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更好發揮高校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作用,必須從邏輯層面厘清兩支隊伍協同育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與此同時探究掣肘兩支隊伍協同育人的障礙性因素,在此基礎上搭建協同育人的平臺和體制機制,確保真正實現兩支隊伍的優勢互補,將協同育人落到實處。
關鍵詞:高校;立德樹人;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S2-0163-04
Abstract: In 2016,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ity and nurture people as the central link,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o as to realize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all-around educating people\". In order to better leverage the collaborative role of college counselo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educating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inevitability and possibility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the two teams from a logical perspectiv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obstacles that hinde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the two teams. Based on this, a platform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ensure that the advantages of the two team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o implem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practice.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the counselo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為開展好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1]。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的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要求“積極整合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為建立并夯實育人共同體提供重要遵循。高校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是深化“三全育人”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兩大關鍵主體。因此,理清兩支隊伍協同育人的邏輯理路和現實困境,優化二者協同育人的路徑走向,是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題中之義。
一 "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的邏輯理路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高校工作的邏輯主線,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是影響高校工作質與效的關鍵主體,實現兩支隊伍的協同育人是優化育人路徑內在耦合的實然之舉,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向度的應然之思,更是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必然之為。
(一) "實然邏輯:優化育人路徑內在耦合的實然之舉
人才培養和育人工作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在任何專業領域,想要提高育人實效,在育人路徑的選擇上勢必離不開理論育人與實踐育人相結合。在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政育人工作,思政課教師工作的實現路徑在于理論育人,而輔導員工作的實現路徑在于實踐育人[2]。一方面,理論性極強是思政課課程特性之一,這也決定了理論灌輸是開展好思政課的主要育人路徑。1844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先進理論不會自發產生,共產黨必須加強對工人階級的思想理論灌輸,首先提出了灌輸概念[3]。當前,高校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堅力量,而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方法等方面的認識不會自發形成,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灌輸理論的體現。高校思政課教師是開展理論育人的重要力量,憑借其對馬克思主義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其育人路徑的選擇上更多依賴于思政課堂中的理論育人。另一方面,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理論認知水平,實踐育人路徑的選擇是不可或缺的。思政課教師雖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然而由于科研和教學的壓力,往往缺少對大學生日常行為及思想動態的了解,無法一一關切并回應學生的現實問題,將課堂理論轉化為實踐指導。而輔導員群體是大學生接觸最直接、最深入、最頻繁的老師,他們不僅僅是學生的學業上的導師,更是品行上的典范,其工作內容涵蓋黨團建設、班級管理、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等各個方面,輔導員正是在這些潤物無聲的實踐活動中影響著學生品格的養成。由此可知,只有實現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的耦合,才能真正發揮理論育人和實踐育人“1+1>2”的效果,才能共同培育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4]。
(二) "應然邏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向度的應然之思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5]。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青年,必須抓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大學生開展基礎性、系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是確保大學生思想不迷航、行動不脫軌的顯性課程,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應該僅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自留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當前,思政課教師群體和輔導員群體是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兩支隊伍必須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共同新使命,二者在高校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中均處于重要地位,是“中堅力量”和“骨干力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育人育才的關鍵之舉。思政課教師有著較強的理論功底,目前,我國高校基本形成了“6+N”(6門必修和N門選修)本科生思政課課程體系。思政課教師通過6門必修課程第一課堂,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選擇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從而增強對黨、國家、社會主義的認同。另一方面,輔導員主要負責大學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是開展思政教育的第二課堂,能夠更好貼近學生,以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志愿服務和實踐實習等契機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因此,實現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是立德樹人任務的要求。
(三) "必然邏輯: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必然之為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的要求,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6]。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用好思政課程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程也要守好一段渠;不僅要讓思政教師群體種好責任田,課程思政教師、黨、團組織、學生管理部門應該發揮各自作用,促使各類課程、活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中蘊含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問題,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和實踐過程,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認知、認可、認同,從而激發對黨、國家的情感認同,增強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目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思政課程群是開展育人工作的關鍵工作,然而思政課程不同于其他的理論課程,要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就必須從系統的、聯系的視野開展“大思政”。關注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將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納入到思政課教學就是要實現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的良性互動,使得思政教師所講授的理論指導學生實踐,使得輔導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印證理論的科學性,最終達到育人功能。
二 "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的現實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初見成效,但對高校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的認識程度和關注程度有待進一步加強,當前兩支隊伍協同育人還存在著現實的困境,協同意識的缺乏、二元工作機制的現實屏障、學科專業的分化都是影響兩支隊伍協同育人的因素。
(一) "協同意識缺乏影響兩支隊伍的協同聯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協同育人這一理念雖得到學校以及社會的廣泛認可,但在實際教學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落實不到位的情況,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在協同育人方面的協調性不強,存在著一定的意識偏差[7]。當前,大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主要側重于從理論角度開展育人工作,將大多數工作的精力放在課本理論知識的傳授以及學術科研方向,對學生日常生活的實際思想動態了解不深入,缺乏將理論和學生學情有機結合的能動性;反觀輔導員群體,其優勢在于在日常工作中能夠第一手了解到學生的動態,但在工作中主要精力側重于處理各種各樣的黨團班活動,在對學生開展教育的過程中,常常著眼于學生事務本身,以事化事,加之精力有限,無暇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系統性,在育人過程中常常對學生缺乏相應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指導。如此一來,就造成了輔導員群體和思政教師育人出現“兩張皮”的情況,二者之間缺乏合作默契,協同育人主動性發揮不足[8]。
(二) "二元工作機制阻滯兩支隊伍的協同聯動
當前,思政課教學隊伍和輔導員工作分離是客觀事實,輔導員角色定位從“教育者”轉化為學生日常事務的“工作者”也是客觀事實,輔導員育人功能呈被弱化的態勢。協同育人機制目的就是實現全員育人,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學校在頂層設計方面缺乏對協同育人的機制與政策支撐,政策措施呈零散化、碎片化特征,加之協同育人激勵機制不甚健全,在育人過程中多以思政教師為主體,輔導員開展第二課堂的理論相關性不凸顯,思政元素滲透不足,導致輔導員育人工作沒有被學校認可,協同育人的主動性隨之降低;且在現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體制下,思政課教師群體歸屬于馬克思主義學院或相當的二級教學部門,而輔導員群體歸屬于學生工作處,兩支工作機制呈現二元結構,這雖為進一步加強育人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但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兩支隊伍之間的協同育人發揮,客觀上加劇了兩支隊伍的疏離,思政教師與輔導員群體在工作內容上交叉較少,常常各自為營,兩支隊伍自身掌握的育人優勢無法實現有效溝通、交流、聚集與融合[9]。
(三) "學科專業分化掣肘兩支隊伍的協同聯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堅持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思政課教師隊伍”,為培養專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提供了支撐,一方面,使得思政隊伍中吸收了更多專業水平較強的從業者,提高了思政隊伍的質量;另一方面,這種學科化發展也提高了從事思政工作的標準,大多數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在招聘專職從事思政教學工作的教師時,在學習專業的一致性和學歷要求方面日益規范,形成了思政工作的“學科壁壘”。而部分高校在招聘輔導員崗位時,專業方面限制較為寬松,輔導員隊伍中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背景和專業知識儲備的教師比重較小,這種學科上的專業分化也掣肘兩支隊伍的協同聯動,導致思政教師隊伍對輔導員日常性工作了解不深,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日益衍生成為一門有別于其他工作的職業,輔導員由于缺乏理論背景,在思政理論掌握和運用上有難度,體現在育人過程中即課堂教學和日常教學的脫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分層。
三 "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的路徑思考
對于高校而言,促進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工作的協同育人應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常規工作。“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高校各層面相互配合,才能促進立德樹人工作凸顯實效。
(一) "學校層面完善協同育人頂層設計
高校黨委層面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當作重要任務,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整合學校思政育人資源[10]。首先,在學校責任分管層面,實現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與學工部統一分管領導,便于有效統籌開展工作,增強思政工作的整體性和有機性;其次,搭建輔導員與思政教師協同聯動平臺,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兩支隊伍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集體備課會、實踐活動,并形成長效機制,以制度形式將好經驗、好做法固定下來來,通過增強兩者之間的互動頻次,在交流中加深對彼此日常工作的了解,增進對學生學情、思想動態的掌握,強化協同育人理念,增強協同育人實效;最后,形成常態化工作互相兼任機制,針對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兩支隊伍理論教學與實踐育人各有側重的現實情況,打通二者之間工作雙向兼任的通道,在制度層面鼓勵思政課教師兼任輔導員工作,輔導員兼任部分思政課課程,在職稱評定、年度考核、津貼補助等方面給予制度傾斜,提高雙向兼任積極性,同時制定兩支隊伍雙向“結對子”活動方案,定期組織兩支隊伍對學生學習、生活動態開展研討,激發工作創新潛力。
(二) "院系層面搭建協同育人互動平臺
院系層面要嘗試打破思政育人“自留地”困境,為促進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建設提供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兩支隊伍的任職準入資格,思政理論課堂對于專業教師隊伍的理論素養要求較高,在招聘考核思政教師過程中對專任教師的學科背景要進行甄選,而輔導員作為育人第二課堂的主力群體,不僅需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活動組織策劃能力,在思想理論素養方面,也應當具備一定的思想理論基礎和心理健康知識,從源頭上為實現兩支隊伍協同育人奠定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形成一體化培養考核機制,根據兩支隊伍工作側重點的不同,分別制定崗位勝任標準,為兩支隊伍制定個性化職業規劃和培訓體系,對于思政教師而言,其學科專業背景較為扎實,但不足之處在于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接觸不深,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各二級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整合教學科研團隊、群團組織機構,讓思政課教師參與到大學生群團活動中,在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學科專業化水平的基礎上,拉近專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使得思政理論育人更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對于輔導員隊伍而言,完善培訓體系,培養輔導員必要的育德能力、職業認同感,打破學科專業分化的壁壘,打通輔導員學歷提升渠道,鼓勵輔導員選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為學歷提升主攻專業,增強理論學習的系統性,同時完善協同育人考核機制,堅持分類考核,細化考核評分標準和考核指標,形成協同育人“大合唱”。
(三) "教師層面推進協同育人深度融合
無論是思政課教師還是輔導員群體,在思想上都必須充分認識到理論育人與實踐育人是培養學生正確品格與三觀的必要渠道,二者缺一不可,深化協同育人理念,在此基礎上實現育人合作互補。一方面,要發揮課堂理論講授主渠道作用,思政課教師要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從教材與學生方面尋求提升理論教學實效性的突破口,在備教材的過程中,貫通理論與實踐、生活與課堂的教學鏈條,將理論講活講透,通過學生喜聞樂見、接地氣的方式將理論中蘊含的道理講清楚,課前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以及學風、班風,把輔導員在日常接觸中反饋出的班級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進行有效整合,在課堂中通過共性案例分析和個性問題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輔導員亦可以通過兼任思政課的途徑將處理學生日常事務中遇到的共性問題進行整理,在學生群體中發起討論,設計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提升理論認同。另一方面,要發揮第二課堂即時間課堂作用,思政教師與輔導員既要做“經師”,又要做“人師”,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增強自身理論涵養,通過多元化科研活動、集體學習、實踐參觀、社會公益等實踐活動豐富第二課堂,推動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融合度,譬如輔導員在開展學生的獎助貸工作中融入國家在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理論政策方針,增強對于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讓理論學在日常、融在日常。這需要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共同研究,找到彼此理論和實踐的交叉點,共同探索“雙創”實踐融合。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兩支隊伍育人目標的一致性是協同育人的基礎,在培育“時代新人”的背景下,兩支隊伍同向同行、深度協同,高校思政工作才能形成合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17-02-27)[2023-11-30].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 梅蘭英.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現狀及對策研究[D].衡陽:南華大學,2021.
[3] 胡曉飛,顧承衛.灌輸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系再認識[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1(5):16-18.
[4] 侯文軒.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22.
[5] 姜治瑩.全面完善高校思政工作體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9):20-22.
[6]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01).
[7] 王秀玉,何正玲.高校輔導員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合力育人機制模式探討[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1):98-100,103.
[8] 孫健.高校輔導員在學生價值引領中的定位、實踐與優化[J].紅河學院學報,2022,20(4):88-91.
[9] 王倩.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20.
[10] 彭瑤.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