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就業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慢就業”現象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文章從心理層面出發,深入剖析了“慢就業”現象的成因,發掘其背后存在著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文章提出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強化就業服務支持;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對接市場需求變化;深化校企合作融合,拓寬就業創業渠道;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 “慢就業”現象 心理成因 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0;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3-176-02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路徑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趨勢,尤其是近年來出現的“慢就業”現象。這一現象并非簡單的就業延遲,而是反映了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上的復雜心態和多重考量。“慢就業”的背后,是畢業生對于職業規劃的迷茫、對就業市場的不確定以及對自我價值的探索。他們可能因缺乏明確的職業目標、對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的不匹配感到困惑,或因就業壓力而選擇暫時規避。因此,深入探討高職院校“慢就業”現象的心理成因以及提升路徑,對于理解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優化就業指導服務、促進畢業生順利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院校“慢就業”現象的提升意義
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就業壓力日益增大,而“慢就業”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緩沖期,讓他們能夠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這一現象的提升,意味著學生不再盲目追求快速就業,而是更加注重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通過“慢就業”,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和職業規劃,從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這種自我認知和職業定位的準確性,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滿意度,還能夠減少職業不匹配和頻繁跳槽的情況,有利于個人職業生涯的穩定發展。同時,“慢就業”現象的提升也反映了高職院校教育理念的轉變。學校不再單純追求就業率,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期職業規劃。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養更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此外,“慢就業”還有助于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1]。學生在畢業后并不急于投身職場,而是選擇繼續深造、實習或參與志愿服務等方式來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這不僅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會的就業負擔。
二、高職院校“慢就業”現象的心理成因
(一)缺乏明確指導,就業決策迷茫
在高職院校中,由于缺乏明確的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使得學生在面臨就業決策時感到迷茫和無助。這種迷茫不僅源于對社會現實的認知不足,更在于對個人定位、職業規劃的模糊不清。沒有專業的指導,畢業生們很難準確評估自身的興趣、能力和優勢,也無法全面了解不同行業、崗位的發展前景與市場需求。因此,在做出就業選擇時,他們猶豫不決,擔心自己的決策是否明智,是否能夠適應未來的職業發展。這種迷茫狀態不僅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速度和質量,更可能讓他們錯失適合自己的職業機會,從而在就業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2]。
(二)專業偏離市場需求,產生心理落差
高職院校畢業生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是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的不匹配,這種偏離不僅影響他們的就業前景,更會導致深刻的心理落差。當畢業生發現自己精心選擇并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的專業,在就業市場上卻難以找到對應的工作機會時,會感到巨大的失落和挫敗。這種心理落差主要是由于個人職業發展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讓他們對未來充滿迷茫和不安。可能會質疑自己的教育經歷是否正確,甚至懷疑自己的職業選擇和能力。這種心理狀態對畢業生的自信心和職業發展動力造成沉重打擊,進而影響他們積極尋找工作機會的意愿,陷入“慢就業”的狀態。
(三)就業渠道受限,選擇焦慮增加
在傳統觀念中,許多學生將就業渠道主要局限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等幾種常見方式,然而,這些渠道的競爭日益激烈,機會相對有限。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市場的競爭更加白熱化,許多熱門崗位吸引了大量求職者,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倍感壓力。他們擔心自己的學歷背景或專業技能無法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害怕錯失良機。這種對就業渠道狹窄和競爭激烈的擔憂,使得他們在選擇職業時猶豫不決,焦慮情緒油然而生。此外,新興就業渠道如網絡招聘、自主創業等雖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對于部分畢業生來說,這些渠道仍然充滿未知和挑戰。他們可能缺乏相應的經驗和資源去探索這些新渠道,從而進一步加劇了選擇焦慮[3]。
(四)心理支持不足,逃避就業壓力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就業環境中,畢業生們不僅需要應對來自外界的種種挑戰,還要承受內心的焦慮與不安。然而,當他們尋求幫助和支持時,卻往往發現能夠提供的資源十分有限。學校層面,雖然設有就業指導服務,但更多聚焦于提供就業信息和技能培訓,而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則顯得相對薄弱。家庭方面,父母可能期望孩子能夠迅速找到理想工作,卻忽視了他們在這一過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壓力。社會環境中,雖然存在各種心理咨詢機構,但對于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來說,這些資源往往費用高昂而難以觸及。在這種缺乏足夠心理支持的情況下,一些畢業生選擇逃避就業壓力,通過拖延、沉迷虛擬世界或過度依賴家人等方式來暫時緩解內心的焦慮。然而,這種逃避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他們錯失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三、高職院校“慢就業”現象的提升路徑
(一)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強化就業服務支持
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往往缺乏清晰的認識,無法有效地將所學知識與實際職業發展相結合。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構建一套系統化、科學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這類課程應從學生入學開始,就融入其學習生活中,幫助他們逐步明確自己的職業興趣、優勢和目標。課程內容應涵蓋職業規劃、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多個方面,進而使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加從容不迫,有效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例如,通過職業規劃課程,學生可以學會如何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的職業目標;而簡歷制作和面試技巧的培訓,則能幫助他們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贏得企業的青睞。除了課程設置,高職院校還應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為學生提供更為專業的服務。該中心不僅提供一對一的職業咨詢,解答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種種困惑,還應定期組織各類就業相關的講座、工作坊和招聘會。這些活動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就業市場的最新趨勢,為他們搭建起與潛在雇主溝通的橋梁,獲取更多的職位信息和就業機會。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建立線上就業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實時的職位信息、在線簡歷投遞和職業規劃工具等。借助平臺不僅可以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還能幫助學生更加便捷地管理自己的求職過程。通過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和強化就業服務支持,高職院校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就業市場,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從而提高就業速度和質量[4]。
(二)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對接市場需求變化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學科專業設置的合理性與否直接關系到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社會的認可度。針對當前高職院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使其更加緊密地對接市場需求變化,是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舉措。首先,高職院校應深入市場調研,準確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和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通過定期舉辦行業研討會、企業座談會等活動,邀請行業專家、企業代表等參與討論,收集第一手的市場信息。同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就業市場深度分析,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人才需求趨勢。其次,基于市場調研結果,高職院校應對現有學科專業全面梳理和評估。對于市場需求萎縮、就業前景黯淡的專業,應及時調整或淘汰;對于市場需求旺盛、發展前景廣闊的專業,則應加大投入力度,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同時,高職院校應關注新興產業的發展動態,積極開設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或課程,培養具有前瞻性和創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最后,高職院校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學科專業評估機制,定期對現有專業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教學計劃。這樣,學校可以確保所開設的專業始終與市場需求保持同步,避免出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情況。
(三)深化校企合作融合,拓寬就業創業渠道
校企合作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打開更廣闊的就業與創業之門。首先,高職院校應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通過邀請企業專家參與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制定等環節,確保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同時,學校可以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實踐鍛煉,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這種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還能讓他們提前適應職場環境。其次,高職院校應積極推動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機制。通過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短期或長期的實習實訓,讓他們親身體驗職場文化,了解企業運作流程。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此外,實習實訓還能幫助學生建立職業網絡,為未來的就業創造更多機會。最后,高職院校應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與企業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學校可以設立創新創業基金,為學生提供啟動資金和資源支持,同時邀請企業專家擔任創業導師,為學生提供市場分析、商業模式構建等方面的指導。通過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學生能夠鍛煉自己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還能積累寶貴的創業經驗,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面對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和自身職業規劃的迷茫,學生往往感到孤立無援,因此,高職院校、家庭和社會應共同努力,構建全方位的心理支持體系,有效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5]。首先,高職院校應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除了常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外,還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咨詢師應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和工作坊,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應對就業壓力。同時,學校應鼓勵教師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其次,家庭應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撐。家長應轉變傳統觀念,不僅關注孩子的就業結果,更要關心他們的心理需求和成長過程。家長應主動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同時,家長還應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人生觀,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心態和自信心。最后,社會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資源。政府應加大對心理咨詢行業的扶持力度,降低心理咨詢服務的費用,使更多畢業生能夠享受到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同時,社會各界應共同營造關注畢業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通過媒體宣傳、公益活動等方式,提高公眾對畢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和關注度。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為畢業生提供充足的心理支持和引導,幫助他們克服內心的恐懼和不安,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挑戰。
四、結語
本研究通過對高職院校“慢就業”現象的心理探析,揭示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提升路徑。這些建議不僅有助于高職院校畢業生更高效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還能促進高職教育與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希望各高職院校能夠積極采納這些建議,不斷完善教育體系,提升教育質量,為畢業生的就業和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讓他們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4年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高職院校“慢就業”現象的心理探析及提升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4C007)。]
參考文獻:
[1] 王玉敏.大學生“慢就業”:一般特征、群體差異及影響因素——基于漯河市職業院校學生的實證分析[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06):46-51.
[2] 李龍嬌,卓星友.高職院校師范生“慢就業”的成因和對策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4(10):73-75.
[3] 陳琪燁.“慢就業”現象下優化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建議[J].就業與保障,2024(09):112-114.
[4] 蘇菲.人工智能背景下解決高職院校學生“慢就業”情況的探索[J].科教導刊,2024(21):150-152.
[5] 嚴昊鵬.大學生“慢就業”心理與高職就業指導策略——以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07):201-204.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0)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