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質量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把教師隊伍發展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可以有效實現師德師風建設、職業技能提升和管理制度完善的有機融合,有利于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師德師風建設;校園文化;教師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6-0015-03
【作者簡介】1.葛春庭,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學(南京,210008)校長,高級教師;2.周正海,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學(南京,210008)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
高質量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建設包括師德師風、教學技能、管理制度三方面基本內容。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學將教師發展納入校園文化整體建設之中,把教師群體文化建設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更寬廣的視域下去探尋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與路徑。
2009年,學校全面開展“怡然”校園文化建設,確立了“養怡”核心辦學理念,突出以內心的“怡”來推動師生發展,指向形成“欣然、卓然、浩然”的“三然”教風。“欣然”,是指教師在從教過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境,能身心愉悅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去影響學生;“卓然”,是指教師自身要追求卓越,做到學高為師,在教育事業中實現自我價值,同時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浩然”,是指教師要有高尚的思想、端正的品行,做到身正為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校通過一系列舉措來推動“三然”教風引領下的教師隊伍發展。
一、教育初心:構建教師的精神家園
1.黨建工作引領初心
教育工作者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擔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責任,只有站在國家、民族的高度,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播種未來。學校把黨建工作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黨建引領,激發教師專業發展內驅力。學校定期開設優秀黨員、先鋒教師、青春風采等欄目,宣揚優秀教師事跡,以榜樣力量,感召教師樂于從教,并以宣傳方式,增強學生家長對教師的認可度,激發教師的自豪感、滿足感和幸福感,營造積極進取的氛圍。
2.警示教育不忘初心
教師警示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提醒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即始終銘記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學校堅持把師德建設工作放在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的首位,以“愛崗敬業、悉心育人”為主要內容,以“怡然教師”為目標,定期對社會公布的教育問題、身邊的典型案例進行剖析研討,警示教師明辨是非,遠離師德失范行為,注重師德底線,堅守教育紅線,以達到預防和減少違紀違法行為的目的。警示教育強化了教師的責任意識。只有教師自覺追求身正為范,才能真正造就一支風清氣正的教師隊伍,才能讓教師隊伍的浩然之氣歷久彌新。
二、行動之美:打造教師的成長舞臺
校本研修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為了讓教師在校本研修中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足跡,學校著力通過課堂研討、課程開發以及為教師成長創設平臺等多元化的方式展現教師成長的姿態。
1.在課堂深度探究中展現自信之美
教師發展離不開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學校在進行“怡然”校園文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提出了構建以“問·思·行”為要素的“怡學課堂”模式。以課堂教學中的“問·思·行”三個要素為主線,通過校際聯盟、微型團隊先行實踐、骨干引領、專家指導等多種形式,有效促進了“怡學課堂”教學文化的形成。
在“怡學課堂”的深度打磨中,學校發現不少年輕教師由于專業知識欠缺、教學水平有限,自信心不足等因素,在設計教學時,過度依賴教學參考書、網絡資源和前輩的資料,缺乏課堂教學的自我主張。針對這種狀況,學校采用了備課、磨課、展示、研討、辯論、反思、磨文等環節夯實研討每一步,并著力營造研討中的民主氛圍,讓每一位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與困惑。
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年輕教師不斷自我積淀、自我打磨,加深了對“養怡”教育理念和“怡學課堂”本質的思考,并逐漸提煉出適于“怡學課堂”的獨特教學經驗。越來越多的教師展現出個性化的教學魅力,“怡學課堂”煥發出了蓬勃的生機。
2.在課程深度開發中體驗創造之趣
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也是課程的創造者。教師是校本課程建設的核心與主導力量。學校“怡課程”體系是教師隊伍集體創生的產物。具體來說,學校課程開發團隊把“養怡”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入課程體系的建設中,形成了以國家課程為基礎,奠定學生扎實學科學習基礎的“怡學課程”;構建了以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和興趣為核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怡趣課程”;建設了契合當下立德樹人的育人旨歸,倡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體驗的“怡行課程”。其中,“怡趣課程”中的“怡然閱讀”已成為學校品牌項目。學校利用午間15分鐘,讓師生共讀成為常態,學生讀童書、教師讀雜書,這樣的“怡然閱讀”時光讓師生共享和諧美好的閑適狀態。從這一角度而言,教師不僅創造了課程,也在課程中滋養了心靈、生長了幸福。
3.在多元平臺合作中感受成長之樂
為了給廣大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創造更多專業發展的機會,學校努力為教師的成長搭建多元平臺。通過把一批全國、省區市名特優教師請進學校,助力全體教師專業發展。把專家請進來,也要把教師送出去。學校先后成立了區域發展聯盟、“兩岸三校”聯盟,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第一小學、新疆伊寧市第一小學等結為友好聯盟學校,跨區域、跨省市互通,讓教師的眼界放寬,格局放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把學習所得通過寫作提煉成教育論文、案例與敘事,并在《小學教學研究》《教育研究與評論》《江西教育》《教育博覽》《教育視野》等多個期刊發表,實現了學習成果的輸出“有道”。“輸入與輸出”的良性循環,讓教師不斷收獲個人成長的滿足感。多元平臺的搭建,讓眾多教師得到了歷練,也給他們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促進了學校骨干教師、青年教師的成長拔節。
三、激勵之道:完善教師的成長制度
在“怡然”文化的背景下,學校用制度來激發教師的成長動力,激勵和催生教師拔節生長。
1.以制度鋪設臺階,讓教師拾級而上
為了給每一位教師的成長營造優質環境,學校成立“怡然教師發展學院”,精準剖析不同專業發展階段教師的不同發展需求和教學行為特征,建立分層培養機制,讓每位教師都得到發展。
針對入職一年以內的新教師,學校建立了見習教師入格制,聚焦職業道德與法規、課程內容與教法、學生發展與管理等多方面,幫助處于入職適應階段的教師少走彎路,盡快“入格”;完善了青藍互助制度,推行學科和班主任“雙導師制”,以同年級組結對的方式,優化教師組合,嘗試讓年齡更為相仿的教師形成互助團體,攜手共進,以此助力新教師更快地“站穩”講臺。針對處于快速成長期的青年教師,學校建立了青年教師拔節制,依托“青年教師成長檔案袋”,要求青年教師沿著一年“入格”、三年“合格”、五年“出格”的發展路徑,走實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并為每位青年教師提供針對性指導以及個性化展示平臺,幫助他們“站好”講臺,助力他們盡快成長為骨干教師。
針對成熟型骨干教師,學校建立了骨干教師微團隊制,將市區級學科帶頭人作為微團隊領銜人物,4~5名青年教師作為團隊成員。以微團隊為點,進行課堂教學深度打磨;以學科組為線,進行深度議課磨文;以團隊賽為面,構建專業成長共同體。這一制度讓中青年教師更快更好地冒尖與拔萃,把一批批教師引上了合作共贏成長之路。總之,一系列針對性的制度使得不同階段的教師在各自的發展軌道上穩步前行,奏響蓬勃奮進的成長樂章。
2.以制度貼心生活,讓教師感受關懷
制度要有力量,還要有溫度,更要注重人文關懷。為此,學校出臺了《教師生日休假制度》《教師怡然慰問制度》,在特殊的日子為教師們送上真摯而特別的“禮物”與關懷;創新了《教師怡心健康關懷制度》,通過定期組織教職工體檢、定點開放教師心理輔導服務及豐富多彩的主題化教職工文體活動關愛每一位教師的身心健康,增強教職工團隊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創新了《“怡”起來幫扶救助制度》,對家庭遭遇重大疾病或變故的教職工伸出援手,建立幫扶救助基金;完善了《教學能手獎勵制度》《教科研獎勵制度》《科研之星評比制度》等,關注教師個體的教學能力并激勵教師在教育科研方面積極進取。一系列制度的建立與落實,讓廣大教師感受到學校真誠的關愛,也讓他們獲得真切的幸福感。
近年來,學校共培養出兩名特級教師,近二十位市、區學科帶頭人,學校也成為人民群眾廣泛認可的名校。我們堅信:在校園文化視域下筑牢教師初心,不斷創新教師研修方式,不斷完善有溫情的管理制度,教師隊伍一定能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