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入手,分析了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與傳播現狀,并結合二十四節氣在當代社會的應用與價值,提出了增強二十四節氣的影響力與傳播力的策略,即“古俗作為今用,挖掘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立足社會需求,打造二十四節氣文化品牌”“融入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推動社區參與,增強二十四節氣的魅力”“強化國際傳播,擴大二十四節氣傳播范圍”“建立相關機制,提供保護與傳承的保障”“創新科技應用,加大二十四節氣媒體宣傳力度”,旨在為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與傳播力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倫理、藝術形式及價值觀念,是滋養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進程加劇的背景下,文化傳播的力量愈發凸顯。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與傳播力不僅能增強民眾對國家的自豪感與民族凝聚力,還能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二十四節氣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文章以二十四節氣為例,探究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與傳播力的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凝聚了千百年來世代相傳的智慧與精髓,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和獨特的文化價值。它蘊含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風尚習俗,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道德倫理的教化和培養,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和道德規范;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包含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自然之道”,佛教思想的“緣起性空”“因果報應”等;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和獨特的魅力,如中國書法、繪畫、音樂、戲曲等文化藝術形式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風貌;在科技智慧方面也具有獨特的貢獻,如四大發明、中醫中藥學、天文歷法等都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獨特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第一,獨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精神標識,具有獨特的歷史淵源、思想體系、價值觀念和文化形態。它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倡導仁愛、誠信、禮義等價值觀念,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和內在修養,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第二,民族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自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進程與社會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它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合了道家、法家、墨家等多種思想流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第三,傳承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傳承方式獨特,憑借世代口傳、師徒教授及經典記載等多種渠道得以延續至今。傳承的內容涵蓋文學、藝術、哲學思想及道德規范等多個層面,而傳承的形式則包含書面記載、口頭傳授以及行為示范等多種方式。這種傳承性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不斷發揚光大,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與傳播現狀
二十四節氣既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農事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更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傳承價值。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民根據太陽位置的變化及氣溫、天氣、物候的規律性更迭所制訂的一套時間認知體系,每個節氣都承載著特定的意義與重要性,既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也體現了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智慧和經驗[1]。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影響力與傳播力逐漸減弱。盡管二十四節氣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它在實際生活中的影響力仍然有限,許多人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程度較低,對其存在及其意義不夠了解。究其原因,第一,二十四節氣的傳播渠道相對單一。目前,二十四節氣的傳播主要依靠政府部門的宣傳和推廣,以及一些文化機構和媒體的報道和宣傳。然而,這些渠道的傳播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對年輕一代來說,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興趣有待進一步提升。第二,二十四節氣的傳播形式缺乏創新性。目前,二十四節氣的傳播形式主要以傳統的文化宣傳為主,如通過文化展覽、傳統藝術表演等形式進行宣傳。然而,這些形式對年輕一代來說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和新穎性,無法有效地傳遞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因此,增強二十四節氣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是當前相關主體亟須關注的重要問題。
三、二十四節氣在當代社會的應用與價值
(一)二十四節氣與現代農業
作為古代農事活動的指南,二十四節氣對現代農業生產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農業生產中,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變化可以合理安排農作物的種植和收割,以及農田的水利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工作[2]。基于此,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了《漫畫二十四節氣》《人間節氣》等圖書,書中畫面生動展現了節氣中的農事活動,文字部分則巧妙融入節氣的“詩情”與“畫意”,旨在激活“二十四節氣”“詩歌”“繪畫”“農事”的傳播和傳承。
(二)二十四節氣與健康養生
二十四節氣不僅對農業生產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還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健康與養生之道。在傳統中醫養生理論中,每個節氣都有對應的養生方式,包括飲食調理、精神調養和體育鍛煉等。根據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點和物候變化,人們可以合理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和抗逆能力,從而實現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目的。基于此,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攜手中醫名家和烹飪大師策劃出版了多媒體圖書《二十四節氣養生菜》。該書依據中醫理論,將應季食材巧妙轉化為符合氣候時令的養生菜譜,既普及了健康養生知識,又深刻傳達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文化理念。
(三)二十四節氣與文化傳承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的傳播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文化交流和推動文化創新。同時,二十四節氣的應用也有助于促進旅游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作為獨特的文化元素,二十四節氣有助于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理解和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積極力量。基于此,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策劃出版了《漫畫中國節日》《漫畫中國民俗》等圖書,旨在深入挖掘節日和民俗中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內容,結合節日和民俗促進二十四節氣這一中國元素的有效傳播。
四、增強二十四節氣影響力與傳播力的策略
(一)古俗作為今用,挖掘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
古代風俗的精華之處蘊含深刻的自然觀、生活哲理以及豐富的文學藝術,能夠引發現代人的情感共鳴。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種歷法,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在當代社會,為了將古人的智慧應用于現代生活并尋求指導,人們應深入挖掘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例如,《太初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淮南子·天文訓》《禮記·月令》等古書都有記載二十四節氣相關的內容,非常值得去深挖、探究[3]。在深入探究的基礎上,為了使知識更加系統,更加貼合當代社會民眾,能夠提供更加具體的現實指導,相關主體可系統整理并深入挖掘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將其匯編成冊、裝訂成集,進而將這些寶貴的知識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例如,中國農業博物館相繼編撰出版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農諺大全》《二十四節氣文化日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和《二十四節氣研究文集》等相關著作,以闡釋二十四節氣的科學知識及其價值作用,為保護傳承二十四節氣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立足社會需求,打造二十四節氣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指與某種文化現象或文化產品相關的,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名稱、標識、符號或形象等,能夠代表和反映該文化現象或文化產品的核心價值和特色。文化品牌通常具有較高的認同度和吸引力,能夠為受眾提供更加深入的文化體驗,有助于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因此,為了增強二十四節氣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相關主體要積極打造二十四節氣文化品牌,這需要其深入了解當代社會的關注點。例如,現代人較為關注健康養生、環保和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的內容,相關主體可將這些內容融入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中,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品牌。此外,在打造二十四節氣文化品牌時,相關主體還可融入本土文化特色。例如,在品牌設計方面,相關主體可運用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剪紙等藝術形式來呈現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在品牌推廣方面,相關主體可利用中國傳統的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來宣傳和推廣二十四節氣文化品牌,從而增強其在當代社會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三)融入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認知
學生群體是建設國家的中堅力量,是國家未來的主力軍,同時也是知識的傳承者,肩負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基于此,為了增強二十四節氣這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相關主體應積極將二十四節氣這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體系,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進而在學生心中撒下傳播的種子[4]。首先,相關主體可將二十四節氣的知識融入中小學及高校的課程體系中,涵蓋語文、自然科學、歷史等多個學科領域。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方法,相關主體可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深入探索二十四節氣的歷史背景、文化深意及現實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對這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認識。其次,相關主體要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二十四節氣文化。相關主體可組織學生參觀與二十四節氣緊密相關的文化場所,如博物館、鄉村等,讓學生親身感受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氛圍,了解其歷史淵源和現實意義;引導學生參與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民俗活動,如春耕、秋收等,讓學生了解傳統農耕文化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關系。再次,相關主體要加強教材建設,完善教學內容和形式。相關主體可編寫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的教材,將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融入其中,進而讓學生通過系統學習掌握相關知識;開發一些富有創意的教學形式,如互動游戲、虛擬課題等,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要想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相關主體就必須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增強教師傳播優秀文化的意識。鑒于此,相關主體可組織教師參與相關培訓,使他們掌握二十四節氣相關的知識和教學方法;鼓勵他們開展相關研究和實踐活動,以促進二十四節氣教育教學的發展。
(四)推動社區參與,增強二十四節氣的魅力
社區作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擁有固定的成員群體、緊密的社交網絡以及多樣的人際交流媒介,通過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二十四節氣文化能夠得以更廣泛地流傳與傳承。因此,在傳播二十四節氣文化的過程中,相關主體應當充分重視并發揮社區的關鍵作用,積極促進社區的參與,以此來增強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魅力。第一,通過多種途徑加強社區宣傳,普及二十四節氣知識。在線上,相關主體可通過社區廣播、宣傳欄、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向公眾傳播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歷史淵源和現實意義。在線下,相關主體可組織各種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社區活動,如民俗表演、文化講座、體驗工作坊等,讓公眾親身感受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氛圍。第二,相關主體可結合二十四節氣的特點,定期開展生態旅游活動,將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入旅游體驗中。這些活動可以讓公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和特點。第三,為了增強二十四節氣在社區的魅力,相關主體可設立專門的文化角落或長廊,展示與二十四節氣緊密相關的文物、圖片、手工藝品等,旨在打造一個能讓居民隨時隨地沉浸于二十四節氣文化氛圍中的環境。相關主體通過將二十四節氣融入社區生活,使其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能夠進一步增強二十四節氣的影響力與傳播力[5]。
(五)強化國際傳播,擴大二十四節氣傳播范圍
電影是一種全球性的、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媒體,具有跨越國界的傳播力。為了增強二十四節氣的影響力與傳播力,相關主體可利用電影這一媒介來促進其在國際范圍內的傳播,以進一步擴大傳播覆蓋面。這些電影作品既可以是動畫形式,也可以是紀錄片形式,關鍵在于需要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立體鮮活的人物刻畫以及豐富多彩的視覺元素,將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底蘊巧妙融入,深刻且生動地展現二十四節氣的傳統習俗與民俗風貌,以此激發受眾的興趣并引發情感共鳴。例如,龍江波身兼導演與編劇雙重身份,他創作了多部類型多樣的影視作品,其中,他為北京冬奧會精心打造的“中國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短片巧妙地將二十四節氣這一傳統文化元素完美融入其中。雨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驚蟄—“春雷響,萬物長”……2月4日,恰逢立春,在當晚的冬奧會開幕式上,該片利用二十四個中國傳統節氣串聯起倒計時,巧妙地將二十四節氣與古詩詞以及當代中國充滿活力的影像結合,這一創意驚艷了世界[6]。
(六)建立相關機制,提供保護與傳承的保障
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涉及廣泛領域的龐大而復雜的長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為確保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相關主體亟須建立相應的機制。例如,相關主體應整合多種力量、多方資源構建一個“1+1+N”的工作格局,即一個主導組織負責牽頭深化研究、統籌推動各項工作,確保在保護與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的過程中具有清晰的方向和戰略規劃,如制訂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明確每個階段的任務和時間表,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計劃,以確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另一個協同組織負責聯合各方資源,開展研究、咨詢和培訓,形成專業性、系統性的保護與傳承方案;再加上若干個組織參與其中,負責在實踐中開展各項傳承活動,將理論付諸實踐,使二十四節氣在社區層面得到更加深入的傳承[7]。這一工作格局的建立旨在充分發揮各方的專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形成協同合作的格局,進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方位保護與傳承。
(七)創新科技應用,加大二十四節氣媒體宣傳力度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媒體宣傳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了增強二十四節氣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相關主體可創新科技應用,加大媒體宣傳力度。首先,隨著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因此,相關主體可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如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網絡論壇等,發布有關二十四節氣的文章、圖片、視頻等,吸引更多人關注和了解二十四節氣文化。其次,虛擬現實技術可為受眾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為二十四節氣的傳播帶來新的機遇。鑒于此,相關主體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來構建二十四節氣的多種場景,讓受眾親身體驗節氣的變化和習俗,增強對二十四節氣的認知和理解。再次,大數據分析有助于相關主體更深入地了解受眾需求和喜好,為精準推送二十四節氣相關內容提供支持。基于此,相關主體可通過分析受眾的搜索歷史、瀏覽記錄等數據,推送滿足受眾需求的二十四節氣文章、視頻等,提高受眾對二十四節氣的興趣和關注度。最后,主流媒體因其廣泛的覆蓋區域與顯著的影響力,可以成為合作的重要對象。相關主體可與主流媒體攜手,聯合推出關于二十四節氣的專題報道、紀錄片等內容,以此拓寬二十四節氣的傳播渠道,增強其社會影響力。例如,《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這一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人民網、騰訊視頻、搜狐視頻等媒體大量播出,反響強烈。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在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為了增強二十四節氣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相關主體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包括挖掘文化內涵、打造文化品牌、融入教育體系、推動社區參與、強化國際傳播、建立相關機制以及創新科技應用等。通過采用這些具體措施,相關主體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二十四節氣在當代社會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鐘恢萬,范晨銘,萬佳佳.深刻把握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三重維度[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02):82-88.
[2]陳婷.多維度創新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傳播:以江蘇廣播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播為例[J].中國廣播,2022(06):86-89.
[3]李硯青,王明望.網絡媒體對傳統文化傳播策略探析:以二十四節氣為例[J].新聞前哨,2022(17):24-25.
[4]張哲.融媒時代黨媒如何促進傳統文化傳播力影響力[J].南方傳媒研究,2022(06):73-77.
[5]葉心昊,李雨霖.中國傳統文化在動漫衍生品設計中的應用:以“二十四節氣”為例[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1(06):112-113.
[6]楊巧玲,晉鈺佳.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彰顯世界人文之都獨特魅力[N].西安日報,2023-04-10(007).
[7]鄭好,王曉芹,郭利芳.談節氣文化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表現[J].今古文創,2022(0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