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高校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物理課程為對象,探討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本文分析了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教師思政教學素養不足、對課程思政本質內涵把握不準以及培訓機制不完善,并對此提出了具體的改革路徑和措施。例如提升教師思政教學能力、優化課程設計以及建立健全的培訓制度等,旨在探索如何結合理工科課程特點有效挖掘思政元素。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實踐創新,構建全面育人的教育生態,以期為大學物理課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
關鍵詞:大學物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科學精神;社會責任
高校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其核心在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理工科教育的基礎課程,大學物理不僅承載著知識傳授的任務,也肩負著塑造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重任。但當前大學物理課程在思政教學中存在一定短板,主要表現為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內涵理解不深、教學設計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夠以及相關培訓體系不完善。這些問題制約了課程思政的實際成效,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課程設計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以大學物理課程為切入點,結合理工科教學特點,深入剖析當前思政教學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以期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路徑。同時,通過研究大學物理課程在思政教學中的實踐意義,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其示范作用,助力三全育人大格局的構建。
一、理工科思政教學概述
理工科課程中的思政教學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緊密結合,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和諧統一[1]。針對理工科課程的特點,尤其是大學物理等基礎學科,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聚焦于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科學精神、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等融入知識體系教學之中。這一改革強調以價值塑造為核心,依托課程內容,結合實際案例和前沿科學發展,啟發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從目標要求、課程體系建設到具體教學內容,系統性地規劃了課程思政建設路徑[2]。在理工科領域,教師需結合課程特色,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專業知識講解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大學物理作為理工科教育的重要基礎課程,在課程思政改革中具有示范意義,其教學改革研究是推進三全育人大格局的重要實踐。
二、大學物理課程思政教學問題分析
(一)物理科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素養有待提升
部分高校理工科專業物理教師在推進“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其教學素養仍需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的核心是將課程育人理念融入課堂教學[3]。理工科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應通過持續優化自身教學素養來適應這一教學改革需求。但目前部分物理教師仍主要聚焦于傳統的專業知識傳授,未能充分挖掘物理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其中物理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核心挑戰包括:對社會現實和行業發展的敏感性不足,缺乏將知識傳授與時政熱點、行業實踐緊密結合的能力;課程設計中對學生精神成長和社會責任的引導不夠深入。這與部分教師行業實踐經歷有限、缺乏現實感知力密切相關。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盡管多數教師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但對時政分析和實踐經驗的自評較低,反映出在“課程思政”教學要求下專業素養的短板[4]。因此,為提升課程思政成效,物理教師應加強行業實踐經驗的積累,結合學科特點深化對社會責任和現實問題的理解,從而將課程思政內化于教學實踐,真正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
(二)物理科教師思政教學本質把握不到位
部分高校理工科物理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時,存在對其本質內涵把握不準的問題。課程思政并非單純將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嵌入課程,而是要求在知識傳授過程中自然融入價值引導,實現專業話語體系與價值話語體系的有機統一。然而部分物理教師仍將課程思政誤解為對思想政治課程的延伸,導致“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兩張皮”現象明顯,未能有效結合物理學科的知識特點與育人功能。
具體表現在部分教師更傾向于強調科學精神、實踐能力等傳統育人目標,但對政治立場、工程倫理等思政元素重視不足,育人內容呈現不平衡,還有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缺乏對課程思政內在邏輯的深刻理解,認為思政內容是附加的,甚至是“強加”的,未能將育人價值內化于課程的專業內容中。這種認識導致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接受度較低,甚至產生反感情緒。因此,要避免物理課程“思政化”形式化,教師需在教學中深入挖掘物理學科的思想價值和社會意義,將其與學生的成長需求和社會責任緊密結合,從根本上實現課程育人目標的落實。
(三)針對物理科教師思政教學的培訓欠缺
部分理工科教師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規律和話語體系的深刻理解,導致在課程思政實踐中難以精準落實價值引領目標。要有效推動課程思政建設,高校必須建立系統化、常態化、針對性的教師培訓制度,為理工科教師提供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支持。
當前培訓機制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內容、形式和時間安排方面。一方面,培訓內容偏重于理論政策解讀,缺乏與理工科教學實際相結合的具體指導,難以解決專業課程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問題;另一方面,培訓形式單一,主要以講座或論壇為主,與灌輸式教學類似,實踐性不足。培訓周期和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集中短期培訓內容消化困難,長期間隔又削弱了鞏固效果。因此,為優化培訓機制,應從受訓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明確培訓目標,優化內容設計,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注重實踐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同時,通過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增強培訓效果,使理工科教師能夠真正掌握課程思政教學的方法與策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三、大學物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措施
(一)學校強化教師思政認識提升教學素養
為強化高校理工科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提升其教學素養,學校應采取一系列具體措施。可定期組織系統化的課程思政專題培訓,通過教師發展中心、教師工作部等機構,邀請思政教育專家和優秀教學案例實踐者開展講座與研討[5]。培訓內容應聚焦理工科特點,強調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內在融合,幫助教師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價值和實施意義,強化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認同。再建立教師實踐參與機制,積極與行業企業及科研機構合作,組織教師參與行業實踐或科技創新項目,使其深入了解專業領域前沿發展。通過行業背景的積累,教師能更敏銳地挖掘知識背后的核心價值觀和應用意義,在教學中滲透科學精神與職業信仰,實現教育與社會實際的有機聯結[6]。同時,學校需推動跨學科教學資源共享與合作,搭建平臺促進思政課教師與理工科教師協同開發教學資源,結合國內外熱點時事挖掘鮮活的思政元素,為課程設計提供現實素材,增強課程思政的吸引力與貼近性。還可鼓勵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與研究支持,如設立專項經費或定期資助教師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和實踐活動,以保持教師知識結構的動態優化。通過自我評價和教學反思,教師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教學創新動力,最終形成學生與教師共同成長的教育生態。
(二)明確思政課程目標優化教學內容
為明確思政課程目標并優化教學內容,高校理工科教師需要從課程特性和學生實際需求出發,系統設計和實施課程思政內容[7]。應基于國家的課程思政政策導向,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等基本理念有機融入大學物理課程教材。教材內容設計需結合學校的辦學歷史與文化特色,緊扣課程性質定位,以確保思政內容的方向性和準確性。并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科特性,避免直接照搬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思政模式,而是突出自然認知的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強調科學精神和技術倫理,將這些核心理念融入力學、電磁學等核心物理知識的教學中。
教師在教學中需深入挖掘大學物理課程與思政教育的邏輯互構關系。通過將專業教學與思想價值教育緊密結合,教師應打破“思政教育會削弱專業教學”的誤解,認識到思政教育是對專業知識教學的補充和延伸。理工科教師可以圍繞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屬性差異,精心篩選適合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基礎課程中融入科學探索精神的案例分析,在實踐課程中引入技術創新的社會責任探討,通過示范課程建設引領教學優化。最后,學校應組織教師團隊,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需求,選取《電路原理》《理論力學》等專業基礎課程作為試點,開發精品課程樣本。通過視頻公開課、教學案例庫等多種形式共享資源,逐步推廣至大學物理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從而實現課程內容的系統化與創新化[8]。
(三)建立針對理工科教師的健全思政教學培訓制度
建立針對理工科教師的健全思政教學培訓制度,需要從教師成長階段和課程特點出發,構建精準、高效的培訓體系。高校應搭建一體化培訓體系,通過崗前培訓幫助新入職教師形成課程思政教育共識,并實行“師徒制”,以老帶新,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同時激發老教師的教學熱情[9]。在崗培訓應針對教師不同的職業階段,深化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培養,通過校際聯合培訓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物理課程中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構建精準化培訓機制顯得尤為重要。這一機制的核心在于緊密圍繞物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資源和關鍵知識點,精心設計培訓內容與方法,確保思政教育能夠自然而然地融入專業知識教學之中,而非生硬嫁接。具體而言,“嵌入式”培訓方法強調在物理課程的具體章節或知識點中,巧妙嵌入思政元素,如在講解量子通信、半導體技術等現代物理應用時,自然引入科學家精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等內容,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科技背后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擔當。“支撐式”培訓則側重于通過思政內容為學生理解物理概念提供更深層次的思想支撐,如通過討論物理學史中的重大發現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科學進步與社會倫理的關系。“補充式”培訓則是在物理課程之外,專門設置思政專題課程或講座,作為對專業知識的有益補充,深化學生對科學精神、人文情懷的理解。
四、結語
高校理工科專業大學物理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是實現新時代教育目標的重要探索,也是全面落實“三全育人”理念的實踐路徑。通過對課程思政本質內涵的深刻理解,結合大學物理的學科特性,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專業課程,能夠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當前,盡管在課程思政的實踐中仍面臨教師思政教學素養不足、課程設計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以及教師培訓機制尚不健全等問題,但通過系統化的政策引導、教師培訓和教學內容優化,大學物理課程在思政教學方面有著廣闊的改革空間和發展潛力。
改革的關鍵在于強化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價值認同,提升其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跨學科資源共享以及動態學習機制,教師能夠深入挖掘課程中的育人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將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貫穿教學全過程。優化教學內容設計和資源開發,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結合學科特點設計通識化與專業化相結合的精品課程,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感知科學的力量、領悟價值的意義,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還需構建系統化、常態化的培訓機制,確保教師隊伍能夠適應思政改革需求,全面落實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未來,通過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大學物理課程將進一步展現其在課程思政中的獨特優勢,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陶陽.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行為形成機制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4.
[2]曹海艷,孫躍東,袁馨怡.理工科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實施策略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24,46(6):583-589,595.
[3]高胤羲.新工科背景下理工類學科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路徑[J].數據,2023(02):151-152.
[4]孫蘊芳.高校體育專業理論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研究[D].天津:天津體育學院,2023.
[5]王子月.護理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策略提升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22.
[6]李薇.理工科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2.
[7]葉蕾.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21.
[8]傅斌,何朝成,李曉媛,等.理工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入多重元素的教學改革嘗試[J].教育教學論壇,2020(51):73-75.
[9]李靜.理工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才智,2019(03):29-30.
(作者單位:沈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