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明確要求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時的心理壓力,創新教學形式,幫學生擺脫繁重課業,實現高效學習。英語閱讀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難點,對小學生頗具挑戰性。教師應致力于優化閱讀教學模式,以課內外閱讀融合為主要途徑,助力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掌握知識與學習方法。文章探討“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的重要性、相關原則,并提出融合路徑,以期為英語閱讀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路徑
作者簡介:張璐(1991—),女,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洪澤湖路實驗學校。
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發展。然而,不當的閱讀方法不僅難以實現預期目標,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對他們的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產生不利影響。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小學英語教師積極探索課內外閱讀融合的有效教學路徑,旨在借助高質量的課外閱讀材料,激發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幫助他們擺脫傳統機械的閱讀學習模式,提高英語閱讀能力,促進英語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精準把握課內外閱讀融合的教學要點,優化課內外閱讀資源的整合策略,制訂完善的閱讀融合教學方案,從而推動學生閱讀素養的持續提升。
一、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的重要性
(一)培養英語閱讀興趣
“雙減”政策倡導“快樂學習”的教育理念。快樂學習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具體表現為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科學培養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其英語知識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然而,目前英語教材所提供的閱讀內容可能無法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采取課內外閱讀融合的教學策略,可顯著豐富英語學科的閱讀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和理解不同風格、結構和主題的英語文本,從而拓寬其學科視野。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增強閱讀學習的新鮮感和體驗感,有效實踐快樂學習的理念。
(二)豐富課堂教學方法
“雙減”政策的實施,有效打破了傳統應試教育長期占據主導的局面,為教師探索生本主義教學方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多元平臺。在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勵他們根據自身能力和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和方式,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這一融合策略有助于教師構建因材施教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創造有利于英語閱讀教學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英語閱讀教學向高質量和深層次發展。
(三)體現學科育人價值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愈發重視英語學科的育人功能。教師采用課內外閱讀融合的教學方法,將生活中的多領域內容融入英語課堂,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英語文化涉及的領域,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并從辯證的角度審視文化和語言差異。同時,學生能夠接觸更廣泛的學習材料,自主選擇學習方法。通過課內外閱讀融合,英語教學不再局限于傳授語言知識,而是通過語言向學生傳達多元文化理念和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真正展現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
二、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的原則
(一)有序性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不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均應秉持“以理解為主、賞析為輔”的教學理念。具體而言,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使其能準確洞察并把控文本中的細微之處和關鍵信息;同時,學生應能基于文本的邏輯關系,自主解讀生僻詞匯和復雜句式,從而實現對文本含義的自主理解和對文本主旨的歸納總結[1]。基于此,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應遵循有序性原則,按照由理解到賞析、從基礎能力培養到高階素養提升的順序,系統科學地推進教學活動,助力學生實現英語閱讀能力的穩步進階。
(二)相關性
在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中,相關性原則是一項重要原則。其要求教師在選擇課外閱讀材料時,所選材料必須與課內文本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包括主題、具體情節、句式語法等方面。教師應深入分析教材閱讀文本,將課外閱讀文本視為課內閱讀教學內容的拓展與補充;同時,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具有相關性的閱讀文本,深化他們對特定類型文章的理解,培養其英語閱讀技巧,提升其閱讀學習能力。
(三)指導性
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這要求教師高度重視對學生閱讀技巧的指導。基于此,從閱讀技巧訓練維度考量,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應遵循指導性原則。在“雙減”理念的背景下,教師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設計系統化的閱讀技巧培訓課程,使學生能夠掌握基礎及高階的英語閱讀技巧。此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打磨自身能力,從而實現英語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2]。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路徑
(一)圍繞課內閱讀,精選課外閱讀素材
遵循相關性原則,教師應在研讀課內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巧妙把握課內外閱讀融合的要點,并精心篩選課外閱讀教學資源。通過有機整合,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閱讀學習內容,以提升英語閱讀教學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6“What time is it?”的教學為例。本課閱讀內容聚焦于時間主題,教師應挑選與之緊密相關的課外閱讀素材作為課內閱讀的拓展與補充。鑒于三年級學生年齡尚小,其認知與興趣特點要求教師在篩選課外閱讀資源時應關注內容的趣味性。因此,教師可以選擇圖文并茂的繪本類讀物,如Shabnam Minwalla所著的Every Minute Counts作為課外閱讀內容。該繪本以主人公阿迪爾為主線展開,阿迪爾常常因上學遲到而困擾不已,由此發出“時間都去哪了?”的疑問。在閱讀此繪本故事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了解阿迪爾的日常作息,進而依據自身生活經驗,助力阿迪爾探尋“丟失”的時間,并為其擺脫遲到困境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通過有機整合課內外閱讀資源,學生不僅能夠深化對時間概念的理解,還能逐步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圍繞課內閱讀精選課外閱讀素材,不僅有助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來完成相關學習任務,還能促使他們從課外閱讀中深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凸顯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獨特的教育意義。
(二)設置導向問題,引導探索融合方法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應以課內閱讀內容為基礎,巧妙設計問題,以此引導學生探究課內外閱讀內容的關聯,從而拓展他們閱讀學習的思路,開闊其學習視野。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閱讀融合學習方法,促使其形成正確的英語閱讀學習意識[3]。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6“At the snack bar”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結合課內閱讀內容創設“點餐”情境,引導學生運用“What would you like?”和“I'd like...”等句式模擬點餐過程,以加強對課程重點知識的掌握。其次,教師可提出問題:“Besides ordering food, what other sentences may we use when eating in a restaurant?”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自主查閱課外閱讀材料,并從中提取相關語句。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搜集了其他與用餐相關的知識。例如,通過閱讀文章“A Cheap Meal”,學生可以學到“pay for”這一與付賬有關的短語;在文章“The Luncheon”中,他們能夠了解到“beckon”表示點餐時的招手示意,“be beyond one's means”表示超出某人的支付能力等。
在課內外融合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導向問題,能夠促使學生積累相關的語言知識并獲得良好的閱讀學習效果,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對融合閱讀方法進行深入探索,培養他們積極的學習意識。
(三)設立閱讀主題,實施群文閱讀活動
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的核心在于群文閱讀教學。教師應展示群文閱讀學習的魅力,引導學生從被動閱讀向主動閱讀轉變,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教師應精心提煉閱讀教學主題,組織多樣化的綜合閱讀教學活動,以確保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的質量[4]。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4“Drawing in the park”的教學為例。本次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旨在強化學生對課程重點句式及語句表達方式的運用能力。通過課內閱讀教學,學生能夠掌握“What can you do ?”這一句式的語用表達,同時習得若干動詞與名詞組合短語的用法。基于此,教師可圍繞“你能做什么?”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學習活動。例如,教師可選取同名課外閱讀材料“What can you do?”(內容如下)。
Dog, dog, what can you do?
I can run after you.
Panda, panda, what can you do?
I can eat so much bamboo.
...
通過本次群文閱讀學習活動,學生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本單元的重點知識和句式,還能積累語言經驗,提高閱讀學習質量。
(四)組織合作交流,推進閱讀融合教學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融合課內外閱讀具有重要意義。在“雙減”政策的要求和有序性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應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課內外閱讀融合學習,促進他們理解文本、品味內涵、實現知識的靈活應用。這一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并推動他們的學習穩步發展。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Our animal friends”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應聚焦關鍵詞“animal friends”,整合與動物有關且含義豐富的英語課外閱讀材料,如“The dog and the wolf”“Look for a Friend”“Belling the cat”等,并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探究,以幫助他們解讀這些文本的深層含義。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分角色朗讀的策略,以深化閱讀體驗。例如,在閱讀課外材料“The dog and the wolf”時,學生分別飾演“dog”與“wolf”,通過對話形式進行文本閱讀。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度融入角色,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所傳達的“自由高于安逸”這一核心主題。類似地,在閱讀“Look for a Friend”時,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領悟“交友需求契合度”的道理;而在閱讀“Belling the cat”時,學生能夠感悟“完美計劃通常伴隨一定風險,即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的哲理。
這種分角色朗讀與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從不同的課外閱讀文本中汲取豐富的人生智慧,提升其閱讀理解與價值判斷能力。
(五)利用閱讀作業,拓寬英語閱讀視野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探索課內外閱讀融合的教學路徑需要選擇閱讀資源融合的有效載體。作業作為英語閱讀教學的組成部分,是“雙減”政策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教師應創新作業形式,以課外閱讀作業為載體,提高學生對課外閱讀學習的重視程度,拓展其閱讀視野,培養其綜合閱讀學習能力[5]。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5“Helping our parents”的教學為例。本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孝敬父母、回報父母”的價值觀,教學內容涵蓋了有關家務勞動的短語。首先,教師可布置課后閱讀任務,要求學生自主搜集與如何協助家長相關的英語閱讀材料,并征求家長的協助,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親子學習活動。例如,學生可運用網絡搜集與“helping parents”相關的英語閱讀材料,如繪本Just Helping My Dad等。隨后,學生與家長共同閱讀這些材料,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為父母提供幫助的情節。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短語和句子,在課堂上介紹他們為幫助父母制訂的計劃,如“I will help Dad wash the car.”“I will help my mother to cook.”等。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的意識,還能幫助他們養成利用課外閱讀積累語言知識和經驗的學習習慣。
教師以作業為載體并借助家庭教育力量,有利于發揮課內外閱讀的相互促進作用,從而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開展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對教師提出了多維度的要求。在資源整合方面,教師應精選課外閱讀材料,作為課內教學的有益補充,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策略方面,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其閱讀需求,并通過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轉變閱讀觀念。此外,教師應通過群文閱讀拓寬學生視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精心設計閱讀作業,培養學生課內外閱讀融合的習慣。教師應重視學生閱讀綜合素養的培養,幫助他們掌握閱讀方法,促進其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牛璐.“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的途徑分析[J].校園英語,2023(51):165-167.
[2]于芳超.“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的途徑分析[J].校園英語,2023(48):178-180.
[3]許金芳.“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的路徑[J].校園英語,2023(47):178-180.
[4]劉圣潔.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教學實踐[J].小學生(下旬刊),2023(7):37-39.
[5]朱雙乾.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融合的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2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