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敘事療法作為一種以故事和自我敘述為核心的心理治療方法,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能夠有效滲透于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通過情緒疏導、自我認知深化以及心理韌性的提升,敘事療法能夠引導學生重構自身經歷,改善人際關系,增強社交能力。其賦權與情境嵌入的特征使其在應對學生個體差異、心理教育干預和學校重視度不足等挑戰中展現出積極成效。通過融入課程、專題活動、平臺建設和師資培訓等路徑,敘事療法的應用能夠有效推進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敘事療法;心理健康教育;中職學校
在當今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壓力的增加,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尤其在中職學校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因其年齡和成長環境的特殊性更具挑戰性。中職生處于青春期與自我認同構建的關鍵時期,自我認知尚未完全成熟,心理韌性較弱,加之社交環境的復雜性,容易在心理和情緒方面產生困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職學校中的重要性愈發顯著,而傳統心理教育模式在滿足學生多樣化心理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敘事療法作為一種關注個體故事和情感表達的心理干預手段,能夠通過重新講述和構建個人敘事,幫助學生探索自我、調節情緒、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它不僅能幫助學生認清自身經驗和情緒,還能促使他們通過分享和交流形成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從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獨特的作用與優勢。
一、敘事療法的優勢及特征
(一)敘事療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1.情緒疏導與深化自我認知
敘事療法通過引導學生講述個人經歷和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表達內心深處的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學生在訴說的過程中,將內心的困惑和焦慮以具體的語言呈現出來,使隱含的問題顯性化,從而實現情緒的疏導。敘事療法強調通過與學生探討其經歷背后的意義,促進對自我感受的深入理解,增強自我認知的層次感。
2.提升心理韌性與構建策略
敘事療法幫助學生識別并剖析自身面對挫折與挑戰時的應對模式,使其能更清晰地意識到潛在的心理資源和應對策略。在重構個人經歷時,學生會被鼓勵看到自身如何戰勝困難的過程,從而建立對未來面對挑戰的信心。敘事中的積極反饋與正向引導能有效強化學生的心理韌性,使他們具備更強的抗壓力和恢復力。通過不斷重復這種自我賦能的過程,學生逐漸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并構建有效的心理應對機制,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3.改善人際關系與增強社交
敘事療法通過鼓勵學生分享自身故事與情感體驗,促進與同伴和教師之間的交流與理解。講述個人經歷能增進他人對其內心狀態和行為的認知,促進共情與接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感受到被傾聽與尊重的價值,這種體驗對增強他們的社交信心和人際溝通能力具有積極作用[1]。敘事療法的社交效應還體現在鼓勵個體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聯系,強化社會支持系統。通過分享和相互理解,學生的歸屬感得到提升,改善了整體的人際互動質量,形成積極的人際關系網絡。
(二)敘事療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征分析
1.敘事重構
敘事療法的核心特征之一是通過引導學生重新講述和重構個人經歷,幫助他們從不同的視角理解和詮釋自身的生命故事。在這種敘述中,學生能夠將負面經歷從單一的失敗情節轉化為成長和學習的機會,從而改變對事件的固有看法。敘事重構的過程使學生逐漸認識到生活中的多重可能性,培養他們對事件積極和多元的認知能力。這一特征強調故事不僅是個體過去的反映,更是他們未來選擇和行為的導向。
2.個體賦權
通過探索和講述自己的經歷,學生逐步意識到自身在塑造生活情境中的主動作用,強化對自我身份的確認與價值感。賦權過程中,個體逐漸擺脫單一、負面的身份敘述,重新聚焦于積極資源和潛能。敘事療法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模式,促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個人的力量和選擇的重要性,提升自我效能感,從而在面對心理挑戰時更具主動性與信心。
3.情境嵌入
敘事療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強調故事的情境性,將學生的個人經歷嵌入具體的生活情境和社會文化脈絡中進行分析和理解。這一特征引導學生認識到其心理狀態和行為是如何受到外部環境和人際關系的影響,幫助他們找到故事中的社會意義與角色定位。情境嵌入不僅使敘事更貼近學生的現實體驗,還能使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復雜性和多維度特征。通過在不同情境下的探索,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群體和社會中的位置,進而調整自身態度和應對策略,增強適應能力和整體心理素質[2]。
二、當前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現實困境
(一)心理教育干預方面
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干預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干預手段往往偏重于應急和短期效果,未能形成完善的長效機制,導致學生在經歷心理困擾時難以獲得充分支持。教師在心理干預中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缺少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指導,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心理需求。現有的心理教育模式較為單一,難以應對復雜的心理問題和多變的校園環境,導致整體干預效果不夠理想,制約了心理教育的深入推進和學生心理健康的長遠發展。
(二)學生個體差異方面
中職學生在心理發展和情緒調節方面存在較大個體差異,表現為心理成熟度、應對壓力能力和社交需求的不同。單一的心理健康教育難以全面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在心理困擾中被忽視。部分學生因成長環境、學習能力等差異在心理接受度和反饋上呈現出顯著不同,給教育工作帶來挑戰。教育模式若未能充分考慮這些差異性,將難以有效實現心理干預的普適性和個體關懷,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覆蓋面。
(三)學校重視程度方面
中職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不足,常將其視為附加性工作而非核心教育內容,導致教育資源投入有限。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整體規劃中缺乏應有的地位,專職教師和專業培訓的匱乏進一步制約了教育質量的提升。部分學校在面對學術成績壓力時傾向于忽視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缺少系統支持和有效政策,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性和深入性難以保障,無法充分應對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校園環境的挑戰。
三、敘事療法在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路徑
(一)融入課程體系,強化理論實踐結合
通過在課程中有意識地嵌入敘事元素,學生能夠在課堂中理解自我敘述的重要性并學會應用這些技巧進行自我調節。教師將敘事療法與教學內容結合,有助于在學習中激發學生內心的探索,增強其心理韌性和社交能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理論學習,而是深度融入日常的教育實踐中。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設計以敘事為核心的課堂活動,讓學生通過書寫和講述自己的故事來表達情緒和經歷。課堂可以組織主題討論,讓學生分享他們在面對挑戰時的想法和情感,教師則引導他們發現經歷中蘊含的積極因素和成長點。這種活動不僅使學生有機會深度思考自身行為和心理變化,還能幫助他們在分享中感受到同伴的共情與支持,增強他們的社交互動能力。教師應將敘事任務嵌入各類學科中,例如語言課中進行人物經歷撰寫,或在社會課上探討歷史人物的心路歷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情感與心理的自我反思。此外,通過定期的小組討論和敘事演練,學生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并分享個人故事,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心理彈性。教師應運用開放式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身處境,探討如何從中汲取力量與經驗。課堂內外均可運用敘事療法強化實踐,如布置情景日記或心情記錄,幫助學生記錄并重新理解日常中的困擾與喜悅。通過這種系統化的課程設計,敘事療法在實踐中得以滲透,使學生的心理調節與自我賦權能力逐漸提升,從而形成內外結合的心理教育體系。
(二)開展專題活動,促進敘事技巧掌握
通過組織與敘事療法相關的專題活動,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能夠學習并掌握敘事技巧,從而提升情緒表達和自我理解的能力。這類活動注重實踐和互動,使學生在輕松、互動的氛圍中表達和分享自身故事,形成良好的心理支持網絡。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可以組織“講述心聲”的活動,讓學生通過主題演講、敘事寫作或小組分享的方式表達個人經歷。活動中,學生被鼓勵回顧生活中的特殊時刻,并用積極和建設性的角度進行敘述。教師引導學生在講述時探討事件的情緒背景、應對方式以及從中獲得的成長。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自我認知,還能培養他們對他人經歷的共情能力。為了增強活動的深度,教師應在活動前提供基礎的敘事指導,讓學生了解如何構建故事結構,如起因、經過和結果。通過教師適時的反饋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能逐步提高表達能力,學會在分享中感受被理解和支持的價值。此外,還可以設置“故事接龍”環節,學生分組編織一個集體敘事,以增強團隊合作和敘事創意。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團隊成員的優勢,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創造積極的班級氛圍。活動后,教師可組織反思環節,讓學生分享感悟,總結經驗,并探索如何將這些敘事技巧應用于未來的生活與挑戰中。專題活動不僅幫助學生在講述與傾聽中構建心理支持系統,還能激發他們對心理健康維護的主動性,促使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靈活運用敘事技巧,從而更好地調適情緒,強化心智發展。
(三)建立敘事平臺,鼓勵自我表達分享
敘事平臺鼓勵學生通過文字、音頻或視頻等多樣化的方式分享個人故事,促進自我反思與情緒調節。教師可以通過此平臺實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并提供適時的反饋和引導,幫助學生在交流中獲得心理支持與歸屬感,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續深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可以依托線上與線下敘事平臺的優勢,鼓勵學生通過撰寫心情日志或錄制自述視頻的形式分享個人經歷。平臺上,學生能夠表達生活中的點滴感受、壓力來源及應對策略,教師可以適時發表評論或提供建議,使學生感受到被傾聽和關注的重要性。這類平臺還可以設置互動板塊,供學生相互評論和鼓勵,形成積極支持的同伴文化,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教師應利用平臺的匿名性選項,確保學生在分享時更為坦誠與放松。為了加強參與度,可以定期開展“每周最佳故事”評選,讓學生對同伴的敘述給予反饋與肯定。教師在平臺上發布引導性問題或主題,如“面對困難的積極轉變”“一次令我成長的經歷”,以激發學生的創作和表達興趣。敘事平臺也可以融入創意表達方式,如圖文并茂的敘事畫板或音樂背景的心情視頻,讓學生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表達途徑。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反思分享的過程帶來的啟發和情緒波動,并鼓勵將這份體驗應用于日常的自我調節和情緒管理中。
(四)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敘事療法應用
系統的師資培訓是推動敘事療法在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滲透的關鍵環節。通過提供專業培訓,教師能夠掌握敘事療法的理論和實操技能,提升引導學生開展敘事活動的能力。這種培訓不僅幫助教師了解如何在課堂和課外活動中運用敘事技巧,還增強了他們識別和應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地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和學生身心發展[3]。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確保其掌握敘事療法的全面應用能力。教師經培訓后,可設計融入敘事技巧的課堂,引導學生通過個人故事表達情感。學校可組織講座和研討會,提供最新研究與實踐方法,鼓勵教師參與模擬練習,學習有效引導學生分享和反思。教師應運用所學技巧,營造支持性環境,讓學生在開放氛圍中表達情緒,并通過開放式提問,幫助學生深入挖掘經歷中的情緒與思考,重新詮釋個人經歷的意義。培訓還應增強教師應對突發心理狀況的能力,以便在學生情緒波動時提供及時支持。通過個別輔導和小組討論應用敘事療法,教師可滿足學生多樣化心理需求,促進班級形成共情氛圍。定期反思會可幫助教師分享經驗,探討挑戰并提升實踐效果[4]。持續培訓使教師熟練運用敘事療法,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實效,助力學生在表達與傾聽中成長。
四、結束語
通過情緒疏導、自我認知深化及社交能力提升展現出顯著優勢。盡管在實施中面臨教育資源不足、學生個體差異大及學校重視度不夠等問題,將敘事療法融入課程、開展專題活動、建立敘事平臺及加強師資培訓可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教師運用敘事技巧促進學生情感表達與交流,使心理健康教育從單一理論轉向多元互動,助力學生建立穩固的心理基礎,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紀曉莉.淺議敘事療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有效運用[J].成才,2024(14):49-50.
[2]潘元東.敘事療法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24(09):61-63.
[3]黃雄.敘事療法視域下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抑郁干預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24(Z1):99-102.
[4]劉夢迪,陳慧欣.敘事療法在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心理月刊,2023,18(15):209-211.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薩提亞模式對改善中職生同伴關系的實證研究”(QN2021055)。
(作者系江蘇省啟東市啟東中等專業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