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圍繞小學剪紙校本課程優化展開探索,剖析現狀、優勢與不足,以拓展育人維度。當前剪紙教學多機械傳授技能,忽視藝術與勞動教育融合,有鑒于此,研究緊密結合當地傳統文化背景,立足所在學校的剪紙教學實際狀況,提出優化策略:在地方傳統文化中豐富課程資源,融合勞動課程、開發本地資源、融入文化內涵;在教育教學中創新實施,重視校內第二課堂與校外實踐;在學生成長中改革評價,關注過程與作品,依不同場景設定標準,激發學生積極性,從而融合藝術與勞動教育,優化校本課程,助力學生成長。
[關鍵詞] 剪紙教學;校本課程;藝術教育;勞動教育;課程優化
憑借對折、剪裁、鏤空等技法,剪紙能夠將完整紙張轉化為造型精巧、色彩絢麗的藝術品,故而極易吸引小學生對剪紙學習萌生濃厚興趣。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為促使學生在規定時限內完成任務,僅針對特定藝術品模型,實施機械性技能傳授,難以切實將藝術教育與勞動教育蘊含的思想精髓融入課堂,致使課程本應達成的育人成效大打折扣。基于此,筆者立足本校剪紙教學現狀,深度挖掘亮點、剖析薄弱環節,積極探索如何在藝術教育與勞動教育協同融合中,實現剪紙校本課程的最優配置,為擴大育人維度創造有利條件。
一、學校剪紙教學的現狀
所謂“教學設計”,簡言之,即描繪教學藍圖。為保障剪紙教學的有序推進,課前教師會預先制作窗花、墻花、蝴蝶等適宜學生學習的剪紙作品,并依據自身制作體悟,結合學生前期動手技能水平,設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與難點,規劃教學流程。課堂之上,教師展示事先制作的作品,引導學生觀察作品基本構成,激發學習興趣,繼而邊演示動作邊講解制作要領。針對難度較大的動作,教師會放慢演示速度,著重講解,要求學生重點關注。隨后,學生依照教師要求,逐一完成制作環節任務。
例如,在蝴蝶制作教學中,教師首先展示一幅色彩艷麗的蝴蝶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蝴蝶由胸部、頭部和腹部構成。接著,邊演示紙張對折、線條勾勒、色彩填充等動作,邊講解對稱線原理。隨后,學生依循教師指導,逐步開展動手操作。鑒于學生動手技能存在差異,往往會出現少數動手技能嫻熟的學生迅速完成任務,多數動手技能中等的學生正常完成任務,而部分動手技能薄弱的學生難以完成任務的情況。此時,教師會對中等生予以全面指導,同時帶領技能嫻熟的學生共同幫扶技能薄弱的學生,這般做法既幫助了薄弱學生提升技能,又鞏固了嫻熟學生的技能。
二、開展剪紙教學的優勢剖析與不足反思
教學是一種活動,亦是一種過程。上述教學實例表明:小學剪紙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各個環節均彰顯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濃郁氛圍。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培育觀察能力、合作能力與動手技能,還能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視之情。剪紙作為美術學科的關鍵分支,既能夯實學生色彩、線條、布局等美術基本技能,又能提升學生藝術創作的直觀水平。同時,由于剪紙活動需運用剪刀、膠水、裁紙刀等勞動教育工具,這對培養學生勞動教育課動手技能具有正向遷移作用,為培育學生跨學科素養筑牢根基。
筆者所在學校坐落于素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美譽的江蘇邳州,多數家長對剪紙活動興致頗高。當學生在家進行剪紙練習時,家長不僅不反對,還會給予相應指導,這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參與剪紙活動的信心,推動學生剪紙技能不斷進階,為剪紙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校園周邊隨處可見展現田園風景、農業生產、農家宅院等鄉村變遷的剪紙作品,濃郁的藝術氛圍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促使他們踴躍參與剪紙課堂
學習。
然而,剪紙教學亦存在諸多短板。在筆者任教的學校,剪紙教學僅面向三至六年級學生。學校在美術教學計劃中,每個學期僅安排四至六節剪紙課,每節課時長僅40分鐘,難以充分滿足學生對剪紙的興趣需求。究其緣由,各年級美術教師需完成水彩畫、蠟筆畫、吹彩畫等繁重教學任務,若在剪紙教學上投入過多課時,勢必影響其他美術教學任務的完成。課堂上,教師通常組織學生制作面具、愛心、金魚等作品,但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僅機械演示,未傳授科學合理的動作技巧,難以培育學生的創造力。當學生面對同類剪紙任務時,往往不知所措,更難以做到舉一反三。與此同時,盡管校園周邊蘊含豐富的剪紙文化資源,但這些資源從未走進校園,未能對剪紙教學發揮文化輻射作用。例如,當地剪紙民間老藝人從未踏入校園傳授技藝,當地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也未曾進校宣傳剪紙文化。
三、融合藝術教育和勞動教育,優化剪紙校本課程的策略探究
小學德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國家、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剪紙活動絕非單純的技能訓練,更是對學生道德行為力、道德判斷力、道德敏感性的培育。為此,學校應通過豐富課程資源、創新課程實施、改革課程評價等途徑,推動剪紙校本課程在藝術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中邁向最優,為開拓育人維度創造有利條件。
(一)在地方傳統文化中豐富課程資源
以筆者任教學校為例,教師應將窗花、墻花、蝴蝶等紙質藝術品制作與編織、刺繡、陶藝等勞動課程有機融合,打造綜合課程,打破藝術教育與勞動教育的隔閡,促使勞動教育優質資源向藝術教育流動。比如,學生在美術課上用剪刀將紙張制作成葫蘆形、如意形、扇面形、八角形等基本圖形,那么在勞動課上,美術教師可與勞動教師溝通協作,讓學生在完成編織學習任務時,盡量融入與上述基本圖形相關的內容,為達成藝術教育與勞動教育的共同培養目標奠定基礎。如此,學生在提升剪紙技能的同時,也能提高編織技能;反之亦然。
鑒于學校所在地的剪紙藝術在全國聲名遠揚,學校應著力開發當地剪紙文化資源,持續豐富校本化剪紙課程資源。例如,可依據不同年級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前期技能水平,聯合美術組全體教師,與當地民間老藝人、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將鞋花、帽花、煙包花、荷包花等富有鄉土特色的剪紙作品編入校本課程。不僅如此,為確保校本化剪紙教學活動科學推進,教師應與當地民間老藝人、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共同商定各剪紙內容的課時數。同時,為助力更多學生掌握剪紙操作技能,教師在圖片選配、文字說明、版面布局等細節方面,應認真聽取當地民間老藝人、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意見與建議。
尤為關鍵的是,學校不僅要讓學生在校本課程中練就嫻熟的剪紙技能,更要將地方性剪紙文化融入校本課程。為此,學校領導可偕美術組全體教師,通過走訪當地民間老藝人、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深入了解每一件剪紙作品背后的歷史起源、思想內涵、民間傳說等信息,并將這些信息精準編入校本教材相應位置,為剪紙校本課程實施提供豐富的文化素材支撐。
(二)教育教學中創新課程實施
為保障剪紙校本課程順利實施,學校應重視校內第二課堂建設與校外實踐活動拓展,彌補剪紙常規課堂教學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由于剪紙校本課程屬于選修課程,教師應秉持尊重學生興趣愛好的原則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與校外實踐活動,全面推進落實國家“雙減”政策。
在校內第二課堂建設方面,學??蓪⒓艏埿1菊n程活動與其他校本課程活動同步安排在每周五下午,每次時長兩小時。原因在于,學生歷經一周主干學科學習后,易產生身心疲勞,參與剪紙校本課程學習,有助于調節身心、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對于鞋花、帽花、煙包花、荷包花等作品制作,教師應避免單純灌輸技能,而應通過操作方法引導,讓學生采用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完成任務。在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與這些剪紙作品相關的歷史起源、思想內涵、民間傳說等信息,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接受剪紙文化熏陶的同時,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個操作環節。當學生在操作中遭遇困境時,教師應予以方法點撥,而非包辦代替,最終引領學生圓滿完成剪紙任務。
在開展校外實踐活動時,教師可安排每月一到兩次機會,帶領喜愛剪紙活動的學生前往當地文化博物館、文化廣場、剪紙加工廠,通過與場所工作人員、技術人員以及民間老藝人等現場交流,了解花鳥、蟲魚、生活場景、鄉村小景等更為豐富的剪紙作品背后蘊含的精彩故事。此外,在剪紙加工廠,教師可依據校內第二課堂活動實際情況,讓學生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完成相應剪紙作品的基本操作任務,以實現校本課程向社會生活的有效延伸。
(三)在學生生命成長中改革課程評價
由于剪紙校本課程不僅緊扣“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美術課程核心素養,還滲透“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等勞動課程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在剪紙校本課程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的作品完成情況,更要關注學生的活動參與過程。
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對于多數學生而言,順利完成鞋花、帽花、煙包花、荷包花等作品制作頗具難度。作為教師,應結合這些作品的制作重點、難點,在制作過程中劃分相應評價標準,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鞋花制作中,基本步驟為:首先,將一張紅紙對折,使紅色紙面在內,白色紙面在外;其次,在折疊后的白色紙面一側畫上一朵精致小花;再次,將花的柱頭、花藥、花絲等部位用剪刀剪掉,最終呈現出一對完美鞋花。該鞋花制作重點在于畫好小花,難點在于剪掉柱頭、花藥、花絲等部位。教師可將評價分值的70%設定在繪制小花環節,依據布局、形狀、線條等細節細化具體評分指標;將評價分值的30%設定在剪裁環節,依據不同部位完成情況細化具體評分指標。學生每完成一項操作環節,教師應依循相應評分指標予以加分。
在校外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依據不同場所、即將面對的不同剪紙作品,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歷史起源、思想內涵、民間傳說為框架,提前擬定訪問提綱,為與場所工作人員、技術人員、民間老藝人現場交流創造條件?;顒咏Y束后,學生應根據訪談內容和操作感受,以小組為單位撰寫出客觀翔實的剪紙校本課程實踐報告。教師應分別以學生活動前的準備、活動時的表現、活動后的總結為維度,劃分科學的評價標準,調動學生參與剪紙校本課程校外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剪紙作為美術學科的重要分支,在培育學生“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美術課程核心素養方面發揮著強大助推作用,同時滲透“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等勞動課程核心素養。為使跨學科素養更好地助力學生生命成長,學校應打破傳統單一技能傳授模式,結合當地傳統文化背景,立足自身辦學實際,挖掘優勢、剖析不足,探索在藝術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中優化剪紙校本課程,為開拓育人維度構筑堅實根基。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吳剛平,郭文娟,李凱.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
[3]檀傳寶.德育原理[M].第3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王炳辰" "江蘇省邳州市明德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