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幫助學生補齊語文知識短板,夯實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的理解力和表達力,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藏族中學開發、開設了系列初中語文校本課程。從校本課程的開發、開設及產生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入手,論述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成功經驗。
關鍵詞:民族地區;語文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
一、前言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我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合作藏族中學(以下簡稱“我校”)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一所民族類寄宿制完全中學,也是甘南民族教育的重要展示窗口和樣板。在校學生99%以上是藏族學生,90%以上的學生來自甘南藏族自治州農牧區。2019年,國家教材委員會提出要全面加強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分別于2020年、2022年秋季學期起,民族地區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全部使用三科統編教材的要求。2019年12月,教育部教材局印發《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推進實施方案》,提出各地要鞏固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使用面,全面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區開好三科、用好教材;制訂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使用推進計劃,在2022年前實現教材投入使用;到2025年實現全國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使用全覆蓋。2020年,甘肅省教育廳下發了《關于印發甘肅省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甘基教二〔2020〕6號),我校根據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和州教育局的具體要求,第一時間貫徹落實文件精神。從2020年秋季學期起,初中各年級開始使用三科統編教材;從2021年秋季學期起,高中從一年級開始使用三科統編教材;到2023年秋季學期,初、高中兩個學段全部使用三科統編教材,全面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0年秋季學期,我校組織語文教師開發了“合作藏族中學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這是根據民族地區加授的漢語教材和國家通用的語文教材編寫的,主要通過整合、改編、拓展等方式,補充教學內容,目的是補齊學生的語文知識短板,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夯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助力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有力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教學現狀分析
在中小學全面推行使用國家三科統編教材,有序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我校共有36個教學班,其中每個年級的4個教學班各學科主要是用藏語授課,加授漢語。加授漢語的藏族學生,語文知識基礎不牢,與普通類學校學生相比,語文知識出現了斷層,好多學生說普通話存在困難。同時,由于從小說藏語,一些學生在理解學科知識、用普通話進行表述和交流時存在問題。對此,要充分發揮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主陣地作用,堅持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基本用語用字,提升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核心素養和教學能力,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普及。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
教材不僅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教材能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營造自主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1]。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教材能夠學習系統的知識,培養美好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理想,志存高遠,厚植家國情懷。
我校從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四個維度入手,分析同年級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差距,根據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嘗試開發初中語文校本課程,全力推進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
我校開發的初中語文校本課程,分為精讀課文、略讀課文、自讀課文、背誦課文四個部分。《七年級語文校本課程》分上下兩冊,共7個單元,其中,上冊有36篇課文,下冊有51篇課文,兩冊共有精讀課文14篇、略讀課文37篇、自讀課文36篇。《八年級語文校本課程》分上下兩冊,共8個單元,其中,上冊有58篇課文,下冊有66篇課文,兩冊共有精讀課文38篇、略讀課文62篇、自讀課文24篇。《九年級語文校本課程》分上下兩冊,共10個單元,其中,上冊有64篇課文,下冊有60篇課文,兩冊共有精讀課文41篇、略讀課文42篇、自讀課文41篇。《初中語文背誦100首(篇)》則明確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需要背誦的課文。
四、校本課程的開設
2020年秋季,我校將開發的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體系,每周每班增設2節語文閱讀課、1節語文自讀課,針對校本課程中的精讀課文、背誦課文,教師講解;針對略讀課文、自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自學;晨讀時段則要求學生背誦《初中語文背誦100首(篇)》中的內容。以此構建以“正課+閱讀課+自讀課+誦讀”為內容的“三課一誦讀”語文教學體系。
語文校本課程的開設,為語文學科教學注入了新的動力,賦能語文教學提質增效。在閱讀課上,教師對校本課程中的精讀課文和背誦課文進行詳細的講解,通過字、詞、句和課文分析,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在自讀課上,教師對校本課程中的略讀課文和自讀課文進行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晨讀課上,教師督促學生背誦《初中語文背誦100首(篇)》中的篇目,旨在夯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2]。
五、使用效益的分析
1.中考成績對比分析
我校參加2023年中考的學生從初一年級開始全科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是全面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背景下的第一批初中畢業生。根據表1和表2數據可知,他們的中考成績與2022年畢業生的中考成績相比,除了物理學科,單科均分和單科合格率均有所提高。
2.高考成績對比分析
2024年新高考首考,我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參加2024年新高考的這批學生從高一開始全科運用國家統編教材,他們的語文平均成績打破了93分的歷史紀錄,提高到了98分。2024年,我校共有325人參加高考,其中,293人被本科院校錄取,占考生總數的90.15%,比2023年提高約6個百分點,為近11年來最高,其中被“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專業錄取的人數有顯著增長。
六、校本課程的完善與提升
2022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同步啟動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統編教材修訂工作。2024年秋季開學起,全國小學和初中將啟用新修訂的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新修訂的三科統編教材選材更加豐富,編排更加科學,育人導向更加鮮明。
新修訂的語文統編教材呈現諸多積極變化。第一,強調“以文化人”。課文是語文教材的靈魂。通過特定的課文落實語文“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重在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為此,新教材在選文總體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通過增補和替換,調整了部分課文。第二,新設“閱讀綜合實踐”。“閱讀綜合實踐”依托單元閱讀內容,以情境、問題、任務、項目為抓手,以核心素養為目標,設計有梳理、整合、關聯、融通等特征的學習活動,重在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實踐性。第三,部分單元改造為“活動·探究”單元。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安排這樣的單元,既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又能為學生升入高中時適應高中的教學方式做好銜接。中小學需根據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圍繞新修訂的教材內容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適當調整校本課程內容,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和優化課程教學體系,助力學生全面發展,進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整體來看,初中語文校本課程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育人目標上應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要求,以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校本課程,讓學生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養,建立文化自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
同時,要對現行語文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在內容設置上,七年級語文校本課程應加強小學與初中學段的銜接,提升剛升入初中的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八年級語文校本課程應加強對中外優秀文學作品的閱讀與鑒賞,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九年級語文校本課程應加強初中與高中學段的銜接,幫助學生打好升學基礎。初中語文校本課程還應加強學科間的關聯,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突出實踐性要求。
結語
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開設,是更好地使用國家統編教材的需要,也是有效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的需要。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開設有助于課堂教學提質增效,使教師專業得到發展,為學生的深造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民族地區初中學校要重視語文校本課程,在設計時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注重課程的系統性。
[參考文獻]
[1]白書寧.蒙語授課小學推行統編教材后的教學現狀研究:以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蒙古族小學為例[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2.
[2]袁偉.“十四五”時期加強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政策思考[J].中國民族教育,2021(合刊1):60-64.
[3]李雪靜.品讀經典:初中語文經典作品校本課程設計與實踐[J].天津教育,2024(20):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