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的“素養導向”定位決定了單元整體教學要從“整合要素”向著“發展素養”轉變。教師可以豐富素養型單元教學的內涵與結構,讓學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而是成為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者,從而實現從知識積累向素養提升的跨越式轉變。
【關鍵詞】“整合要素”;“發展素養”;單元整體
作者簡介:郁珍珍(1982—),女,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校。
統編版教材緊扣“雙元并進”的編排方式,依托單元開展整體性教學,為發展學生的語文關鍵能力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單元整體教學要從“整合要素”向著發展“核心素養”轉變。這種轉變將如何實現?又能給予教師怎樣的啟示?筆者以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談談自己的思考與實踐。
一、知識能力本位:基于“要素落實”的單元教學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入選本單元的兩篇精讀課文風格迥異,一篇是科學性說明文《太陽》,另一篇是文藝性說明文《松鼠》;兩篇習作例文《鯨》《風向袋的制作》也各自呈現不同的風格。本單元的“交流平臺”描述了說明性文章的作用、說明方法和語言風格;“初試身手”為學生運用說明方法、改寫文章提供平臺。
基于“要素落實”型的單元教學,筆者明確不同文本在單元內的教學定位,并匹配相應的教學方法。首先,在教學第一篇精讀課文《太陽》時,筆者在學生探尋信息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太陽“遠、大、熱”的基本特點及其與人類的緊密關系,并讓學生認識“說明白”即要做到有條理。其次,筆者引導學生具體研讀課文,借助前三個自然段,了解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等基本的說明方法。再次,在教學第二篇精讀課文《松鼠》時,筆者引導學生在上一篇課文的基礎上,梳理文本所呈現的豐富信息,感知松鼠乖巧、敏捷的特點,進而對比嚴謹型說明文和活潑型說明文的語言風格差異,豐富“說明白”的語言經驗。最后,筆者借助習作例文,為學生補充說明文的表達方法,豐富學生對說明文的認知,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所積累的說明方法,準確、詳細地介紹事物,展現其特點。
二、核心素養本位:基于“發展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
“要素整合”型教學通過系統化地整合單元內的各篇課文及欄目資源,使學生能夠在循序漸進中掌握說明文的基本要素和說明方法。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構建說明文的寫作框架。此外,通過對比不同風格的文本,可以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和語言感知力。
圍繞單元核心語文要素與文本的特質,筆者運用以“實用閱讀·交流共創”為核心理念的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本單元的核心為通過研讀文本,掌握說明的基本方法,學會如何精準傳達信息。具體而言,學生深入探索《太陽》《松鼠》等課文,提煉關鍵信息,洞悉自然奧秘;同時,研究作者將復雜事物“說明白”的技巧。在此基礎上,筆者設定單元學習的目標:從文本學習邁向生活實踐,即通過“多彩世界推介大會”這一真實情境,激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語言實踐。為達成這一目標,筆者對單元學習材料進行精心編排,設定核心學習任務及互動實踐活動。這些任務與活動旨在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技巧靈活應用于實際情境,并根據受眾特點和具體溝通需求,選用合適的說明策略與語言風格,使介紹既準確又引人入勝,從而有效提升綜合素養。
(一)明確任務
1.明確任務
筆者結合單元的習作要求,利用“多彩世界推介大會”的宣傳海報,明確任務:通過對生活的觀察,選擇一種自己喜歡或者熟悉的事物,作為介紹(說明)的對象。
2.習作先行
筆者鼓勵學生憑借自身經驗,創作介紹稿,并讓學生提出在將事物介紹清楚、說明白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感知作者智慧
1.整體把握
筆者引導學生對兩篇精讀課文進行梳理,提煉關鍵信息,并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多種形式的圖表,了解課文所介紹的事物,感知作者的寫作智慧—緊扣事物的特點,分別從不同的維度和視角展開介紹。
2.習得方法
首先,筆者借助《太陽》一文,引導學生聚焦重點語句,感受列數字、打比方、作對比等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其次,筆者借助《松鼠》一文,引導學生辨析說明與描寫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品析生動性描寫語言與嚴謹性說明語言的差異。再次,筆者引導學生細讀習作例文《風向袋的制作》,領悟撰寫制作指南的精髓在于“簡述”,即運用凝練的語言,條理清晰地概述關鍵步驟。最后,在“初試身手”的教學環節中,筆者巧妙地引入有關小狗的視頻素材,生動展示小狗的外觀、習性與日常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1]。
(三)撰寫文本
1.草擬初稿
筆者引導學生基于單元學習的積累,結合推介的具體目標、被推介事物的獨特性,廣泛查閱并精選相關資料。在撰寫推介初稿時,學生應力求內容既詳盡清晰又生動有趣。
2.打磨修改
筆者精選推介稿作為范例,引導學生轉換視角,從以下三個維度對自己的文稿進行修改。一是內容的豐富性,確保從多角度展現推介對象的特色;二是方法的適切性,靈活運用各類說明技巧,確保信息傳遞既準確又易于理解;三是語言的吸引力,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表達,增強文稿的感染力,激發觀眾對推介對象的興趣。
3.宣講展示
此環節從推介稿的內容質量、宣講者的表達素養及整體的宣講效果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分,評選“最佳推介員”。
三、統整對比:單元整體教學嬗變帶來的啟發
(一)目標定位,以素養為核心歸旨
基于“整合要素”的單元教學,將知識和能力確立為核心目標,力求通過理解要素、內化要素,將要素轉化成為能力。學生經歷從讀到寫、從寫到用的過程,習得將事物“說明白”的方法。
基于“素養導向”的單元教學,沒有止步于知識,也沒有停留在關鍵能力,而是依托“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定位,將目標定位在素養層級上。
素養型單元教學不僅聯系單元內部資源,還打通教材資源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能夠運用于實際。在生活情境下,學生不再死記硬背說明文知識,也不再機械地學習說明方法,而是懂得根據不同場景、不同受眾,采用不同的說明方法和語言風格,創作淺顯通俗、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的文本。
由此來看,素養型單元教學在原本的知識和能力維度上,進一步促進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2]。
(二)教學設計,以任務為驅動力量
基于“整合要素”的單元教學,直接將課文作為教學內容,將“內容—知識—方法—能力”作為主線,導致學生不明白“為什么學”,甚至產生“學了能干什么”的質疑。之所以出現上述窘境,是因為教師并沒有將單元教學資源與學生的真實生活關聯起來,缺乏任務化的組織和呈現方式。
在基于“發展素養”的單元教學中,筆者依托“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創設“多彩世界推介大會”的主題情境,充分考慮真實生活中的觀眾需求、場景環境等不同維度,巧妙分解單元素養化的目標,明確目標定位,并羅列清晰的學習板塊,從而在螺旋上升、逐層進階的任務中,推動學生靈活且合理地運用習得的知識、形成的能力,最終達成素養化的單元目標。
與基于“整合要素”的單元教學相比,基于“發展素養”的單元教學充分與學生的真實生活關聯,體現語文課程的價值和意義,同時突破刻板的講解與機械的訓練,借助規劃學習任務群的形式,讓學生知識的習得不再枯燥。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從原本的閱讀者和學習者,變成積極的探究者和實踐者。
(三)學習過程,以實踐活動為主線
不可否認,基于“整合要素”的單元教學已經開始重視語言實踐,但單元內部的實踐活動并沒有實現層級化、序列化,最終導致實踐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節。
學習任務需要以“群”的方式呈現。筆者落實學習任務群要求,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有意義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積累和積極探究。
首先,“介紹事物”作為起始任務,旨在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介紹對象與目標。在此任務下,學生了解介紹事物時的常見問題,為后續的學習定下基調。
其次,“感知作者智慧”是核心任務。通過深入研讀課文,學生得以感知作者在介紹事物時的高超技巧。在此任務下,學生不僅可以豐富知識儲備,還可以學會如何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與語言風格,使介紹更加準確生動。此外,這一任務還為學生搭建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
最后,“撰寫文本”是應用型任務。學生在前兩個任務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撰寫推介稿,并通過分享平臺展示作品。在此任務下,學生不僅鍛煉了寫作能力,還通過宣講展示等環節,進一步提高了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信息傳播能力。此外,宣講展示還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相互學習的機會,促進班級內部的交流與合作。
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任務,共同作用于“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的單元目標,有效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發展。
(四)學習成果,以為評價抓手
在基于“整合要素”的單元教學中,部分教師只顧著課堂教學,對學生是怎么學的、學得如何缺乏相應的評價。即便學生學業質量低下,部分教師也可能以“已經教過”為由略過。
在基于“發展素養”的單元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不同任務、不同活動下的匹配性評價,還要借助評價準確反映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考察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過程、審美情趣和價值立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
在本單元學習任務群中,筆者相機設置多維度的評價量表,聚焦學生搜集資料的廣度與深度、知識方法的遷移與應用、推介文稿的創意與質量,現場宣講的表達能力與感染力等維度,并根據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真實狀態,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與成效。此外,筆者還組織學生開展自我評價,讓學生對自身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調整與優化,從而實現以評價促進學習的良性循環。
結語
在基于“發展素養”的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從明確期望學生達成的學習成果出發,精準設定單元學習目標,科學規劃學習任務與實踐活動,指明學習路徑與方法,設定相匹配的評價標準,以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如此,學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而是成為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者,有效實現從知識積累向素養提升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白亞珺.基于群文閱讀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有效性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2(12):44-46.
[2] 王建.基于實踐價值的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4(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