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與深化,各學科教學正日益聚焦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在這一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亦需順應潮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探究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旨在培育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實現全方位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覃翠芳(1978—),女,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桂平市油麻鎮中心小學有理分校。
鄭娟華(2002—),女,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桂平市蒙圩鎮中心小學。
在教育行業不斷發展的當下,我國基礎教育體系雖已改革發展,但應試教育的影響仍然存在。部分教師依舊布置繁重的課后作業,強調死記硬背,采用機械的教學方法,這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對此,教師需深刻洞察并準確把握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尋并實施高效的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探索語文的無窮魅力,在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同時,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與成效。
一、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興趣
教師可以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打造豐富多樣的學習場景,將原本抽象、難懂的語文知識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圖像、動畫及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全神貫注。此外,多媒體情境的運用還能為課堂活動增添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教師需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模式,巧妙融合新媒體與新技術,為課堂注入活力,有效提升教學的互動性與效率[1]。
以《小馬過河》的教學為例,雖然角色扮演是常見的課堂互動方式,能夠活躍氛圍,但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若未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及語言表達,盲目進行角色扮演可能會使學習活動流于形式,只是機械地按照指示行動,缺乏真正的思考與領悟。因此,教師不妨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小馬過河》的動畫視頻,創造一個視聽結合的沉浸式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把握故事精髓。隨后,教師可在此基礎上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對話與互動,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鍛煉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真正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與學習熱情。
二、深入挖掘教材,豐富創新想象
想象力既是創新的核心驅動力,也是驅動人類開展所有創造性活動的基礎。缺乏想象力,創新便無從談起,而擅長創新者,必然精通于運用想象力。因此,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元素,捕捉教育良機,鼓勵學生自由地在想象的天地翱翔,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以《鳥的天堂》這篇課文為例,當學生讀到“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
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時,筆者提問:“你們認為這些在枝頭叫的鳥兒,可能在說什么呢?”對此,學生思緒紛飛,部分學生認為鳥兒在問好,部分學生認為鳥兒在贊美家園的美好或歌頌生活的愜意。待學生回答后,筆者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擴充:“我是一只自在飛翔的畫眉。每天早上,我都會和伙伴們伴著朝霞引吭高歌,為寧靜的鄉村添上生機;中午的時候,我還會和伙伴們在濃密的綠葉間嬉戲,或在草地上追逐;日落西山后,疲憊的我們歸巢休憩,靜候夜幕的降臨。”鼓勵學生通過想象深刻理解課文精髓。這種深入挖掘教材并進行想象的方式,能夠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三、適當提問,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就不能局限于讓學生回答教師預設的問題,或是單純解決課后習題,還應激勵學生勇于質疑,并在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深度思考時間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平臺,鼓勵學生表達獨特的見解、主動提出疑問,教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做法有助于學生在積累知識與掌握技能的同時,強化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2]。
當前,部分學生會因教師的威嚴和教材的權威性而不敢發聲。為此,教師應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打消顧慮,勇于提出疑問,敢于表達個人見解。考慮到部分學生在閱讀文本和思考問題時常停留在表面,難以深入,提出的問題缺乏深度或偏離主題,教師需要發揮引導作用,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和方向進行多元思考,促使學生修正觀點,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提問不應僅是一時的行為,而應成為學生的學習習慣,伴隨學生一生。面對挑戰和挫折,學生可能會失去信心,不敢提問。因此,教師應進行正面激勵,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都應肯定學生勇于思考和提問的精神,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和修正,讓學生體驗提問的樂趣和探究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其提出更多有深度的問題。
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要革新語文教學,開展思維訓練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需要運用個人才智思考、探究問題,積極探索未知,創造性地應對挑戰。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激勵學生掙脫傳統思維的框架,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審視問題。
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是培育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一環。面對那些富含知識、操作性強或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課文,僅憑教師的口頭講授,學生往往難以產生共鳴,甚至感到枯燥乏味。畢竟,這些知識源自他人的生活體驗,對缺乏相應經歷的學生而言,其難以產生深刻的理解。只有通過親身實踐,學生才能激活思維,催生創意。因此,教師應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閱讀及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授字形記憶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富有創意的方式想象字形,如有學生將“雨”字比作窗戶,透過窗戶可見點點雨滴,這樣的想象既大膽又生動,能彰顯創新思維的火花[3]。
五、創新教學形式,釋放語文魅力
語文教學旨在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傳統教學方式往往難以讓學生深入領會知識精髓,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需致力于創新教學方法,充分展現語文學科的魅力,并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期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以《小英雄雨來(節選)》的教學為例,教師應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體驗課文內容。課程開始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并結合小英雄雨來與日本軍官的對話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情節。當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分別扮演李大叔、日本軍官及小英雄雨來。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教師亦可參與其中,同時注重通過角色表現和細節刻畫,讓學生深刻領悟作者所要傳達的核心思想——愛國情感。特別是當扮演小英雄雨來的學生“被打得鼻青臉腫”,“鮮血”滴落在書頁上那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時,學生將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圍繞文中人物的愛國行為和情感進行深入探討,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讓學生充分領略語文知識的魅力。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能夠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
六、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創新能力
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材內容緊密貼合現實生活,對學生的價值觀和生活觀具有引導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緊密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幫助學生將課堂知識內化于心,同時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觀察與感悟能力,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這也是學科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4]。
以《桂花雨》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通讀課文,初步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通常能理解作者傳達的思鄉之情,但往往難以深切體會這種情感的深度與廣度。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可巧妙地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是否有過對某人或某物的深深思念之情,并鼓勵學生將其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嘗試模仿課文的表達方式,抒發內心的思念之情。在寫作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如如何細膩地描述思念的細節、如何運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如何構建文章的邏輯框架等,同時注重通過以讀促寫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并鼓勵學生融入更多生活元素,以豐富文章的內容與情感。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教師不僅能夠顯著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成長與進步。
七、開展小組討論,活躍學生思維
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因此,教師應將大部分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深入探索知識,鼓勵學生自行討論。由于每個學生的視角和見解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討論中,學生能夠相互交換觀點,活躍思維,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這樣的討論不僅能極大地拓寬學生的思考邊界,避免教師單方面講授可能導致的思維局限,還有利于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課堂知識。
此外,討論還能顯著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度思考。以《蝙蝠和雷達》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不講解課文內容,而是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預習課文,隨后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學生需要發表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并找出雷達與蝙蝠之間的聯系。通過初步探討,學生在教師正式講解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見解,這不僅能提升學生預習和討論的效果,還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需要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有助于提升其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八、善于評價,促進學生思考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適時且恰當的激勵性評價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至關重要。在語文課堂上,為了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教師需要運用多元化的評價策略來激勵學生,如教師直接評價學生、鼓勵學生之間互評等[5]。
教師應當積極營造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行客觀的評價。提供暢所欲言的空間,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可促使學生積極發言、傾聽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還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深化理解,進而激發創新思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新能力。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表現欲強。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同時,也要對學生各方面的表現進行全面且細致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支持。通過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在后續的學習和創新中不斷進步。此外,教師還應創造更多機會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如組織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創新思維,獲得全面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標明確強調了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應將教學的核心目標聚焦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在日常教學中深入貫徹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此,教師要積極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育出具備創新精神的人才。
[參考文獻]
崔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4,9(6):79-81.
張月.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4(2):124-126.
袁如剛.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創新教育[J].試題與研究,2023(23):158-160.
姜志強.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23(29):48-51.
高洛桑.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智力,2023(1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