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處于不斷發展和進步之中。在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引領了學界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學界在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同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以及同共同富裕的相互關系等方面展開了研究。新質生產力概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原創性貢獻,有著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思想。新質生產力有其生產力起點,新質生產力屬于生產力范疇,“新質”是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而出現質的變化。新質生產力在動力上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在要素上實現創新性配置,在產業上實現深度轉型升級,具有高技術性、高效能性和高質量性的特征。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實現共同富裕是這一進程中的階段性目標。人民生活品質由客觀和主觀兩部分構成。客觀生活品質指一定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人們在其中的經濟收入、能夠享受的各種服務等。主觀生活品質則是對客觀方面的自我感受和滿意程度。要實現人民生活品質的真正提升,就必須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發展新質生產力同實現共同富裕之間存在內在的邏輯關系。新質生產力加速社會財富增長,促進高質量發展,促進財富分配的均衡,所以新質生產力在實現共同富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一定的實踐路徑完成的。這些路徑有:進一步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通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堵點卡點;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增強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動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筑牢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主體支撐;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外部環境。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共同富裕;人民生活品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25)01-0156-11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生產力處于不斷發展和進步之中。在新發展階段,面對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內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為了促進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轉變發展方式成為中國在新時代發展的新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已有關于中國經濟發展思考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并以此作為解決時代新課題的著眼點。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原創性貢獻,有著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思想。鑒于此,本文結合學界已有成果,立足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目標,討論如何以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一、學術研究進展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期間提出了“新質生產力”概念[1]。其后在不同時間和場合又多次提到這一概念,并對其內涵、本質和作用進行了闡述,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全新的思想。在此背景下,學界對于新質生產力及其與共同富裕的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一)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研究
學界對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提出背景、內涵、本質特征、時代價值、測算方法、實現路徑等的研究。如:張林和蒲清平認為,新質生產力具有高效能和高質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2];周文和許凌云認為,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創新驅動[3];胡瑩認為,創新性、融合性、引領性和超越性是新質生產力的特點[4];石建勛和許玲認為,新質生產力對提升科技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具有戰略意義[5];蔣永穆和喬張媛認為,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從科技創新能力、新要素發展、核心技術突破和現代化產業入手[6]。二是對新質生產力同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的探討。如:杜傳忠等認為,新質生產力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7];徐政等認為,新質生產力能賦能高質量發展[8];蒲清平和向往認為,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任務、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新興未來產業為主陣地、以高素質勞動者為主力軍[9];程恩富和陳健認為,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加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10]。
(二)關于共同富裕的研究
郁建興和任杰認為,共同富裕是發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的統一,實現共同富裕要設計出符合激勵相容和制度匹配原則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11];劉培林等提出了共同富裕測度方法,從總體富裕程度和發展成果共享程度兩個維度構成指標體系[12];周文和施炫伶從五個方面提出了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13];李實和朱夢冰強調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來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14];郭曉鳴和丁延武強調以城鄉融合促進共同富裕為路徑選擇[15];李亮亮和邢云文結合數字經濟發展,指出實現共同富裕可以從數字技術突破、數字產業融合、數字治理以及收入分配改革四個方面謀求突破[16]。
(三)關于新質生產力與共同富裕相互關系的研究
燕連福和牛剛剛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實現共同富裕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新質生產力能有效賦能共同富裕[17];潘建屯和陶泓伶認為,推進共同富裕是新質生產力的歷史使命[18];徐政等認為,新質生產力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8];任保平和王子月強調,新質生產力能夠為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19];程恩富和陳健則認為,新質生產力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10];喬榛認為,新質生產力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物質保障[20];張震宇和侯冠宇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推進共同富裕[21]。
綜上所述,關于新質生產力、共同富裕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都取得一系列豐富的成果,但對于立足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發展新質生產力及其發揮對實現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目前還未展開全面的論述。本文將在對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以及對人民生活品質的內涵與提升的重要性展開論述的基礎上,探討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進而揭示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
二、新質生產力的生產力起點及其內涵特征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動態系統。新質生產力概念創造性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基本觀點。新質生產力作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性成果,有其生產力發展的起點,也有著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征。
(一)新質生產力的生產力起點
新質生產力屬于生產力范疇,“新質”是指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而出現質的變化。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之間是量變和質變、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新質生產力仍然是生產力范疇,依舊是人類利用、改造自然以滿足自身需要的生產能力。生產力之“新質”,表明生產力水平在量上大幅躍升,發生了部分質變[22]。
新質生產力以生產力為起點。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23]。生產力范疇的三大要素就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起點。勞動者是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馬克思認為,是人的現實需要促使人們進行勞動實踐,從而“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24]。因此,人的發展需要和滿足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提和動力。勞動資料是勞動者作用于勞動對象所使用的物質資料,其集中體現就是生產工具,本質是人的物質力量的轉化。科技進步與發展在勞動資料的改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而也就自然成為新質生產力的起點。勞動對象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將勞動施加其上的物質資料,本質是人的物質力量的作用對象。勞動對象越豐富,生產活動類型、場域越豐富,生產力也就越能得到更大提升。由此,同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起點。
從生產力的三大要素系統可以看出,生產力是一個受多要素影響的復雜系統,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就是這些要素在量變和質變過程中綜合作用的結果,即在科技發展水平出現質的飛躍的基礎上,由此帶來勞動者知識與技能發生質的提升、勞動資料尤其是生產工具發生質的改進、勞動對象的范圍與類型發生質的擴展,共同作用并推動生產力發生質的飛躍,從而形成新質生產力。
(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
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是生產力的全面升級與質的飛躍。新質生產力較傳統生產力范疇有更豐富的內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此進行了深刻的描述:一是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二是三大要素之間實現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三是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25]10。
任何科技創新最終都要表現為現有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既表現為現有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和應用,更表現為新技術的產生,像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就屬于革命性的突破。生產力三大要素的現有組合方式和運行機制是立足于傳統生產力系統的,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條件下,要實現新領域新賽道的制度供給創新就必須對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如采用國家標準來提升引領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就是如此。至于制度供給的創新則主要體現在一些新興領域和行業中,比如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戰略性產業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結果是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不斷被催生,如戰略性產業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學、量子科技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新質生產力以高技術、高效能和高質量為特征[25]10-11。新質生產力是在技術創新主導下高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后形成的新的生產力。在生產要素構成上,一是勞動者素質和能力的高技術化,二是高技術全面賦能勞動資料,三是高技術在勞動對象中廣泛運用,新質生產力使勞動進入更廣闊的物質空間和新場域,催生新型勞動對象。新質生產力是顛覆性創新技術所形成的新技術與新產品,因而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為現代產業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和戰略支撐。新質生產力通過生產力要素的躍升及其組合優化,將新興技術滲透融合在生產環節中,提高生產效率,形成高效能。在農業生產中,通過數字技術與智能農機,推動農業規模化與數字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工業中,智能化生產器械逐漸代替人工勞動,生產流程智能化,制造范式從規模生產轉向規模定制,提高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在服務業中,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廣泛應用,線上線下協同發展,提升服務的水平和效能。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質優,優質的表現形式就是高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旨歸。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特征一是產品供給質量優,二是產業發展質量優,三是生態發展成為常態。
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與實現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終結果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個目標的實現是通過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的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的增強等制度性改革來實現的。實現的標志就是在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共同富裕上有實質性進展”[25]5。由此可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定發展進程的結果,是階段性目標,最終結果是要真正體現在人民生活品質上。很顯然,富裕不等于生活品質提高了,但沒有富裕,尤其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人民的生活品質也就無從談起,更別說提高。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實現人民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因此,共同富裕的實現必然表現為:全體人民都富裕,物質和精神全面富裕,全面富裕的實現是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26]。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的新要求新任務,要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中,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7]。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均體現在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所形成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則是實現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的新任務。生活品質是享受到的物質生活的水平及其在享受時的主觀感受和滿意度,由兩部分組成:客觀的生活品質和主觀的生活品質。客觀是指一定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人們在這一社會中的經濟收入、所能享受的包括公共服務在內的各種服務。主觀是對上述客觀方面的自我感受和滿意程度。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人們通過經濟收入和服務獲得生活品質在物質條件上的改善和提高,通過主觀的感受和滿足使得客觀的生活品質得以體現,由此使生活品質得以完全實現。生活品質不是單一性而是綜合性的概念,集經濟、社會、文化、精神等于一體,人們可能擁有其中一部分而缺失其他部分,但這樣的生活品質并不是中國式現代化所要達到和實現的,或者說,這樣的生活品質并不是有品質的。因此,真正有品質的生活必須是在各個方面都成為人們生活的內容并被真實感受到。生活品質還要體現個體與群體的生活特征。個體都有自己的客觀和主觀生活品質,它同個人的經濟收入、身體健康、家庭社會關系、工作性質和狀況、休閑娛樂等客觀條件相關,又同個人的生活追求、價值觀念、文化背景、所處制度環境等主觀條件相連。因此,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品質追求。不過,獨特性中也有一般性,即更舒適的生活條件,更高的經濟收入,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更自由的生存空間等。正是這種一般性的追求,使得個體的生活品質朝著不斷提高的方向發展。從個體追求的一般性中衍生出群體的追求。群體有不同的類型,表現出不同的生活品質。通常所說的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就是包括并超越了各類群體的共同生活追求。社會發展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就是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對他們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入手,解決他們的實際生活所需,提升他們對自己生活的主觀感受。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來看,生活品質及其提升真正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人的身體和精神的發展,即人能夠自由地從事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達到了這一步,人也就實現了他的自由地存在和活動的目標。其次是人有從事各種活動的能力。這進一步地展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最后是人類自我完善的實現。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表現,即人在身體和精神上都實現了自由發展。但是,生活品質的提升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客觀方面還是主觀方面都存在著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在當前主要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共同富裕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增長,要加快其增長的速度和增加其數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最佳途徑。
四、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即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實現共同富裕,即創造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就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增長與分配關系,把‘蛋糕’切好分好”[28]。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高效發展,實現財富快速積累,是做大做好“蛋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切好分好“蛋糕”。
(一)新質生產力加速社會財富增長
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也就是做大做好“蛋糕”。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型生產力,是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新形態,代表著人類創造社會財富能力的全新提升。因此,新質生產力加速社會財富積累,創造出充足的社會物質與精神財富。
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加速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新質生產力通過新型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和深度融合,提高對資源的有效利用,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加速物質財富的增長。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催生具有高附加值和發展前景的新產業和新業態,打造新興產業集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增長極,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指數級增長,擴大社會物質財富總量,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
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加速精神財富的增長。新質生產力以新興技術促進文化生產提質增效并產出豐富生動的精神產品。新質生產力實現文化產品生產規模化、智能化,在思想性、藝術性、多樣性等方面全面增強社會精神產品的供給。新質生產力借助全新的科技手段和工具,研發出全新的文化產品并提高原創能力,產出更多類型、更高質量、更強體驗感和互動性的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增強和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實現精神財富的增長。比如借助數字技術,既可以提高文化產業生產效率,同時也打破時空局限,使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相融合,大大提高文化產品與服務消費的范圍和水平。
(二)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29]。高質量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可以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與結果[26]。因此,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社會財富質量,進一步做大做好“蛋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就必須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資源轉化與整合為前提,催生高效、高質地利用與改造自然的能力,變革生產方式與經濟增長模式。新質生產力突出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以科技促進生產力發展、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高度集約增長,進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以新型生產要素及高效的要素組合方式,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高質量發展要求人才、技術、知識、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在生產力與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同時在勞動者、勞動工具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數據等新型勞動對象之間進行優化組合,使新質生產力不但突破傳統生產要素的增長束縛,而且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外,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還表現在它能夠催生與培育出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新興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產業關聯、持續增長、高滲透和高附加值的特點直接推動經濟社會的繁榮。新質生產力還推動未來產業的誕生與成長,以科技創新為方向引領其發展,實現高效能、高效益發展,這同樣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三)新質生產力促進財富分配均衡
共同富裕既要求高質高效的社會財富積累,也要實現社會財富的共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30]。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促進要素資源的高效流動與聚集,激發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城鄉發展差距促進區域均衡[31],因而能夠實現社會財富的均衡分配,推進共同富裕,最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一方面,新質生產力通過創新生產要素配置,促進要素合理高效流動,從而改善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降低地區發展差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現有經濟社會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等優勢地區,以比較發達的科技、人才等要素為基礎,繼續增強創新發展動力,發揮自己的發展優勢,帶動周邊地區實現進一步發展以至共同富裕。還沒有達到富裕的地區,要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同時引進更多科技、高素質人才等新型生產要素加以融合,形成自身的比較優勢,在區域高質量發展基礎上實現富裕。
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以數字賦能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實現共同富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憑借滲透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拓寬了不同社會群體參與發展、共享成果的渠道,有效縮小了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的發展差距。數字技術、物聯網等新興科技應用和普及,帶動了更多資源不斷下沉至農村鄉鎮以及欠發達地區,提供了更多致富途徑并讓共同富裕得以更廣泛實現。新興技術在打破地域限制、緩解信息不對稱,從而縮小數字鴻溝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而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了有效路徑。
五、以新質生產力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的實踐路徑
新質生產力對實現共同富裕是經過一定的實踐路徑完成的,經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增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使新質生產力有效賦能共同富裕,并最終達到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一)打通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堵點
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要求新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當前在體制機制上存在與新質生產力發展不相匹配的情況,制度安排也沒有完全跟上新質生產力的步伐。這束縛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抑制了新質生產力對實現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因此,要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打通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堵點卡點。首先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高素質的勞動力,教育要培訓出高素質的勞動力,必須在體制機制上全方位改革和完善。除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外,完善教育體制機制,培養出掌握運用新質生產力,進而創造新質生產力的高素質勞動者,是打通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堵點卡點的根本方法。其次,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科研機構管理、科技創新評價體系體制機制上,要有效激發創新活力,實現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使新質生產力盡快服務于共同富裕事業。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產學研協同機制,實現技術研發、成果擴散、產品商業化和產業化形成鏈條,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共同富裕打下更加堅實的科技基礎。最后,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實現選才科學、合理、高效,使人才成才機會均等化,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為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塑造新動能[25]13-17。
另一方面,以新質生產力推進共同富裕,要完善要素配置機制,使要素高質量聚集和資源協調分配。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要素流動渠道,降低協調成本,釋放市場規模優勢,暢通經濟內循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進而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基礎。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政府更好發揮作用的體制優勢,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機制,實現要素市場化配置,促進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協調,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引導技術、人才等資源向鄉村、欠發達地區流動,實現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二)增強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動力
科技創新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和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我國已經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創新及其成就為共同富裕增添了力量,提供了動力。但科技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如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還有受制于人的地方等,不但影響了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而且影響了共同富裕的實現。為此,必須有效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科技創新,進而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最終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增強動力。
第一,發展高技術首先要加強基礎性研究和原始性創新。一是繼續加大政府的投入,鼓勵社會組織和機構以直接捐贈或成立基金等方式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性創新,引導企業在原始性創新上積極進行研發。二是在基礎學科布局上做好規劃與建設工作。本著支持重點和新興學科發展,推進學科交叉和融合,實現跨學科發展的原則,建立健全學科體系并以此支撐基礎研究體系,實現基礎性研究和原始性創新都得到發展并有機融合。三是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性突破。這一工作的展開要以問題為導向,市場為目的,在關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上實現突破,解決關鍵技術中的“卡脖子”問題。為此,要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各自和協調的作用,創立合作平臺,建立企業創新聯合體,鼓勵并引導金融和風險資本以及各種社會資本參與支持技術創新和研發,最終形成國家、地方、部門、企業和全社會都參與技術創新和研發的局面。四是搶占前沿科技制高點。科技創新的實質和核心是“新”,也就是搶占前沿科技的制高點。當前,推進數字技術、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就是搶占未來科技與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第二,發展高技術還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科技成果的應用。這需要科技資源與服務下沉,加強和拓展中西部及農村地區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一是通過政府的協調使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鄉鎮、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動力,使更多的科技成果為基層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加油助力,使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等傳統產業融合,在產業規模化、智能化生產等方面發揮作用,催生新業態,創造出新質生產力。二是在國家鄉村全面振興等戰略大背景下,將智能化、數字化等技術推廣于生產和生活,讓農民通過享受高科技成果實現富裕生活。
(三)筑牢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主體支撐
產業是生產力的載體,新質生產力的載體是現代產業。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強大,產業發展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現代產業得到發展。“新三樣”式的現代產業展現了我國產業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轉型。但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實體經濟能力的增強、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動能的增強不足等問題仍然是困擾現代產業發展及現代產業體系形成的主要原因。為此,要建立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以此筑牢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主體支撐。
第一,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要因地制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產業體系,“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32]。這一要求同時適用于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每個地區都必須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和特色,通過挖掘潛能,在找到適合發展的新質生產力、建立獨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基礎上,助力共同富裕的實現。
第二,在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上,要積極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使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一方面,打造具有品牌優勢的標志性重點產品,推進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打造智能生產系統。另一方面,加快實現新能源、綠色低碳、低能耗生產等技術的重大突破,提升產業綠色化發展水平。為此,我們必須積極構建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符合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為實體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33]。我國數字產業發展早、起步快且形勢向好,“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34]。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引導實體經濟對接應用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推動實體經濟的生產流程和模式創新[35],不但能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也能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堅強的物質支撐。
第三,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36]。首先,在產學研上實現有機銜接。在教育上通過制度改革使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成為教育的體制機制,在大學、國家主持基礎科學研究基礎上,企業從事自主創新的應用技術研究,并立足將科研成果向實際生產和產品的制造轉化。通過這樣的合作和轉化,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壯大,未來產業得以培育。其次,在技術創新向著產業動能的轉化上著力,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得以培育。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要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打造一批產業集群,增強產業競爭力。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等前沿科技和產業領域,要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好接續儲備,為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戰略支撐。
(四)營造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外部環境
我國的對外開放國策推動了生產力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背景下,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迎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高水平和更加全面的開放。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培育,不僅有利于實現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為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一,要營造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外部環境必須推進開放式創新。科學技術是具有世界性、時代性的,在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同時,還要以全球視野把握科技創新的發展,以開放胸懷和主動姿態融入全球發展潮流,實現開放式創新。開放式創新既是創新,但又與傳統的創新在方式方法上有明顯的區別。它在廣度和深度上遠遠超過傳統創新,其成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影響和作用都更加巨大。這種創新實現了人才的國際交流合作,使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都參與國際科技合作,鼓勵企業廣泛引進并運用國外先進技術。開放式創新促進了我國科技創新及其與國際先進科技創新的接軌,在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也為實現共同富裕賦能。
第二,要營造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外部環境必須擴大制度型開放。我國的對外開放已經從要素、商品流動性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是更具深度的開放。在對外方面,必須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實現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方面全方位融入世界,也讓世界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的發展。在國內,進一步提升制度供給水平,深化制度改革,強化市場基準制度規則的統一,以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從而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國際競爭力,為賦能共同富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三,要營造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外部環境必須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理論體系中,全球治理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已經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反過來又為國內更好的發展,進而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豐富的物質和精神基礎。通過將國內規則、制度和標準推向國際,形成全球治理制度創新。共建“一帶一路”將我國的治理經驗推向世界,將我國數字經濟優勢推向更多國家,并參與數字經濟國際標準的制定,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樣板。我國還在領先的科技領域中積極參與標準與技術認定規則的制定,提升了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進而為實現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創造了穩定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 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23-09-09(01).
[2]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37-148.
[3]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4]胡瑩.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點及路徑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36-45,2.
[5]石建勛,徐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意義及實現路徑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24(1):3-12.
[6]蔣永穆,喬張媛.新質生產力:邏輯、內涵及路徑[J].社會科學研究,2024(1):10-18,211.
[7]杜傳忠,疏爽,李澤浩.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分析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3(12):20-28.
[8]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51-58.
[9]蒲清平,向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內在邏輯和實現途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77-85.
[10]程恩富,陳健.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J].當代經濟研究,2023(12):14-23.
[11]郁建興,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與政策議程[J].政治學研究,2021(3):13-25,159-160.
[12]劉培林,錢滔,黃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內涵、實現路徑與測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8):117-129.
[13]周文,施炫伶.共同富裕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3):3-23.
[14]李實,朱夢冰.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進共同富裕實現[J].管理世界,2022(1):52-61,76,62.
[15]郭曉鳴,丁延武.以城鄉融合促進共同富裕的戰略思考[J].經濟縱橫,2023(3):8-16.
[16]李亮亮,邢云文.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邏輯理路、問題指向與實踐進路[J].經濟問題,2024(1):10-17.
[17]燕連福,牛剛剛.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與推進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4(2):82-90.
[18]潘建屯,陶泓伶.理解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的三重維度[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2-19.
[19]任保平,王子月.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任務與路徑[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1):3-11.
[20]喬榛.新質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術語革命[J].學習與探索,2024(1):74-81.
[21]張震宇,侯冠宇.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2024(6):20-29.
[22]李政,崔慧永.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域的新質生產力:內涵、形成條件與有效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29-144.
[2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2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5]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6]楊長福,楊苗苗.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及其辯證關系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278-290.
[2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2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565-566.
[29]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01).
[3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6.
[31]姚樹潔,張小倩.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戰略價值與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12-128.
[32]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N].人民日報,2024-03-06(01).
[33]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5-06(01).
[34]習近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J].求是,2022(2):4-8.
[35]柳學信,曹成梓,孔曉旭.大國競爭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45-155.
[36]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and solidly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YANG Changfu,BAI Jing,XIE Ting
(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P.R.China)
Abstract:The productive forces are the fundamental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re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President 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which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academic circle.Academic circles have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and common prosperity.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Marxist productive forces theory,which has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rich idea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as its productivity starting point.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roductive forces,and new quality refers to the qualitative changes arising from the highly developed level of productive force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driven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alizes innovative configuration in elements,and achieves deep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industries,and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tech,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quality.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volves around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with the achievement of common prosperity serving as a pivotal milestone within this ongoing endeavor.The quality of life encompasses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dimensions.Objectively,it refers to the lev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certain society,along with individual economic earnings and the diverse services accessible to them.Subjectively,it refers to the personal perception and satisfaction levels pertaining to these objective factors.To genuinely elevat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all,steadfast progress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must be diligently pursued and achieved.There is an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an accelerate the growth of social wealth,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nd promote the balance of wealth distribution,so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This role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some certain practice path,including:deepening institutional reform to break the bottleneck tha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 common prosperity; promoting the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high-lev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driving forc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ing common prosperity;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main support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ing common prosperity; advancing opening-up at a high level to foster an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ommon prosperity;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productive forc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 彭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