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指出當前學生語文閱讀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創設有效情境、落實課堂閱讀主體、明確閱讀教學目標等解決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語文 閱讀素養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所在,如何才能有效地開展呢?如何在“雙減”的要求下創新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本文就上述問題展開探討,以饗讀者。
一、小學生語文閱讀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閱讀興趣沒有得到有效激發。小學生活潑好動、喜好新事物,但他們還處于知識的學習與積累階段,文字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發展。所以,純粹地講解書本上的內容是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更無法讓他們開展有效的自主閱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以豐富而有趣的課堂教學內容來維持學生的閱讀注意力,從而提升他們對文本理解的深度與廣度。
2.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保證。在閱讀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把課堂節奏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里,師生之間鮮有互動,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無法得到有效保證。如此,學生的閱讀主動性與思維創造性漸漸消失。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許多教師只能利用更多的課后時間與題海戰術讓學生來完成閱讀任務,這明顯與“雙減”政策背道而馳。
3.教師沒有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現實中,大多數教師往往忽略單元的整體教學目標、忽略各年級教材間的連貫線索,甚至沒有弄清教材的架構,僅僅從單篇課文出發來制訂閱讀教學任務。這樣的課堂教學,使得學生既不能領悟整個單元閱讀中應掌握的知識點,也無法理解復雜的知識點,閱讀能力自然無法得到連貫性的培養。
二、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策略
1.合理創設情境,引發學生閱讀興趣。統編版小學語文有著類型多樣的課文,所講述的內容生動有趣、情節引人入勝。因此,可以將課文內容制成謎語,以猜謎的方式導入課堂,這不僅能有效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也能讓學生在思維活躍的狀態下閱讀課文。
以《憶讀書》的教學為例,課堂伊始,授課教師出示相關提示,讓學生猜測四大名著中的人物:(1)他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巧施空城計,是智慧的化身;他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效力于蜀漢,是忠臣的典范。(2)他豹頭環眼,人稱“豹子頭”,曾是京城八十萬禁軍教頭。(3)他器宇軒昂,髯長三尺,人稱“美髯公”,曾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卻大意失荊州。(4)他相貌英俊,出生時口含美玉,是家族寄予厚望的繼承人,卻性格叛逆,不愿走一般貴族子弟的為官之路。她的才貌世間少有,卻體弱多病。
學生在課外就有閱讀四大名著的基礎,對其中的人物有了一些認識。上述猜謎環節所出示的四個部分,是根據課文及原著梳理出的關鍵信息,是助力學生識別四大名著中著名人物的提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學生猜謎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全文,看看課文的描述和原著中的描述有什么差別。沉浸式的猜謎與閱讀教學,既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也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梳理能力。
2.落實課堂閱讀主體地位,提高學生閱讀素養。小學生生性活潑、表達欲望強,教師應在閱讀課堂中盡可能多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而清晰的表達,這既能檢測學生的閱讀成效,也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此外,學生在表達前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默讀、完成任務單、小組探討等過程,這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自主性,從而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憶讀書》第二課時有關“一知半解的讀法”的內容,部分學生認可該方法,也有學生認為該讀法不夠認真。此時,教師讓學生運用該方法再次閱讀課文,實際感受該方法的作用,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條理清晰地陳述贊同與否定該方法的理由。有的學生提出在學《搭石》時,不大理解“脫鞋挽褲”中的“挽”的意思,但不影響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大致猜測是“蹚水過小溪時的一個動作”,之后繼續往后閱讀。有的學生提出在閱讀《西游記》時,無法理解原著中頻繁出現的“有詩云”,但并沒有過多停留,也沒有回讀,而是繼續往下閱讀。大多學生能根據自己以往接觸課內課外書籍時的閱讀經歷,闡述自己與作者不謀而合的閱讀方法,在該方法的引導下,能不斷培養語感,從而體會到冰心“越看越明白”的閱讀感受。不同意“一知半解的讀法”的學生,通過舉例自己看過的書,表示看書不能囫圇吞棗,要“細嚼慢咽”才能讀到書中精華。最后,教師協助學生歸納所看過的書,它們有的富有哲思,有的通俗易懂,得出要根據書的內容來采取合適的方法來閱讀這一結論。在此之前,學生的閱讀缺乏積極性,也缺乏思辨性,未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學過的閱讀方法,更多的是盲從性和隨意性閱讀。在經過本環節教學之后,學生表示不能迷信作者,而要有取有舍地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閱讀文本時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3.明確閱讀目標任務,培養閱讀素養有的放矢。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材的設計思路有充分的理解、對課文的邏輯有準確的分析,每堂課都要有確切而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師只有把本年級的閱讀目標給學生講清楚講明白,然后讓學生進行鞏固閱讀,才能切實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打好扎實的文學基礎。
《憶讀書》所在單元的語言要素之一是“閱讀時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在對該單元進行備課時,首先要梳理學生已經學習過的閱讀方法,包括二年級“聯系生活經驗,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三年級“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四年級“了解故事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本堂課教學中,授課教師從學生的學段基礎出發,以“提取關鍵內容”“概括關鍵詞”“查找關鍵詞語”“歸納梳理”四點作為閱讀能力培養的重點方向。在該方向指引下,課堂上設計了四個環節:一是,從總起句“一談到讀書,我的話就多了”引入,圍繞“作者回憶了哪些內容”來展開有目標指向性的閱讀,出示“快速、有序、簡潔”三個要求,提醒學生“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梳理課文信息”。二是,學生在反饋上一環節的閱讀所得時,回答出“七歲時”“一知半解”“中年”“煩瑣”等一系列較為零散的詞匯。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依次圈畫相關詞匯,并相機進行歸類引導,讓學生整理出冰心在本篇課文中回憶的內容,包括自己從小到大讀書的經歷、所看的書目、讀書的感受、選書的方法四大板塊,以此鍛煉學生概括關鍵詞的閱讀能力。三是,在深入分析作者讀《三國演義》這一經歷時,先讓學生通讀整個片段,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該書的熱愛,再引導學生尋找能體現其“熱愛”的關鍵詞匯。當學生找到“無限期待”“哭了一場”等詞匯后,教師帶領學生梳理這些詞匯的共性——作者在閱讀《三國演義》的不同階段所產生的感受。在該共性的引導下,學生能更快地找到其他諸如“津津有味”等表示感受的詞匯,從而鍛煉了查找關鍵詞語的閱讀能力。四是,讓學生把所找到的表示感受的詞匯放回到句子當中,然后出示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生了解到不管是“津津有味”,還是“哭了一場”,抑或是其他表示感受的關鍵詞語,都表現了作者的喜怒哀樂皆源于對書籍的渴望與熱愛。學生也能用文中的一句話對作者的這些情感進行概括——“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這能看出以上教學有效地鍛煉學生歸納梳理的閱讀能力。
總之,教師應當及時發現自身教學存在的不足,不斷進行閱讀教學的設計和優化,在實現“減負”的同時,實現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馬鼻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王振輝)
編后記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專輯的這幾篇文章從整本書閱讀、設計核心問題引領學生深度閱讀、思辨性閱讀的角度,針對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策略,以期提高閱讀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