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是中考關鍵考核科目,也是學生文學素養與語言思維能力建立的基礎學習途徑。在教學時,教師如果可以精準把握提問時機,向學生提出最合適的問題,就可以持續增強學生教學參與度,激發他們深入思考語文知識,為探索語文知識做好鋪墊。基于此,文章探討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的有效應用路徑,以此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新時期;初中語文;語文教學;提問策略
一、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應用現狀
(一)問題設計缺乏深入性
生本理念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深入貫徹,互動教學受到語文教師的進一步重視,此時,課堂提問是互動教學的核心。結合目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進行分析,盡管教師普遍增加了提問環節,但問題設計上卻存在缺乏深入性的情況。在提問中,不少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淺顯,學生也僅憑直觀感受或簡單回憶便能迅速作答,無需深入思考。這種提問方式,非但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深思意識,更無法充分發揮提問策略在激發學生語文學習主觀能動性方面的積極作用。長此以往,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將難以得到應有的訓練和提升,這顯然與我們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因此,問題設計的深入性亟待加強,以切實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實效性。
(二)問題設計缺乏科學性
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問題設計科學性缺失不容忽視。眾多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未依據教材知識架構合理布局,以至于設計的問題顯得雜亂無章,既缺乏層次性又欠缺邏輯性。長期隨意性問題設計的趨勢,也就無法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和掌握知識。更加嚴重的是,部分教師設置問題難度過高,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面對這些問題,學生多會束手無策,難以有效作答,此時,教學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進而使學生在持續受挫中懷疑自身的學習能力,滋生自我否定的心理。負面心理壓力長期存在,會削弱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還會讓他們逐漸喪失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阻礙對語文知識的深度學習。
二、新時期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提問有效應用路徑
(一)迂回設問,變直為曲
課堂提問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傳統直接提問方式單一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與求知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思維的拓展與深化。此刻,迂回設問、變直為曲策略,可以明顯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而且,所謂“曲問”是在提問時轉變常規角度,讓問題呈現方式更加靈活多變,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或反面切入,激活思維,激發思考。這個提問方式避免了直截了當的平鋪直敘,可以使問題本身充滿懸念與吸引力,促使學生主動探尋答案,而非被動接受知識。閱讀實踐中,教師適時拋出一些出人意料、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就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理解的淺顯與片面,進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探討。如在《孔乙己》課文教學中,提問:“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他真姓孔嗎?”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促使他們思考名字背后的文化寓意與人物命運,使學習過程充滿趣味與深度。
(二)先易后難,體現問題層次
先易后難,可以體現問題層次化教學,具體的教學中,要想保障學生對語文知識深度學習效果,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緊密圍繞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精心構思,先易后難。讓學生在問題層層引導下,深入本節語文知識的內核,從而有效提升其語文知識學習能力。而且,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還可以兼顧不同語文綜合能力水平的學生。結合對不同難度問題的思考,學生能按照自身實際情況,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高效語文學習方式,幫助他們不斷提升其語文學習效果。在《皇帝的新裝》教學初始階段,教師先以輕松而富有啟發性的方式引入課堂,展示作者安徒生的簡介,隨后提問:“你認為安徒生童話的寫作風格是怎樣的?”隨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利用思維導圖工具整理文章結構,并思考“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人物特征。最后,教師提出更具挑戰性、層次遞進的問題:“騙子得逞的原因是什么?皇帝的虛榮心對周圍的人產生了哪些影響?生活中,有像《皇帝的新裝》中那樣因盲目從眾或畏懼權威而不敢說真話的情況嗎?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和克服?”這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促使學生學會將所學知識與個人經歷、社會現象相結合,實現知識與情感的雙重升華。
(三)靈活提問,突破提問局限
新時期教育背景下,課堂提問有效性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將提升課堂提問的靈活性作為第一要素,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以豐富多樣的提問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針對語文后進生,傾注心血,集合靈活的提問來共同探究問題本質。在此過程中,學生得以相互借鑒,拓展思維邊界,提升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實現語文教學質效的整體躍升。魯迅先生短篇小說《孔乙己》,文末“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一句,表面看來矛盾卻意味深長,體現作者對孔乙己命運的悲憫與無奈,隱含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教師在此處需靈活提問:“‘大約’與‘的確’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詞匯,魯迅先生為何要并置于此?這樣的表述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情感與意圖?”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觀點。針對參與度不高或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設計問題:“你認為‘大約’一詞在此處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否削弱了‘的確死了’這一斷言的確定性?孔乙己的死,是社會的悲劇還是個人的悲劇?請結合文本分析。魯迅通過孔乙己的故事,想要傳達給讀者什么樣的社會信息?”在后續提問過程中,教師應展現出足夠的耐心,幫助學生完整復述小組討論意見,結合正向反饋機制,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四)問題導入,把握提問時機
想要切實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高效學習,教師先對學生語文知識探索的主觀能動性進行開發。教學活動開展期間,借助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的獵奇心理,為學生創設問題導入,重點開發學生對課文知識探索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參與后續語文知識的深度探索。與此同時,教師在提問過程中,要按照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明確把握提問時機,保證提問與學生思維的同步性,充分發揮提問策略在教 學活動中的助推作用,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動物笑談》一文展現了作者與動物間一系列詼諧有趣的故事。教學中先利用視頻課件,選擇自然界中小動物們令人捧腹又略帶迷惑的行為片段,將他們的思緒從課外引入課堂,點燃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閱讀欲望。再結合視頻內容,設計問題:“課文中描述了作者和動物間的哪些趣事?請嘗試用簡短的語言概括。”自由閱讀課文后,學生快速提取關鍵信息,開始深度解析活動。教師及時提問:“‘動物笑談’標題,你認為蘊含了哪些深層次的含義?請結合課文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在作者與動物的互動中,你最感動的是哪個場景?為什么?”此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他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認同感,促進思維的發散與深化。
三、結束語
總之,新時期下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深刻領悟提問策略的催化效能,以教材為基,結合初中生的個性特征,巧妙構思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問題持續引領下,學生也將逐漸養成語文知識反思習慣,并且,在未來求知途中不斷探索高效學習之法。
參考文獻:
[1]呂發揮.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探析[J].語文教學之友,2024(08).
[2]王麗云.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教學的優化措施探討[J].課堂內外(初中版),20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