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指導思想,深入探討小學語文“助學作業”設計,即“三單”作業的重要作用及實踐方法,具體闡述“三單”作業如何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作業設計 “三單”賦能 助學作業
小學語文“助學作業”為實現高效語文教學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途徑。“助學作業”不同于一般的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它在課堂教學上采用預學單、助學單和延學單的“三單”模式,將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延學連成一套系統。該系統能夠全面激發學生的情感,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推進課堂教學,啟迪學生的思維以及總結、鞏固所學,從而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課前預學單——基于課文內容,以作業為引導,聚焦學生學習的起點
1.引導學習字詞,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根據認知心理學理論,學生學習新知識離不開其已有知識的支撐。學生通過提前熟悉課文中的生字詞,可以為后續的閱讀與理解構建穩固的基礎。因此,教師可以在預習階段為學生設計具有明確目標的預學任務。
以三年級《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兩個預學任務:(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西沙群島的。(2)讀課文,圈畫出生字詞并多讀幾遍,完成預學作業。三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同步設計兩個字詞預學作業單,引導學生完成本課字詞的初步學習。將課堂作業本的作業與課前預習相結合,既能通過預學反饋掌握學生在字詞學習方面的困難,瞄準學習起點,助力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又能將課堂作業本的作業融合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梳理課文內容,培養概括能力。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看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建構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讓學生在正式學習課文之前,對課文的內容和結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形成自己的認知框架。這樣在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學生就可以更好地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互動,進一步完善和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
如教學六年級《為人民服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快速、高效地梳理文章情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筆者結合課堂教學,設計了以下感知課文內容的課前預學單。
一、朗讀課文(5分鐘)
朗讀課文,注意讀通讀順。
二、自主學字詞
1.自主歸類摘抄本課自己想積累的詞語。(5分鐘)
2.寫下不理解的詞語,嘗試運用方法理解。(5分鐘)
三、本文圍繞“為人民服務”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5分鐘)
四、查找資料(10分鐘)
1.張思德的生平事跡。
2.毛澤東寫這篇文章的背景資料。
3.關于李鼎銘先生提出的“精兵簡政”的資料。
這份預習作業總時長控制在30分鐘左右,作業設計目標與教學目標相吻合,預學的目的是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服務。這樣的預習作業真正成為了診斷學情的依據,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答案來聚焦學生的學習起點。
二、課中助學單——基于單元要素,搭建學習支架,促學習目標的達成
1.設計導圖式作業,搭建支架,讓閱讀思維發展。以課中作業為支撐,課堂上開展交互式學習活動能讓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難點掌握得更加透徹,從而達成學習目標。
(1)表格式引導。如在四年級《西門豹治鄴》一課的教學中,以表格式設計課堂助學單——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重點,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精準,同時為學習簡要復述課文打下基礎。
(2)思維導圖式引導。在課堂助學單中設計思維導圖式作業,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思維支點,發展學生的思考力,助力學生思維的提升。如教學四年級《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在學生預學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思維導圖式作業,引導學生梳理作者的游覽順序。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品悟景點的特點。
2.利用助學系統,課后問題引導,突破學習的難點。問題導向學習理論認為,問題是驅動學生學習的關鍵。通過提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也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是教材的助學系統,借助課后問題能更好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堂學習,突破學習難點。
如在完成《為人民服務》課后習題三時,如何運用有效策略,讓學生可以直觀地發現句與句之間層層遞進這一特點呢?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學習單(見圖1),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發現三個圓圈里所填寫內容的意思是步步深入的。
三、課后延學單——基于學習拓展,以任務驅動,助學習深度探尋
“延學”,是指課后的拓展延伸,主要側重于課文內容的積累與延伸。它鼓勵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激勵學生深入探究所學知識。
1.扎實讀寫結合,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統編教材在編排上注重讀寫融合。延學單中的“小練筆”作業是讀寫融合,提升寫作能力的最有效的載體。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在學完本單元兩篇精讀課文之后,學生對作者想象畫面的寫法有了一定的領悟,于是,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延學單(見圖2)。
在日常教學中,及時有效地在延學作業中布置“小練筆”作業,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寫法的習得以及對情感表達的體驗,推動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并遷移運用習得的方法,從而實現從知識方法到能力思維的“轉換—重構—發展”。
2.豐富語文活動,在實踐中提升學習力。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語文實踐活動。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如果把書面作業和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例如,《慈母情深》一課的延學作業,可以結合“母親節”活動作如下設計。
同學們,學完了課文,相信你們對作者的情感有了一定的體會,請完成以下作業任務。
學唱一首歌頌媽媽的歌曲,并唱給媽媽聽。
給媽媽送一件禮物(可以是自己動手制作的東西,也可以是為媽媽做的一件事)。
給媽媽寫一封信,感謝媽媽的養育之恩。
在完成這份延展作業中,學生走進生活,將語文學習與家庭生活相聯系,在實踐中體驗情感,探究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助學作業”設計中的“三單”,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三單”助學的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動力,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其綜合素養,同時也能夠增強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專業素質。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清縣第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參考文獻
[1]江華,盧文婷. 推進閱讀教學的核心問題設計策略[J].語文建設,2021(20):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