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市場對復合型、實踐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長,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倡導產教深度融合,推動高職教育與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以確保人才培養方向與市場需求高效對接。從高職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現狀來看,其仍存在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課程內容較為陳舊、師資隊伍短缺等問題。對此,研究提出搭建校企實訓基地、打造特色教學內容、建設專業師資隊伍等措施,助力實現就業指導教學“知識、技能、實踐”三者相統一,為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 產教融合;高職;就業指導;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5.043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Path of Vocational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FAN Huimin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mp; Commerce, Guiyang, Guizhou 5514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s in the market, the country has successively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y documents advocating for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industrial chain, to ensure efficient alignment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direction and market demand.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teaching,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the formality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outdated course content, and shortage of teaching staff. In response, the study proposes 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school enterprise training bases, creating distinctive teaching content, and build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ff to help achiev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practice\" in employment guidance teaching, and continuously provid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for society.
Key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loyment guidance; teaching reform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主要表現為供需錯配、結構性矛盾突出、就業壓力加大等現象,且部分學生對薪酬待遇、職業發展前景、企業文化等因素期望較高,導致擇業過程更為復雜。在高職就業指導教育方面,其與產業需求的銜接仍存在不足,部分學科設置、課程內容相對滯后,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未能有效結合,其“學業―就業”脫節現象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特別是在需要專業技能的崗位上,缺乏實操經驗成為許多學生無法勝任的瓶頸。為應對這一系列挑戰,高校和企業需在產教融合方面深化合作,建立更加靈活、務實的就業指導和技能培養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從而實現高質量就業和長遠的職業發展。
1" 產教融合對高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意義
1.1" 促使課程內容建設更加貼近實際需求
在高職院校中,學生通常將精力用于專業學習,對行業實際情況、企業用人需求等認識較為淺顯。在產教融合推動下,高職院校可進一步增強就業指導課程的實踐性,除了職業生涯規劃、求職技巧等理論性內容,更加突出實際項目、行業案例、崗位實訓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真實的職場經驗[1]。因而從課程內容建設角度看,產教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求職的基本技能,使其在校期間能親身體驗企業運作流程、熟悉行業規則和技術要求,從而提升對行業的真實感知,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力,使其在進入職場時可以快速融入并勝任崗位工作。
1.2" 有助于提升課程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由于科技的迅速進步和產業的迭代更新,許多崗位對人才的要求不斷變化,而就業指導課程在沒有企業參與的情況下,往往難以及時跟進市場需求的變化[2]。在產教融合視域下,企業可以直接參與課程設計,為課程提供當前行業前沿的信息、技術要求和崗位需求。高職院校可以根據企業反饋的實際需求,增加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等當下熱門領域的內容,使學生具備市場所需的專業技能,減少“就業―崗位”脫節問題的發生。校企合作的持續推進還使得就業指導課程能夠定期優化、動態調整,以確保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始終契合市場趨勢。
1.3" 有助于建立教育與產業之間的長效聯動機制
產教融合模式可加強校企雙方的長期合作,為學生創造直接了解企業的機會,使其能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或技術骨干等直接交流,讓學生對不同職業領域的真實需求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校企合作還能為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資源,校企雙方通過聯合開展技能培訓和實操課程,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技術能力,從而推動產業的創新與發展,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在職場中的競爭力,幫助他們滿足崗位需求,獲得企業的認可[3]。
2"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業參與度不高
當前,不少高職院校雖已開展與企業的合作,但大多限于提供短期實習崗位和基礎性指導,缺乏深度的課程參與,且企業在課程教學中的角色相對被動,通常只是提供有限的實訓場所或配合學校安排實習生,而難以參與課程設計、教學目標設定等核心環節。企業因未能深入了解課程內容和教學流程,很難真正為學生提供系統性、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影響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也使學生難以充分理解行業需求和崗位要求,導致其在就業市場中的適應性較差。
2.2" 課程內容較為陳舊,缺乏實踐教學
當前高職就業指導課程大多側重于基礎性職業規劃和求職技巧的講授,課程內容相對淺顯,缺乏職業能力拓展和實際應用訓練。一些課程缺乏對學生如何在職場中定位自我、如何進行職業技能的持續提升等深度話題的討論,導致學生在面對復雜的就業環境時準備不足,且課程教材多為教師自主編寫或根據文件編排,缺少統一標準,教學質量參差不齊[4]。此外,由于師資力量有限,課程大多為大班授課,教師難以對每個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2.3" 師資隊伍短缺,教師水平不高
盡管近年來高職院校加大了“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力度,但許多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任課教師仍以輔導員或行政人員兼職為主,缺少具有行業實踐經驗的專職教師。兼職教師由于缺乏企業一線工作經歷和對行業需求的深刻理解,很難為學生提供具有實戰性和行業針對性的職業指導。教師在課程中的教學形式多以理論講授和基礎案例分析為主,未能引入豐富的企業實訓經驗和真實項目內容,課程形式較為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雖然部分教師會通過參加研討會、短期企業培訓等方式獲取行業信息,但這種形式化的學習難以彌補教師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也很難促成學生與行業之間的有效連接。
3"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3.1" 搭建校企實訓基地,落實校企深度合作
在產教融合實施過程中,高職院校要推進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建設,以模擬真實工作場景和企業運作模式,使學生在校期間能體驗職業角色和職場氛圍對理論知識的,還可以在實訓基地中通過實際操作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特別是在制造業、服務業、信息技術等領域,企業的設備與工作流程快速更新,實訓基地可以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技術設備和工具,幫助他們掌握行業前沿技能,縮短其從學校到職場的過渡期。例如,某些高職院校已與知名制造企業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實訓室,學生可直接接觸行業一線設備,極大地提升了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實訓基地建設不僅能提高教育質量,還能提升學校的行業影響力和辦學水平;對于企業而言,合作建設實訓基地有助于解決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問題,實現人才的提前培養和定向輸送。高職院校在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時,要結合企業崗位需求設計實訓內容,并根據行業標準配置實訓設備,使得學生的學習成果與企業需求高度契合[5]。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應注重解決管理與運行難的問題,以確保基地的高效運作和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高職院校和企業應共同制定基地的管理辦法,明確雙方的職責與權利,共同保障基地的教學效果和運作效能。以管理規范為基礎,校企雙方可以建立聯合監督機制,對基地的使用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確保設備的安全性與教學的實效性。另一方面,為了保障實訓基地的長期運作,校企合作還需要有可持續的資金投入和資源支持,可由企業提供技術設備和年度維護,學校負責管理和培訓的日常運作,共同保障基地的持續發展,從而提升實訓基地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優質的實踐平臺,也為企業儲備技術型后備力量。
3.2" 打造特色教學內容,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特色教學內容的打造應立足于市場需求和崗位要求,以增強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為此,高職院校需在課程內容上加大行業調研力度,明確不同專業領域的崗位要求,并根據市場反饋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如在護理專業的就業指導中,可以加入模擬醫護場景和標準化操作流程的模塊;對于電子信息相關專業,可以通過行業專家講座和項目實訓,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職場技能指導,促使他們在畢業時具備直接上崗的能力。
為了實現產教深度融合,高職院校應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強化實踐環節,通過校內外結合的方式提供多層次的實踐機會。在校內,高職院校可以建設“模擬職場”環境,將學生置于實際工作的情境中,并通過模擬面試、情景對話、職場決策演練等活動提升學生的職場溝通和適應能力。在校外,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可為學生提供更具真實感的實習與實踐機會。如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在真實的物流環境中實習,熟悉訂單管理、倉儲操作、物流調度等核心業務流程,提升學生的崗位勝任力。此外,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是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可以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引入多元化評價體系,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實習、實訓過程中的表現和成長。其中,過程性評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參與、模擬情境中的表現、技能考核的達標情況等,以激勵學生在學習中保持積極的投入。高職院校還可以引入企業專家對學生的實習表現進行客觀評價,讓企業從其崗位勝任力、職業素養等角度提供反饋。
3.3" 建設專業師資隊伍,保障就業指導質量
高職院校應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通過派遣教師到企業掛職、參與行業研討會等方式,幫助教師積累一線實戰經驗。例如,一些高職院校與汽車制造、物流管理等行業知名企業合作,派遣教師到企業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崗位體驗,讓他們在真實的崗位中了解最新的行業趨勢和技能需求,從而能夠在教學中向學生傳授更加貼近實際的職業知識與技能。為確保教學質量,高職院校可以設立考核機制,將教師的職業經驗、行業技能與學生就業指導的實際效果作為考核內容,不斷優化教師的選拔和培訓體系。
除了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引入企業兼職教師的方式補充師資力量,為就業指導課程提供更貼近市場的教學內容和實戰經驗。企業兼職教師長期在一線崗位工作,熟悉行業動態、技術變革和企業用人需求,其參與不僅為課堂帶來了鮮活的職場案例,還能夠直接傳達企業的文化與價值觀,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場環境。例如,高職院校可在電子商務、智能制造等專業的就業指導課程中邀請企業高管和資深人力資源管理者擔任兼職講師,講解團隊協作、職場溝通、任務管理等實用技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企業內部的崗位分工和業務流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站在企業的視角思考就業問題,以培養其職場素養和職業態度。
為了保障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質量,高職院校需建立完善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鼓勵教師的職業提升與技能更新,使師資隊伍始終保持高水平的專業素質。一是高職院校可以為教師提供多元化的進修和培訓機會,特別是關注行業前沿技術、崗位需求變化等領域,使教師能夠在課程中為學生提供最新的行業信息。如高職院校可以與地方政府、企業聯合設立專項教師進修基金,資助教師參加國家級行業交流會、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幫助他們在職業教育領域內不斷精進。二是高職院校可以構建“校內+校外”的教師評價與激勵機制,通過學生反饋、企業評價、同行評估等多方數據,科學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并針對優秀教師給予獎勵和資源傾斜,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新力。
4" 結語
高職院校承擔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實踐型人才的使命,迫切需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打破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壁壘,實現課程教學與產業發展需求的無縫銜接。在實施過程中,高職院校可通過校企協作建設實訓基地、構建特色化教學內容和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等舉措,構建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框架,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基金項目:2023年度貴州省理論創新課題(聯合課題)項目“以學生體驗為中心的貴州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體系研究”(GZLCLH-2023-172);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專項課題“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融合路徑研究”(2024CMCO58)。
參考文獻
[1] 龍尹熙.以就業育人、產教融通為導向構建高職教育就業指導模式[J].就業與保障,2024(7):23-25.
[2] 夏麗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職就業指導體系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4(13):129-132.
[3] 周玉敏,吳文龍,郭團玉.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材建設路徑探析[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24,46(2):54-57,63.
[4] 夏寰.新形勢下高職學生就業指導提升路徑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3):80-81,84.
[5] 武玲婷,孟正文.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精準就業實現路徑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21(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