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本研究旨在探索推動京津冀地區高質量協同發展的路徑,以期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思路,為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方法】通過文獻調查法搜集相關資料,總結歸納京津冀地區發展現狀及困境,運用實證研究和對策分析法指出京津冀地區高質量協同發展的方向。【結果】當前,京津冀三地之間仍存在要素流動受阻、城市群規模斷層、創新資源分配不均及產業鏈分工協作不緊密等問題。【結論】提出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空間布局、加快資源要素集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及走綠色發展道路等建議,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京津冀協同;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3"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04-0145-04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04.028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QIAO Jinhua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Tangshan,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is a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Exploring the pathways for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make decisions. [Methods] The relevant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direction of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as pointed out by using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methods. [Findings]" Currently, there are still obstacles to the flow of factors betwee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 gap in the scal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coordination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Conclusion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should focus 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optimiz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cceleration of resource factor agglomeration,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and narrowing the gap in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take the road of green development.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Beijing-Tianjin-Hebei synerg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0 引言
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這是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大環境及發展歷程變化,順應發展趨勢所作出的重大決策。既有中國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的主觀因素,也有應對錯綜復雜國際環境的客觀原因。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現階段我國發展的重要任務,必須消除各環節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促進各要素不斷循環,加快建設國內大市場,推動融入國際市場[2]。因此,新發展格局可以理解為更高質量的國內循環發展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義重大而深遠,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國民經濟提供新動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開局面,助力我國及世界經濟復蘇。
1 推動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的現實意義
京津冀三地在地理位置上同屬京畿重地,瀕臨渤海,背靠太岳,攜攬“三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區域間經濟發展聯系密切,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地。三地經過近9年的協同發展,目前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推動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對于實施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高質量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現實需要。首先,優化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將非首都功能疏散,能夠破解長期以來的矛盾和問題,找到一條具有我國特色的解決“大城市病”的道路。其次,京津冀協同發展可以使京津冀三地的生產力和空間布局更加優化,促進三地尤其是津冀兩地的經濟發展,使之成為更有競爭力的京津冀城市群。最后,京津冀三地的協同發展可以有效加強對北方腹地及環渤海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拉動更廣大地區的發展。
第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我國探索區域發展路徑、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需要[1]。京津冀區域自古以來發展就極為不協調、不平衡,三地之間行政壁壘嚴重,生產要素流動受限,大城市虹吸作用嚴重,這些都是協同發展的絆腳石。通過打破行政壁壘、建設統一開放的共享市場,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推動全國區域協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子[2]。
2 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現狀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京津冀三地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出發點,竭力解決“大城市病”,積極探索項目對接、協同立法,三地協同快速發展,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2.1 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穩步推進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推動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重視創新。京津冀將改革創新作為發展動力,在三地科技協作上下大力氣。通過近些年的改革發展,三地協同創新平臺載體不斷完善,共享創新要素更加緊密,科技合作邁上新臺階,定位清晰、分工明確、開放共享、協同一體的協同創新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2.2 圍繞協同發展的迫切需求,重點領域協同步伐加快
第一,三地交通一體化建設進展迅速。鄰近城市間鐵路基本滿足1.5 h通達,“軌道上的京津冀”主框架已形成。第二,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部門打破本位主義,在統一規劃、共同立法等方面通力合作,堅決治理環境污染,推動綠色發展,共同守衛碧水藍天凈土。第三,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優化升級。北京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全力發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端產業,津冀強化產業鏈對接,目前已形成了“北京疏解、津冀承接,北京研發、津冀轉化”的格局[3]。
2.3 公共服務實現共建共享,人民幸福感明顯提高
京津冀三地通力打造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在養老、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方面多措并舉,縮小地區間公共服務差距,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民生福祉得到切實提高。
3 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的現實困境
經過近9年的協同發展,京津冀在各項領域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長三角、粵港澳等先進地區仍存在較大差距,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困境。
3.1 地方合作動力與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亟須破除體制機制壁壘
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國家層面的推動為主,三地之間存在行政壁壘與地方本位主義,要素流動受阻,資源配置效率不高,造成地方合作動力與經濟增長動力不足。近年來,京津冀地區經濟增長水平在全國的地位有所下降,與國際先進地區差距懸殊,亟須破除體制機制壁壘,暢通要素流通,持續推進經濟發展。
3.2 區域內空間布局有待優化,城市群規模結構存在斷層
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和天津是超大城市,與周邊城市規模差距過大,城市群規模結構存在明顯“斷層”,未形成多極化網絡化空間結構。北京和天津周邊的城市規模及發展能力均難以抗衡京津虹吸效應,產業聯動發展能力較弱,空間布局有待優化[4]。
3.3 區域內市場化水平不高,民營經濟不夠活躍
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不同于長三角、粵港澳等地,三地之間存在嚴重的行政壁壘,市場難以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能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致使市場水平不高,民營企業活躍度不夠,營商環境有待優化。
3.4 創新資源分布不均,區域經濟落差持續擴大
京津冀科技創新資源的分布差距較大,北京、天津匯集了全國最重要的科技創新要素,科技創新能力強大,而河北省依然保持著以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的資源偏重型產業結構,省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科技創新能力明顯不足,與京津存在較大差距,區域內經濟落差持續擴大。
3.5 產業鏈分工協作不緊密,供應鏈保障較難
在產業布局上,北京大多是高精尖產業,天津主要是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河北主要是資源型重工產業。對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部分產業,津冀兩地勉強承接,違背了三地產業轉移的初衷,難以實現互惠互利。
此外,津冀兩地不盡合理的產業承接平臺規劃、不健全的基礎配套條件、有待優化的營商環境等問題,也限制了承接能力的提升。
4 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路徑選擇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的區域發展戰略,絕不是簡單的企業搬遷和生產力平移,其發展關鍵是要化區域間產業落差為動力,打破體制機制束縛,沖破地方本位主義和行政壁壘,優化空間格局,加快資源要素聚集,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品質”公共服務,并守好生態底線,實現綠色發展。
4.1 進行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區域治理現代化
實現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要將政府有為管理和市場主導結合起來,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及地方本位主義,破除行政壁壘和制度障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第一,創新規劃管理體制,實現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充分發揮創新平臺作用,協商溝通重大空間布局問題。第二,探索實現跨區域項目管理服務機制,將更多的項目管理權限下放到項目開發建設管理機構,統一管理跨區域項目,提高管理效率。第三,積極推進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的財政機制。京津兩地長期以來均享受著特殊政策,使得內部資源集中于京津兩地,給河北省帶來了極大的不公平,應積極推進三地共享的財稅普惠政策,建立公平的稅收環境。第四,不斷加強京津冀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逐步實現區域內公共服務便捷共享,滿足三地人民需求,增進民生福祉。第五,探索建立健全跨區域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實現應急管理信息數據關聯化、應用協同化、服務一體化。
4.2 優化空間布局,加快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京津冀區域包含2個超大城市,在巨大的人口規模條件下,要始終遵循城市發展內在規律,不斷進行模式創新和理念創新,避免攤大餅式的發展風險。
第一,繼續推進京津冀城市群的組團結構建設,持續破解大城市病,抓住歷史文脈、空間布局、產業發展、交通結構及生態環境等要素,著眼于“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空間骨架,建設“中心主城區—周邊新城—臨縣中心”的組團結構。第二,推進京津都市連綿帶建設,在京津之間培育新城,不斷提高核心城市對周邊中小城鎮的輻射力及綜合承載力,展現世界級城市群的空間形象[4]。
4.3 加快資源要素集聚京津冀,持續完善京津冀區域創新體系
京津冀三地的創新側重點不同,北京市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要素,著力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天津的研發轉化能力強,與北京的科創研發形成發展合力;河北省在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中以承接北京和天津科技成果為主,進行科技成果的轉化。
第一,建設區域創新重點支撐平臺,三地聯合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和項目。第二,推進京津冀多元化的創新聯合體建設,建設一批由創新型龍頭企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產業技術創新共同體和公共科技創新平臺,打造一批全要素多主體聚集的區域創新聯合體。第三,繼續推進區域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的優化升級,整合區域內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多元主體和平臺的設施資源,面向區域內各類創新主體開放共享,激活各類主體的活躍度,推進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及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聚集創新創業資本,增強內生驅動力[5]。
4.4 推進區域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區域產業鏈創新鏈能級
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離不開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撐,推動傳統制造業向綠色產業、高端高新產業轉型升級,調整區域內功能分工,合理布局,以期最大程度提高生產力及生產資源的利用效率。
第一,創建世界級特色產業集群,發揮輻射帶動效應,不斷完善產業鏈、創新鏈,形成一批高端高新產業聚集的世界級產業鏈,聯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特色產業集群。第二,塑造數字經濟新動能,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數字經濟,向高端高新產業轉型升級,助力生產方式變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第三,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根基”,建設以5G等設施為主的新網絡、新平臺、新終端,創造新的供給與需求,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
4.5 推動京津冀高品質公共服務,進一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差距
實現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必須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服務,提高均等化水平,讓三地尤其是河北人民更加體驗到互惠互利。經過近9年的發展,三地在養老、教育、醫療及文化等方面均取得實質性進展,但仍需要繼續推動京津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城市延伸,提高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促進三地一體化發展。
第一,推動京津冀區域養老標準一體化工作,加快三地異地養老服務平臺建設。第二,推動教育與醫療資源同等化水平。加快建設京津冀教育聯盟及京津冀職業教育對接產業服務平臺,強化京津冀區域公共衛生合作,推動建立京津冀區域性急救醫療網絡體系。第三,落實京津冀文化公共服務合作機制,建設一批美術館、展覽館等,切實增進人民福祉。
4.6 加強生態共治,走綠色發展道路
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是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的內在要求。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區域內水資源、大氣環境承載力等為上限,構建生態、生產、生活相協調的城鄉空間格局[6]。
第一,實施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明確以大氣、水、土污染防治為重點,聯防聯治,消除單一地區治理模式的弊端,強調三地建立跨區域的預警機制,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第二,建立京津冀生態共建共享協商及生態補償制度。改變當前倡導式方式,強化各地的訴求表達與對話談判機制,協調處理區域生態建設等相關問題。第三,錨定“雙碳”目標,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推進區域內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5 結語
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區域發展布局,更好地服務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然而,京津冀三地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要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全方位破解面臨的現實困境,推動三地高質量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張貴,孫晨晨,劉秉鐮.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程、成效與推進策略[J].改革,2023(5):90-104.
[2]張立群,孫久文,肖金成,等.構建新發展格局 促進高質量發展[J].經濟與管理,2023,37(2):1-10.
[3]田學斌,劉蕊,武星.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九周年座談會觀點綜述[J].衡水學院學報,2023,25(4):53-57.
[4]劉秉鐮,汪旭.中國式現代化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再認識[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27-36.
[5]孫久文.新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特征與建議[J].城市問題,2022(12):4-8.
[6]王楚媛.“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視域下京津冀協同發展[J].中國冶金教育,2023(4):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