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工科背景下推進“兩個融合” 建設地方高校一流專業的思考與實踐

2025-04-01 00:00:00許適琳高一鵬王繼忠高新
現代教育科學 2025年2期
關鍵詞:人才培養

[摘 要]立足于地方高校工科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實際,以適應新經濟、新業態需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為目標,以跨專業多學科融合的新工科建設理念為基礎,就北華大學如何圍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來調整專業教學改革和新專業的建設展開討論。在新工科背景下,應深化校企協同合作,推動“學做創融合”和“教科產融合”;鞏固專業轉型改革實踐成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精準定位;構建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與質量文化熏陶。同時,對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一線創新人才進行了深入剖析與闡述,展示了學校工科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成果,期望引起業界對地方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工科專業改革與發展的深入思考與討論。

[關鍵詞]新工科;學做創融合;教科產融合;一流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5)02-002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2.004

2024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對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現代化教育進行了精準、系統的闡述,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時代特征、服務面向、發展方向、改革創新等做了進一步的明確說明,繪制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宏偉藍圖[1]。認真總結北華大學以往工科教育教學改革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經驗,對于學校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面向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在新工科背景下推進“學做創融合”與“教科產融合”(以下簡稱“兩個融合”),加強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和提升一線創新人才培養質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以“兩個融合”體現學校工科類專業轉型發展的客觀需要

“學做創融合”和“教科產融合”是新工科教育改革中的兩大關鍵融合路徑,它們共同構成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特別是一線創新人才的重要支撐[2]。“學做創融合”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旨在將課業學習、動手實踐和創新思維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打破理論與實踐的界限。在教學過程中,理論學習是基礎,實踐操作是關鍵,創新能力則是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核心競爭力。通過這種融合,學生不僅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還能在實踐中提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科產融合”則更加強調高校與相關行業、產業、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教師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學并及時向產業轉化,確保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相匹配。通過校企合作、科研成果產業化以及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高校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與未來工作緊密銜接的實踐機會,進一步提升其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由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發展起來的本科院校向有相應發展經歷的本科學校專業(專業群)“轉型”,是地方高校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調整優化高校類型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促其特色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國家及地方政府做出的重要決策。教育部等部委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相繼對推動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及其專業向應用型轉變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意見,積極推進地方高校及其相關專業(專業群)開展富有成效的轉型改革。北華大學根據時代發展需要,持續推進以“三轉”為主要內容的工科類專業轉型改革。一是轉定位,即專業(專業群)的辦學定位由“學術型”向“應用型”轉變,更加注重面向行業和地方急需的應用型人才。二是轉模式,即教育模式由“通才教育模式”向“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和一線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轉變,更加注重面向生產、工程、管理、建設一線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三是轉機制,辦學機制對校內由“各工科專業自身獨立辦學”向“關聯度較高的工科類專業群辦學”轉變,對校外由“學校獨立辦專業”向“學校與行業、企事業、科研機構合作辦專業”轉變。無論是落實“應用型”辦學定位,還是“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模式,都需要學校積極推進“兩個融合”。而“學校與社會相關部門”的協同合作機制,將為“兩個融合”的落實提供更加貼近實戰的優越環境和保障平臺。北華大學工科類轉型改革取得了顯著進展,機械工程類專業群和電子信息類專業群相繼成為吉林省轉型改革示范專業群,緊密圍繞吉林省經濟發展開設對應課程群,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同時,機械設計及自動化、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軟件工程等專業通過了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所有工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依據專業認證理念修訂,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課程的內容轉化為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鼓勵教師選用突出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新教材,并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滲透,將工程實踐教育滲透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使畢業生具備更好的專業知識、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

二、以“兩個融合”呼應新工科對學校發展的時代要求

2017年,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專家匯聚教育部召開的“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對新工科建設及其時代意蘊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就其內涵特征、實施路徑等形成了頗具影響的“復旦共識”[3-4]。2018至2019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對全國高校提出明確要求: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以下簡稱“四新”)建設引領帶動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內涵提升,推進校企深度融合,要加快發展新工科,探索以推動創新與產業發展為導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要推進“四新”建設。新工科建設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做出的重要部署,是我國高等教育應對未來國際挑戰的戰略先手棋。

北華大學抓住國家推進新工科建設的良好契機,以產業升級和新產業、新經濟需求變化為導向,依托學校工科專業創建的“現代產業學院”,借鑒美國、英國高等工科教育改革創新以及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的做法和經驗,并結合學校自身多年培養工科應用型人才的探索經歷,依托教育部新工科教改課題“‘一主多樣、多元支撐’的地方綜合性大學新工科創新教育體系的研究與實踐”、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智能制造方向校企聯合課程體系改革”“電氣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創新能力培養研究”“訊方公司ICT專業教師培訓”以及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科研課題“‘四新’背景下高校學科專業建設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等學校工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與保障機制芻議”等,深入開展“兩個融合”,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培養一線創新人才的研究與實踐,有力地促進了北華大學專業特別是工科一流專業建設及其辦學水平、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學校推出的《打造“新工科”專業群服務吉林振興發展》規劃獲批“吉林省高校服務吉林振興優秀案例”。一是在新工科建設理念引領下,通過國家、省一流專業建設以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帶動校內工科專業構建服務地方經濟產業的專業體系。學校準確分析自身在吉林省工程教育體系中的站位,瞄準經濟發展的區域產業鏈條,緊密結合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圍繞吉林省“一主、六雙”等主導支柱產業,有計劃地推動新工科專業體系建設,并及時進行工科類專業的優化調整,設置了智能制造工程、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技術等新專業,分別在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和通訊工程專業與美、英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5]。二是在課程體系構建上,學校圍繞新工科建設,主動適應新產業、新經濟的發展需求,開設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全校性公共選修課和專業課。在電氣工程學院建設學科交叉的新型課程群,注重電氣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突出信息新技術在電氣工程領域的應用,開設了“人工智能與電氣工程”“電氣工程新技術專題”等專業課程。同時,也注重電氣與自動化技術的結合,突出自動化技術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開設了“新能源發電技術”“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等課程。三是在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上,增加了與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在新時代人才培養和新技術研發方面的合作。特別是在工科培養目標上,學校采取區別于研究型高校工科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不把培養重點放在原創能力培養上,而是著力強化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系統整合(技術組合)的能力與解決生產一線中各種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

三、以“兩個融合”彰顯學校工科類專業長期建設形成的鮮明特色

北華大學組建以來,工科專業不斷開拓創新,深化具有自身特點的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較豐碩的業績。培養的人才以其“技術創新能力強”和“能吃苦、上手快、業務精、后勁足”等突出表現,得到國內同行和社會用人部門的肯定和好評。特別是通過深入推進“兩個融合”以來,學校工科類專業的優勢和特色進一步凸顯。

1.實施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學習借鑒美、英、德等國家培養工科應用型人才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在與新工科建設關聯度較高的機械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相關專業,實施“本科科研助理培養模式”“‘基地+導師+項目+學生’培養模式”等[6],介紹這些創新做法的文章刊載于《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文匯報》《吉林日報》等媒體。其中,基于省級大學生創新示范基地實施的“工科本科科研助理培養模式”,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興趣驅動為手段,以項目攻關為紐帶,形成了“老師與學生融為一體、高年級與低年級學生融為一體、不同專業學生融為一體”的獨特培養模式,將“學做創融合”的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工科類專業師生參加了一系列以“教科產融合”為紐帶,與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合作進行的人才培養和高科技項目研發工作,得到業界知名專家的高度評價。充分發揮“學校+政府+企業”的聚合作用,依托創客空間、雙創基地、科技園、創業園等實踐教育支撐平臺支持學生社團和科研團隊,形成了校地間、校際間、校企間互惠融通的實踐教育發展共同體,充分發揮協同一體的合力作用,凝聚成了科技創新、創造的生產力。其中,北華大學航天團隊還與國內多所知名高校一起參與了“探月工程嫦娥六號”項目的研發,承擔了相應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工作,為人類探索宇宙空間和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北華力量”。2024年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接見了該工程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參觀了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并充分肯定了探月工程特別是嫦娥六號取得的成就。

2.構建特色實踐教學體系。學校構建“校企協同,雙向驅動,教育鏈、科技鏈、產業鏈三鏈銜接,學做創融合和教科產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是組建教師和學生研發團隊,在學校的實驗室和創新基地開展科學實驗,同時引進企業橫向項目作為開發對象,聘用企業優秀人才到現場輔導,把課業學習、專業實踐、實戰訓練結合得更加緊密,提升了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興趣,使學生“聽過的不忘記、見過的能記住、做過的真明白”。二是修訂培養方案,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比例,工科各專業學分比例達到31%(遠高于教育部規定的25%),其中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達到34.28%。全校畢業論文(設計)的每個環節都注重過程指導,注重選題質量,并監控好開題、中期、答辯等教學環節。每年學生選題中來自教師專業實踐、科研課題的比例接近70%,其中2022屆5 125篇、2023屆5 166篇、2024屆6 595篇;以實驗實習、工程實踐、社會調查等實踐性為基礎的畢業論文(設計)所占比例分別為71.7%、73.5%、63.8%。三是出臺《北華大學形成性評價辦法》,加強過程性考核,鼓勵教師采用多種考核方式評定學生綜合成績,推進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充分發揮成績分析的導向和反饋作用,促進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持續強化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體驗效果。北華大學工科學生參加國家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數(占全校獲得項目數的40%以上,如表1所示)連續3年在吉林省省屬高校工科類專業中名列前茅,每年均有作品在全國大創年會展出;參加“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以及業界有影響力的工科專業性競賽成績斐然,為學校獲評教育部“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國創計劃十周年”最佳組織獎、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典型經驗高校”奠定了良好基礎。2020年學校獲“互聯網+全國大賽”國家級金獎,實現新的突破。近年來,以工科學生為主力參加的各類學科競賽達100余項,參與人數年均超過15 000人次,總成績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19—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評估結果》中位列221位,在《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八輪總榜單》中位列178位,學科競賽排名穩居省屬高校前3名。

3.創建5S-CDIO自我成長個性化培養方法與模型。“5S”具體為自我設計、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實踐、自我改善;“CDIO”為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學校工科類專業群在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引領下,實施5S-CDIO自我成長人才培養的探索,并進行全方位實踐,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效果以及高質量就業有顯著影響。5S-CDIO自我成長工程教育方法是在工程教育供需融合的基礎上,依據“做人、做事、創造價值”的理念而設計的,以“自我成長力+快速適應力”為內驅動力,以工程CDIO整個周期為載體,形成價值創造力。在快速適應力培養過程中,綜合5S-CDIO方法,將工科專業與企業、社會深度融合,針對某一需求(崗位、技術等)展開特別的強化訓練,形成突出的特色技能,使學生能夠立即承擔企業的工作任務,主動適應工程多樣性需求,實現精準、快速就業。通過此方法訓練的學生,畢業時可以多面選擇就業單位。許多學生團隊被國內大型企業整編制引進,部分學生就業職位年薪達到30萬元,平均就業薪酬比其他學生高出2 000元左右,其適應能力強、踏實肯干的作風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4.形成特色質量文化。學校制定的《北華大學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等文件,圍繞辦學定位和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全方位質量標準及質量保障體系。以目標職責、資源管理、過程管理、監控與反饋為基礎模塊,推進教學基本建設管理、培養人才全過程等多個質量控制點間的協調聯動。以工科專業群形成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對周邊高校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產生了巨大影響力,并在校內形成了“求真務實、教學相長”教學的文化(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做創融合、師生互動、自強力行、立德塑匠),并以課程思政(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提升、素質提高融為一體)、文化熏陶(設立“創新創業者說”大講堂,定期開展講座)、制度保障(實施一院一賽及系列激勵制度)、示范實操(定期以現場會、研究交流會等形式進行典型示范)等方式重構傳承與創新并重的工科特色文化,并內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為。學校結合工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點,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基本理念,認真貫徹“本科工科類國家質量標準”,通過校、院、系“教學質量設計、控制、改進”3個層級中的3個重點環節,不斷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做到全員參與、全程監控、多元反饋、及時改進,形成了自查自糾的質量保障機制。師生從“制度約束”過渡到“文化自覺”,做到人人重視、人人宣傳、人人踐行,凝聚了既根植于北華大學工科辦學傳承又迭代俱進的創新研究型人才培養合力,形成了“勇于質疑、敢于冒險、能闖會創”的科學精神和特色文化。

四、以“兩個融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與一流專業建設水平提升

學校各工科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實踐訓練,形成了不同模式的實踐教學形式,推動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例如,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形成了“基地+項目+導師+學生團隊”四位一體的大學生課外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選擇不同基地(中心)教師的科研項目,參與工程項目和科研工作。學生團隊則采取多年級、多專業間老帶新、強帶弱的組合方式,將能力強、技術好的學生選為課題學生助理負責人,定期開展學習討論交流會、技術難題攻關會。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構建起集制度與組織保障、條件保障、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模式和各類實踐創新培訓為一體的“一條線、六結合、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體現和落實到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課外科技活動等環節。其中,“一條線”是指將各實踐教學環節作為一個整體從實踐能力培養角度進行安排,使學習期間實踐能力培養不斷線。“六結合”是指根據各實踐系列和板塊特點分別采用理論與實踐、共性與個性、課內與課外、培訓與競賽、導師指導與學生自主、教育與技術培訓相結合的實踐能力培養途徑。“多層次”即劃分課內實踐能力培養、課外培訓和實踐與科技創新活動培養、科研與科技開發項目培育等層次。機械工程學院以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以興趣驅動為手段,以項目攻關為紐帶,形成了“教師與學生融為一體,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融為一體”的團隊攻關模式。通過規范的招聘、嚴格的考核,按照基地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學生被稱為“科研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院的“基地+科研項目+科研小組”模式和土木與交通學院的三合一“實踐平臺+導師制+科研小組”模式,重視本科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經過多年持續建設和改革,北華大學工科專業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業績。在國家實施的《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中,學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木材科學與工程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電子信息工程、軟件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4個專業入選吉林省一流專業建設點。木材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獲批首批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技術教學團隊獲批省級優秀教學團隊;機械工程學院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實驗教學中心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全國教育大會為高校在新的起點上建設一流專業指明了方向,倡導“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推進,教育、培訓就業統籌協調,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產學研協調創新”[7]。一流專業“雙萬計劃”的順利實施,使部屬高校和省屬高校都有一批高水平的專業脫穎而出。專業建設由建設性要素和功能性要素建設兩個部分構成。其中專業師資隊伍、實驗設備設施、圖書資料等教學基本條件為建設性要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為功能性要素[8]。一流專業建設要有一流的人才培養、一流的科學研究、一流的社會服務,以及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辦學條件做支撐和保障。北華大學工科類專業的地方性、行業性和應用型辦學定位,決定了其一流專業建設的著力點。其中,專業隊伍將高校教師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提升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教師站在學科前沿開展教學、科研,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進一步強化對數字賦能下的“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提高推動教師積極應對新技術變革,著眼未來培養人才;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進一步強化課程思政,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緊密結合;強化科研和研發成果反哺教學,深化旨在提升實戰能力的“兩個融合”[9]。在科研與研發過程中凸顯創新技術能力培養,使工科專業師生得到更多的實戰鍛煉;辦學條件改善過程中要進一步強化學校與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相關高校合作下的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服務社會過程中注重增加“專業性社會服務”的占比,使學生所學知識、技能可以盡早應用和回饋社會,為學校與社會雙向驅動,以及教育、科技、人才、產業“四鏈銜接”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3]張大良.因時而動 返本開新 建設發展新工科——在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國大學教學,2017(04):4-9.

[2]賈雙林,戚繼忠,孫麗霞,等.地方高校創新實踐平臺的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07):258-260,290.

[4]卜天,趙坤,高新.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藝術類應用型專業改革與實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4(06):19-25.

[5]吳仁華,張積林.地方應用型大學新工科教育體系建設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0(12):11-16.

[6]焉波,田永清,高新.面向生產一線 培養學生技術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9(06):36-40.

[7]王章豹,朱華炳.面向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工程文化教育的內涵、意義和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0(08):14-18.

[8]林健,彭林.普渡大學本科工程教育改革實踐及對新工科建設的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1):15-26.

[9]侍旭.地方應用型高校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使命擔當[J].中國高等教育,2023(11):24-27.

(責任編輯:孫冰玉)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 Case Study of Beihua University

XU Shilin1,GAO Yipeng1,2,WANG Jizhong1,GAO xin1

(1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3, China;

2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ctual educational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t aim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economy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t focuses on Beihua University and discusses how to adjust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ajors arou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t explores how to deepe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doing and creating” and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nd consolidate the practical results of professional transformation reform. The goal is to achieve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alent cultivation targets, build distinc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transform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s and quality cultural influence. At the same time, it shows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ol in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expounds on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line innovative tal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ra, expecting to trigger in-depth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in the industry about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at focus on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New Industry;integration of learning, doing and creating;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industry; first-class specializ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收稿日期]2025-02-16

[基金項目]吉林省自然科學基金穩定支持項目“報廢汽車金屬回收物智能分選新方法研究”(項目編號:YDZJ202401345ZYTS);吉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地方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適配性問題研究”(項目編號:JJKH20180389SK)。

[作者簡介]許適琳(1979-),男,吉林吉林人,博士,北華大學校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高一鵬(1984-),男,吉林長春人,博士,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北華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機械設計。王繼忠(1967-),男,吉林通化人,博士,北華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自動化。高新(1956-),男,吉林長春人,北華大學原副校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學管理。

猜你喜歡
人才培養
情景教學法在酒店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1:58:46
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4:18:26
基于“創業崗位”需求的新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1:02
從美術創作論人才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4:53
速錄專業 “三個一” 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7:27
高校全員育人的三級管理體系新探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5:31
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完善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2:38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AV网站中文|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99在线|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亚洲不卡影院|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jizz国产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四虎永久在线|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一级毛片高清|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网址|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五月天久久综合|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色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欧美第九页|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免| 免费毛片a| 在线99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99精品欧美一区| 国产视频欧美| 日韩久草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香蕉精品在线|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色婷婷成人| 国产在线八区| 日韩免费毛片| 久久先锋资源|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 成人亚洲天堂| 香蕉伊思人视频|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亚洲二三区|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亚洲成网站|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国产一区成人|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精品国产网站|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