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課程思政研究:歷史發展與演進

2025-04-01 00:00:00王琳博蘭英
現代教育科學 2025年2期
關鍵詞:制度建設高校教師課程思政

[摘 要]自2014年上海市部分高校嘗試運用課程思政以來,在國家宏觀政策的驅動下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實踐探索中,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逐漸在理論中形成了共識,并且在實踐中也取得了相應的成果。通過檢索2017年1月至2024年8月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的1 972篇論文,分別從載文情況、核心作者、研究機構、期刊分布和高被引文等5個角度進行統計分析,我們發現課程思政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課程思政的概念、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課程思政的關鍵因素、課程思政的實踐案例、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等方面。未來課程思政研究的發展趨勢表現為:在思想觀念上,重申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外延;在路徑優化中,分類指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在人才培養中,反思高校教師的職責與使命;在制度建構中,發揮大學制度的職能與作用;在推廣運用中,走技術與課程思政融合之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高校教師;學科門類;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5)02-0077-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2.011

2014年,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相繼推出了“中國價值” “大國外交” “創新中國” “大國方略”等系列課程,旨在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對他們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經過多所高校的實踐探索,上海市逐漸形成了“課程思政”理念。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

一、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的現狀分析

本文以中國知網為數據來源,以最新版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收錄的中文核心期刊為基礎,以“課程思政”為篇名進行檢索,檢索時間范圍從2017年1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截至2024年8月31日,共檢索2 517篇,經人工篩選,剔除會議綜述、征稿啟事、短評、通知、書評、新聞等,最終確定1 972篇論文為分析樣本。

(一)載文情況

學術期刊的載文量是指在單位時間內刊發某學科研究領域的論文數量,載文量與期刊的辦刊定位、辦刊特色、出版周期、影響因子等因素有關,也與該期刊的發文作者有關。在人文社科領域,一般來說,月刊和雙月刊的學術期刊居多,發文量也較大,學術影響力也比較大。

整體而言,從發表在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包括擴展版)上的文章數量來看,明顯地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如圖1所示)。在2022年達到峰值535篇,隨后兩年論文發表數量呈現遞減趨勢。從研究主題來說,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主要集中于對課程思政內涵、價值、建設路徑等基本問題的理論認識。從2020年開始,研究主題逐漸轉移到對不同高校、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課程等實踐問題的探討。總之,雖然課程思政成為貫穿于我國整個教育領域中大中小學的改革創新,但更多還是集中在對高等教育中關于課程思政主題的宏觀和微觀領域的研究上。

(二)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某一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較多、影響較大的作者集合, 也稱為活躍作者群。根據普賴斯定律,在同一主題中,有一半的論文是由具有高生產能力的作者撰寫完成的, 這部分高產作者的數量約等于全部學科作者的平方根。具體而言,即發表論文數為N篇以上的作者為該研究領域核心作者,計算公式為N=0.749 max, max表示發文量,最多的作者論文數。關于課程思政主題發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武漢體育學院80后教授趙富學,一共發表了19篇論文。如果核心作者發文數量N=0.74919≈3.264,那么,在該領域核心作者至少應該發表論文數量在3篇。從核心作者發文(如表1所示)的視角分析,我國東部、中部地區高校發文量較多,如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西部地區的重點大學發文量也較多,如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整體而言,從2014年上海市高校提出課程思政的理念及試點改革推廣以來,全國高校都很重視課程思政的變革性實踐工作,但是,不同區域、不同高校、不同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研究程度與變革力度,與取得的實際效益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將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高校相比較,東部、中部地區重點大學課程思政的建設成效更為明顯,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積累了寶貴的教育改革經驗。

(三)研究機構

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高校成為“課程思政”重點研發中心,特別是“雙一流”大學的學術貢獻更為明顯,如西南大學32篇、華東師范大學31篇、吉林大學25篇、武漢體育學院25篇、南京師范大學25篇、東南大學24篇、武漢大學21篇、清華大學20篇、復旦大學19篇、浙江大學17篇等。武漢體育學院成為眾多重點大學和綜合性大學中的“另類新秀”,其主要原因在于武漢體育學院趙富學教授在體育學課程思政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豐碩成果。從我國區域分布來看,東部江浙滬地區和中部京津漢地區成為課程思政研究重鎮,西部地區僅重慶市和陜西省成為研究中心。上海市多所高校在課程思政變革中先行先試,加上國家教育政策的傾力支持,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在課程思政相關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可見,無論課程思政研究領域還是其他研究領域,都與學校學科專業特色發展與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息息相關。如果高校或科研機構能夠在單位時間內引進或培養一大批高層次人才,那么這樣的機構或高校想不出名、不出成果都難,優秀的人才能夠有力地促進高校學科專業的快速發展。

(四)期刊分布

學術期刊是傳播學科專業領域前沿知識、技術和文化的陣地和平臺。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作為我國教育領域里“土生土長”的文化種子,必將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土壤中生根發芽。中文核心期刊在單位時間內展示了某一學科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昭示著某一學科研究領域的發展特點與規律。以最新版的南京大學核心期刊目錄和北京大學核心期刊目錄中收錄的期刊論文為分析數據源,通過對2017—2024年發表“課程思政”有關論文較多的核心期刊數據進行分析,我們發現發文量較多的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類、高等教育類等期刊,如《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發文量80篇、《中國高等教育》76篇、《中國大學教學》74篇、《中國職業技術教育》68篇、《教育理論與實踐》67篇、《化學教育(中英文)》59篇、《中國免疫學雜志》46篇、《外語電化教學》42篇、《職業技術教育》37篇等。

(五)高被引論文

高被引論文是某個研究領域的文獻在單位時間內成為讀者關注度最多的文獻,這些文獻在某研究領域里起著基礎性和指導性的作用。通過廣泛閱讀高被引文獻可以快速地掌握某研究領域的發展概況、特點和規律,對感興趣的研究者來說可以節約大量的閱讀時間。

通過分析2017—2024年關于“課程思政”高被引論文,我們發現高德毅和宗愛東2017年在《中國高等教育》上發表的《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成為高被引論文,被引次數高達4 923次,該文也是國內較早研究課程思政主題的文章。該文提出了要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強調學校教育應具備360度德育“大熔爐”的合力作用,以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程體系。

二、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的熱點主題

(一)課程思政的概念

關于課程思政的概念研究,有學者總結了6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課程類型說” “教育理念說”“思政方法說”“教學體系說”“實踐活動說”和“多重屬性說”[1]。此外,還有一些其他觀點:“課程思政”其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2];課程思政在本質上是一種教育,目的是實現立德樹人[3];課程思政的“課程”廣義上是指包括思想政治課在內的全部課程,狹義上是指思想政治課之外的其他課程[4];課程思政的要義可概括為“三新”和“五要”,“三新”是指課程思政是一項新的工作體系、新的教學體系和新的內容體系,“五要”包括課程思政的目標、追求、關系、方式和精髓[5]。除上述觀點外,筆者認為,從理論層面上,關于課程思政的認識,還可以有如下探索與思考。第一,課程思政究竟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還是一門學科。如果從學科領域劃分來說,它是屬于哲學學科還是多學科呢?第二,課程思政新觀點的提出與實踐推行。它是植根于中國文化與政治環境之中的,未來將向何種方向發展呢?是會被出現一個與課程思政相關的新概念來替換了,還是在它的文化基因中又孕育出一種新的課程觀念呢?恐怕,這也將是課程思政這個問題在理論層面上需要不斷探索與思考的研究方向。

(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

正確辨析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也是推動課程思政教育變革的關鍵環節。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其實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思政”,后者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而前者則應理解為“育人”[6]。“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價值指向上具有一致性、在實現方式上具有差異性,兩者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協同性[7]。“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核心都是育人,二者的本質聯系體現在任務和目標上的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的一致性、內容和要求上的契合性等方面;二者的不同側重主要體現在思政內容、課程地位、課程特點和思政優勢等方面[8]。“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區別與聯系在于價值指向的一致性(教育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承擔責任使命的一致性和教師品德要求的一致性)、實現方式的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性[9]。

(三)課程思政的關鍵因素

如何在高校教育變革中,更好地融入課程思政的元素,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機融合,同向同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上,常見的路徑有如下幾種。如邱偉光指出,推動“課程思政”的建設、要重視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要重視教材的選擇、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等[10]。陸道坤提出,在課程思政背景下,要充分研究高校教師的勝任力、大學生的學習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標準等[11]。這些路徑具有一定的共通性,適用于一切學科專業。高校教師是踐行課程思政理念的關鍵,是課程思政的推動者、改革者與創新者。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僅僅靠會議宣傳、學習培訓、任務下達等形式是無法真正落地的,它需要每一位任課教師去踐行。在課程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不是應付各種教學檢查,而是在科學認識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價值意蘊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四)課程思政的實踐案例

2017—2019年課程思政的論文主要關注的領域是在理論層面的認識與辨識上,如課程思政的內涵、價值、元素、認識誤區,以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辨析等基本問題。2020年之后,課程思政的研究主題逐漸向具體學科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轉移,同時兼議課程思政的基本理論認識問題。此階段涌現出更多關于課程思政的教學案例,尤其在教育學、體育學、醫學等學科的研究論文更多。如趙富學等人認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進程中要處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責任、立德體系、立德過程、立德功能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實踐關系[12]。在語言類、哲學類等學科專業領域涌現的課程思政典型案例較少。就教育學學科內部而言,高等教育學、職業教育學、學前教育學等專業成為課程思政研究與探索的重點。如李洪修等人提出,知識社會學視域下課程思政的實現,必須尊重課程知識的特性,把握課程思政育人的內生路徑;必須關注不同形態的課程知識,探索課程思政與社會境域的雙向互動;必須增強不同類型課程知識的內在聯系,系統推進“大思政”格局;必須轉變教師課程角色,實現課程知識的再生產[13]。在課程思政融入不同學科課程的實踐中,課程思政的學科差異性非常顯著。某些學科的課程思政也成為實踐中需不斷深入思考的問題,如外語類、哲學類課程如何開展課程思政等。

(五)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課程思政經過多年的理論積累與實踐探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高校在“課程思政”的整體設計、路徑與載體、效果評價、保障機制等方面的規范建設和制度支撐相對薄弱,導致教學改革動力不足,教師教學效果良莠不齊,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均[14]。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理念問題、能力問題、協作問題和資源問題[15]。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課程思政定位及其內部結構關系的認識尚未達成共識,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其與教學的融合還不夠充分,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自覺意識與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16]。高校課程思政實施體系不完善,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不足,教師對課程思政自我反思不足,部分學生內生動力不足[17]。總之,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對課程思政的融入、對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等方面。

三、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的未來發展

(一)在思想觀念上,重申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外延

在教育變革與理論思考中,應該自覺地強化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并思考如何在教育變革中實現課程思政創新。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思想觀念上,高校教師不應該把課程思政活動的深入開展作為教學負擔,而是應該把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作為提升教學能力、水平和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因為課程思政包含元素豐富多樣,這本身為高校教師教學創新提供了發揮個人聰明才智的機會。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僅是擁有豐富專業知識和過硬技術的人才,更應該是充滿獨特精神品質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會人才。不斷滿足不同學生群體對知識文化技術的需求,調整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與模式,是新時代高校教師應盡的義務與使命擔當,也是新時代對高校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引領下,高校應培養具備高度自律能力和學習精神的人才,這里的學習精神主要包含批判思維、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具體而言,批判思維主要是敢于懷疑和質疑的精神,不盲從權威人士的言論,一切以客觀事實和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根本。創新意識主要是指學習者的學習思維、學習習慣、學習策略等方面具有超一般性、常態化的精神狀態。創新意識是科學技術和發明創造進步的核心動力,它的培養需要經歷專業化、系統化和實踐化的訓練,它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自學能力主要是指學習者根據個體工作或職業發展的需要,及時有效地汲取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的過程,并且能夠逐步地將外來知識內化為現有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夠在實踐中擁有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能力。在校期間,大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而需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術是無限的,在有限時間和無限知識之間如何實現人的能力的提升,這是課程思政過程中需要破解的難題。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能很好地解決時間有限性和知識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在大學里,有專業教師的指導、引導和教導,有同伴之間的辯論與交流,有高校圖書館等文獻資源,有專家的學術講座等,這些內外因素的綜合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在路徑優化中,分類指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應分區域、分高校類型、分學科專業、分國籍進行建設。第一,課程思政應分地區開展。按照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華南地區地域的高校所擁有的資源深入挖掘,將這些資源融入課程教學之中。不同地域的高校所擁有的課程思政資源形式多樣,類型豐富,各具特色。不同層次的高校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時,應充分挖掘本地區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遵循課程思政建設規律的基礎上,把不同區域的資源融入課程教學中,進而形成一套套獨具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第二,課程思政應分高校類型開展。一般而言,按照辦學層次與水平,高校可以分為雙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院校(老牌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同,高校可以分為學術型高校、應用型高校和職業型高校。從現有文獻分析,我們發現不同類型高校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顯著性差異。社會需要不同層次和類型的人才,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因此不同類型的高校在開展課程思政時,要依據高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規劃要求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活動。第三,按照我國14個學科門類進行課程思政分類建設。學科本質上是對知識體系的分類,按學科分類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就是按知識類型進行分類建設,專業性知識課程思政建設的任務就是做到育智和育德兩個系統的統一和同頻共振。實踐性知識課程思政建設的任務是觀照知識在走向美德的過程中個體置身學習中的生命狀態。通用性知識的課程思政建設,關鍵是在跨專業視野中解決好課程目標的凝練和聚焦、知識的遴選和構建問題,同時需要一個跨學科的團隊支撐[18]。課程思政研究應該突破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限制,加強與計算機科學、政治學、歷史學、地理學、數學、工學、文化學、邏輯學、民族學之間的合作,相互吸收不同學科領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研究領域新的突破。第四,按照國籍進行分類課程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教育不能忽視對來華留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教育可以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增強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等國情的全面了解與深刻認識,對于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社會穩定與繁榮富強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課程思政是實現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價值主張的認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課程思政是促使留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全球公民、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工程。課程思政是幫助留學生迅速融入中國、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19]。

(三)在人才培養中,反思高校教師的職責與使命

在人才培養中,高校教師要把課程思政理念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至少需要具備以下3種能力,這也是高校教師的職責與使命。一是要具備豐富專業精深的知識教學與運用能力。高校教師應該成為某個學科專業領域的專家,才能保證在傳授知識、技能技術的時候,做到專業性、科學性與思想性的完美結合,才能幫助學生成為專業人才。二是要具備良好的口才與表達能力。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而知識技術是無限的,在以前“傳遞—接受”型教學方式的基礎上,要深挖每門課程、每個專業和學科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并且恰如其分地融入課程教學中,這需要高校教師具有高超的教學智慧、富有激情的演講才能、思路清晰的表達本領,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傳授最有價值和意義的知識文化。這樣的課堂才是富有生機和充滿靈性的課堂,才不會是死氣沉沉的課堂,否則,那種刻板式的教學常常會給學生留下“照本宣科”的印象,并且會讓學生覺得可來可不來,這是我們高校教師應該不斷努力的方向。有時,并不是課程思政的理念有多高深莫測,實則是我們的高校教師沒有用心用情、盡職盡責地上課,這才導致我們的高校課堂存在學生滿意度低下的尷尬現狀。理想的課程思政教學應該營造“三聲”(有掌聲、有笑聲、有回聲)課堂,以“講故事”的形式成為“三講”教師:教師會講歷史故事,以史為鑒;講哲理故事,以理服人;講生活故事,以情感人。在表達能力上,努力成為“四言”教師:言之有物——有內容,信息量大;言之有據——有證據,說服力強;言之有情——有感情,以情感人;言之有序——有邏輯,思路清晰。三是要具備富有個性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高校教師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成長的積極因素,一位缺乏人格魅力的教師,其課堂教學也不會是很精彩和充滿激情的。高校教師應該用激情去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用愛心去啟發學生求知的信心。高校教師要逐漸向導師的角色進行轉化,或者說,中小學教師與高校教師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導”字上。這個“導”字體現了現代大學教師的使命,包含了“教導” “指導”和“引導”。“教導”主要是指教學生以理論為主的學科專業知識、以學術為主的研究前沿知識、以經驗為主的實踐性知識;“指導”主要是指對課程作業、畢業設計、論文撰寫,以及活動設計、比賽競賽、水平考試、就業創業等方面的指導;“引導”主要是指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等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四)在制度建構中,發揮大學制度的職能與作用

制度建設是推行課程思政改革的保障。一般而言,好的制度具有激勵、篩選和調節作用。課程思政建設中缺乏必要的監督、激勵與執行機制,其表現為“四個差不多”,即“做與不做差不多”“做好與做壞差不多”“做快與做慢差不多”“做多與做少差不多”。在高校教學中,已經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中作為職稱考評、課題申報、教學檢查等活動的重要依據。此外,還通過組織思想政治教育的課題研究與學習培訓,加深廣大高校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論認識與實踐運用,通過獎懲等激勵方式引導廣大教師去踐行課程思政的理念。關于課程思政的制度建設應該形成學校和學院兩級互動的制度體系,從學校層面到學院層面,置身學校之中的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學校領導層應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并且把踐行課程思政的任務分解落實到教務處、馬克思主義學院等二級組織,二級組織機構再將任務分解落實到每位教師,只有形成學校—學院—教師互動的協調育人體系,才能保證課程思政的教育變革理念真正落到實處。尤其是上一級教育領導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切忌只把課程思政當作教育委員會、教育廳或教育部布置的一項政治任務,而是把課程思政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舉措加以貫徹落實。如果領導層沒有形成對課程思政必要性和重要性高度一致的認識,那么學院和教師層面的所謂開展課程思政的工作更多就是應付式地完成工作任務,那樣對我們的教育而言,就偏離了立德樹人教育的航線了,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而已。

(五)在推廣運用中,走技術與課程思政融合之路

在研究方法的選用上,關于課程思政的相關主題研究,主要還是使用思辨型理論研究為主,而使用以問卷調查為主的實證研究較少,采用以深度訪談為主的質性研究較少。如有研究者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理論框架,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政策文本和質性訪談結果為依據,通過測量(工具)量表,收集研究樣本,構建了具有11個二級指標的高校課程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20]。同時,在現有研究成果中,均論述了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與評估問題,對于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估最適宜的研究方法就是建立數學模型,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量表,這樣便于在課程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質量評估。教育理論研究重在描述、解釋和預測某個研究領域的發展概況與未來趨勢,教育實證研究和質性研究更注重對當下境況存在問題的分析。教育理論研究更強調研究者自身的邏輯推理、知識基礎與表達能力,研究結論的主觀性較強。而實證研究和質性研究的結論客觀性較強,具有較強的解釋力。為什么對于課程思政的研究更愿意選擇理論研究而不是實證研究和質性研究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選用前者比后者更節約時間成本,選用后者更強調研究者具有扎實專業的數學知識和統計學知識,并能獨立使用SPSS、Nvivo、SNA、Stata、SAS等軟件對數據

進行分析,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研究工具上,未來會更加注重技術軟件與課程思政理論的高度融合。信息技術賦能課程思政的教育變革,也將吸引更多的學校、教師、學生參與課程思政的教育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唐德海,李梟鷹,郭新偉.“課程思政”三問:本質、界域和實踐[J].現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3]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2):50-58.

[4]劉建軍.課程思政:內涵、特點與路徑[J].教育研究,2020(09):28.

[5]龔一鳴.課程思政的知與行[J].中國大學教學,2021(05):77-84.

[6]李蕉,方霽.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內核、路徑與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08-113.

[7][9]許碩,葛舒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關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6):84-87.

[8]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57-61.

[10]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07):10-14.

[11]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64-69.

[12]趙富學,陳蔚,王杰,等.“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五重維度及實踐路向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04):80-86.

[13]李洪修,陳櫟旭.知識社會學視域下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2(01):28-34.

[14]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1-14.

[15]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01):112-120.

[16]李爽.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5):137-138.

[17]李文潔,王曉芳.混合教學賦能高校課程思政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12):132-133.

[18]徐潔,郭文剛.知識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21(04):37-41,76.

[19]沈庶英.來華留學課程思政:基于學科交叉的統整建構[J].教育研究,2021(06):92-99.

[20]許祥云,王佳佳.高校課程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理論框架[J].高校教育管理,2022(01):47-60.

(責任編輯:姜佳宏)

Research on Curriculum Civics in Chin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WANG Linbo1,LAN Ying2

(1 Chongqi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Chongqing" 404047,China;

2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Since 2014, when some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tried to us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riven by national macro policies and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schools at all level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 a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has gradually formed a consensus in theory, and achieved corresponding results in practice. Through the retrieval from January 2017 to August 2024 in Chinese core journals published 1972 papers, respectively from the article, core autho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journal distribution and high cited five angle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ideological research topic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ideological courses, the key factors of ideological, course ideological practice case, course ideological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in the future curriculum is as follows: reiterating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explaining the function and role of the university system; and tak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civ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university teachers; academic disciplines; system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24-10-08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2022年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職業院校師德師風建設有效機制研究”(項目編號:GZ223035);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23年度校級科研團隊“學前教育專業評估中心”建設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23KYTD01)。

[作者簡介]王琳博(1984-),男,重慶合川人,博士,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師教育。蘭英(1963-),女,四川內江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比較教育。

猜你喜歡
制度建設高校教師課程思政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23:24:44
提升南昌市軟實力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23:20:01
葡萄牙大學章程對我國大學章程建設的啟示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6:45
加強制度建設開創海事系統反腐倡廉工作新局面
高校教師平等權利的法律保護
學習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論高校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修養
人間(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論高校教師繼續教育的人力資本開發
高校教師職稱評聘應“教”字當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国产精品|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理论| 亚洲天堂.com| 爆操波多野结衣|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一区二区自拍|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av在线5g无码天天| 色首页AV在线|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91免费片|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成人国产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欧美性天天|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高清资源|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日本91视频|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18p|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久久人体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国产正在播放|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jizz在线免费播放| av在线5g无码天天| 日韩成人午夜|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日本91在线|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91毛片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欧美亚洲激情|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日韩在线影院|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乱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