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儀之邦”是描述中國的傳統文化的重要詞匯。《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一文中,需要認識“國行公祭”的本質,就是以“國家”的名義去舉行“公祭”,是以“祭”和“禮”的形式凝聚人心、傳承文明。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材分析;《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
《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將“祀”所表征的“禮儀”納入國之兩件大事之一,由此可見“禮”的重要性。文化是需要繼承的,與禮儀相關的文化繼承,可以從形式與內容上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同時還可以賦予其時代內涵。2014年12月13日,是中國首個法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行公祭,法立典章。中國將這個日子寫進國家法律并舉國公祭,不僅為了銘記民族苦難,也呼喚對歷史真相的尊重[1]。在這一儀式上,降半旗、奏唱國歌、拉響警報、全城默哀、敬獻花圈……是以國之名義進行“祭”的禮儀。在讀到與之相應的《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一文時,筆者以為要從“祭”禮的形式角度解讀出文章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只有這一力量被充分解析出來時,其才能夠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源泉。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以國家祭禮的方式,讓全國人民以共同的方式銘記那段雖不忍回首但又不得不回首凝視的苦難。將這一祭禮提高到國家層面,背后所凸顯出來的正是“國家大計”。
《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開篇即說,“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這是引用的國家公祭鼎銘文中的內容。“鼎”歷來是國家重器,是古代承載與禮相關最重要的事物之一,同時也是與“祭”相關聯的最重要元素之一。“南京大屠殺”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道血紅的傷痕,每次國家公祭實際上都是一次悲痛的回眸。因為牢記苦難,避免苦難,于是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祭”就成了“與全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共同維護和平”最好的方式,應當成為“國之大計”。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要認識到“祭”禮所帶來的形式上的感知與意義上的體驗。對于前者,祭禮時就是要將自己的身心沉浸到與紀念相關的活動中去,用心感受祭禮中每一個活動所蘊含的意義;對于后者,學生更要去思考如何強大自己的國家才能有效抵抗侵略。相比較而言,后者更加重要。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初中學生,是未來國家、社會的重要建設力量,當學生經歷過祭禮的洗禮而充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力量、充滿紅色革命力量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成為保衛國家不受侵略、不讓歷史悲劇重演的關鍵力量。
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力量才能保衛自己,而這個力量顯然只有在人心凝聚在一處時才能形成。帶著這樣的視角來解讀《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可以發現互文的使用具有引入論據論點、突出評論者立場、連貫語篇、豐富語言風格、擴充文本功能的作用[2]。而這種作用感知基礎上的人心凝聚也就可以成為現實。
課文中說,“南京大屠殺,早已是所有正義力量的集體記憶”。毫無疑問,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應當對南京大屠殺表現出旗幟鮮明的態度,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則是國家公祭禮儀背后最堅強的精神力量,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和平誓言,彰顯堅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人心齊,泰山可移!當國家公祭這一禮儀凝聚了人心的時候,就可以應付仍然存在的邪惡力量。無論是讀課文還是了解當下的史實,都可以知道日本右翼拒不承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甚至還以各種荒謬的理由美化侵略戰爭,譬如文中提到“在連鎖酒店大肆擺放美化侵略戰爭的書籍,大規模篡改歷史教材”等。面對這些邪惡力量,完全指望道義上的譴責是不夠的,是無法從根本上觸及他們的靈魂的。只有不忘那段受害的歷史,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知道自己的恥辱是什么,知道只有凝聚正義力量才能扼殺邪惡力量,那才能在“國家公祭日之長鳴警鐘振聾發聵”的情形之下,真正做到讓“那些裝睡夢游的罪惡靈魂無處遁形”。
所以,在解讀課文的時候一定要認識到,國家設立公祭日,就是以“祭”之“禮儀”這一隆重的形式,來凝聚國人之心,凝聚全世界愛好和平、追求正義人的心。當這些正義之心凝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成為一股強大的壓制邪惡靈魂的力量。“祭”可以說是凝聚正義力量的最好方式了!
國家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然不是為了延續仇恨,完全囿于仇恨會給自己種下邪惡的種子。“不忘歷史”真正指向的是“追求和平”,是讓我們自己更文明,也是為了盡可能地將邪惡的靈魂拯救回來。因此,“祭”顯然就是傳承文明最好的方式之一。
課文中提到的美國《波士頓環球郵報》發表的《別讓南京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提到的“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于2017年10月通過有關‘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動議”,實際上都是心懷正義的國家和人們以自己的方式來紀念這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是“祭”的另一種表現。
烏云畢竟遮不住陽光,文明的傳承永遠不會中斷。然而在和平的日子里,多元思潮的涌動與物欲的橫流,卻有可能讓文明蒙塵。在這種情形之下,國家設立公祭日可謂正當其時,其可以告誡全體國人,屈辱不能遺忘,邪惡仍在身邊,只有以“祭”之重器來洗禮精神,才能讓文明得到延續與傳承。
客觀講,初中語文紅色文化教學中存在教學效度低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情感思維的缺失[3]。而根治情感思維缺失最好的方法,就是文明的傳承。文明的傳承是需要載體,是需要具體的禮儀來提供支撐。這個時候來理解國家公祭,就可以發現其中的“國家”與“公祭”都有著沉甸甸的分量,都是精神力量的真正源泉。
由此可見,解讀《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時,不能忘了其中“祭”的含義,要認清“祭”所伴隨的“禮”在精神力量提供方面的作用。教師只有這樣將文章的價值充分挖掘出來,才能將精神力量有效傳遞給學生。
參考文獻:
[1]彭佳景.讓所有孩子銘記國家公祭日[J].湖南教育(下),2014(12):1.
[2]劉月,步進.《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的互文性解讀[J].中學語文,2023(02):65-67.
[3]張雋,石修銀.初中語文紅色文化教學中的情感思維:缺失與矯正[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11):24-27+129.
作者簡介:山東省東營市實驗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