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在落實思政教育方面存在路徑單一、方法缺乏針對性等問題。圍繞小學語文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展開研究,論證語文學科在承載思政教育方面的可行性,并結合教學實際,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的具體策略,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實現“借文載道、潤物無聲”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政教育;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馬龍生(1977—),男,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龍山鎮西川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雙重屬性,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在“雙減”與立德樹人背景下,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1]。然而,當下的語文教學存在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引導的問題,部分教師偏重知識性教學,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培育。這種割裂知識與價值、技術與倫理的現象,導致語文學科“潤物無聲”的德育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出來,學生家國情懷、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效果不理想[2]。實際上,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教育資源,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又有“平凡之處見偉大”的時代精神,每篇課文都蘊含豐富的育人價值,這為思政教育的滲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將這些思政元素轉化為教育資源,并使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心理發展緊密結合,需要更具創新性和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因此,探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的策略,不僅是踐行立德樹人理念的必然要求,還是發揮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內在需要。
一、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學科屬性的契合性
小學語文以語言文字的教育為核心,承擔著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使命。思政教育是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與行為準則的關鍵途徑,與語文教學在精神內核與教育目標上高度一致。語文作為人文學科,教學目標不僅在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還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和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家國情懷。語文教學可以依托文本資源激發學生對道德規范、社會規則的深入思考,促進其人格的健全發展。這種契合性使得語文課程成為承載思政內容的天然載體,為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教學內容的相容性
語文學科內容廣泛,既包含經典文學、歷史記述,也涉及現代社會的倫理思考與文化傳承[3]。這種開放性與包容性,為思政教育的嵌入提供了多樣的可能。思政教育強調的理想信念、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感,可以通過語文教學中的文本分析、主題討論與價值判斷得以滲透和深化。多樣的語文文本類型和表達方式,能為學生認識社會現象、分析人生價值提供多維度的切入點,使思政教育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此外,語文教學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的培養,這與思政教育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和觀念表達相呼應,與思政教育在教學內容上的相容性更加突出,從而確保思政教育能夠以自然、融洽的方式嵌入語文教學過程中。
(三)學生認知的適配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這決定了教師運用的教育方式必須循序漸進,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語文教學強調以具體生動的語言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而這種方式恰與思政教育需要以具體情境為基礎,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要求一致。通過語文教學將思政教育內容轉化為學生能夠接受并理解的語言與形式,可以有效避免傳統灌輸式思政教育的枯燥和低效。與此同時,語文學科課堂活動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也為思政內容的滲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學生在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時接受正確價值觀的熏陶,達到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統一。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的實踐路徑
(一)情境創設:基于課文內容,搭建思政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關鍵在于以課文為載體,挖掘其內在的德育價值,并通過創設情境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學過程中。具體而言,教師應遵循“依文設景、情景交融”的原則,通過多維情境創設,使學生在真實、鮮活的語文學習體驗中,自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了大量包含中華傳統美德、革命精神和時代價值觀的內容,如《少年閏土》中質樸的友誼,《我的戰友邱少云》中不怕犧牲的精神,《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中助人為樂的精神,這些都能為思政情境的創設提供豐富的資源。教師在備課時,應深入研讀課文,明確文本核心思想,并結合課程標準篩選其中具有德育意義的要素,將文本蘊含的思想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緊密結合,設置符合思政教育要求的教學目標。
在創設思政情境時,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參與感和代入感,使抽象的思想政治理念具體化、生動化[4]。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教師可通過多層次情境創設,讓學生切實感受革命英雄的精神力量。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播放抗美援朝紀錄片片段,呈現當時戰場的環境與背景,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以邱少云或其戰友的身份進入戰斗狀態,通過模擬敵軍逼近和戰場隱蔽的過程,深刻體會邱少云在烈火逼近時的心理掙扎與堅定信念。教師可以問題“如果你是邱少云,你會如何抉擇?”來引導學生將文本理解轉化為情感體驗。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全班討論“信仰的力量意味著什么?”這一議題,讓學生結合文本細節,談一談自己對革命精神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布置延伸任務,要求學生查閱邱少云的英雄事跡并寫一封致敬信,用語言表達對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這種多維教學設計不僅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能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到革命精神的當代價值,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的知識學習和情感升華全過程中。
(二)問題引導:圍繞思政內核,設計探究問題
小學語文課堂不僅是教授學生語言知識的平臺,還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的重要場所。有效的思政教育應當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進其思想升華。圍繞思政內核設計探究問題,是落實思政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蘊含的思想價值,使思政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真正得到落實。
一方面,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內核,明確問題方向。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教師需要深入解讀文本內容,精準定位思政內核。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圍繞“智慧與團結”這一主題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諸葛亮如何通過智慧和合作成功借箭。如以“為什么在困難面前,主人公能夠想到并實施這樣巧妙的計策?他為什么能獲得團隊的信任?”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使其逐步感悟到,在面對挑戰時,運用智慧、進行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做出正確的行為。與此同時,問題應緊密結合文本的情感內涵,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所傳遞的價值觀。例如,教學《少年中國說(節選)》時,教師可圍繞“家國情懷”設計問題:“梁啟超為什么會有如此強烈的憂國憂民之情?作為學生,我們該如何傳承這種精神?”通過問題的層層引導,學生不僅能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還能通過思考培養家國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這種基于教材內容的思政問題,能夠真正實現知識與價值觀的雙向滲透,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探究問題,進行多維思政教育[5]。教師不僅是問題的設計者,還是學生思維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文本內容提出蘊含思政元素的問題。例如,在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鄧小平爺爺為什么要植樹,植樹對于他來說意味著什么,并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如此,學生不僅可以深入理解鄧小平的奮斗精神和為國奉獻的精神,還能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應注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將其升華為更具教育意義的探討話題。例如,若學生提出“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像鄧小平爺爺一樣為社會做貢獻?”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踐行社會責任,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參與到思政問題的生成中,還能通過實際行動感知和實踐思政內涵,形成對社會責任、家國情懷等的深刻認同。這種學生主導問題生成與教師引導相結合的模式,能使語文課堂不僅成為知識傳授的場所,還成為學生思想教育的沃土,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品德的提升與人格的塑造。
(三)活動拓展:開展多元活動,強化思政導向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思政元素的有效滲透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途徑。然而,單一的講解方式往往難以深入觸動學生的思想,更難以實現情感教育與價值引領的統一。因此,通過多元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將思政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是當前教育實踐的重要方向。這種實踐不僅要基于語文學科特點挖掘文本的思政價值,還需通過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從而實現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目標的雙向統一。
經典誦讀是小學語文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教師可通過有計劃的經典誦讀活動,幫助學生感悟其中的文化精髓和價值觀念。例如,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論語》《弟子規》等經典,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誠信、仁愛、禮義等傳統美德。為使誦讀活動更加生動,教師可以設置書法展示任務,要求學生以規范漢字將經典語句工整書寫下來,并在書寫過程中感受文字的力量與美。教師也可結合語文學科的寫作訓練,讓學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主題撰寫一篇小短文,講述親身經歷或觀察到的真實的關于寬容與尊重的事件,并反思寬容和尊重對構建和諧關系的重要性。通過誦讀、討論、書寫和寫作等多元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熟記經典,還能內化經典中蘊含的價值觀。
思維拓展活動能有效將文本知識與現實問題結合,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思考思政議題。例如,在《憫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珍惜糧食”為主題設計系列活動。首先,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簡要講述糧食生產的艱辛過程,闡述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現實意義,讓學生初步感悟詩句內涵。然后,教師可布置課外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閱有關我國糧食浪費和生產現狀的數據,如餐飲浪費的比例、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區域及產量等,制作糧食現狀小報告。在課后分享中,學生可以結合日常觀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浪費現象并提出改進建議,如按需取餐、節約食材等。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與收集到的資料,撰寫“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倡議書,在班級中展示交流,深化學生對“珍惜糧食”的認同。此類思維拓展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強化對語文知識的應用,還能讓學生從更高層面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意義。
三、總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途徑,也是發揮語文教育教學價值的深刻實踐。挖掘課文中的思政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實現語文教學與思想教育的有機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在語言積累中涵養品格,于審美體驗中感悟價值,從而實現知識傳授與人格培育的雙重目標。這一教育實踐,不僅契合“雙減”政策下課堂提質增效的時代要求,還能彰顯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使命。未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和實踐經驗的日益積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的路徑將更加完善。教師應始終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課程內容為依托,以課堂創新為抓手,將語文課堂打造為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為學生打好精神底色,筑牢成長根基,從而培養出具有家國情懷、社會擔當與人文素養的新時代接班人。
[參考文獻]
楊青成.“大思政課”視域下小學語文課程思政實施策略探析: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18課《慈母情深》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4(31):12-14.
馬君霞.課程思政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24(25):43-45.
孫玉榮.思政元素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策略[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66-68.
劉學麗.“課程思政”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教學為例[J].留學,2024(10):62-64.
徐永梅.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價值與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1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