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內容及教學對象的獨特性使得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在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大有可為。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遵循3個邏輯基礎,即基于“認知體驗—情感認同—行為意愿”漸進式方法實現教學目標,以教材選文為核心圍繞文、史、德三維教育組織教學內容,促進課堂內外資源的有效銜接與高效利用。基于這3個邏輯開展教學活動,可在“潤物細無聲”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學實踐全過程。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邏輯基礎
【引用格式】皮泓漪.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基礎[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4):4-6.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4-0004-03
一、引言
高校是人才培養基地,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與載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職責所在[1],而課程教學是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途徑。如何充分利用既有課程資源,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是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應考慮的重要議題[2]。通過課程教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應根據課程優勢及特點,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要素融入教學各環節,在“潤物細無聲”中強化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定位使得預科教學活動有別于普通本科。提高預科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深化“五個認同”教育,是新時代民族預科教學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擔當。“大學語文”是民族預科階段普遍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承載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認同的作用[3]。獨特的課程內容和教學對象,使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這種優勢的實現建立在一定的教學邏輯基礎之上。
二、教學目標實現邏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漸進式實現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方向和指引。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掌握和應用能力,進而提升人文素養。結合課程特點來看,在新時代背景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精神培養的綜合體現,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滲透進教學之中,使學生增強民族團結意識,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愛國主義精神。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與國家觀,并以此來規范和指導實踐行為,即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正確的認知體驗和強烈的情感認同后,進而在實踐中引起行為意愿的變化。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漸進式形成,是“認知體驗—情感認同—行為意愿”的逐層深化。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遵循的基本邏輯,決定著基于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
第一層:認知體驗,即通過文學知識的傳授使學生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內涵、要求等。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體驗是各族人民理解和體認的共同印象[4],屬于直觀的表層認知。有限的學習經歷及思維深度,使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和理解存在不足,而通過具體的理論闡述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直觀認知是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基礎。具體到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方面,主要指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以及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一偉大史實,如通過對諸子散文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認識到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體現,進而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認知體驗教育雖然只是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表層認知和直觀感受,但卻能在不斷的知識傳播過程中形塑和強化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為情感認同的形成奠定基礎。
第二層:情感認同,即通過特殊情景或事件激發和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認同。共同的情感認同是共同體形成的重要紐帶。文學作品的創作不是一個獨立事件,而是有其特定的創作背景,其中的景、事、人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人們心靈的共振,形成共同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可以表現為對歷史文化名人的崇敬、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等,進而共同匯聚成對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形成對中華民族獨有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共同的情感認同源于對同一事件或現象的正確認知,因此,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應根據文學作品的具體特點引導學生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形成客觀而積極的感情體驗,進而完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表層認知向情感認同的升華,為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目標奠定心理基礎。
第三層:行為意愿,即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將對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落實到日常學習和生活實踐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僅體現為心理上的情感認同,更體現為在實踐中要使行為意愿與心理認同保持一致,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行為意愿是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學目標實現的深層表達,是指在學生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引導其為維護該共同體而自覺采取相關行為和措施。例如,自覺抵制不良思潮的影響,積極維護國家統一與完整;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個人奮斗目標相結合;等等。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應以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完整和強盛作為學生行為意愿的方向指引,使學生的家國情懷、價值觀通過實踐得以展示,實現意識培育由心理引導走向行為實踐,真正使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教學內容組織邏輯:以教材選文為核心開展文、史、德三維教育
教材選文是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最主要的教學內容,也是該課程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載體。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材,民族預科大學語文教材在選編上更加側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注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現有的民族預科大學語文教材選文以中國優秀文學作品為主,文學體裁較全面,包括不同時期的詩歌、戲劇、散文、小說等。內容典型性突出,有反映中華民族先祖勤勞勇敢的上古神話,也有體現歷史文化名人憂國憂民的詩詞歌賦,更有展現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散文小說等。選文內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文學作品中的具體反映,而與選文緊密相關的作者生平、創作背景等可為教學提供更具深度的延伸空間,亦是增加學生的歷史認知、為學生提供榜樣精神的來源所在。每篇作品都是由作品本身、作者、創作背景等構成的有機整體,蘊含著文學、歷史、德育等知識,能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豐富素材。因此,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應以教材選文為核心,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選文中所蘊含的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關的要素與內容,形成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以德樹人的三維教育模式。
以文化人,即利用優秀文學作品的熏陶和感化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以文化人,是通過文化和文化的方式來化人和育人[5]。優秀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一種直觀表現,尤其是早期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文、史、哲等知識或思想的綜合反映,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教材選文包含了古代到當代各個時期的部分優秀文學作品,其中很多作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具體體現。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因此,教師應利用優秀文學作品自身優勢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首先,教師應充分發揮優秀文學作品的熏陶作用,使學生對中華文化形成喜愛與自豪的感性認知。一方面,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帶來的獨特之美與精神愉悅,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喜愛。另一方面,通過文學作品的深度分析、中西文學的對比等方法激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由直觀的心理感受引發內在的情感自豪,進而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其次,教師應根據教材選文特點,合理發揮優秀文學作品的感化和教化作用,尤其應充分挖掘教材選文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并結合現實案例強化學生對相關內容的關注與理解。以文化人的間接性、滲透性特征使得其教育方式需講究技巧和策略,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而是充分結合優秀文學作品自身特點發揮其應有優勢,以文學為突破口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與感悟,進而強化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史育人,即以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為依托,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的了解,通過史實教育實現育人目標。人文素養的培育目標及充足的學時安排,使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可圍繞教材選文進行發散式教學,充分利用與教材選文有關的素材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創作背景是文學作品解讀與賞析的前提,也是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包括選文創作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能夠在學生了解作品創作緣由時,為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提供一個窗口。創作背景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多且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標志性特征,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將相關歷史知識或故事引入教學實踐,可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了解。例如,在《荊軻刺秦王》學習中,拓展補充“秦統一六國”相關歷史知識,使學生認識到秦漢大一統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形成中的重要性。優秀的文學作品根植于時代的土壤中,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當時的社會歷史情況。在教學實踐中,對教材選文涉及的相關史實進行合理融入,不僅能有效增加課堂厚度,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的了解,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以德樹人,即充分發揮教材選文作者的榜樣力量,以其優秀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大學語文教材選文作者多為歷史文化名人或文學名家,不僅創作的作品備受關注,而且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多為后人所傳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例如,司馬遷忍辱著《史記》表現出中國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艾青在民族危亡之際用愛國主義精神禮贊和平與光明等。教材選文作者所表現出的高尚道德品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尤其是不少文人的人生追求和文學創作均以愛國憂民為主基調,如屈原的為國獻身、杜甫的憂國憂民、辛棄疾的矢志不渝等,為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樹立了良好榜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介紹作者生平時,應圍繞核心精神,利用重要事跡,突出人物的榜樣形象,將愛國、奉獻、敬業等榜樣精神融入生動的故事講解中,使學生易于理解并樂于接受。同時,還可通過不同社會背景中榜樣事跡的對比分析,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正確處理新時代背景下個人理想、價值與民族、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與奮斗目標。
四、課程資源整合邏輯:課堂內外資源的有效銜接與高效利用
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課程資源的適切性與豐富性。在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僅依靠課堂的教材選文講解難以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目標,因此,應合理延伸教學空間,充分整合和利用課堂內外各類資源,為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尋找到更多生動素材和更易于接受的形式。
課內資源是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要載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選文內容為切入點,充分利用教材內外相關資源,將歷史知識、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等課本內外、線上線下的知識進行合理整合,為學生呈現更豐富翔實的關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與現實案例,強化學生對中華文化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和認同。例如,在《內蒙訪古》學習中,可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昭君青冢”進行拓展,通過史料使學生正確認識相關史實,引導學生分析二者如何體現出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各民族的交流互鑒,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課堂內容的延伸,是對教材選文相關資源的整合,能夠更好地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實現人文素養培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同步。
課外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是豐富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形式、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方式。大學校園經常會開展與中華文化密切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活動或以某種具體文化為主題,或將中華文化作為重要元素貫穿其中。在活動設計及指導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教師可將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相關元素或理念融入其中,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了解。同時,還可利用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遺址遺跡等校外公共文化資源,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校園走向更廣闊的空間。課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能完全與課堂脫節,而應以中華文化為紐帶,與課內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以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思考與了解,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結束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6],其是新時代高校需承擔的時代重任,也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應在遵循教學規律與教學邏輯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充分發揮課程優勢,順勢而為,通過多維的教育教學活動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在無形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包銀山,王奇昌.民族地區高校推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4):64-68.
[2]"韓寧,閻占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邏輯闡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11):187-193.
[3]"劉術人.預本結合:民族預科“大學語文”課程的內涵建設[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3):79-81.
[4]"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1-14.
[5]"佘雙好.以文化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培育的方法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17-19.
[6]"錢周偉,翟迪,周伊.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與推進路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10):15-17.
■編輯∕陳晶
【收稿日期】2024-07-02"""【修回日期】2024-07-12
【作者簡介】皮泓漪,女,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化。
【基金項目】2022年度三峽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多目標靶向的民族預科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J20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