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慶精神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寶貴精神遺產,代表中國共產黨及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力量,并構成黑龍江省 “四大精神”文化的核心。該精神深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念,而且是依據毛澤東思想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杰出示例。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大慶精神于先輩身上的體現,提出建立綜合教育模式、利用 “互聯網+”進行有效宣傳、推動文化產業的興旺發展以及開展各類學習教育活動的方法路徑,以確保該精神能夠展現出更加廣泛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大慶精神;時代意蘊;傳承;守正創新
大慶精神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不懈追求和艱苦奮斗。該精神貫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凝練為 “愛國、創業、求實、奉獻”,成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進步的強大動力。在新的歷史時期,大慶精神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對過去輝煌成就的回顧,更重要的是面對新時代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深刻思考和實踐。因此,深入挖掘和廣泛傳播大慶精神,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大慶精神的時代價值意蘊
大慶精神作為新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標志性現象,其深遠的時代價值意蘊和精神內涵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影響力。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大慶精神中蘊含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更加重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該精神鼓勵中國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自主品牌建設,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的噴油標志著大慶油田的誕生,由此開啟了大慶油田為國家貢獻石油資源的歷史使命,徹底改變了 “中國貧油”的局面,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1]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慶油田發現五十周年時強調,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治導向的價值在新時代背景下愈加顯著。大慶精神強調的是一種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狀態,這與黨的初心和使命高度一致。在新時代的征程中,該精神更是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大慶精神中的政治導向價值,即對黨的絕對忠誠和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為大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導。堅持大慶精神,就是要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增強 “四個意識”,堅定 “四個自信”,做到 “兩個維護”,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得到全面貫徹執行。
文化引領的價值在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體現無遺。大慶精神培育并引導深厚的愛國情感。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深植愛國、忠誠于祖國并致力于為國家貢獻的理念。在此精神的熏陶下,大慶人民展現出對黨的忠誠、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緊隨黨的步伐,進而孕育出對黨、對國家和對人民的深厚愛意。該精神是推動大慶城市文化進步的核心力量。[2]作為大慶城市文化的靈魂,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塑造獨特的城市魅力,使大慶在國內外享有 “石油城”的美譽,為大慶城市文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大慶精神于先輩身上的體現
大慶精神作為新中國工業發展歷程中的一座豐碑,蘊含的不僅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還有對國家貢獻、對集體負責的深厚情感。在先輩的實踐中,該精神得到充分的體現與發揚,其以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克服多重困難,創造油田開發的奇跡,為國家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建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王進喜、王啟民和李新民作為大慶精神的典型代表,其生平和事跡深刻展現了大慶精神的核心要素:艱苦奮斗、創新拼搏、無私奉獻。王進喜作為大慶油田開發的先驅,以其過人的勇氣和毅力,在油田勘探和開發中取得突破性進展。鐵人王進喜 “我必須為祖國找到石油”的豪言壯語,以及堅信 “干,才是馬列主義;不干,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展現了對國家深沉的愛與責任感。[3]
大慶第二代 “鐵人”王啟民,數十年不懈努力,用 “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 “三超精神”,突破多個傳統理論 “禁區”,推動了大慶油田持續高產穩產。王啟民以其卓越的領導力和深邃的戰略眼光,推動大慶油田的科技進步和管理革新,如在油田管理體制和技術裝備方面的創新,有效提升了油田的開發效率和經濟效益。其實踐活動深刻詮釋了守正創新的大慶精神,即在堅守原則的基礎上積極尋求突破和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發展需求。而大慶第三代 “鐵人”李新民,實現了 “鐵人”王進喜把井打到海外去的夙愿。面對油田開發進入成熟期后的新挑戰,李新民領導下的團隊不斷探索更高效、更環保的開發方法,通過引進和研發新技術,有效延長油田的生命周期,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2023年,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受大慶市第二福利院委托,對福利院十位有抗美援朝經歷和石油會戰背景的老人進行采訪,并整理采訪記錄,編撰訪談紀實,最終完成了三萬余字的回憶錄 《百年芳華》一書。如果說黨的百年奮斗史是一段篳路藍縷的征程,那么一位位英雄先輩的事跡就是這段征程上一個個不朽的路標。荊棘叢生已成過往,燦爛光明盡在腳下。回望歷史,立足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海晏河清、人民富足,憶起的是艱苦卓絕、自強不息。從祖輩、父輩到吾輩,一代代人在歲月沿革中上下求索,在今天,我們有必要對紅色文化沉淀出的厚重底蘊進行集中挖掘、記錄和傳播。
這十位老人中,既有剛畢業的大學生,又有剛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回來的戰斗英雄,他們在最好的年齡放棄了大城市舒適安逸的生活條件來建設大慶,憑借著非凡的勇氣、毅力和魄力,以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為口號,扛著幾十斤重的設備,長年累月奔波于野外,用鐵鍬挖開泥漿池,用毅力打通 “翻身井”。現在的人們出生在和平年代,每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對于長在新世紀的年輕人早已遙遠而模糊。筆者和工作人員有幸探訪歷史的親歷者,并還原歷史,使一切又變得清晰而真切。
回望過去,大慶精神不僅成為新中國工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寶庫中的寶貴財富。精神的傳承和發展,不僅僅局限于石油行業或特定的歷史時期,其價值和意義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全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和行動指南。在當下時代背景,大慶精神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價值,其不僅是過去的回憶,更是未來發展的燈塔,指引著人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面對新的挑戰和任務,繼續書寫新時代的華章。
三、新時代弘揚大慶精神的方法路徑
(一)構建“三位一體”教育模式
大慶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在現代化大潮中鑄魂育人、塑造鐵人式隊伍的重要精神財富,承載著愛國主義、忘我拼搏的深刻內涵,體現了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堅強意志。因此,通過構建 “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即讓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 “進校園、進企業、進社會”,形成學校、企業和社會一體化的教育傳播模式,是實現目標的有效路徑。
“進校園”是基礎。通過將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制訂相關教學內容和活動方案,使學生從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理解和領會忘我拼搏、攻堅克難的精神實質。[4]應編寫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專門教材,組織精品課程的線上教學以及在課堂上深入講解該精神的核心價值,教育內容需與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深刻內涵緊密相連。同時,可以通過學習和借鑒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北大荒精神紀念館的實踐,將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融入校園文化之中。
“進企業”是關鍵。企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得以廣泛傳播和實踐的重要場所。將該精神引入企業文化建設,通過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和活動,如開展鐵人精神主題教育月、創新創業大賽等,激勵職工以鐵人式的拼搏精神面對工作中的挑戰,以攻堅克難的姿態解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問題,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進社會”是延伸。社會是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傳播的廣闊平臺。通過社區、媒體、網絡等多種渠道和方式,廣泛宣傳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形成全民學習和踐行的良好風尚。組織開展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鼓勵全社會成員以鐵人式的精神狀態投身社會發展和進步,為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社會和諧貢獻力量。同時,通過在社會各界推廣 “弘揚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致力于愛國和奮斗以立新功”的活動,吸引廣泛的公眾參與,號召人們深刻體驗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內涵,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滿足其文化需求。[5]
(二)發揮“互聯網+”的網絡宣傳作用
在新時代背景下,發揮 “互聯網+”的網絡宣傳作用,是弘揚大慶精神的有效途徑之一。依托 “互聯網+”平臺技術,將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宣傳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不僅能夠實現信息的廣泛傳播和快速共享,還能夠創新宣傳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大慶精神在更廣闊的范圍內綻放出時代的光彩。通過結合 “學習強國”等國家級學習平臺的資源優勢,能夠系統性地整合大慶精神的相關教育資源。通過制作專題學習欄目、在線課程、互動問答等多種形式,使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能夠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隨時接觸到大慶精神的相關知識和故事,增強其學習大慶精神的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將 “肩并肩攜帶運輸安裝鉆機”“五把鐵鍬鬧革命”“跳入泥潭壓井防噴”“以臉盆運水維持鉆探” “長距離測溫”等大慶油田戰役故事制作成視頻短片,并在 “學習強國”等平臺發布,可以有效地向全國的黨員干部普及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不僅能夠彰顯其作為精神旗幟的引領作用,還能夠發揮其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指導意義,從而擴大其影響力,實現更佳的傳播效果。[6]
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源于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的身體力行和率先垂范,其先進事跡和先鋒作用受到了群體的普遍認可、接受,并被廣泛推廣。隨著價值觀的內化,大慶石油職工群體的行為規范逐漸形成,鐵人精神也上升為價值選擇和精神追求。此過程不僅體現了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孕育、形成和發展,也展示了典型引領與廣泛參與相統一的特點。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論壇等平臺,積極創建大慶精神主題的宣傳頁面或賬號,通過發布大慶精神的歷史資料、實踐案例、先輩們的感人故事等內容,引發網民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三)推進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作為獨特的文化遺產,其傳承和發展不僅需要依托傳統的教育和宣傳渠道,還應該積極探索利用現代文化產業的手段,使之更加貼近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公眾的需求。在紅色旅游的打造上,政府應基于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和旅游項目。如讓游客親自走訪紅旗村 “干打壘”、松基三井、“三老四嚴”發源地、葡萄花煉油廠遺址等地,追溯鐵人精神的歷史足跡,回顧創業歷程。參觀者通過觀看展品、視頻,聽取石油先輩的創業故事,能夠深切感受到中國石油工人的愛國情懷及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7]
在石油文化產品的創作方面,政府應圍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核心價值,開發一系列具有教育意義和紀念價值的文化產品。以大慶特有的油陶藝術和石油題材歌曲為例,油陶是利用石油鉆探過程中產生的巖屑混合黃黏土、高嶺土和河蚌粉等制成的稀有陶土,經過石油熏煙和油氣燒制工藝精心制作而成,已被認定為大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重點文化產業,代表了大慶人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通過這個方式,政府可以更加廣泛地傳播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正能量,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四、結束語
大慶精神作為新中國工業奇跡的重要標志,不僅是一段歷史的記憶,更是貫穿時代的精神力量。在新時代的征途上,大慶精神依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輝,不僅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廣大人民群眾指明了奮斗的方向。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發展任務,傳承和發展大慶精神不僅要深入理解其豐富的時代內涵和精神實質,更要將該精神轉化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行動。通過教育引導、文化傳播和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使大慶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傳播,激勵全體中華兒女繼續前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創新的舉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 羅思楊.新時代大慶精神的時代意蘊[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2,25(01):79-82.
[2] 肖大偉,劉文進.新時代大慶精神的時代意蘊與弘揚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3(09):102-105.
[3] 王玉庫,劉米娜.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重要路徑[J].大慶社會科學,2023(04):24-28.
[4] 谷霞,李萬鷹.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時代價值及傳承弘揚路徑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23,43(03):9-17.
[5] 耿潔,宋建申,蘇欣.新時代傳承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路徑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21(17):137-138.
[6] 楊丹丹,郝玥,呂沁容.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賡續[J].企業文明,2023(11):87-88.
[7] 田解超,洪毅,王堅強,等.新時代傳承弘揚鐵人精神研究[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30(05):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