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布魯氏菌病是一種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主要感染牛、羊等家畜,對畜牧業生產和公共衛生造成嚴重威脅。牛和羊的發病率有所差異,牛的發病率相對較低,羊則更容易感染布魯氏菌。為保證牛羊養殖的經濟效益,降低牛羊布魯氏菌病流行傳播的風險,本文主要分析布魯氏菌病的預防策略,希望可以為牛羊布魯氏菌病的預防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牛羊布魯氏菌病;傳播風險;預防
布魯氏菌病不僅影響牲畜的健康和生產性能,還可能通過直接或間接途徑傳播給人類,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動物疫病是影響養殖效益的主要因素。為此,需要結合現階段牛羊養殖的實際情況,針對布魯氏菌病的臨床癥狀和傳播風險進行分析,探究有效的預防措施,從而保證牛羊養殖工作可以順利進行。??
1 牛羊布魯氏菌病概述
牛羊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其特點是生殖器官、胎膜及多種器官組織發炎、壞死和肉芽腫的形成,引起流產、不孕、睪丸炎及關節炎等癥狀。多種動物對本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自然感染以羊、牛和豬常見。布魯氏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無芽孢、不產生孢子的短桿菌,對干燥、寒冷和日光具有較強的抵抗力。該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胎膜、淋巴結、肝、脾、骨髓等組織中,也可存在于乳汁、尿液、糞便和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及陰道分泌物中。
2 牛羊布魯氏菌病的臨床癥狀
在預防治療布魯氏菌病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該病的臨床癥狀,了解牛羊的患病特點。牛羊在感染布魯氏菌病后,主要的臨床癥狀會因個體差異、不同感染階段等因素產生差異,具體的癥狀如下,一是流產,妊娠母牛母羊在感染布魯氏菌病之后會突然流產,產下的胎兒多為死胎和弱胎,流產之后的牛羊會排出污穢的灰色或棕色惡露,同時出現胎衣滯留以及子宮內膜炎等癥狀。二是公牛公羊在感染布魯氏菌病后會出現睪丸炎、附睪炎等癥狀,具體表現為睪丸腫大,出現疼痛、局部淋巴結腫大的癥狀,病牛的配種能力也會大大減弱。三是關節炎,病牛病羊可能出現關節炎的癥狀,比如關節腫痛、長期臥地、跛行等,這些癥狀都會影響牛羊的正常活動能力以及生產性能。四是感染布魯氏菌病的母牛羊會出現乳房腫脹、乳汁減少的癥狀,嚴重時,牛羊的乳房會出現硬化,喪失泌乳的能力。
3 牛羊布魯氏菌病流行特點
在開展預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深入分析牛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特點,分析其傳播的風險。
3.1 病菌變異與適應性
牛羊布魯氏菌病流行傳播存在病菌變異的風險,布魯氏菌本身就是一種高度遺傳變異性的細菌,基因組中存在較多的可變區域,容易出現基因重組和水平基因的轉移,這就導致布魯氏菌病在傳播的過程中,病菌的抗藥性、毒力等會進一步加強。同時也可以讓病菌快速適應不同的宿主以及環境,導致該病的預防難度增加。在環境的適應性方面,布魯氏菌對多種環境條件都具有極強的適應性,比如,低溫、干燥、酸性條件下,布魯氏菌仍然可以存活較長的時間,這就使得布魯氏菌在環境中普遍存在,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給易感動物和人[1]。此外布魯氏菌可以通過多種機制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這就導致牛羊在感染布魯氏菌病后,布魯氏菌可以在宿主的體內長期存活,進一步增加了疾病傳播的風險。
3.2 宿主多樣性
宿主多樣性是牛羊布魯氏菌病的主要流行特點之一,布魯氏菌能夠感染多種家畜、家禽以及野生動物,導致防控工作較為復雜、難度較大。家畜中牛和羊是布魯氏菌病的主要宿主,不僅存在一定的感染概率,同時也會成為疾病傳播的源頭,尤其是在養殖密度較大的地區,疾病傳播的風險進一步加劇。此外,一些家禽和野生動物也會傳播布魯氏菌,而不同布魯氏菌對宿主的偏好也有所差異,在分析其流行特點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布魯氏菌的種類,針對不同的宿主應采取針對性的防控策略。
3.3 傳播途徑的廣泛性
布魯氏菌病在傳播途徑上具有廣泛性的特征,一是通過消化道傳播,布魯氏菌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播給動物和人類,比如,牛羊吃了污染飼料會被感染,人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也會感染。二是生殖道傳播,布魯氏菌可以通過生殖道途徑進行傳播,比如,在母畜懷孕期間,布魯氏菌能夠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在交配的過程中,公畜也有可能通過生殖道感染布魯氏菌。三是呼吸道傳播,牛羊在吸入含有布魯氏菌的氣溶膠顆粒后會感染該病,養殖人員如果在養殖中長期吸入布魯氏菌污染的空氣也有可能感染。四是皮膚接觸傳播,牛羊在接觸布魯氏菌污染的物體后有概率感染該病,養殖人員若在清理排泄物、分泌物的過程中,未能做好防護也有可能感染。
4 牛羊布魯氏菌病的預防
針對牛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傳播特點、風險以及臨床癥狀,需要在養殖過程中做好預防工作,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實現對牛羊養殖的管控。
4.1 加強牛羊養殖管理,降低感染概率
在開展預防工作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提高對布魯氏菌病的重視程度,采取有效的養殖管理措施,降低牛羊的患病概率。一是規范飼養管理,提升牛羊養殖的管理水平,保持養殖環境的清潔和衛生。養殖人員需要定期清理牛羊的糞便等污染物,減少布魯氏菌的滋生和傳播,還需要對飼料進行合理的搭配,目的是通過科學飼喂提高牛羊自身的免疫力,從而降低患病的風險[2]。在飼養管理的過程中,還需要根據環境溫度的變化對牛羊舍進行適當的處置,可以結合塑料膜保溫的設計方式,保證暖棚可以覆蓋牛舍、羊舍面積的三分之二,采用白色透明且不結水滴的塑料膜,厚度控制在0.02~0.05 mm。塑料膜蓋棚的坡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通常在40~60 ℃。暖棚的封蓋時間從11月持續到次年3月,具體時間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靈活確定。為了確保保溫效果,如果環境溫度較低還需要采取額外的保溫措施,并利用牛羊舍墻上的通氣孔進行通風換氣每天需要保持1~2次的換氣,目的是排出牛羊舍中的濕氣和有毒氣體,從而降低牛羊感染疾病的概率,同時,一些農村地區,通常是使用庫房或閑置房屋作為圈舍,由于未能嚴格按照飼養標準進行規劃,導致內部環境容易滋生病菌,因此應對房屋進行改造,比如,安裝合適的門窗,鋪設防滑且不透水的地面,修建必要的設施,如飼槽和通道等,從而提升飼養管理的質量。二是在養殖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牛羊疑似患病,需要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對同舍的牛羊進行隔離,觀察病情,判斷是否為布魯氏菌病,通過隔離治療的方式,實現對一般染病或者帶菌動物的有效管理。三是因布魯氏菌病死亡的牛羊也會感染健康牛羊,在處理的過程中應采取無害化模式,防止病菌擴散,同時,對無害化牛羊所在的飼養環境進行徹底消毒,降低感染概率。
4.2 切斷傳播途徑
切斷傳播途徑是避免布魯氏菌病快速傳播,降低健康牛羊感染概率的關鍵。一是在養殖過程中,飼養人員需要定期檢查飼料和水源的情況,保證其無污染,并對剩余飼料和水進行更換[3]。二是控制動物流動與混群,養殖人員應合理控制牛羊的流動,同時在引進牛羊的過程中,需要明確牛羊的具體來源,可以先進行隔離飼養,確定牛羊處于健康狀態后再混養,同時患病的牛羊需要單獨飼養,減少交叉感染問題的出現。三是養殖人員需要加強對個人的防護和衛生管理,在進行日常的喂養和清潔工作時,需要穿著防護服、佩戴口罩等,做好個人防護,避免直接接觸養殖產生的污染物,同時養殖人員也需要維持個人的衛生,避免將細菌、病毒等帶入到養殖區域。四是針對牛羊養殖區域開展環境消毒工作,定期進行全部消毒,壓縮布魯氏菌的生存環境,針對進入養殖區域的車輛等都需要消毒處理,切斷布魯氏菌的傳播途徑。五是建立疫情監測和報告制度,在預防布魯氏菌病的過程中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疫情監測和報告工作機制,組織各地區開展畜間布魯氏菌病采樣監測工作,對檢出的陽性動物進行撲殺及無害化處理,做好布魯氏菌病流調監測工作,準確掌握牲畜布病感染和發病情況,適時開展風險評估、預警預報,同時加大動物疫病防控宣傳力度,強化基層養殖人員的安全意識,推動本地區的牛羊養殖高質量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牛羊布魯氏菌病是牛羊養殖中的常見傳染性疾病,嚴重影響人畜健康以及牛羊養殖的經濟效益。為保證牛羊健康需要掌握牛羊布魯氏菌病的臨床癥狀,分析牛羊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風險以及傳播過程中的特點。根據畜牧養殖管理的相關要求開展預防工作,加強對牛羊養殖的管理,加強疾病預防,切斷布魯氏菌的傳播途徑,并做好免疫接種工作,提高牛羊自身免疫力,加強對牛羊引進和淘汰的管理,從而降低牛羊布魯氏菌病的發生概率。
參考文獻:
[1] 楊或甙.牛羊布魯氏菌病及防治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3(5):139-141.
[2] 李志富.牛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與凈化[J].今日畜牧獸醫,2023,39(5):30-32.
[3] 雷新開.廣西昭平縣牛羊布魯氏菌病防控成效與思路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12):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