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跨學科教學有助于強化語文學科的內在價值,豐富小學語文教學資源,推動課程教學改革。基于此,本文從彰顯學科本質,構建“語文+”模式;組織讀寫訓練,融入跨學科理念;精心設計教學,打造多學科課堂等層面,對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實施跨學科融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語文+”
隨著我國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正向著多元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近年來,教育界對“學科融合”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學校也在積極開展相關教學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特別強調了學科融合的重要性,并對其進行了分析。為了更好地適應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需求,教師要打破傳統的單一學科知識教學的界限,整合多學科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筆者以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為例,深入探討在“新課標”引領下,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和主要教學策略,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強化語文學科的內在價值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識字、寫字、閱讀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然而,小學語文知識涵蓋面比較廣,僅將教學內容限制在語文學科內是不可行的,要通過跨學科教學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強化語文學科的內在價值。特別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探尋其他學科知識的內涵。跨學科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有利于豐富小學語文教學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經常需要結合其他學科內容。例如,教師進行圖文結合教學時,會涉及美術的色彩搭配;在為課文創設情境時,會用音樂來烘托氛圍;在講解生活相關的課文時,會用到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跨學科教學設計豐富了小學語文課程的內容,活躍了課堂氛圍,并增加了學生的生活經驗。
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必須持續更新和改革課程內容,以適應學生知識獲取的需求。跨學科教學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強化語文學科的實踐性,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新課標”視角下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策略
(一)彰顯學科本質,構建“語文+”模式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強調了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性,并倡導通過跨學科教學模式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為根基向外延伸,可以采用“語文+”的教學模式,如“語文+數學”“語文+音樂”“語文+美術”等。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和方法固化,缺乏創新,這限制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相對而言,跨學科教學理念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讓他們在習得語文學科知識的同時,提高勞動技能、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等。例如,在二年級上冊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將《場景歌》《樹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等文本與音樂結合,構建“語文+音樂”的教學單元。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降低了學生背誦的難度,而且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讓學生能夠更加投入地閱讀和欣賞文本,產生學習興趣。
(二)融入跨學科理念,組織讀寫訓練
在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中,閱讀與寫作不應被視為學習語文知識的唯一目標,而應將其作為實現更廣泛學習目標的手段。“新課標”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不應僅限于培養學生撰寫優秀文章的能力,而應幫助學生通過寫作和表達來領悟更深層次的人生哲理,培養正確的三觀。
通過閱讀和分析小學生的習作,教師可以發現許多習作有內容空洞、缺乏創新、情感表達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知識儲備有限,難以將個人思想和情感融入文字。因此,教師在組織讀寫訓練時,應重視跨學科內容的整合,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為他們的語言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表達能力。
(三)精心設計教學,打造多學科課堂
“新課標”明確指出了語文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并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情境和主題調整教學方式。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調整教學理念,以跨學科教學為基礎開展教育工作。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要求教師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方案,并采用恰當的方法來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
1.選擇恰當主題,引導跨學科融合方向。在小學語文的跨學科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主題來整合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構建學習任務群。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基于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進行主題的延伸和拓展。教師在選擇跨學科教學主題時,必須確保這些主題能夠有效地引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以《爬山虎的腳》為例,教師可以選取“生活”作為跨學科教學的主題,借鑒作者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記錄,讓學生聯系個人生活經驗,并且認真觀察和發現生活中的細節,從而使學生領悟生活的樂趣。在教授《劉胡蘭》時,教師可以將“精神”作為教學主題,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科滲透,展現劉胡蘭的英勇無畏和愛國精神,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斗志。在教授《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時,教師可以將“科學”作為教學主題,通過跨學科教學,幫助學生打破學習語文的單一視角,建立語文與科學的雙向聯系,從而改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傳統認知。這種教學策略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2.創設適宜情境,激發跨學科學習熱情。在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要精心選擇教學主題,還必須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適宜的教學情境能夠增強跨學科知識的實踐性,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主動學習,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適宜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語文課程內容的理解,還能有效激發他們對跨學科學習的興趣。以《牛郎織女》為例,該課文是一則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結合美術學科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以連環畫的形式輔助學生閱讀。在多媒體技術支持的情境下,學生積極參與、主動閱讀和分析,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審美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閱讀興趣。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閱讀民間故事、繪制連環畫以及將其講述給父母聽的任務,以此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3.設計任務評價,強化跨學科探究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法輔助跨學科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并加深他們對學科知識的理解。為確保教學活動的高效性,教師應重視評價機制的建立與執行。在構建學習任務群的過程中,教師應合理引導學生,協助他們整合和分析問題,使得他們能夠迅速掌握跨學科學習的方法。在跨學科任務評價中,教師應超越單一學科的視角,全面關注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的能力表現,注重表現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探究能力。以作文教學為例,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作文時,不僅要從作文寫作的角度進行評價,還應評價學生作文中體現的其他學科內容,如創作的深度、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程度以及內容的正確性等。這些評價指標對于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完成寫作任務,進行探究學習,提高創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互評的方式,增強評價的真實性和互動性。學生互評不僅提升了評價的客觀性,還促進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自我反思能力的發展。
4.搭建活動支架,推動跨學科任務實踐。教師是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的主導者、設計者以及構建者。語文要想與其他學科高效融合起來,離不開任務實踐活動的組織與設計,這是對教師和學生的雙向考驗。在跨學科教學設計過程中,語文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教學需求,有針對性地構建課堂活動框架,以此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并高效完成學習任務。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可以引入相關歷史背景,并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課文題目為《圓明園的毀滅》,但內容卻大量描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作者這樣安排的意圖何在?”這一問題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和研究。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積極參與自主閱讀和學習,通過小組討論并記錄討論結果,最終由小組代表分享結論。盡管學生得出的結論可能不盡相同,但這些結論體現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成果,教師在評價時應以鼓勵為主。從任務支架的搭建到合作討論,再到結論分享,這一過程不斷推動著語文與歷史的學科融合。盡管歷史學科在小學階段尚未正式開設,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基本的歷史常識是必要的,這深度契合了“新課標”的要求。
三、結語
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是一種以語文學科為基礎,依據教學任務需求及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將多學科知識融入語文教學的教學模式。該模式致力于構建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知識鏈接,形成跨學科知識網絡,旨在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實現知識的融通。通過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與整合,學生能夠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構建新的自我認知。在此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跨學科教學的意識與能力,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創新語文課堂模式,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修寶.線上線下教學如何有效銜接[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21):1.
[2]林珍珍.聚焦跨學科學習任務群,重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華夏教師,2023,(20):46-48.
[3]陳希嬌.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跨學科融合教學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4,(16):40-42.
[4]葉青.探究跨學科融合 聚焦核心素養——基于新課標導向的小學語文跨學科融合初探[J].教育,2024,(24):21-23.
[5]拜芳.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4,(16):84-86.
[6]陳麗斌.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名師在線,2024,(32):40-42.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