報表編制。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財務會計核算方法和賬務處理技巧,能運用會計核算原理和方法解決會計實際問題。
2.2"學情分析
本課程開課對象為國際創新班高職一年級學生,這些學生對行業認知還比較膚淺,專業知識和能力構架尚未成形,因此授課應循序漸進,講透重點難點。有些學生自主學習動力不足、主動性不強,需要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激發學習熱情。同時,教師也需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2.3"教學條件分析
教學實施在國際教育學院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條件好,更新了多媒體教學設備,配套設施齊全。
2.4"課程標準制定
根據上述分析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會計基礎”課程標準。
3"搞好課堂教學設計
通過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和學業評價等設計制定“會計基礎”課程每次課的教學方案。
3.1"教學準備設計
課程選用郭黎和喻輝主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會計基礎(第四版)》為教材,涉及填制與審核原始憑證、設置賬戶與復式記賬、核算企業日常經濟業務、成本核算與管理、填制與審核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財務報告等內容。
3.2"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包括講授、內化吸收、課堂討論等環節。講授:通過討論和復習上次課的內容或融入課程時政案例導入新課;講授每次課的知識框架,精講重難點內容,對非重難點做一般性了解講授或留白。內化吸收:布置課后作業驅動學生課后進行個性化學習,鞏固課堂學習成果。課堂討論:周四和周五各1次課,課堂討論每周進行1次,時間為5~20分鐘。
3.3"學業評價設計
學業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權重50%(考勤和聽課情況占10%、作業完成情況占30%、課堂討論情況占10%);終結性評價即期末考試,權重50%,兩者之和為學生的學業總成績。
4"抓好教學實施
每周上2次課,每次2節,共80分鐘。
4.1"上好第一次課
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第一次課向學生講清楚該模式的內涵和要求,讓學生知情和接納。重點講清楚權責對分,尤其是學生的權責,讓學生樹立主體責任和擔當意識,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和課后學習,努力完成學習任務。
4.2"上好每一次課
按照教學方案開展教學實施,上好每一次課。以項目六第一次課(以下簡稱本次課)為例加以說明。
4.2.1"明確教學目標
每一次課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本次課的知識傳授目標:了解記賬憑證的種類,熟悉不同類型的記賬憑證,掌握記賬憑證的格式;能力培養目標:能理解記賬憑證的功能,會分析記賬憑證的內容;素質塑造目標:養成“客觀公正”的會計職業道德意識,提升“操守為重,不做假賬”的會計職業素養,提高對“實事求是”的認知水平。
4.2.2"進行學情分析
每一次課都有相應的學情。本次課是在學習了項目五成本核算與管理的基礎上進行項目六學習填制與審核記賬憑證的學習,本次課學習記賬憑證的基本內容。
4.2.3"選出重難點
每次課都要選出重難點,本次課的重難點為記賬憑證的內容和種類。
4.2.4"選用教學方法與手段
每次課都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與手段,本次課采用講授法和理實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及多媒體、PPT等教學手段。
4.3"做好課堂講授
4.3.1"新課引入
每次課選用適宜的新課引入方式,本次課通過討論上周課引入新課。
4.3.2"講授每次課的知識框架
每個項目開始的第一次課,講授項目思維導圖讓學生對知識框架有基本了解。本次課的知識框架即學習記賬憑證的基本內容,認識記賬憑證的種類。
4.3.3"講授重難點
講授每次課重難點知識,本次課為記賬憑證的內容和種類,采用實例講授法對記賬憑證的內容和種類進行講授。內容講授:向學生展示一張真實的記賬憑證,介紹記賬憑證上的內容,即憑證名稱、填制日期、經濟業務內容摘要、會計科目名稱等具體內容,接著播放記賬憑證內容的微課視頻。種類講授:向學生講清楚記賬憑證種類的分類方法,向學生展示介紹按使用范圍分類真實的記賬憑證,即通用記賬憑證和專用記賬憑證;向學生展示介紹按填制方法分類真實的記賬憑證,即復式記賬憑證和單式記賬憑證,接著播放記賬憑證種類的微課視頻。講授非重難點:本次課為記賬憑證的概念,采用“導讀式講授法”對記賬憑證的概念做一般性了解講授,讓學生有基本了解。
4.4"驅動內化吸收
把完成作業作為任務驅動,督促學生內化吸收。本次課有7條選擇題,打印出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在下周上課前提交。比如,記賬憑證的填制是由(")、關于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以下說法正確的是(")等。
4.5"組織課堂討論
本次課的學習內容安排在下周第一次課講授之前進行課堂討論。這次課堂討論內容為項目六學習任務1—4(因調課增加討論內容);每個小組的輪值組長組織本組討論,并在討論登記表中記錄每個人的發言內容;討論方式為“亮考幫”,即亮出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賞的內容,如有的學生發言“會計憑證的傳遞時間是會計憑證從取得或填制至歸檔保管間隔的時間”;考別人,向其他同學出考題,如有的學生提問“記賬憑證的填制要求怎樣”;幫我解答問題,如有的學生請其他同學幫助理解“怎樣進行會計憑證保管”等;討論用時20分鐘;討論結束時,教師肯定學生的討論,簡要回顧學生討論未涉及的上周課的內容,結束討論。
5"實施結果與分析
5.1"學生接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情況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學生非常同意或基本同意“會計基礎”課程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對分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67%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更好或較好。全部學生非常或基本同意“教師講授每次課的知識框架和重點難點內容,播放微課視頻,能讓我掌握知識要點”的表述。
5.2"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情況
開始組織課堂討論時,大部分學生不愿意開口發言,發言的涉及內容也很少,經過幾次課訓練引導,討論時能開口發言交流,發言內容逐步增加,能表達“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3個方面。從期末調查問卷結果看,100%的學生非常或基本同意“我樂意參加課堂討論,圍繞上周已上課的內容開展討論;從‘亮考幫’三方面開展討論,對我來說沒有難度;課堂討論起到復習、鞏固已學知識的作用;參加課堂討論能提高我的語言表達能力”等表述。
5.3"學生自主學習情況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之前,83%的學生認為用于課后學習的時間很少,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控力一般或不足;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之后,大部分學生增強了自主學習意識。100%的學生非常或基本同意“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讓我感受到我是學習的主體,有責任把學習搞好”的表述。
5.4"課堂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除課堂觀察、與學生交流之外,課堂教學目標達成與否,主要看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和期末考試成績。關于作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學生非常或基本同意幾種表述,“布置課后作業能促使我看書復習,對已上課的知識進行內化吸收;利用課余時間完成作業,能促使我把更多時間用在學習上;通過做作業,讓我知道哪些已學過的知識還沒有掌握,督促我去學習;答對作業題會讓我有獲得感和成就感;課后看書學習、完成作業能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我享受這個過程”。從作業質量看,開始作業平均得分為62分,實施后為74分;從期末考試成績看,期末考試平均得分81分;總評得分76分,最低得分65分,達成了教學目標。
6"教學反思
6.1"促進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
從前期準備看,對課程、學情、教學條件進行分析,制定“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課程標準;從課堂教學設計看,對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學業評價進行設計,制訂每次課教學方案;從教學實施看,按照教學方案進行教學,明確教學目標,進行學情分析,選出重難點,選好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好第一次課,上好每次課,靈活引入新課,講授好知識框架和重難點以及非重難點內容,構建好課后作業,組織好課堂討論,把控好教學次序和進度,經過這樣的系統性工作,鍛煉和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6.2"增強學生的“主體”和“擔當”意識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強調學生是主體,不可替代,學習和掌握知識會遇到困難,需要有擔當意識。
6.3"布置課后作業驅動學生增加學習投入
內化吸收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過程。對于自主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的學生群體,如何實現內化吸收,需要布置課后作業,通過完成作業的“任務驅動”,引導、督促學生增加學習投入,進行課后復習、內化吸收是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抓手。
6.4"需要關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
需要關注的問題:一是針對國際創新班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材施教。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有50%的學生對“會計基礎”這門課程沒有感覺,大部分學生不打算從事與會計知識相關的工作,出現少數學生到課率較低的現象。教師對這類學生要多加關注,幫助學生處理好課程學習與素養、能力獲得的關系,課程學習與就業的關系。二是部分學生利用教學平臺進行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需要督促應用。“對分易”教學平臺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輔助教學平臺,部分學生對利用這一輔助教學平臺進行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應用的積極性不高。教師應加強學生網絡平臺操作演練,幫助學生提高教學平臺操作技能。三是少數學生課后學習的內驅力不足,需要引導培養。少數學生用于課后復習學習的時間很少,也認為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一般或不足,經過應用實踐,這一狀況雖然有所改善,但仍需要加強。每次課結束時,教師應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習慣。
結語
針對學生、班級和課程實際,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課堂教學實踐,從課堂觀察、與學生交流、完成作業和期末考試的結果來看,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學生逐步接受這種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改善,這與許多教師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進行課堂教學取得的效果基本相同。由于授課的學生群體、班級和課程特點不同,在具體操作細則方面應有自己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28):4246.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3(Z1):25.
[3]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05):510.
[4]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5]楊丹.“對分課堂”教學法在職業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23(22):4548.
[6]左燕.基于“互聯網+對分課堂”的會計課程教學模式構建[J].當代教研論叢,2018(04):28.
[7]于磊,張清亮.基于“互聯網+對分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以會計基礎課程為例[J].濰坊學院學報,2023,23(03):104108.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中外合作辦學研究分會“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GAHE23CRS015)
作者簡介:陳明宇(1992—"),女,漢族,廣西全州人,碩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