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研究發現,“生長型”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素質。本文旨在探討《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導下的“生長型”教學模式,通過將生活實際融入教學、設計深度問題和完善評價體系,分析如何促進學生的素養“生長”、思維“生長”,激發學生持續“生長”。
【關鍵詞】“生長型”教學 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 學為中心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
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立足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道德與法律的基本規范”[1]3。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往往是教師主導信息的輸出,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生長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它緊密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具有啟發性的深度設問引導學生思考與實踐;同時,借助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學生的持續發展。“生長型”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真正服務于學生,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提升核心素養與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鏈接生活實際,促進素養“生長”新高度
生活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生動的案例、具體的任務以及深刻的體驗中深入學習、大膽探索,能夠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將所學內容靈活運用于現實問題的解決之中,進而真正實現素養的“生長”。
1. 融入真實案例,深化理解認知
把生活案例作為真實生活的縮影融入課堂之中,能夠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象化,促進學生的深度理解。學生結合所學對案例中的情境和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可以更直觀地感受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主動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斷和法治觀念。
以八年級上冊“預防犯罪”教學為例,課前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犯罪與中學生活并無關聯,教師以“校園欺凌”為話題呈現典型案件,組織學生分析案件中涉事未成年人的行為動機,并思考問題:“校園欺凌行為為何發展為犯罪行為?”“如何預防欺凌行為的發生?”使學生意識到犯罪行為往往是由日常的不良行為逐漸演變而來,犯罪行為可能悄無聲息地潛藏在校園之中,明確預防犯罪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白自己在校園中應該扮演積極的角色。
2. 聚焦真實任務,開展行動實踐
真實任務是指來源于現實生活、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任務。真實任務注重實際操作和實踐應用,能夠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八年級上冊“關心國家發展”的教學中,教師發出倡議:“關心國家發展應落實于行動之中。嘉興市正圍繞民生問題和社會建設問題公開征集立法建議項目,讓我們一起來參與。”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意的、實用的立法建議。有的小組建議制訂《嘉興市古鎮保護條例》,通過法律手段加強古鎮保護力度;有的小組提出制訂《嘉興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旨在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通過完成真實任務,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國家發展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也學會了如何理性看待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3. 強化真實體驗,促進遷移應用
強化真實體驗是將學生置于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中,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深刻感受知識的實際應用和價值。教師可以在課前精心布置自學任務,如實地調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知識生成;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真實活動,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情境相結合,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標。
在八年級上冊“善用法律”的教學中,為切實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及法治意識,教師精心挑選了一個與中學生相關的電信詐騙案件,并在學校模擬法庭組織了一次模擬庭審活動。通過活動,學生對電信詐騙手段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學會如何防范電信詐騙及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有效地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
二、設計深度問題,提升思維“生長”新品質
設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學生思維“生長”的關鍵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運用具有遞進性、思辨性和開放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推動學生思維的有效“生長”。
1. 構建遞進性設問,培育邏輯思維
遞進性設問強調問題的層次性和結構性,即問題之間具有內在邏輯聯系和層次關系,形成一個完整的問題體系。這有助于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思維路徑,回答問題時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思考和表達。
在九年級上冊“凝聚法治共識”的教學中,教師聚焦“直播帶貨”,通過遞進的方式提出以下三個問題:“直播畫面中存在哪些虛假現象?”“如果直播帶貨缺乏有效的監管,會產生哪些問題?”“面對直播亂象,相關部門應該如何應對?”遵循從現象到問題再到解決方案的邏輯鏈條,幫助學生建立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完整思維框架。
2. 運用思辨性設問,發展批判性思維
思辨性設問一般具有開放性與挑戰性的特點,需要學生運用邏輯推理、分析比較等多元方法,對問題或觀點展開深入思考與辨析。這一過程不僅有助于揭示問題的本質、探尋有效的解決方案,而且能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與全面分析的能力。
在九年級上冊“凝聚價值追求”的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了一個問題:“河南抗洪救災期間,某國產服裝體育用品企業因低調公益走紅后,許多網友紛紛闖入該品牌的線下門店、線上直播間,用買買買帶動‘野性消費’。對于這一現象,你怎么看?”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全面審視并權衡多方因素,如合理消費、責任倫理、理性愛國等。經過一場激烈的辯論,學生不僅鍛煉了批判性思維能力,學會如何在復雜情境中進行判斷、開展行動,而且在深入的探討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 設計開放性問題,激發創新思維
開放性問題通常指沒有固定答案,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教師提出這類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跳出固定思維模式,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以八年級上冊“關愛他人”一課為例,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個開放性問題:“外出就餐時,看見一位拾荒老人在撿食他人桌上的剩飯,你會如何做?”這個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去尋找解決方案。學生們提出了各種解決辦法,例如,與店主溝通,自己付費,請求店主為老人提供一些食物;自發組織一個小型的募捐活動,幫助老人渡過難關。這些解決方案不僅體現了學生對老人的關愛之心,也展示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完善評價體系,激發持續“生長”新動能
“生長”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教師要借助方式多樣、主體多元、內容多維的科學評價體系,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成長,通過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從而調整學習策略,增強持續“生長”的動能。
1. 評價方式多樣,提升評價效度
新課標強調“要綜合運用觀察、訪談、作業、紙筆測試等方法全面獲取和掌握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相關信息”[1]51。不同的評價方式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狀況和需求,以提升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以八年級上冊“以禮待人”教學為例,學生通過課堂練習(包括選擇題和論述題)來為教學提供反饋。同時,教師特別注重觀察并記錄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教師以表格的形式分別從教師視角、學生自述、同伴視角記錄學生的行為表現、行為改進目標、行為改進效果,以此作為評估學生素養發展水平的重要依據。這種評價方式有助于學生將學科學習與德育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2. 評價主體多元,確保評價準度
新課標指出,要“堅持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和社區評價相結合”[1]4。評價主體多元有助于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審視被評價對象,避免因為單一視角或偏見導致的評價失真,確保評價過程更加公正、客觀,從而提升評價的準確性。
開展八年級上冊“合理利用網絡”教學時,教師首先鼓勵學生反思自己的網絡使用行為,展開自我評價。然后組織學生互評,分享自己的網絡使用經驗,點評同學的網絡行為。教師邀請家長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分析孩子的網絡使用行為,并提出具體的建議。多元主體評價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顯著提升了評價的準確度,為學生今后的網絡行為提供了更加明確、有效的指導。
3. 評價內容多維,拓寬評價廣度
評價內容多維,即從多個維度和層面進行綜合分析,對學生展開評價。在八年級上冊“服務社會”的教學中,教師開展了以小組為單位的“微公益,在行動”活動,并設計了多維評價量表(見表1),通過量表先行的方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指引。
“生長型”教學深刻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積極思考,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推動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化,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作者系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正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