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出的“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教學理念下,初中籃球教學逐漸實現質的提升,這不僅包括技術層面,更強化了教師與學生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更好地體驗籃球的樂趣與魅力。通過組織學生課后練習與比賽,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增進其體育素養和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教會、勤練、常賽;初中籃球;籃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2-0031-04
一、“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教學的內涵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堅持課內外有機結合,指導學生學會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提供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練習,鞏固和運用所學運動知識與技能,參與形式多樣的展示或比賽[1]。“教會”是學習前提,“勤練”是提高路徑,“常賽”是檢驗方式與發展[2]。這一理念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充分融為一體,鼓勵學生在籃球項目中積極探索。通過教師多樣化的教學,使學生理解技術要點;經過有效的重復練習充分掌握各個關鍵點;通過參與比賽強化自身技能,合理運用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競技意識和團隊協作的能力。
二、“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教學理念在初中籃球教學中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和意志品質
“教會”是學習的前提,不僅是教師簡單地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與技術動作,更是通過籃球課堂,向學生傳遞情感信息,在枯燥乏味日復一日的訓練中,引導學生尋找樂趣,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這不僅是籃球運動中的一部分,更是學生形成價值觀,未來走向社會的一部分。在初中籃球課堂,教師通過講解向學生傳授籃球知識和技術要點,通過演示使學生明白動作形式,讓學生模仿練習,提高靈敏、力量、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3]。
(二)促進學生對于籃球專項技能與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勤練”是提高籃球技術的關鍵。籃球技術需要通過持續的練習,將理論知識與訓練實踐相結合,逐漸掌握技術動作,從而將書面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如通過反復練習運球技術、傳接球技術等,提高個人技術與團隊戰術配合。在此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克服困難,正如“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不斷的努力與堅持,面對困難和挑戰仍不放棄的決心,是培養出一個又一個籃球明星的重要因素。
(三)發展學生的競技精神和比賽能力
“常賽”是檢驗方式。通過參與籃球比賽,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練習技能展示出來,對自身水平進行檢驗,提高場上靈活運用技術的意識。比賽不僅檢驗個人技術,更能檢驗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團隊意識,面對比自己身高體壯的對手,如何克服自身心理,用過人的技術戰勝對方?又怎樣通過團隊配合來取得勝利?比賽能夠激發學生的勝負欲,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對日常訓練的渴望。
(四)以比賽為導向——促進技能學習與運用
任何練習都要有目標,為什么練習?怎樣練習?以比賽為導向設計訓練內容,考慮比賽情景進行練習,比如場上的空間感和團隊戰術配合,面對復雜情況時的應對方式等,若把這些情況加在練習中,在面對真正比賽時就會得心應手。通過比賽,學生不僅能夠發揮自身所學技術,更能在比賽中尋找自己的不足,進而在后期的訓練中強化、提升競技水平。教師可以多組織比賽,如個人技術比賽和隊內小組比賽等,通過比賽,建立學生對自身及團隊的信心,提升團隊協作、溝通交流的能力。當然,面對比賽自然會產生壓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從而建立面對未來學習與生活壓力的能力。
三、“教會、勤練、常賽”課程理念在初中籃球教學中的實施與設計
(一)“教會”是前提——技能與知識的教學
在籃球教學中,理論知識與技術動作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向學生講解示范技術動作,說明技術要點,通過糾正學生動作,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技術要領,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動作模式。在此之前,教師不僅要嚴格要求自身的專業性和對技術動作的掌握,更要規范自身講解示范的語言及行為方式,思考如何能夠用簡潔的話術讓學生對技術知識與動作清晰、明了。教師不僅要熟悉技術知識,熟練技術動作,更要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對籃球的熱愛。
1.基礎技術與配合的教學
在籃球項目教學中,運球、傳球、投籃、防守等是基礎學習內容,掌握基本技術后,進而將這些技術融合。教師要明白任何學習內容都是層層遞進的,猶如階梯一般,時刻謹記“慢就是快”,使學生動作規范、扎實,再加入更難的訓練內容,如戰術等。而兩項基本技術的融合要時常體現在訓練中,若一直將技術分開練習,如投籃、運球、傳球等技術,學生在比賽中將不知道該如何銜接,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中告訴學生每個技術的作用,如運球或傳接球是為拉開空間,尋找更好的投籃機會,任何技術都是為終結得分做鋪墊,從而在訓練中設計如運球急停投籃、接球投籃、突破分球、策應、快攻、防守腳步等訓練內容。教師通過示范,使學生模仿其技術動作。如教師在教授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時,應從接球開始,再進一步過渡到傳球與發力模式中,讓學生觀察與模仿。示范過后,應向學生進行要點講解,讓學生掌握動作關鍵點,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進行練習,過程中不斷糾正學生錯誤動作,規范學生動作,提高動作連貫性,確保學生掌握不同技術,提高技術水平。
2.籃球知識的教學
籃球運動中,除了技術學習,還有理論知識與意識的學習,如教師教授學生認識籃球場地、學習籃球規則、了解球員位置等。認識籃球場地包括認識籃球場地線、了解籃球場地的長寬距離、籃筐高度等;學習籃球規則包括比賽時的進攻與防守規則,如進攻規則中的發球五秒違例、八秒過半場、一次進攻二十四秒、禁區的三秒違例、持球走步、二次運球、回場、翻腕等違例行為,以便減少比賽中的失誤。防守規則的拉人、阻擋、打手、侵犯圓柱體等犯規行為,以便學生規范自己的技術動作,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保護好對手,減少傷病的出現;教師根據學生水平教授戰術知識,如進攻戰術和防守戰術、二人傳切配合等,培養學生戰術意識,理解戰術的跑位和配合。組織學生通過練習與比賽的方式運用理論知識,讓學生更加理解戰術的意義,學會獨立思考與學習,有利于學生掌握技術,提升競技水平。在教授學生技術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多加思考如何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個人素養,幫助學生走出所面對的困境,如學生的道德素質、球隊協作精神、對待比賽的競技精神及尊重他人的素養等,教師可多角度、多方面觀察學生,給學生提出訓練目標及團隊要求,不僅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球員,更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二)“勤練”是路徑——技能與知識的發展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勤奮是走向成功的路徑。教師在教授學生技術后,應根據技術要點與訓練目標,為學生設計訓練內容,多組織學生進行課后練習,鼓勵學生合理安排時間進行自主練習。
1.根據學情設計周期訓練計劃
教師首先考慮好總目標,進而設計階段目標,逐漸達到總目標。根據小目標設計訓練計劃和訓練內容,將訓練目標周期化。為學生制定好周期訓練計劃后,讓學生了解接下來的計劃安排,從而為目標而努力。通過鼓勵學生利用好課余時間,使學生得到鍛煉,完成每日計劃,最終完成訓練目標。因此教師需要了解球員技術水平,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和訓練目標有針對性地制定計劃,設計科學且多樣性的訓練內容,包括技術、體能訓練等,整體提高學生個人能力,使水平較差的學生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時,讓水平較高的學生獲得新的進步。在訓練中,對學生進行評估,及時了解學生提升程度,根據評估調整訓練計劃與訓練內容,保證學生有效地進行訓練。
2.基礎性練習和決策性練習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比賽意識和比賽能力
基礎的技術練習是幫助學生學習后續能力的前提,在學生掌握基礎的技術動作后,加入決策與整體配合練習。打球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個球隊的事。球員需要擁有根據場上情況做出相應決策的能力,如比賽時,隊友的跑位、對手的防守站位等,再比如,若防守人離持球人有1.5米遠,持球人應投籃還是運球突破等決策能力。而時間在賽場上是十分寶貴的,學生能夠在1~2秒內甚至不到1秒的時間,立刻做出決策,這樣的意識與能力是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獲得的。首先,學生需要對球性十分熟悉,其次,需要有很好的決策能力和空間意識,這都是在日常訓練中需學習的。勝負欲與競爭性心理是球員所要擁有的,無論勝利與否,在比賽中都應該拼盡全力去做正確的事。教師可多采取游戲化、競爭性教學內容組織學生比賽,提高學生的比賽興趣和比賽能力。
3.在練習中著重進行個體及集體糾錯
在進行練習時,由于學生對技術動作不熟練,會出現技術動作不標準甚至不會做的現象,這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動作進行糾正,若只有個別學生出現動作錯誤或不規范,教師就需要進行個別糾錯;若60%或70%的學生出現錯誤動作,就需要及時叫停訓練,分析學生錯誤原因,進行集體糾錯,幫助學生不斷完善技術動作。因此教師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教學經驗及耐心,面對學生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導并給出練習建議與反饋,可以鼓勵學生相互之間糾正錯誤,從而提高自我糾錯能力;也可通過提問的方式,培養學生們自主思考的能力。
4.安排課后練習并監督執行
根據訓練計劃和訓練目標,合理安排學生時間進行訓練,積極鼓勵學生自主練習,使學生認識到有效的重復練習的重要性,將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在練習中不斷思考,不斷將技術重組。在安排學生課后練習后,為達到練習效果,對學生訓練進行監督,以免出現學生技術不正確的現象,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糾錯,調整學生技術動作的準確性,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外部動作姿勢與內部發力模式。通過溝通交流法,了解學生現處的困境或壓力,如面對一項技術時,學生出現身體不協調、發力點模糊等現象,幫助學生順利度過技術瓶頸期,達到技術與心理最優化,幫助學生提高技術水平。除此之外,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通過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練習興趣,不斷完善技術動作。
(三)“常賽”是發展——技能與知識的運用
比賽是訓練效果展示的平臺,是檢驗訓練的方式,是提高個人及團隊技術的路徑。前期的訓練是為后期的比賽做準備,沒有比賽,學生就無法體驗到籃球的魅力。如有的學生經過一學期的訓練才有一場比賽,而在比賽中,很多學生都處于迷茫的狀態,不知道要做什么,因此教師要明白比賽的重要性,多提供比賽平臺,通過比賽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搭建多樣化的比賽平臺
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搭建比賽平臺,使所有學生都能認識比賽,感受比賽,體驗籃球的樂趣。首先,教師可以先組織技術比賽,如個人的投籃比賽、2~3人的傳接球比賽等,通過小型的技術比賽提高學生的競技意識,增強學生訓練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教師還可以組織各班級學生進行比賽,使學生先了解比賽模式,體驗比賽樂趣,增強學生的競技意識和團隊協作的精神。通過內部比賽,檢驗自身水平,而這也能夠大大增加學生自信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訓練與比賽。其次,教師可多組織校園聯賽,通過與不同對手的比賽,不僅提高學生技戰術水平,更提高了學生在面對正式比賽和不同風格對手時的心理素質的磨練,讓學生在比賽中知不足而更奮發,明白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2.在比賽中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與競爭精神
學生參加比賽會出現緊張、茫然的現象,因此教師需要多組織賽事,通過“常賽”培養學生合理面對比賽的心理素質和面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引導學生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競爭精神,敢于拼搏,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增強學生自信心,這有助于在賽場上的發揮。
3.合理引導學生面對勝利與失敗
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比賽觀,有比賽就會有輸贏,比賽是競技,勝負是常態。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勝負不能決定一切,他們所參與的每一場比賽都是成長的階梯,輸贏雖重要,但敢于拼搏的精神、面對比賽的態度和團隊協作能力更可貴。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養學生面對復雜情況時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賽后鼓勵學生通過比賽分析自身優點與缺點,吸取比賽經驗,使自己不斷進步。
(四)“評價”是反饋——技能與知識的反思
構建綜合化的評價體系,教師可通過學生日常課堂表現、現有技術水平、比賽水平、體能素質、人際交往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評價與反饋,對學生充分了解,以便對后續訓練進行規劃與安排。教師可運用多樣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測評,如視頻錄像分析、技術水平測試、體能測試、調查問卷等方法,確保評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注重技能發展的同時,保證學生全面發展。測評后,將測評結果用適當的方式告知學生,使學生了解自身技術與體能水平,明確改進方向,不斷提升自我。
四、小結
“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教學理念為初中籃球項目提出新的要求,注重通過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強化練習和經常性的比賽實踐,不僅提高學生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更要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團隊協作能力。要求教師正確把握“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理念的內涵,并圍繞比賽情景設計教學,提高籃球項目教學質量,讓學生感受籃球的魅力,發展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 [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陳雷.“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籃球教學現狀分析及優化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24(21).
[3]湯祥.體育課堂教學中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實踐探索[J].體育教學,2024,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