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及其學科育人功能價值的體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簡要概述了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容,結合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內容及具體課例,從設計貼近生活的有效提問、創設真實生活情境、設計實踐應用任務三個方面,分析了生活教育理論在落實小學英語育人目標中的運用策略,以期把“育人”落到實處,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小學英語;育人目標
作者簡介:朱麗萍(1980—),女,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橫涇實驗小學。
生活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而“育人”是教育的基礎功能之一,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學科,小學英語可以從不同角度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教師既要指導學生開展知識性學習,也要認識到學科育人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緊密聯系教材中的語言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讓語言教學走向生活,為生活而用。
一、引活水之源: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內容,“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所謂的“生活即教育”是指把生活本身當作一種教育來進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為學習的對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給我們知識[1]。“生活即教育”強調的是生活本身的教育意義,“社會即學校”強調的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實施場域,“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2]。教育脫離生活,必將變成無源之水。因此,教師需要將生活與教育教學緊密相連,不斷發現、引入生活本身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感悟生活、體驗生活和學會生活。
二、立育人之本:生活教育理論在落實小學英語育人目標中的運用探究
英語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教師要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準確理解核心素養內涵,全面把握英語課程育人價值[3]。教師應將生活教育理論更好地運用到教學中,把學生帶入社會,帶進大自然,促進學生在心智能力、思維品質、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一)設計貼近生活的有效提問,提升思維品質
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必要手段。問題是思維的導向,有效的課堂提問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教師應該設計有層次、有深度的問題,以提升學生邏輯推理、分析判斷和想象創造的思維能力[4]。
1.巧設精準化提問,訓練邏輯思維
課堂提問是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可以起到設置懸念、引起關注、促人思考的作用。通過精準提問,教師可以將自身、教材和學生很好地聯系在一起,從而使課堂構成更加完整;也可以激活和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獲得創造性使用規范語言的交際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時,筆者引入了繪本故事Tortoise and His Friends。筆者將導入環節的問題由最初的“Do you have an animal friend?”和“What does it have?”改為“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and why?”,并且給學生提供了語言支架“I like...best. Because it has...It can...”。看似簡單的替換,其實是筆者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考慮的結果。一方面,學生喜歡的動物不一樣,并且不局限于可以作為寵物養在家里的貓、狗等,調整后的問題拓展了學生交流的范圍;另一方面,調整后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有理有據、有條理地表達觀點,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此外,在分析繪本的具體情節時,筆者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Why can′t Tortoise cross the river?”,二是“Which river can they cross?”,通過這兩個繪本中完全沒有涉及的問題,引發學生對生活實際的思考,更加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
2.聚焦兩面性提問,培養辯證思維
小學英語教學既要“教書”也要“育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或者事物。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4 Then and now的教學為例。該單元Story time部分的課文主要通過對Mike一家人的過去與現在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這一家人生活中發生的巨大變化。學習完這些內容后,大多數學生認為現在的生活更加舒適、方便、快捷,而沒有從多角度看待這些變化。對此,筆者分別設計了宏觀的和微觀的問題:“Do you like these changes?Yes or no?Why?”“Mobile phones are very useful. Can you use them properly?”。筆者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引導學生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和這些問題的思考,理性看待科技帶來的影響,特別是電子產品對自己的生活以及學習的利與弊。
3.挖掘開放性提問,發展創新思維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多角度、多方位地設計問題,發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思維,使學生形成自己有價值的觀點,促成學生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經驗去推理、想象和思考,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5]。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5 Signs之后,為了使學生更加了解標志的重要作用,筆者設計了“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ublic signs?”“Can you make them better?”兩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小組交流討論后進行匯報。學生一致認為公共標志的設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僅能幫助人們養成規則意識,更是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便捷。與此同時,他們還大膽地對一些標志的改進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No smoking”的圖案過于簡單,可以加上警示語“Smoking is bad for our health”;“No littering”的標志上可以添加垃圾桶的圖片以及提示語“Please put the rubbish in the bin”;標志“Danger!”可以根據具體的場所配上具體的警示語等。
(二)創設真實生活情境,觸發情感共鳴
英語課程內容聚焦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范疇。新課標對主題內容要求的三個基本級別的描述中,設置了“生活與學習”“做人與做事”“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自然生態”等主題群,各主題群下設的若干子主題內容多與生活息息相關[6]。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地創設與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生活化情境,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1.審視自我,提升個人素養
小學階段是學生逐步成長,自我意識逐步形成的階段。“人與自我”主題語境的創設,能夠促進學生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我,提升在生活與學習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了解做人與做事的正確方式。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有諸多單元與此主題相關聯,教師可以充分加以利用。以四年級上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教學為例,在該單元的Story time部分中,當Liu Tao說自己不會打籃球的時候,Wang Bing說了一句鼓勵的話“Have a try,Liu Tao”。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在這里稍作總結:“We can use ‘Have a try!’ to encourage others.”。筆者則設置了一個討論環節,讓學生思考:“When can you say ‘Have a try!’ to yourself?”,以此來引發學生面對困難時要學會激勵自己,敢于嘗試,不懼怕失敗,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培養學生自信樂觀的良好素養。
2.立足社會,培養責任意識
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有人的社會,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是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之一。小學生的責任教育應該從學習實踐中培養,從行為實踐中培養,從家庭實踐中培養,從社會實踐中培養[7]。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的Story time部分以“fancy dress party”為背景,談論了孩子們準備服裝的過程以及各自服飾的特點。在開展拓展教學時,筆者以“We are what we wear”為單課時話題,補充Thank You, HEROES的繪本內容,從red vests、yellow jacket、white gown等代表性服飾入手,講述了志愿者、快遞員、醫護人員等在生活中為人們做出的貢獻,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這些身邊隨處可見的無名英雄,以此總結“Different people,different clothes,different responsibilities.”,使學生更加尊重每一個勞動者,更具社會責任感。
3.融入自然,構建生命共同體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緊密互利、不可分割的關系。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學科育人觀,充分利用課程內容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和諧共生觀。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它給我們提供了生存必需的空間和各種豐富的資源。但是,目前全球面臨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三大危機,地球上的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有義務就這一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尋求解決辦法。因此,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5 Seasons、六年級上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以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等單元內容時,筆者始終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關系以及綠色生活的理念,懂得尊重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并以實際行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三)設計實踐應用任務,達成學以致用
教育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教師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機,讓教育和生活真正地成為一體,落實“教學做合一”,以生活推進教育,以教育引領生活,使學生真正實現學以致用[8]。
1.解決實際問題,提升生活技能
在小學階段,學校教育不僅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還要加強學生基本生活技能的訓練。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增強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鍛煉學生的生活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在設計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3 Asking the way的復習課教學活動時,為了能夠在單元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筆者精心設計了主題為“How can we get to the bookshop on time?”的討論環節,并給出附加條件“用時不超過20分鐘”,引導學生通過高德地圖App選擇最佳路線,并使用“I choose... because it can save.../ It′s...”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時,筆者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正確進行垃圾分類。通過這樣的拓展延伸,學生不僅加強了對語言點的鞏固練習,更培養了解決生活實際中具體問題的能力。
2.比較中外異同,滲透禮儀文化
交際習俗與禮儀是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深入開展禮儀教育,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重塑中華民族“文明禮儀”的新形象是十分有必要的。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涉及相關文化禮儀的內容有打招呼、稱贊、稱謂、訪友做客、飲食習慣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提升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培養文明有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Unit 5 A party的內容后,筆者整合了五、六年級教材關于“派對禮儀”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分別從party time、gifts、open the gifts三方面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和總結,并將隱含的中西方人群的性格特征進行歸納。
3.普及安全常識,踐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現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觀。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4 Road safety圍繞“交通規則”展開了道路安全教育,文本內容對“怎樣安全地過馬路”“在道路上不應該做什么”等方面進行了說明。通過閱讀材料的學習,學生可以清楚了解在實際生活中應該遵守交通規則,確保自身安全。為了讓學生實現學以致用,筆者在教學后期布置了“Draw and say”小組合作探究任務,主要是讓學生將放學后校門口的交通路況以及接送區的情景畫下來,然后解說圖片中的安全與不安全因素,并適當地針對學生、家長的行為提出合理化建議。在完成這項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將平時沒有關注到的現象和問題,如車輛亂停亂放、學生亂穿馬路、家長駕車違反交通信號燈等都描繪了出來,并提出了制作警示牌、派發倡議書等建議。在此基礎上,筆者播放了相關的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等視頻材料,給學生帶來了較強的心靈沖擊,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達到了學科育人的效果,體現了學科育人的價值所在。
結語
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在開展小學英語教學時,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在教學中運用生活教育理論,聯系生活,回歸生活,注重實踐和體驗,讓學生不斷地接受感染與熏陶,才能把“育人”落到實處,從而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參考文獻]
陳秀娟.抓住生活中的每個教育細節[J].當代家庭教育,2020(26):64-65.
陳佳.以行知教育理念為指導,改革幼兒園教學[J].生活教育,2021(7):107-109.
李威峰.育人觀、課程觀、教學觀和評價觀:落實《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需要更新迭代的觀念[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2(合刊2):8-13.
沈曉紅.利用提問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16,39(10):25-30.
姜勇.創造性思維讓英語課堂綻放美麗[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9):4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4-17.
張秀梅.談學生責任感的培養[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2(合刊2):71-72.
黃依萱.“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探索[J].閱讀,2022(2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