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標志著科技進步與產業變革的新局面,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精神價值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共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二者的相輔相成和融合發展為國家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和精神支持,在此對工科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標準,要著力于培養既有專業技能又具人文情懷的新時代復合型人才,在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同時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文化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工科教育;人文素養;新質生產力
一、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新質生產力與人文素養的內涵與價值
新質生產力與人文素養正在日益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新質生產力標志著科技進步與產業變革的新局面,強調創新驅動與高質量發展;人文素養則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強調倫理道德、社會責任與創新能力。二者相輔相成,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和精神支持,在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同時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文化的繁榮發展。
(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新質生產力的提出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涌現的新變化、新情況和新趨勢,結合時代背景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的需要,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代表著一種生產力的躍遷,不僅反映了國家對高質量發展的追求和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布局,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豐富與革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化和時代性,為我國推動先進生產力新質態指明方向并注入新動能,進一步加強了全球新發展浪潮中的主動權[1]。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基于傳統生產力所提出,具體形態表現為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它強調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結合數字化、綠色化等現代技術手段,著力將經濟社會推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下,新質生產力通過不斷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并布局未來產業、提升人文素養同打造特色文化、探索形成綠色低碳路徑、提升國際影響力并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成為在技術、經濟、文明、生態和大國外交等五個方面的重要載體[2]。
(二)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素養”可以概括為人的文化素質與修養,是各種文化方面所表現出的內在品質,其要求社會個體以“人”為中心,同時在文化基礎上形成先進的價值取向及規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側重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交互,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包含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因此,人文素養不僅僅包括知識水平和技能掌握程度,更是一種全面發展的理念和多樣性的呈現,涵蓋身心健康、價值觀與道德觀、情感與審美等多層次的無形精神,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人文素養的內涵與價值有著新的時代意義,它更強調對國家和民族悠遠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自覺傳承發展,同時又能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納多元優秀文化。人文素養培育能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為科技創新和社會進步提供靈感和支持。而從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價值轉換方面看,作為生產力的要素之一——勞動者,其精神素養、文化修養、創新精神、團隊合作意識,以及對知識、信息、數據等在新興技術和產業中廣泛實踐探索的能力,都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起到關鍵作用。
二、人文素養與新質生產力對工科教育的要求
在當前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復合型人才培養成為艱巨任務,工科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把握著無限機遇。一方面,隨著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工程技術人才的知識結構和技能要求不斷升級;另一方面,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強調技術驅動的同時,社會也越來越重視技術倫理、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等問題,對工科教育提出更高和更深層次要求。
(一)當前工科教育面臨的轉變
其一,人才培養要向應用型高素質人才轉變。相較于傳統應用型人才,“素質”二字更凸顯對其思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技能本領、文化底蘊、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強調培養融入紅色基因、富有家國情懷、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審美情趣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其二,科學研究要聚焦工程技術的協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需要進行的工程項目體量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復雜、難度越來越高,需要通過具備不同工程技術能力的人員協同工作,綜合運用好奇心、協作精神、批判精神、集成能力、實踐能力和洞察力創新性地解決問題。
其三,社會服務要立足國家建設、瞄準區域建設。社會需要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必須熟悉中國國情、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主動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工科教育需要緊密跟蹤國家政策導向,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加強產學研整體統籌合作,體現工科教育從單一學科導向向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轉型。
(二)人文素養在工科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人文素養的培養首先關系到研究生對待科學研究的正確態度和是非觀,工科研究生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生力軍和儲備力量,其人文素養的提升在我國未來的科學技術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堅持以文育人、塑造學生的人格和核心價值觀,是工科教育職責的應有之義。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以文育人、以文啟智、以文興業、以文潤城、以文惠民始終是先進文化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的理念下,始終要引導學生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3]。
于工科教育而言,人文素養的提升有助于科學技術專業領域的深耕和創新創造精神和能力的挖掘,在廣泛的知識面和深厚的思維能力基礎上,進一步涵蓋對道德倫理的堅守、對審美的鑒賞力以及對社會關系、社會責任等深刻理解。例如運用批判性思維評估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和潛在風險,辨析技術倫理確保技術發展遵循道德準則,借助跨界思維和社會洞察力捕捉市場需求。此外,人文素養還關乎個體內心的自我認知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出既具有專業技能又具備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三)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對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
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連同貫穿于三者之間的優化組合,倡導“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融合創新的雙重驅動,其提出將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而重塑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著重培養學生“三個能力”和“一個意識”,即尋求創新的思維與能力、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新技術的理解與應用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當今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激增,使得社會在教育資源分配、學科結構優化和教育內容更新上作出快速響應且對應調配[4]。這不只限于技術層面的革新,更多的是強調制度創新、管理創新、非技術層面等的全新面貌。此外,新質生產力蘊含的核心要素還包括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其中特別強調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二,對于新興科技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5]。
人才培養需進一步基于“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緊密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和未來趨勢,既要重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革新,體現工程水平,又要重塑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人文精神,引導工科學生將科技儲備與文化素養相結合,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傳遞中國聲音,展現大國形象,構建對話、交流和互鑒的國際文明新格局[6]。
三、工科學生人文素養與新質生產力的融合互動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與之適應匹配的人文素養的內在涵養與堅實支撐,兩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新質生產力快速提升,促進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與實踐,共同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和精神載體。
(一)人文素養與新質生產力的融合協同
生產力的概念中既包含人與自然間物質轉變的關系,反映客觀實際,又包含人與社會的互動協調,時刻存在主觀能動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由此,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更加強調物質生產力和精神人文素養的融合互動。除了客觀物質、技術條件的變革,在新的生產方式中,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協同例如信息、知識、精神在內的非物質要素,無一不占據重要地位,形成了以創新為本質特征的生產活動新模式,更加注重可持續、綠色發展、協同發展的思路與格局。
(二)新質生產力提升對人文素養培育的支持
首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催生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技術手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技術應用為工科教育帶來深遠變革。例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作為教學的增強,有助于學生能夠在模擬環境中實踐操作,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這些技術也為跨學科融合提供可能,引導工科學生廣泛深入文科、藝術等領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審美鑒賞力并在工程設計中得以運用。
其次,新質生產力帶來一場大規模的技術革命與智能革命,極大拓寬人接觸外界、認識外界、感知外界的方式和維度,使之擁有更加完整的全球化視野。相應地,學生對社會責任、人文關懷、協調發展的認識隨之增強,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系更加密不可分。這反向呼應了新質生產力是建立在多樣性價值統一和共有的基礎上,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服務,有助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實現。
最后,“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模式將得以進一步革新。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產業鏈條是“理論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從科學到技術再到實踐的轉化成效是衡量國家創新能力和戰略眼光的重要尺度。在優良創新創業環境下,以產業鏈為依托,回應產業發展中的創新需求,促進各生產要素的協同交互,提高科技創新的經濟效益和產業鏈附加值[7]。在此過程中重視引導學生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緊追時代潮流,涵養家國情懷。
(三)人文素養培育對新質生產力提升的推動
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我國的主要矛盾也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此過程中正體現出人民對精神文明建設、對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更高要求。因此,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要始終堅持人文性,明確發展的主體性、創造性、目的性,進而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潛力。
勞動者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躍的要素,實現新質勞動者的“高素質化”[8],要求工科教育更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一要不斷涵養工科學生的人文精神,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當今社會需要大力弘揚與踐行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二要不斷激發工科學生的創新活力和批判精神,提升從海量信息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意識和為我所用的能力,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技術創新和科學發展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促使他們在設計產品和服務時考慮綠色可持續性。三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構建學術研究共同體、科研合作共同體、技術攻關共同體的基礎上,推動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共享共同體,通過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通識教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指引下促進工科人才服務國家建設新需要[9]。
四、結語
人文素養與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呈現共時性存在、歷時性發展以及辯證性互動的關系,我國乃至全球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也呈現相融互促的本質聯系和內涵要求。因此,我們要從物質尺度中挖掘人文尺度,實現科技與人文的有機結合,培養工科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成長為既有專業技能又具人文情懷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政,廖曉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6):146-159.
[2]張姣玉、羅紅艷.新質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新載體、新突破、新思路[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7(04):24-31.
[3]方世南.在先進生產力和人文力辯證統一中把握新質生產力[J].觀察與思考,2024(08):5-12.
[4]張海波.習近平美育重要論述的三重意蘊[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0(5):62-69.
[5]簡新華,聶長飛.論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及其作用發揮——新質生產力的政治經濟學解讀[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56(6):29-36.
[6]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51-58.
[7]丁任重,李溪銘.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基礎、時代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縱橫,2024(4).
[8]祝智庭,趙曉偉,沈書生.融創教育:數智技術賦能新質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24,44(5).
[9]黃祖輝,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高校人文教育新使命[N].南方日報,2024-04-22(A11).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