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草莓果實鮮艷,營養(yǎng)價值很高,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使用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種植草莓,在滿足大眾消費者需求的同時,生產種植者也獲得了較高的收益。通過對草莓在生產中品種的選擇、種苗的培育、水肥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的闡述,有望為草莓種植者在生產實踐中提供一點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草莓;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
草莓植株矮小、生長周期短,栽培技術含量較高,目前已成為山東省促進鄉(xiāng)村振興、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興農業(yè)產業(yè),很多鎮(zhèn)街、開發(fā)區(qū)都發(fā)展培育了一定規(guī)模的草莓采摘園和草莓生產基地,對當地經濟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然而傳統(tǒng)的草莓種植技術比較落后,存在農藥、化肥濫用及過度使用等其他諸多問題,對草莓種植地周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構成了嚴重威脅,降低了草莓的食品的安全系數,已不適宜當前種植生產的需要。因此建議采用優(yōu)質高效、無公害的草莓栽培技術,實施田間精細化管理,提高產量和品質,助力果農獲得較高的種植效益。
1 種植前期工作
1.1 園區(qū)選址
在選址草莓種植園區(qū)時,應盡量遠離工業(yè)園區(qū)、污染源地塊,以免對草莓生長產生不利影響。要兼顧周邊環(huán)境,選擇最有利于草莓植株生長和結果的種植地,一般種植地應優(yōu)選土質疏松、地勢平坦及土壤肥沃的地塊。為運輸銷售考慮,種植地還要具備交通便利等條件。另外,還需確保周圍環(huán)境無高大建筑物或樹木遮擋,以保證充足的陽光照射,保障草莓的健壯生長。
1.2 扣棚工作
根據坐北朝南的原則,確定大棚種植結構,有利于光照均勻和環(huán)境控制。草莓種植前須深翻土壤、灌溉和覆蓋黑色薄膜。黑色地膜可提高地溫,降低除草勞動強度。棚內土壤溫度要確保達到50 ℃,以最大限度地殺死土壤中的細菌和病害。也可在密封的棚內,點燃硫黃粉熏殺病蟲害,?以此降低灰霉病、白粉病等病蟲害的發(fā)生率,從而達到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果實品質和安全的目的。熏棚溫度適宜在55~60 ℃,熏棚工作結束后要及時通風透氣。
2 草莓種植
2.1 選擇適宜的種類
大棚栽培的草莓,為了保障最好的栽培效果,務必優(yōu)選適宜的草莓種類,具體要求是:成熟期早,花芽形成早,植株生長健壯,抗病蟲能力強,比如章姬、隋珠等。草莓為“早春第一果”,上市時間早,結果能力較強,可優(yōu)先占據市場,從而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
2.2 科學整地施肥
種植草莓秧苗時,為提高成活率,需要在種植前整地施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一是施肥。每667 m2施入有機肥4000 kg、硫酸鉀30 kg、硫酸亞鐵1 kg、磷酸二銨40 kg以及硼砂1 kg等,以此保障土壤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促進草莓茁壯生長。二是避免重茬。種植地前茬要確保沒有種植過草莓,以免因為重茬影響草莓的產量及品質。三是深耕土壤。翻耕土壤20~30 cm深,整細耙平后起壟栽培。
2.3 栽植優(yōu)質草莓苗
篩選生長健壯、根系發(fā)達、品種純正且無病蟲害的優(yōu)質草莓苗,去除老葉和殘葉,采用草莓種植中常用的小高壟栽培模式,此法有利于提高土壤溫度,改善通風條件,減少病害的發(fā)生。每壟栽植2行草莓苗,壟上鋪設2條滴灌帶(圖1),滴灌帶距離草莓苗約5 cm,這樣可以確保水分均勻分布,滿足草莓生長的需要。草莓種植株距控制在12~15 cm,行距控制在30~35 cm。移栽草莓苗時可選擇在晴天下午或陰天全天,定植時棚內溫度控制在15~23℃,首先需要剪除秧苗的老葉,僅保留中間的2~3片新葉,這樣有助于幼苗更快地恢復生長。移栽完成后及時實施滴灌澆水。
3 田間管理
3.1 摘除老葉、匍匐莖
在定植后大約15 d,草莓心葉開始展開,這是植株生長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此時,應適當修剪,摘除老葉、黃葉及枯葉,每株僅保留4片功能葉,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養(yǎng)分的無效消耗,促進植株健康成長。從緩苗后開始,直到采收期結束,每隔10 d摘除1次新萌發(fā)的匍匐莖,這一管理措施可以促進花芽分化,提前開花結果,從而提高果實產量約20%以上。
3.2 覆蓋黑色地膜
草莓移栽后20 d,幼苗定植成活后,棚內地塊需要全部鋪設上黑色地膜(圖2)。覆蓋地膜可起到增溫保濕的作用,同時抑制雜草生長,控制棚內水分及溫度變化。覆蓋地膜將草莓果實與土壤隔絕開來,還能夠有效阻隔病蟲的侵害,促進草莓生長發(fā)育健壯,提高優(yōu)質草莓果實的產量。
3.3 溫濕度控制
在草莓現蕾期前后,棚內的溫度管理尤為關鍵。白天適宜的溫度范圍是25~28 ℃,這有助于促進草莓的花蕾發(fā)育。夜間溫度則應在5~10 ℃,以避免低溫對草莓生長造成不利影響。開花結果期間,白天溫度宜在24~25 ℃,夜間溫度則宜在5~10 ℃,以確保草莓開花順利和果實健康成長。在采摘草莓時,白天溫度宜在20~24 ℃,夜間溫度宜在5 ℃左右。為避免高溫燒苗,棚內溫度大于30 ℃需立即通風降溫;夜間溫度低于5 ℃時,要及時采取防寒措施,以防凍壞草莓苗。另外,大棚濕度也要注意控制,避免過高的濕度引發(fā)土壤病害,一般空氣相對濕度須控制在70%以下為宜。
3.4 輔助授粉
草莓是自花授粉植物,棚內空間較為封閉,自花授粉不良,須輔助草莓完成授粉。一般采取花期放蜂的方法進行輔助授粉,具體做法:在草莓苗開花前10 d,在棚內放置蜂箱,利用蜜蜂采蜜完成草莓的授粉受精,以此提高坐果率,降低畸形果、無效果的發(fā)生率。注意花期不宜噴灑殺蟲劑和殺菌劑,不宜灌水和噴水,棚內濕度過大要注意適時通風換氣。一般在中午放中風和頂風,但是不宜放底風,因為放底風植株容易受凍,影響授粉受精。
3.5 肥水管理
草莓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所需肥料很多,應進行多次追肥。草莓苗定植20 d后第1次追肥,每667 m2滴灌三元復合肥液20 kg。第2次追肥在第1次追肥約20 d后,此次追肥每667 m2需滴灌三元復合肥10~15 kg。第3次追肥在頂果長至拇指大小時,此時應根據植株生長情況滴灌一定量的氮、磷、鉀液肥。第4次、第5次追肥分別在頂果開始采收及采收盛期,根據需要追施氮、磷、鉀肥。另外草莓生長中,根據需要噴施適量的葉面肥,可促使植株莖稈粗壯、健康,從而提高產量及品質。
4 病蟲害防治
草莓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多種病蟲害的侵擾,常見的病蟲害包括灰霉病、葉斑病、白粉病(圖3)以及蚜蟲、白粉虱、紅蜘蛛等。為了有效控制這些病蟲害,種植人員需要根據“無公害防治”的技術要求,綜合運用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合理的化學防治等多種手段,盡量將病蟲害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以確保草莓的健康生長和產品質量的安全。
4.1 農業(yè)防治
清理田間雜草,摘除受害殘枝、葉片、殘花及殘果,減少病蟲害的滋生和傳播。對于發(fā)病嚴重的病株,必須及時拔除并進行燒毀或深埋處理,以防止病害的蔓延。棚內保持通風透光良好,促進草莓健壯生長。果實采收后,及時清理棚園,保持田間衛(wèi)生清潔,為下一次種植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4.2 物理生物防治
在通風口使用50目尼龍網可以有效防止蚜蟲等害蟲遷飛入棚園。掛置黃板粘殺白粉虱、蚜蟲、蠅類害蟲等(圖4),為保障粘殺效果,每隔7 d重新刷1層機油。薊馬有趨藍性,安裝藍板防治薊馬。投放捕食螨、麗蚜小蜂等,以此控制紅蜘蛛、薊馬、蚜蟲等種群數量的增長。
4.3 藥劑防治
使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靈500倍液防治草莓白粉病、葉斑病、灰霉病等,每隔7 d噴1次,連噴3次,效果較好;使用50%腐霉利800倍液防治草莓灰霉病,每隔7 d噴1次,連續(xù)噴3次,抑或使用45%百菌清煙劑250 g/667 m2,棚內熏煙滅菌,防治灰霉病效果均較好;花期和結果期嚴禁噴藥,防止畸形果的產生和果實被污染。病株、枯葉及時清理干凈,杜絕病菌傳播。噴施50%醚菌酯3000倍液防治白粉病、使用50%農利靈1000倍液噴霧防治灰霉病。使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控制葉斑病等病害的發(fā)生。使用3%啶蟲脒1000倍液、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0%吡蟲啉1500倍液防治蚜蟲等,噴施40%的三氯殺螨醇乳劑1000倍液防治紅蜘蛛等。
5 結 語
在草莓種植過程中,應用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選擇合適的種植棚地、科學進行整地施肥、精心栽植管護草莓、采取多種措施防治病蟲害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相扣,可有效促進草莓快速生長發(fā)育、開花和結果,草莓產量與品質也會得到有效提升。草莓果實的優(yōu)質生產,增加了冬春果蔬品種,滿足了廣大群眾的生活需要,進一步提高了種植戶的經濟收益,是當地農民創(chuàng)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
作者簡介:張榮(1984—),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從事經濟林產業(yè)管理工作。
通信作者:張付義(1979—),男,漢族,山東泰安人,本科,工程師。從事園林、林業(yè)工程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