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提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但是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融入學科教學中存在著部分學生文化自信不足、學習內驅力不佳,校本課程內容未能融入當地優秀鄉土文化等問題。基于此,文章將從三個角度談勵學文化與初中學科的融合教學實踐,一是單科教學中融入勵學文化元素;二是多科學習中傳承勵學文化;三是重視評價,鞏固勵學文化學習的成效,旨在培養學生愛國愛鄉情懷。
關鍵詞:勵學文化;初中學科;教學實踐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包括深植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初中課程實施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融入學科教學中存在以下現象:一是學校對優秀鄉土文化教育不夠重視,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不足;二是學生對優秀鄉土文化認同感低,文化自信不足,對恩平歇馬勵學文化了解不多;三是初中學科教學與優秀鄉土文化融合度不佳。因此,文章將結合優秀鄉土文化資源,挖掘恩平歇馬勵學文化的元素,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勵學文化,加強思想引領,培養學生愛國愛鄉情懷,讓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勵學文化的內涵
“勵”為勤勉、發奮、致力之意。“學”為學問、學識,引申為求學。“勵學”意為發奮學習、致力求學,要求為學者勤于自勉,刻苦磨礪,注重知識的學習、素質的提升、思維的創新。“文化”是廣義的文化,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
恩平市歇馬舉人村共有680多人考取功名,其中舉人285人,是“中國第一舉人村”“中國成才文化第一村”。歇馬人世代秉承“筆筒量米也教子讀書”的祖訓,體現了兩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是人窮不能志短,無論貧賤或逆境,也要胸懷大志,自強不息,報效祖國;二是人不讀書,就不能上進。歇馬人創造了“學谷制”獎學機制,1949年后改為獎學金制度,近年來又升級為“勵志育才”獎教獎學制。這些激勵著一代代的學子奮發向上。
經過歷史的沉淀,歇馬愛國愛鄉、勤勉向學、服務社會的育人導向,致力求學的良好學習風氣,激奮上進的育人制度,以及濃厚的勵志成才文化氛圍,形成了獨特的“崇文重教,勤學苦讀”恩平歇馬勵學文化。
二、探索融合教學實踐的路徑
在歇馬勵學文化融入初中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要處理好主學科與勵學文化學習的關系。教師既不能讓勵學文化學習喧賓奪主,也不能推卸指導學習勵學文化的責任,而應當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
(一)單科教學中融入勵學文化元素
在單科教學中,可以將勵學文化元素融入。例如,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民俗文化”為主題,在學習了社戲、安塞腰鼓等民俗文化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尋找家鄉的文化”活動,指導學生研究恩平歇馬勵學文化。
1. 方法指導:信息獲取。在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網絡、實地參觀、調查訪問、閱讀圖書資料等多種方式,收集有關恩平歇馬勵學文化的資料信息。
2. 思維訓練:信息篩選。一是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歇馬的文化較多,如風俗文化(歇馬傳說、匿閣婚俗等)、建筑文化(明清建筑群落)、勵學文化(崇文重教、學谷制等)。二是信息的辯證。對于收集到的信息,如具體時間、人物、事件、傳說等要進行多方取證、考究。
3. 動手實踐:信息呈現。在此基礎上,在信息技術學科、美術學科中融合勵學文化。如通過繪畫、圖文說明,或是ppt、微視頻等形式,動手動腦制作有關“勵學文化”的作品。
單科學習中融入勵學文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深入了解勵學文化的內涵,增強學生對恩平優秀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對恩平家鄉的歸屬感。
(二)多學科學習中傳承勵學文化
1. 整合學科知識,策劃勵學文化活動。讓師生積極參與活動方案的制定過程。整合學科知識(如物理知識的大氣壓強、歷史知識的科技之光、地理知識的氣候類型),組織學生開展“飛天夢”航天航模主題活動。學生參與活動設計,通過時間安排、責任分工、流程落實等,引導師生對活動方案進行小組討論、校際會議,吸納合理化建議,不斷優化完善方案。在活動規劃過程中,學生自覺運用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開展學習,整合學科知識開展勵學文化活動,明確了勵學文化學習的意義。
2. 開發勵學文化校本課程。圍繞“勵學”主題,結合校情、學情,在學校文學社、科技團等社團活動中,為學生系統介紹勵學文化,開展以“勵志成才”為主題的演講、美術等比賽,組織學生到歇馬實地研學,理解“崇文重教,勤學苦讀”的勵學文化內涵,并付諸實踐。
(三)重視評價,鞏固勵學文化學習的成效
將學生在勵學文化與學科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成果作為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1. 過程性評價。突出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充分肯定學生活動方式和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間的合作交流和經驗分享。在恩平歇馬勵學文化的研究學習中,設計了評價量表(見下表)。
2. 結果性評價。在初中學科中融入勵學文化,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創造能力。如在藝術節中,宣講歇馬勵學故事,觀看“開筆禮”;招募歇馬勵學文化講解員,做好相關培訓工作。舉辦跨區跨校大型的“勵學文化”活動,將語文、歷史、音樂、舞蹈、物理、道德與法治、數學、美術和信息技術等學科知識運用到結果性評價活動。如舉辦古詩詞“飛花令”大賽,搜集(語文、歷史)古詩詞“飛花令”相關材料,設計(信息技術、美術、數學)PPT和LED背景,布置(美術、物理)會場,表演(語文、道德與法治、音樂、舞蹈)詩詞歌舞戲劇等。
勵學文化與初中學科的融合教學實踐,不僅幫助學生積累學科知識,掌握學科綜合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還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勵學文化自信,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