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結構力學”課程過程考核改革為例,討論了混合教學模式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過程考核改革與探索。首先,分析了“結構力學”傳統考核中存在的問題。其次,結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結構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情況,提出了混合教學模式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過程考核體系的改革措施。最后,結合近幾年的考核結果和課后小組回訪,分析了混合教學模式下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考核改革成效。混合教學模式下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考核能夠增加學生有效學習參與度,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
關鍵詞:混合教學模式;結構力學;過程考核;以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aking"the"course"process"assessment"reform"of"structural"mechanics"in"Guilin"University"of"Electronic"Technology"as"an"example,the"reform"and"exploration"of"studentcentered"course"process"assessment"under"the"mixed"teaching"mode"are"discussed.Firstly,the"problems"in"the"traditional"assessment"of"structural"mechanics"are"analyzed.Then,based"on"the"teaching"reform"of"Structural"Mechanics"course"at"Guilin"University"of"Electronic"Technology,the"reform"measures"of"the"studentcentered"curriculum"process"assessment"system"under"the"mixed"teaching"mode"are"proposed.Finally,based"on"the"assessment"results"in"recent"years"and"afterclass"group"return"visit,the"results"of"studentcentered"process"assessment"reform"are"analyzed.In"short,Studentcentered"curriculum"process"assessment"can"mobilize"students'nbsp;learning"enthusiasm"and"participation,improve"teaching"quality"and"effect,and"meet"the"requirements"of"curriculum"objectives.
Keywords:mixed"teaching"mode;structural"mechanics;process"assessment;studentcentered
1"概述
隨著網絡信息科技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很難適應當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和需求。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已成為當今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引導學生深入高效學習[1]。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采用什么樣的考核方式,既能提升教學質量,又能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是亟待解決的問題[2]。
在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課程考核設計應根據畢業要求與課程目標開展,并通過體現學生能力水平的過程考核,使課程評價充分體現課程目標達成度[3]。根據教育部提出的“金課”標準,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創新性和高階性,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要求授課內容和考試內容具有一定的挑戰度[4]。因此,在“金課”建設過程中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是至關重要的[5]。本文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結構力學”課程建設為例,討論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結構力學”課程過程考核的改革與探索。
2"“結構力學”課程傳統考核的問題
2.1"平時成績考核不規范
在傳統考核模式中,常見的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和出勤情況等,占課程總評成績的30%。其中,課堂表現與出勤情況等沒有統一的評分標準和依據,且受任課教師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缺乏公平性。此外,傳統成績考核很少考慮學生能力水平的達成度評價。
2.2"期末考核評價方式缺乏科學性
在傳統考核模式中,常見的期末考核成績占比一般為70%。“結構力學”課程具有知識點較多、解題繁雜且計算量大等特點,傳統期末考核過于強調知識的記憶和計算技巧,缺少推演、分析土木工程領域的復雜結構工程問題的能力考核,不能全方位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效果。學生平時缺乏教學過程的有效參與,常通過考前突擊記憶獲得較高成績,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學生課程的參與度,導致學生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低。另外,“結構力學”期末考核的題型固定,主要考查知識記憶與方法應用的能力,不僅缺少推演、分析環節,還缺少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考核。
2.3"課后作業評價單一化
課后作業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教師對課后作業的評價和講解,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目前,課后作業雷同現象較為普遍,教師僅通過課后作業批改很難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此外,傳統的課后作業多是教材的習題練習,且形式固定單一,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2.4"推演分析能力未充分體現
“結構力學”傳統考核主要包括大綱規定相應的知識點,重點考核學生對“結構力學”課程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應用。然而,該考核方式都是以紙面考核為主,未能體現表達、推演、分析土木工程領域的復雜結構工程問題的能力。在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培養學生利用課程知識、理論和方法,推演、分析土木工程領域復雜結構工程問題,是課程目標達成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3"“結構力學”課程過程考核體系建設
“結構力學”課程是培養學生結構分析與計算能力的土木工程專業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常見結構體系的受力特性,掌握桿系結構的計算原理和方法,培養學生結構分析的能力,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進行結構設計、科學研究打基礎。針對畢業要求指標點,我校土木工程專業“結構力學”課程目標包含2個,其中課程目標1為能夠運用平面桿系結構的組成規則、力學原理和力學模型計算方法,正確表達土木工程領域的復雜結構工程問題;課程目標2為能夠應用平面桿系結構的力學知識和力學模型計算方法,推演、分析土木工程領域復雜結構工程問題。針對“結構力學”的課程目標,我校“結構力學”課程的考核設計包括過程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3個部分,占比分別為30%、20%、50%。其中,過程考核成績由課前預習考核、小組專題匯報考核和課后作業考核構成。
3.1"課前預習考核
“結構力學”課程的課前預習考核主要采用線上模式,該環節中教師先在線發布基礎知識、相關話題、小測試等,然后學生按時完成課前預習和測試、提出相關問題等,最終教師根據課前預習情況給出考核成績。課前預習環節的考核成績主要由過程參與情況和測試成績構成。教師有針對性地拆解課程基本知識要點和話題,并在線推送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在課前按時在線完成學習任務和作業。學生按時完成相關任務,即可獲得相應的基礎分數,該環節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有效參與度,最終提升“結構力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由于課前預習測試主要支撐的是課程目標1,能夠運用相關知識正確表達土木工程領域的復雜結構工程問題,因此在測試環節,教師主要發送選擇題和判斷題,督促學生完成課前預習并提出相關問題等。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課前預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后續課堂教學計劃,及時解答學生疑問或重點講解學生知識薄弱區。
3.2"專題匯報考核
“結構力學”課堂考核采用專題匯報的模式。按照“結構力學”課程的知識體系,選取了10個重要知識模塊,形成專題,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閱資料,結合工程實例分析討論,形成報告。學生自由組隊,選擇專題并制作PPT,結合課程進度在課堂上匯報,教師對匯報的學生進行逐一點評,其他學生進行評分。專題匯報主要支撐課程目標2,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平面桿系結構的組成規則、力學原理和力學模型計算方法,最終能夠推演、分析土木工程領域復雜結構工程問題。此外,專題匯報模式還培養了學生個人與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與交流能力。專題匯報考核成績分為學生評分和教師評分,其中學生評分采用在線匿名投票模式。
3.3"課后作業考核
“結構力學”課程的課后考核主要采用作業模式。課后作業環節主要支撐課程目標2,培養學生應用平面桿系結構的力學知識和力學模型計算方法,推演、分析土木工程領域復雜結構工程問題。“結構力學”課程具有知識點較多、解題步驟繁雜且計算量大的特點,為實現課程目標2的教學效果,需要進行必要的作業習題練習。此外,“結構力學”課后作業多以作圖和計算題目為主,融入分析和討論環節,考查學生力學知識、模型、計算方法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并用于推演和分析工程復雜問題。
3.4"期中/末考核
期中/末考核設計均考慮課程目標1和課程目標2的支撐情況。期中考核主要用于學生期中階段測試,重點考核學生對課程學習前期靜定結構部分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考核試題形式主要包括判斷題、選擇題、作圖分析題以及計算分析題。期末考核試題形式與期中考核一樣,考核內容和知識全面覆蓋靜定結構和超靜定結構部分知識內容。期中/末考核的選擇題和判斷題部分主要支撐課程目標1,作圖分析題和計算分析題主要支撐課程目標2。此外,在傳統的作圖題和計算題目中增加分析討論環節,考核學生推演、分析土木工程領域的復雜結構工程問題的能力。
4"改革成效分析與評價
下圖為“結構力學”課程的綜合考核通過率,其中2017級的綜合考核通過率為改革前的考核情況,而2018級、2019級和2020級的綜合考核通過率為改革后的考核情況。可見,在混合教學模式“結構力學”課程過程考核改革前,學生的綜合考核通過率為76.9%,經過近3年“結構力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探索,學生的綜合考核通過率均達到了97%以上。直觀的學生綜合考核通過率表明,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考核能夠促進學生的課程學習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掌握好“結構力學”的課程知識。
為進一步了解“結構力學”課程過程考核改革的有效性,教學團隊進行了課后小組回訪,了解到學生對改革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考核比較認可。大部分學生認為加強“結構力學”課程的過程考核,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弱化期末考核的比重,可以避免學生集中期末突擊學習而教學過程參與度不夠的現象。在課后小組回訪中,了解到學生對過程考核中專題匯報的認可度最高(見表2),其中68.33%的同學認為有助于培養同學們通過團隊協作完成任務的能力;75.00%的同學認為有助于鍛煉同學們查閱文獻獲取知識的能力;66.67%的同學認為有助于幫助同學們對“結構力學”基本理論的掌握;53.33%的同學認為有助于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23.33%的同學認為具有其他作用。總之,結合近幾年“結構力學”課程考核結果和課后小組回訪分析可知,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考核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將功夫下在平時,避免期末突擊學習的現象,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進而高質量地完成課程教學目標。
結語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考核方式,既能提升教學質量,又能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結合工程教育認證背景,根據畢業要求與課程目標開展教學過程考核方案設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進而高質量地完成課程教學目標。此外,在“金課”建設過程中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是非常有效的,且學生認可度較高。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考核對“結構力學”課程進行改革,既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既滿足工程教育認證要求和目標,又滿足高校培養行業適用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路丹,李彥熙.高職院校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與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8):178179.
[2]岳斌,于志云,張振寶,等.計算機組成原理與設計課程考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23(7):99101.
[3]徐鳳芹,高小針,胡飛.“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課程考核改革與實踐[J].天中學刊,2022,37(6):148151.
[4]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育,2018(12):49.
[5]江漢,徐以濤,程云鵬,等.對標“金課”標準探索數字信號處理課程考核改革[J].2023,16:130133.
基金項目:2021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研究——以《結構力學》課程建設為例”(項目編號:2021JGB194)
作者簡介:馬彬(1986—"),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博士研究生,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材料和高等教育教學。
*通信作者:唐碧秋(1962—"),女,漢族,廣西桂林人,本科,正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和高等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