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板》一文的解讀,常集中在彰顯我國古代科技水平、文化水平等層面,學生所獲得的是處于接收狀態的知識與文化教育。要想讓學生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有更深刻的認知,筆者以為需要形成更加開闊的教學視野,如從跨學科的角度去進行解讀。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材分析;《活板》
通常認為,跨學科學習是以核心素養為目標指向的學習方式。在核心素養視角下,跨學科學習已成為新形勢下育人方式變革的重要突破口。語文跨學科學習需要立足于語文學科,統籌多學科資源,以“跨”為核心去解讀文本,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及核心素養。研究表明,跨學科具有學科理解性、綜合實踐性、人文工具性和可遷移性[1]?;谶@些理解來看《活板》一文的解讀,就可以發現其在多領域之間都有著顯著的“跨”的意味,值得在文本解析的過程中深度研究。
對于《活板》這一介紹中國古代技術發明的課文,乃至于在此基礎上理解作為古代科學家的沈括,都可以借助于“跨”學科的思路來進行。從這個角度來看,跨學科學習可以豐富課堂內容,也可以有效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因此教師要重視對跨學科學習課程內容的開發,革新核心素養培養模式[2]。筆者以為,既然要革新模式,那就可以從現代的文理分科的視角來進行一輪解讀。
“活板”技術的發明本質上是服務于文化的傳承,在“技術”與“文化”之間首先體現出來的就是“文”與“理”的結合。如果說“文”在《活板》中有著充分的闡述的話,那“理”的體現則需要深度解析。在文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
之所以將這段文字摘錄下來,是因為其中涉及大量的定量判斷。這在中國古代的科技類文本中并不多見,其本質所反映出來的就是數量規律?!叭尽迸c“數十百千本”的“效率”比較,具有顯著的當下理科特征,該特征對應著定量研究乃至于概率判斷。同樣,“常作二鐵板”則是在追求效率的基礎上考慮著經濟效益,因此也具有顯著的文理兼顧的特征。此外,對印刷過程中常用字、高頻字,也有其對應的方法,這在本質上所體現出來的其實也是嚴謹的理科思維。由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從文理兩個視角來解讀本文,可以讓學生在跨文理的過程中形成更好的學習體驗,學生會發現原來中國古人在描述科技成果的時候,也有著本能的基于數量關系、效率的判斷。因此這樣的文理跨越,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文本深度解讀的興趣起點,并為后續進一步的跨學科、跨領域研究奠定基礎。
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是深化語文教學的有效舉措,是核心素養導向下全面育人的重要教學模式[3]。這一模式的運用及其價值體現,需要教師開辟文本解讀的新視野,使得跨學科學習實踐有明確思路與清晰路徑。上面分析了《活板》一文的文理之跨。有了這一跨,也就可以進一步打開理工之跨的空間。
客觀來說,《活板》一文所體現出來的技術傾向更加顯著,因此從“工”與“理”的跨越角度來解析本文,也可以有新的發現。譬如文中說的“其法”,就是一段鮮明的工程學內容。從內容上來看,“膠泥”是活板的材料;“薄如錢唇”是對“刻字”的量度要求;“火燒令堅”是活板的制作要求;“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則是活板的初步形態,“密布字印”則是活板制作的核心環節……總體而言,如果能夠真正讀懂這段描寫的字面意義,且材料足夠的話,那每一個讀者幾乎就能夠根據這樣的操作去體會“活板”的制作和運用。因此,這一段具有顯著工程學意味的描述,實際上就代表著“工”的意味。
那么,文中又是如何體現理工之跨的呢?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發現,當“理”體現為數量關系與效率的時候,“工”所體現出來的制作、操作要求,實際上就能夠在文理之間形成一座“跨”的橋梁。如,正是基于大規模的印刷需要,人們才發明了“活板”,而大規模的印刷本質上就是效率的體現,效率的提高又離不開對基本的一定時間內印刷數量的判斷;只要此時有基本的角色替代,都可以發現古人所需要努力的就是從最初的多人謄寫到活字印刷之間的切換。理工之跨在此過程中自然銜接并發揮作用。這給后人解讀《活板》提供一個有益的視角。
中國古代的科學發展有過輝煌的時期,也有過停滯的時段。從“活板”的歷史演變及其所帶來的促進文化發展、社會發展的意義來看,“活板”作為四大發明具有顯著的文化與社會價值,也需要引導學生在跨學科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得到體現,而這自然也以科學與社會跨越元素的探尋為基礎。
文中提到的“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不僅體現著理科層面的數量與效率,更體現著文化的傳播速度。當很多人津津樂道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層的文化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在流傳的過程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載體。文字、紙張、活版印刷……在其中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要將活板印刷術所代表的文化傳承意義、社會發展意義介紹給學生,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去進一步形成觀點,那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活板”的社會價值。
文章的最后一句“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寶藏”。這一句似乎只是說“印”的傳遞,但實際上“寶藏”一詞卻足以說明兩代人對“印”的重視,所反映出來的則是對文化傳承方式的重視。正是這種內隱在古人乃至于今人心中的文化意識,及其所影響的社會意識,才使得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光芒不斷。
綜上所述,《活板》一文的解讀可以建立起跨學科的視角,文理之間、理工之間、科學與社會之間的跨越,讓《活板》一文的諸多價值得到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自然也會有了不同的體驗、不同的收獲。這正能夠印證新課標所強調的“跨學科學習”的真實價值。
參考文獻:
[1]曾思,陳鳳至,譚諍.中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內涵特征、現實困境及紓解[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4(08):54-63.
[2]黃海彬.初中語文教學跨學科學習的“四大整合”:以統編教材七下《活板》為例[J].中學語文,2024(20):16-18.
[3]趙勇.新課標視角下的初中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思考[J].教育界,2024(21):29-31.
作者簡介: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中學(蘭州市第七十八中)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