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出,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英語與語文、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滲透、互相關聯的。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融合是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有助于發揮各學科的優勢,實現各科互補目標,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表達能力。文章闡述英語學科融合的意義、方式及具體實施策略,以期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科融合;表達能力
作者簡介:張無名(1987—),女,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璜塘實驗小學。
表達能力是指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圖等,用語言、文字、圖形、表情和動作等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來,使他人理解、體會和掌握的能力。英語表達能力指學生在聽、說、讀、寫、唱、畫等各方面運用英語的能力。為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幫助學生靈活運用英語知識進行表達,建立知識間的聯系,教師要運用學科融合的方式開展小學英語教學。
一、英語學科融合的意義
(一)豐富教學形式
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往往僅根據教材教授英語詞匯、對話和課文。英語學科融合打破了傳統英語教學的單一模式,將英語學科與語文、美術、歷史等學科相結合。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使英語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還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英語知識。
(二)激發學習興趣
英語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對該學科的喜愛程度,強烈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深入學習、積極探索與實踐的前提條件。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不僅能夠豐富和完善英語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科的魅力,還能為學生提供綜合運用個人技能和知識的機會。通過綜合應用自己擅長的知識和技能,學生能夠獲得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
(三)提升表達能力
英語是一門非母語的語言學科,缺乏語言環境,學生很少有機會在實際生活中使用英語。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挑戰,限制了他們的口頭表達。學科融合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激發他們的表達欲,大大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實現“在學中用,在用中學”,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發展思維能力
學科融合能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幫助學生構建更完善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英語表達過程中,學生能整合知識點,從多角度解決實際問題,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英語綜合素養。
二、英語學科融合的方式
學科融合能夠打破單一學科知識教學的局限,將英語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有效整合,拓展英語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他們在探索新知和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學科融合的方式有如下幾種。
(一)融而有聯:關聯單學科,讓學生能表達
教材各個單元的主題都是圍繞日常生活展開的,其中有些主題與其他學科有關聯,如“numbers”“fairy tales”“abilities”等主題涉及數學、語文及體育學科;教材中“rhyme time”板塊和“song time”板塊的教學也可以與語文、音樂學科聯系起來。教師可通過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科融合中解決疑難困惑,促進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提升。
(二)融而有匯:關聯多學科,讓學生愛表達
1.以主題建立學科關聯,達成多學科融合
多學科融合體現的是綜合完整的知識教學,不是碎片化的。教師可以在進行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時,選定一個中心主題,以英語教學內容為主,挖掘其中其他學科的元素,并運用這些學科知識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和設計。這樣的融合教學設計加強了學科間的聯系,拓展了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有效真實的主題式學習語境符合學生的興趣點,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2.基于問題鏈搭建支架,推進多學科融合
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技能,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解決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來獲取知識,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應用知識。要想實現多學科融合,教師要建立不同學科間的關聯,從教學核心問題出發,將其轉化成一個個啟發性問題,讓學生真正學會運用英語知識解決問題。
三、學科融合的具體實施
(一)英+1,豐富學生的表達體驗
1.雙“語”并進
英語學科和語文學科有相通之處,同時,語文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英語和語文都強調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通過積累語言經驗和豐富語言實踐,讓學生能在生活和學習中進行溝通和表達。教師可利用語文和英語這兩門學科的共性,讓學生將語文知識遷移運用到英語學習中,輔助進行英語學習。
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1 “Cinderella”和六年級上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教學為例。這兩個單元中的故事分別出自《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課前,筆者要求學生先閱讀這兩則童話故事的中文版,了解故事的人物、事件及中心思想等,降低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在課堂上,筆者給出關鍵詞,讓學生利用這些關鍵詞概述故事內容。課后,筆者布置故事續寫任務,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續寫故事。筆者將中文的思維模式有效遷移到英語學習中,不僅能夠降低學生理解新知的難度,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2.聽“音”樂“英”
音樂是情緒的表達,能夠幫助學生調節情緒。輕快律動的節奏能讓學生放松心情,享受樂趣。無論是課前的熱身歌曲,還是各種活動中的背景音樂,音樂在英語課堂上一直有跡可循。例如,在教授有關節日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Happy New Year、Merry Christmas、Jingle Bells等歌曲輔助教學,讓學生在歌曲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同時體會節日的氛圍。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融合音樂學科,能讓學生在玩中學,更高效地掌握英語知識。例如,在教授三年級學生26個字母的發音時,筆者為學生播放《ABC字母歌》,讓學生根據歌曲學習字母的發音。這首歌朗朗上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投入學習,自主糾正錯誤的發音,從而學會字母的正確發音。教師讓學生聽英語歌曲,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英”你而“美”
小學生對繪畫感興趣,能夠通過繪畫傳達自身的情感和想法。教師將英語學科與美術學科融合,能夠讓學生學會發現身邊的美,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提升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
以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上冊(舊版)Unit 6 “Colours”的教學為例。本單元主要圍繞顏色展開,學生需要掌握orange、green、red、black、yellow、blue、
brown、white等有關顏色的單詞,以及“What colour is...It's...”等句型。在教學中,教師一味地講解詞句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退。因此,筆者結合美術學科,創設教學情境。具體教學內容如下。
T: Let's colour the clothes. But I have only three colours: green, red and yellow. Can you be the good magicians? Please finish it in groups.
S: OK.
(各小組選擇一件服裝,并進行討論,得出最終配色方案)
(學生上臺展示)
S1: Our T-shirt is orange.
(通過生生問答,演示如何利用三原色調配出橙色)
Ss: What colour is it?
S1: It's yellow.
Ss: What colour is it?
S1: It's red.
Ss: What colour is it now?
S1: It's orange.
筆者設計給衣服涂色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分組討論各自的特色搭配,并通過混合不同的顏色獲得需要的顏色。接著,筆者讓學生使用重點句型“What colour is it? It's+顏色”進行互問互答。在展示環節,各小組展示最終成果,并解答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筆者融入美術中的三原色知識,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促進審美能力、合作能力及個性表達能力的提升。
以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8 “Our dreams”的教學為例。本單元談論的主題是學生們的夢想。在本單元的鞏固教學中,筆者融合美術學科,引入繪本The Ugly Duckling。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T: What animals are there in this story?
S: Duck, hen, goose and swans.
T: How does the duckling feel at first? Why?
S: He feels sad. Because his family and friends don't like him.
T: Why all the animals say “go away” to the duck-ling?
S: They think the duckling is too ugly.
T: If you are the duckling, how do you feel and what will you do?
S: I will be upset and want someone to help me.
T: What is the duckling's dream?
S: He wants to be beautiful. He wants the love from his mother, sisters, brothers and other friends.
T: Why does his dream come true?
S: Because he is brave to the difficulties and never give up.
筆者利用學生熟知的丑小鴨蛻變成美麗白天鵝的故事吸引學生,通過以上問題,讓學生跟著丑小鴨一起經歷從一只可憐的丑小鴨蛻變成美麗的白天鵝的過程,體會丑小鴨的傷心失落,感受它“重生”的喜悅。從中,學生感悟到,是金子總會發光,只要目標明確,堅持前行,就能戰勝一切困難,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有趣的繪本故事能夠促使學生投入學習,圍繞主題表達自己的想法,靈活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美術學科的融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英語知識。
(二)英+n,深化學生的表達體驗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學科融合營造更加開放真實的學習場域,發展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
以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Seasons”第一課時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伊始,筆者利用歌曲Where is the spring進行導入,刺激學生的聽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出“季節”這一主題。歌曲中的spring、green、yellow、lake、red、flower、see、can是本課主要的教學內容,能夠為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接著,筆者引入《春曉》《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詩歌,并展示《春曉》的英文版: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the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這能為學生搭建中英文學習的橋梁,讓學生感知語言間的聯系,品味英文詩的韻味,激發學生對文字多樣表達方式的興趣[1]。在教學結束后,筆者布置繪畫作業,讓學生去公園或其他場所,畫出自己看到的景色,并用英文與同學分享自己的出游經歷。這樣的作業具有實踐性、創造性及拓展性,不僅能讓學生發揮美術方面的特長,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鞏固所學知識,還能讓他們在分享的過程中相互學習,提高英語表達能力。
結語
總而言之,開展英語學科融合教學,既能提高教學效率,又能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更好地內化英語知識,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要積極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將英語與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融合,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語境中運用英語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月婷,南溪.漢語之美[J].新少年,2024(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