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文聚焦于高等院校體育課程與思政元素的融入,旨在探討高等體育課程的發展現狀及其與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徑,以期為課程改革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深入剖析了高等體育課程與思政元素融合的具體策略,并提出了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強調體育精神的實踐與培育、借助特定項目實施思政教育、凸顯體育活動的道德教育功能,并倡導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發現,高等院校體育課程當前面臨的問題包括課程結構與內容較為單一、教學資源與設施匱乏、師資力量欠缺、學生參與度和學習動機不足等。基于此,該研究提出了一個包含體育技能培養、思政元素融入、情感體驗與價值觀塑造的創新框架,旨在全面提升高等體育課程的教學效果與教育功能。
【關鍵詞】 高等院校" 課程思政" 體育課程"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80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5)02-0143-04
Review and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ZHANG Xuegao1" WU Xinyan2*" WANG Ziyan3" WANG Jiangang1
1.School of Sports and Health,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741001 China;2.Sports Department of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Province, 435000 China;3.Tianshui Normal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741001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exam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aiming to explor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ts integration path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o as to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for curriculum reform.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deeply analyzed by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proposed: 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of sportsmanship,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specific projects, highligh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sports activities,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It'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ed by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clude: relatively single course structure and content, insufficient teaching resources and facilities, shortage of teaching staff, and insufficient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innovative framework that includes sports skills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value shaping, aiming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 reform
教育部發布的《高等院校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1],為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體育課程思政是指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此作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一種課程形式[2]。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體育課程思政旨在增進學生對體育的全面理解,培養其堅韌意志與家國情懷[3]。通過在中國知網查閱學術期刊并綜合分析相關研究發現,關于高等體育課程思政的研究相對較少,僅有6篇文獻,主要聚焦于高等體育教學中課程思政實施策略等方面[4]。相比之下,其他學科如高等語文課程思政研究有11篇,數學7篇,英語23篇,政治7篇,歷史5篇,地理37篇,物理12篇,生物10篇,化學27篇。鑒于高等階段是人生的關鍵轉折點,體育課程需融入思政元素,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為培養國家未來棟梁做好充分準備。基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本研究探索了思政元素在高等體育課程中的實踐應用,認為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推動思政元素與體育課程的深度融合,實現高等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常態化。
1" 體育課程與思政元素的融合理念
1.1" 強調體育精神的培養
中國體育精神是中國體育的核心與精髓[5],體現在體育活動中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以中國女排為例,她們憑借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團結戰斗、勇攀高峰的精神,在歷屆賽事中取得了卓越成績。這種代代相傳的女排精神不僅激發了國人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還為新時代奮斗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在體育課程中,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有助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毅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這種體育精神教育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感受到奮斗和拼搏的意義,為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
1.2" 結合體育項目進行思政教育
結合體育項目進行思政教育,需深入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在體育課堂中有效發揮作用[6]。通過體育項目開展思政教育是一種創新和有效的方式,不同體育項目蘊含著不同的思政教育資源。例如,武術可以融入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深入挖掘這些資源,使思政教育貼近學生實際,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在實施過程中,應創新教育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教師可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使學生在輕松氛圍中接受思政教育;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討論和反思體育比賽中的實際案例;通過實踐體驗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親身感悟思政內涵。為確保體育項目思政教育的實施,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既懂體育又懂思政的教師,使其能夠深入挖掘體育項目中的思政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與思政教育活動。同時,需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考核,提升其專業素養和教育能力。
1.3" 注重體育活動的德育功能
體育活動本身蘊含德育功能,若忽視其特有的德育價值,且在教學評價中不設立與思想品德相關的衡量標準,將不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培育[7]。體育活動能夠教導學生遵守規則、尊重他人,并提升其自律性和責任感。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學生還能學會應對成功與失敗,掌握與他人合作的方法,以及在競爭中保持公平與誠實的態度。教練和教師可通過指導和示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其領導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體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使他們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和自豪感。因此,應重視體育活動的德育功能,不斷探索和創新體育活動的形式與內容,以增強教育效果。
2" 體育課程與思政現狀分析
2.1" 課程結構與內容設置單一
高等院校體育課程的結構與內容設置相對單一,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多數學校采用固定模式開展體育課程,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與興趣,必修課占據了大量時間,選修課機會有限,學生選擇的空間狹小。課程內容偏重技能訓練,忽視了體育文化與理論知識的傳授,課堂主要聚焦于運動技能的提升,較少涉及體育歷史等內容,導致學生對體育的理解片面,缺乏深入認知。課程缺乏創新與時代感,未能及時引入新興體育項目,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程評價體系過于單一,主要依賴技能和體能測試,較少評價學生的參與態度、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提升教學質量,體育課程的結構與內容設置需在靈活性、內容多樣性、創新性及科學評價方面進一步優化。
2.2" 教學資源與設施配備不足
高等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資源與設施配備存在短板。首先,器材數量無法滿足需求,例如在學生人數較多時,足球等器材數量有限,難以滿足集體參與的需求。某些項目還缺乏必要的器材,如籃球場缺少籃架等。其次,體育場地常因課程安排緊湊而需在不同班級間共享,導致使用沖突,限制了部分班級的使用時間。器材損耗與維護也是一大問題,體育器材頻繁使用后需及時維護和更新,若投入不足或維護不當,可能影響學生的安全與運動效果。不同學校在體育設施的配備上存在不平衡,受地域和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一些學校的體育設施完善,而個別學校因經濟或人口密度等原因,體育設施配備不夠全面,影響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體驗。
2.3" 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體育課程的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面臨挑戰。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許多學校因體育教師數量有限,導致每位教師承擔過多教學任務,影響教學質量,無法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部分教師的專業背景不夠全面,雖然具備基本教育資質,但缺乏深入的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尤其在面對新興體育項目時難以跟上步伐,限制了教學的多樣性。教學能力也存在差異,一些教師經驗豐富、能力出色,而部分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缺乏創新,與學生溝通不暢,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課堂效果。為提升體育課程質量,學校應加大對體育教師的培養與引進力度,提高教師的專業水準和教學能力,確保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體育教育。
2.4" 學生參與度與學習動機匱乏
高等院校體育課程中學生參與度不足成為顯著問題,眾多學生對課程缺乏興趣,課堂表現消極,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課程內容單調、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互動性和趣味性不足等因素,共同導致了學生參與度低下,進而影響學習效果,難以達成教學目標。學習動機的缺失同樣不容忽視,部分學生視體育課為非主干課程,缺乏學習動力;傳統教學方式過分強調技能訓練,忽視了興趣與愛好的培養,進一步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動力不足的學生往往缺乏持續學習的意愿,難以取得優異的學習成效。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還導致學生對體育知識和技能掌握不充分,進而可能對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限制了在體育領域的潛力發揮[8]。為提升學習效果,教師應致力于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增強課堂互動性和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使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從而積極投身于學習之中。
3" 體育課程與思政“四維一體”創新框架的建構
3.1" 體育技能培養維度
構建涵蓋體育知識與技能的課程思政體系,著重強調團體項目與民族傳統體育精神的融合[9]。體育技能的培養是技術動作掌握的基礎,需通過反復練習逐步掌握籃球運球、投籃,足球傳球、射門等基本動作。技能訓練不僅能提升體能,為技術動作和持續運動提供支撐,還能增強學生在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性和協調性等方面的體能素質。戰術意識的培養同樣至關重要,學生在掌握基本動作和體能后,還需學習戰術策略,以便在比賽中作出正確決策,提升競技表現。體育訓練亦能顯著增強心理素質,心理訓練可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和抗干擾能力,使其在比賽壓力下能夠穩定發揮。掌握運動規則與裁判知識對于提升表現和避免違規至關重要,同時,運動損傷的預防和處理知識也能有效提升運動安全性。自我評價與反思能力的培養則有助于學生在運動后進行自我審視,發現不足并加以改進,推動技能不斷提升,實現體育素養的持續進步。
3.2" 思政元素融入維度
應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體育教學之中,設置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比賽項目,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10]。深入挖掘體育項目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巧妙融入教學環節,采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簡明易懂的語言進行引導,靈活運用啟發式、問題導向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中獲得熏陶。教師應注重日常知識的積累,不斷拓展認知邊界,結合時事熱點和學生興趣話題,創新教案設計。在具體運動項目的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不畏艱難、勇于拼搏、堅持不懈的體育精神,幫助其克服學習障礙和心理障礙,創新學習理念和方法,打破傳統訓練模式,激發創新思維和求新求變的精神。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感,使其在團隊中深刻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學會為團隊、集體乃至國家和民族的復興與發展貢獻力量。
3.3" 情感體驗與價值觀塑造維度
體育情感涵蓋學生的體育態度和情感體驗,其中情感體驗是個體對外界環境產生的內心感受,能夠對其價值判斷和選擇產生深遠影響[11]。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塑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而消極的情感體驗則可能導致負面觀念的形成。體育活動蘊含著團隊協作和公平競爭的精神,通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體育課程能夠在運動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12]。在教育過程中,應以立德樹人為核心,通過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并借助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掌握方法論,實現知識傳授與品德培養的雙重目標,從而在互動中不斷完善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觀體系[13]。在高等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夠更全面地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觀的發展。課程內容可通過介紹國家體育成就與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團隊比賽增強合作意識,培養尊重與協作的精神,進而形成積極的團隊價值觀[14]。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等院校體育課程的目標評估是衡量其發展現狀的關鍵指標,應關注目標的清晰性、具體性和可行性,以確保課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應注重多樣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貼近學生生活并具備實際應用價值。師資隊伍方面,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強烈的責任心和關愛學生的態度,同時學校應提供培訓和成長機會,以提升教學質量。教學環境和設施需確保完備性、合理利用及安全衛生,以保障學生的健康。此外,體育課程需著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體質健康、運動技能、道德品質和團隊精神,并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團隊活動的意識。為提升課程效果,應明確評估目的,有針對性地設定評估重點。評估需圍繞學生需求展開,通過考查參與度、興趣和滿意度等指標,判斷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評估標準和方法需靈活制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以適應不同環境。評估應定期進行,及時發現并調整不足,確保課程持續優化與完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11-0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程璞,賀慨.“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體育育人探究——以北京市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24(4):105-110.
[3] 洪曉彬,李金坤,祝捷,等.體育心理學課程思政的依據、資源與路徑探索[J].體育學刊,2024,31(1):110-117.
[4] 程漢兵,武淵濤.高中體育教學開展課程思政的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1):92.
[5] 渠彥超.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困境與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16):65-69.
[6] 趙富學,黃莉,呂鈳.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的熱點歸集、問題聚焦及未來走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5):22-28.
[7] 何麗娟,茹秀英.“四位一體”目標下小學體育教學學生自我評價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49(5):123-130.
[8] 李秋利,張少生,羅亮.鐘南山院士學術訪談錄:體育融入生活的“主動健康”模式探索[J].體育與科學,2022,43(2):1-7.
[9] 劉昕,郭慶.中國式學校體育現代化:面向課程主戰場的學校體育發展之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4,58(3):10-19.
[10]" 李雨欣.體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與實踐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15):100.
[11]" 于永暉,高嶸.體育素養的概念與內容構成辨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9,35(4):111-118.
[12]" 趙永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評《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4(4):128.
[13]" 阮夢君.青年奮斗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16):43-46.
[14]" 徐瑾劼,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數智時代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全球洞察——基于PISA2022創造性思維測評結果的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24,30(4):11-19.
作者簡介:張學高(1998—),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王建剛(1989—),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
通信作者:吳新炎(1972—),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學,E-mail:791005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