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強調學生應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形成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要意識到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積極作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簡述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性,并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從結合能力目標、聚焦生活實際、注重氛圍營造、提供參照方法、積極指導實踐五個方面出發,探究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策略,旨在為教師教學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問題解決能力
作者簡介:白如琳(1980—),女,江蘇省蘇州市昇平實驗小學校。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在這一要求下,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指向真實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解決方案、實施解決計劃、得出相應結論與總結反思中,形成問題解決思維。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性
(一)豐富實踐經驗,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小學生年齡小、經歷少,往往不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致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經常會陷入困境。而綜合實踐活動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模擬社會環境的平臺,借助真實情境引出新的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各種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從而積累更豐富的生活經驗。這樣一來,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為目標,在真實的情境中分析、判斷和實施,鍛煉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同時,還能對其未來生活形成積極的影響[1]。
(二)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活動中教師引領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和探究問題,積極尋找問題解決的思路。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均能得到充足的發展。當前社會將“創新”視為人才檢驗的重要標準,教師自然也應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往往需要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協作探究任務,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協調,還可以形成團隊合作精神,對其未來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三)深入理解知識,構建綜合學習體系
綜合實踐活動往往具有明顯的綜合性,解決其中的問題時需要用到多個學科的知識,因此,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關鍵。這樣一來,學生在發展問題解決能力的同時,還能深入理解所學內容。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也能搭建更全面、完善的知識體系[2]。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策略
(一)結合能力目標,明確具體培養方向
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大多是主動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去解決,在這種忽視情境創設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得到充分調動,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導致綜合實踐活動課堂價值無法被充分激發,降低了課程的育人價值。對此,教師要加強對問題解決能力理論的研究,并從理解與提煉、分析與表達、推理與實踐、總結與反思四個維度出發,明確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具體方向[3]?;诖?,指導學生科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有序進步。
以“死海不‘死’的秘密”教學為例,由于學生對自然科學和地理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于具體自然現象和地理特征還不夠了解,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展示死海的圖片和視頻,引導學生思考:“死?!钡姆Q謂是怎么來的?有什么特別之處嗎?同時,為學生簡單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點。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鍛煉學生的理解與提煉能力,指導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行理解和提煉,從而主動在駁雜的信息中捕捉關鍵信息,從而找出情境中的根源問題。其次,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特點,并結合實例讓學生了解死海對當地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借助實驗和視頻向學生講解自然科學知識和地理知識,包括水循環、生態平衡等,并為學生創造討論與互動的機會,讓其在交流中表達出問題解決的思路,形成問題解決的初步方案。再次,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要求其觀察學校附近的湖泊或河流的水質和生態環境,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確保每個小組都可以完成實踐任務。這一過程中,學生在小組內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并認真聆聽同伴的意見,從中找出問題的最優解,最終完成實踐任務。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反思需要優化的地方,并鼓勵學生用思維導圖、手抄報等多種形式,總結并展示探究活動的成果。基于此,教師結合具體教學流程,明確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目標,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
(二)聚焦生活實際,培養發現問題意識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生實際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只有打破書本與生活之間的壁壘,才能為學生構建開放、動態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實踐興趣的同時,使學生主動投入綜合實踐活動之中。展開來說,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充分挖掘家庭資源、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指導學生圍繞熟悉的現象或場景提出疑問,并主動發現問題,在拓寬思維視野的同時增強生活體驗,逐步形成發現問題意識[4]。
以“今天我當家”教學為例,教師應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首先,在校園生活中,教師可以設計“我是校園志愿者”的主題活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走進校園,從校園綠化環境、校內設施、文化建設等多個角度提出問題,實現個性化探索,如有的學生發現校園門口缺少線路圖,新生或家長到校后可能因不了解校園整體環境而迷路,建議為校園安排索引牌。由此,學生通過觀察熟悉的校園,發現真實的問題,逐漸養成發現問題的能力。其次,在家庭生活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觀察家庭一日安排”的任務,要求學生觀察后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真實感悟,如有的學生在家里幫助父母做家務,發現家務非常煩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完成家務還要去工作,感知其辛苦和不易,激發對父母的愛和感恩之心。此外,學生還可以借助其他問題進行思考,通過主動發現問題為實踐活動提供優質的素材。最后,在社會生活中,教師可以利用時事新聞來作為主題活動的內容,讓學生在自主分析中發現問題,并確定活動探究主題,如“本市氣溫創歷史新高”新聞中,學生可以對“影響溫度的因素”進行探究學習,并主動提出發現的問題,如“導致氣溫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緩解高溫天氣?”等,以鍛煉發現問題的能力?;诖?,教師構建適合學生學習的場域,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并吸引其全身心沉浸在活動之中,提升觀察能力,進而形成關心生活、熱愛生活的美好品質。
(三)注重氛圍營造,激發主動提問興趣
對于學生而言,主動提出問題的行為是思考的具體表現,而問題的內容往往是學習中的薄弱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為學生答疑解惑,還要選擇恰當的時機,通過設問啟發學生思維。展開來說,教師應在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重視對提問氛圍的營造,并利用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提問的興趣,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主動去探索。
以“文明用餐我能行”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中應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分享真實生活經驗,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同時,為學生創造觀察、質疑、發現問題的機會。首先,教師在課堂初始可以創設如下情境:“相信每個人都參與過家庭聚餐,聚餐時有哪些行為是文明的,哪些行為是不文明的呢?如何養成文明用餐的好習慣呢?”由此,通過多樣化情境的呈現,可以利用口頭表述讓學生思考情境中的內容,也可以借助圖片、視頻讓情境直觀化呈現,激發學生問題解決意識。其次,教師指導學生對問題展開探究,讓學生以“親身經歷者”的身份,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形成豐富的解題經驗。在情境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抓住“就餐”“文明”“行為”等關鍵信息,并圍繞關鍵信息進行回憶,再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從而總結出一系列文明就餐行為。由此,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和信息提煉能力均能得到顯著提升。教師也可以借助具體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去發現問題,探索總結出用餐時的文明行為與不文明行為,提升解決任務的熱情,養成主動提問的習慣。
(四)提供參照方法,掌握分析問題方法
解決一個問題的關鍵是對其進行合理的分析,但這一環節卻經常容易被忽視,不僅影響問題解決效率,還影響學生問題解決思維發展。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路徑,并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展開來說,教師可以利用比較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在深刻分析中理解事物本質,也可以利用猜測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分析驗證自己的想法,還可以利用聯想來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在深刻分析中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以“文明用餐我能行”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了解常見水果特點、種類和營養價值,并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對水果進行描述,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分析問題的參照方法。首先,教師利用“比較法”引導學生質疑,拿出提前準備的獼猴桃和火龍果,讓學生在觀察后思考“獼猴桃和火龍果有什么特點?二者誰的營養價值更高?”并在討論、分析后,主動搜集兩種水果的營養成分含量,讓學生在數據分析中得到準確的答案。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猜測法”引導學生了解水果的特點,如以猜謎的形式說出某種水果的特點,其他學生憑借特點猜測出水果的種類,對水果的特點形成深入的認識。最后,教師利用“聯想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要求學生結合對水果的認識,對其進行分類并說明分類的依據,如某學生將番茄、草莓、蔓越莓、火龍果、山楂等水果劃分為一類,依據是它們的顏色相同,將木瓜、杧果、牛油果等水果劃分為一類,依據是它們的形狀類似。由此,學生可以在這一環節中根據水果的特征展開聯想,豐富分析問題的視角。通過上述綜合實踐活動,學生能在教師多種方法的指導下,通過觀察、描述、分類,形成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積極指導實踐,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感受與體驗。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應積極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多維度建構問題解決的方案、創意,并指出問題解決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幫助學生針對性改正,以提高其問題解決的能力[5]。
以“我是班級小主人”教學為例,教師指導學生針對當前班級管理中存在的真實問題展開思考、分析和實踐,以鍛煉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首先,教師借助“小螞蟻集體搬大栗子”趣味故事,幫助學生明白“團結力量大”的道理。讓學生認識到要善于合作,發揮集體力量才能把事情辦好。其次,教師為學生創造互動、探究的機會,代入“班級小主人”的身份,暢談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如衛生問題、秩序問題等,并在小組合作的模式下,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還可以樹立服務班級的意識,并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幫助班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每天整理閱讀角、每周清理班級衛生等,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最后,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活動探究結果,建立“班級集體崗位責任制”,讓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崗位,包括教室中的桌椅、墻角、植物、黑板等都有專人負責。這樣一來,學生才能真正為班集體服務。在上述主題活動中,學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多維度探究問題解決方法,深化對問題的認知和體驗。
三、總結
對于學生而言,問題解決能力在其學習和成長中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驅動力,還是學生有效參與社會生活的重要能力。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引導者,應以綜合實踐活動為途徑,在厘清學生能力發展需求的前提下,根據課程安排和學生能力,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逐步發展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參考文獻]
王昆.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策略[J].教育界,2023(36):56-58.
張連紅.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自我成長[J].第二課堂(D),2023(12):76.
周婕.淺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名師在線,2023(36):67-69.
夏陳玲.項目式學習應用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職業體驗中的實踐探索:以“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3(36):38-40.
李文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勞動教育的措施[J].天津教育,2023(35):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