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教師素養、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學生主體等方面深入探討了如何不斷提升初中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質量。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道德觀念;法治意識
作者簡介:馬玉山(1973—),男,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第三中學。
初中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的培養,需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切實注重明確教學目標和拓展教學資源,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
一、基于教師素養提升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的質量
(一)更新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的理念
教師作為培養學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的重要人員,需要更新培養理念,深刻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倡導和踐行以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社會規范和法律法規。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地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以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豐富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的知識儲備
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教師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除了要掌握傳統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條文,教師還要了解現代社會的倫理道德和法治精神。教師應通過不斷學習和進修,掌握最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以確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準確、全面地傳授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案例,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
(三)提升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的能力
除了要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教師還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學會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討道德與法治問題。教師要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互動式教學方法,以此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在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時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1]。
二、基于教學目標明確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的方向
教學目標是教師培養初中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的重要指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緊密結合新課標、新教材和新學情,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
(一)加強課標解讀
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是初中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標。通過深入解讀該課程標準我們能發現,課程目標從之前的三維目標轉變成了核心素養目標,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前,教師要明確初中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的整體方向和核心精神,即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內化道德規范,成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提升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的針對性,教師要在教學目標中融入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元素,并設計具有探究性的道德與法治議題,創設相應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讓學生充分掌握法治知識,學會運用道德與法律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二)注重教材解讀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元素。教師應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挖掘其中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元素。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品德和法律知識設計,符合初中生的成長特點,能引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為建設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師要深入解讀每個單元的知識內容,分析知識間的內在關系,科學整合教學內容,設置大單元教學目標,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
(三)強化學情分析
為了確保設計的教學目標具有更強的引領作用,在重視課標和教材解讀的基礎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學情的分析,緊密結合學生的現有知識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讓學生將知識內化于心,并基于學生的思維困惑,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個性化教學目標,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2]。
三、基于教學資源豐富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的內容
(一)課內借助教材豐富教學資源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將其作為培養學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的重要工具。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和拓展,教師可幫助學生理解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著很多與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有關的內容,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因此,教師需要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整理,并以大單元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建構完善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結合教材中設置的輔助欄目,拓展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可將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在培養學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時,要遵循傳承性、時代性的基本原則,深挖教材內容,引入相應的時政教育資源,以豐富教學案例,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法治觀念。比如,在教學公民義務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引入某些明星偷稅漏稅的事件,以此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切實履行法定義務,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道理。
(二)課外基于實踐開發教學資源
除了課內教學,課外實踐活動也是培養學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師可組織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如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道德與法治教育講座、模擬法庭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通過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學生能體驗到助人為樂、服務社會的快樂,培養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通過參加道德與法治教育講座和模擬法庭活動,學生能直觀地了解法律法規和法治精神,增強法治意識。教師通過這些課外實踐活動,能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3]。
四、基于教學方法創新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培養的過程
(一)依托情境創設激發學習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創設各種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升道德修養,強化法治意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創設情境時,需要以培養學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為中心,讓學生深入學習知識。以“法治社會”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為學生播放展示社會不同領域依法有序高效運行的視頻,創設相應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加強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性,以此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再以“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為學生創設如下情境:小張在晚上12點之后還在小區內燃放煙花,影響了小區居民的休息。小區物業在警告無效后,向相關部門舉報了小張,但是小張對此不予理會,認為燃放煙花是自己的權利。結合這一情境,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小張是否正確行使了自己的權利?(2)從權利與義務的角度分析,小張和小區居民應如何行使權利?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能意識到小張行使權利時侵犯了小區居民的合法權益,其對權利與義務的關系處理不當。通過這個例子,學生能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增強法治意識。
(二)依托案例教學深化學生認知
案例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分析具體的案例,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知識和道德規范。教師可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讓學生討論和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適用范圍和道德的界限。通過案例教學,學生能將抽象的法律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經驗,從而加深對道德與法律的認識。但是,教師必須選擇具有真實性的案例,并以科學的方式呈現案例,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案例探究中加深對道德與法律的認識。例如,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保護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線,教師可引入一些真實的校園欺凌案例,以此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意識,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
(三)依托議題探究培養道德觀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議題進行討論交流,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道德判斷能力。通過議題探究,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道德規范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道德規范。但是,教師選擇的議題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認知水平相符,這樣才能讓學生圍繞議題進行深入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
(四)依托實踐活動踐行法治觀念
在學習理論知識后,學生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來加深理解。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法治實踐活動,如模擬法庭活動、法律援助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法治精神。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將所學的法律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獲得更豐富的體驗、感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法治實踐能力,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是,在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無法有效提升學生學法、用法的能力,會影響學生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的發展。基于此,教師要大力開展有關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活動,以有效提升教學成效。例如,教師可緊密結合憲法和權利與義務等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普法知識競賽或模擬法庭活動,以此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此外,教師可帶領學生到學校的道德模范實踐學習基地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道德宣傳、法治宣傳、志愿服務和社會調查等活動時,明白遵守規則是良好道德修養的表現,認識到遵守規則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重要性,加深對維權程序、社會秩序維護等的認識[4]。
五、基于學生主體提升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的培養效果
(一)增強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內化能力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內化能力,讓學生深刻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并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法治觀念。教師應當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思考和探索,從而幫助學生內化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此外,教師可通過道德講堂、法治教育講座等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強烈的法治意識。
(二)增強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外化能力
在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外化能力。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在內心深處認同和理解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還要讓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這些規范和法規。教師可組織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運用其所學的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外化能力。此外,教師還可建立科學的獎懲機制,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以此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5]。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重視培養初中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具體而言,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依托新課標和新教材,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和創新教學方法,以此有效培養初中生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
[參考文獻]
白愛梅.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分析[J].科技資訊,2020,18(33):73-75.
西傳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理論探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8):86.
李安民.淺析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1):187-189.
胡盼.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公關世界,2022(8):97-98.
林端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途徑[J].華夏教師,2022(1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