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圍繞高中歷史課程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展開探討。首先闡述了歷史思維能力的構成及特點,隨后深入分析了高中歷史課程中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有效策略,包括應用思維導圖培養時空觀念,創造特定情景模式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樹立正確歷史觀念客觀看待歷史問題,以及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提高思維能力。這些策略旨在推進高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歷史事件進行綜合、比較、歸納和概括,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成為當前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幫助學生構建歷史感,激發起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將歷史思維能力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充分凸顯歷史教學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一、高中歷史思維能力的構成及特點
高中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研究歷史,掌握和看待歷史問題的邏輯思維。歷史思維能力主要包含辯證思維,創造思維和逆向思維等,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運用歷史理論和概念,對各種歷史現象進行初步判斷,實現抽象問題的具體化,并注重各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要引導學生運用更加直觀的方法表達歷史問題,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針對直觀的形象進行聯想和分析[1]。
歷史思維能力的主要特點在于做到實事求是,言之有物,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強調的是,堅持以歷史實際為出發點,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能因個人的喜好而過分夸大扭曲歷史。言之有物強調的是學生在對歷史事件的了解過程中,要堅持有理有據,對事物描述堅持合情合理,并且要從全局角度出發,防止出現對歷史事件的片面概括和認識。尊重歷史是學習歷史學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根本所在。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需要結合思維能力的具體特點進行分析,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推進歷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高中歷史課程中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和了解,鍛煉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讓學生用最直接簡單的語言對事物的內在含義進行充分表達,更好地概括出歷史事件。抽象是通過現象看本質,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幫助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中發現歷史的本質。另外抽象概括能力在歷史學習及考試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影響了其他學科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意義,這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了重要基礎[2]。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開闊了學生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通過歷史課程,掌握歷史發展脈絡,了解各個時代的歷史事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善于將各個歷史事件相聯系,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為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發揮著積極意義,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想法大膽創新,發揮學生的個人潛能,并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高中歷史課程中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從多角度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然而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教學中依然存在部分問題,具體如下: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方案設計時只注重課本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這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過分強調知識能力過程的教學過程,而忽視了學生的多樣化發展。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歷史知識,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很難記憶各種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種教學方式沒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而且不注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這種落后的教學方式,由于其教學目標的不明確性,無法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同時,也影響了學生歷史思維的創造和發揮。在刻板的教材當中穿插歷史事件,無法使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知識,更無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思維[3]。
(二)教學內容不科學
歷史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對歷史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書面知識的講解,卻忽視了對歷史事件背后深層含義的挖掘,使得學生沒有對知識進行充分理解,也無法實現歷史知識的良好應用和分析。沒有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也沒有讓學生運用歷史思維去分析各種事件,導致在遇到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時,因其知識的片面性,無法對當前的事件進行客觀認識,忽視了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發展受到限制,并且不注重歷史思維的層次性,一旦遇到思維難度較高的內容,學生難以應對,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不合理
在歷史課程中,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不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是講解答案,卻沒有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法,只注重結果,卻忽視了教學過程,這無法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深刻記憶,在長時間下使得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產生逆反心理。并且學生在思考問題過程中,只注重表面表象問題,卻無法看到實質問題,這也影響了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看待問題過于片面化,教學方法的不合理性,使得學生不善于從全局角度出發針對歷史事件進行綜合判斷,在遇到各種歷史問題時,得到的答案也過于片面和單一。
(四)教學評價片面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課本知識進行講解,沒有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實現資源的有效整理和收集,使得學生學習的內容過于片面化,這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受到應試教育影響,學生以成績為目的,在歷史成績評判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最終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多樣化發展,使得學生無法形成歷史思維,教學評價方式的片面化和單一化,導致學生過于注重歷史成績,而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學習,這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阻礙了歷史教學的發展。
四、高中歷史課程中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方面依然存在各種問題,需要教師結合當前教學實際,提出有效解決辦法,更要求教師積極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更新現有教學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和質量。
(一)應用思維導圖,培養歷史時空觀念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為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可以通過應用思維導圖方式,幫助學生梳理歷史發展順序,掌握歷史知識點內容。時序性是高中歷史教學階段的主要特點,要求學生擁有時空觀念。在高中教學過程中,為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要注重時序性的培養,通過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時空觀念,同時這也是教師提高教學效率的工具之一。思維導圖的重要優勢,在于它可以實現歷史碎片知識的系統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形成系統性、條理性知識,歷史持續性是按照時間線做排列的,將思維導圖應用于歷史學習中,注重各歷史之間的內在聯系,不但豐富了現有知識體系,也為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提供了重要幫助[4]。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課中,在學習文藝復興人文思潮時,可以通過思維導圖,以時序性與人物相聯系,按照時間順序對文藝復興中人們的覺醒進行學習和理解,可以針對14~16世紀的人物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內容進行學習,結合15世紀的佛羅倫薩,16世紀意大利名畫《雅典學園》等內容按順序進行梳理,在此過程中,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了歷史發展順序,培養了學生的時空觀念,使學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善于運用思維導圖方式,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注重各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不斷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創造特定情景模式,提高學生思辨能力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可以通過創造特定的情景,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體驗感,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下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深刻理解,同時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歷史教學中,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且可以通過哲學的普遍原理,引導學生注重各事物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敢于對歷史事件進行合理質疑,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下,要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科學合理創設特定情景,防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主觀意識出現錯誤判斷情況,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歷史思維。
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內容中,教師可以首先對秦朝的歷史發展相關視頻通過多媒體方式進行播放,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然后教師設置思考問題:“針對西周的分封制度、秦朝的郡縣制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課內容,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的方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分別對比西周的分封制與秦朝郡縣制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認清事物的本質,了解不同歷史事件的成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辨思維,使學生在遇到歷史問題時,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
(三)樹立正確歷史觀念,客觀看待歷史問題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歷史是歷史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注重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同時要深入挖掘教材,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內部的深層含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客觀看待歷史問題,提高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并且在學生復習過程中,要重視自身職責,認真甄別各種歷史資料,要注重正確信息的引導,拋棄錯誤信息,為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還需要教師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聯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事件,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1課《發達的古代農業》一課中,教師可以首先針對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概括,尤其是對河姆渡的生活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特點進行概述,并從不同生活方式的特點以及距今的社會時間、使用的相關器材等角度進行綜合對比,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引導學生客觀看待歷史。為培養學生的正確歷史觀念,還可以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針對原始的農耕生活圖片和視頻進行了解,可以通過到博物館、網上搜索等方式,觀察實物了解真正的歷史,讓學生始終從客觀角度出發,正確看待歷史,這不但有利于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同時也為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發展創造了條件。
(四)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性思維能力,要引導學生善于從反方向理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于同一個歷史事件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看待,運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歷史事件。更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引導學生善于分析,觀察客觀事物,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判斷。在高中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突破傳統思維模式,創新思維方法,要使學生思維得到解放,這就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其學習方式,優化現有教學方法,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引導學生敢于對歷史事件大膽提問,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邏輯思維和判斷意識。
在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一第2單元《商鞅變法》一課中,在學習本課內容時,通過對商鞅變法進行學習,讓學生了解秦國變法的目的是發展成戰國后期的最強國家,這也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設置思考問題“秦朝推行商鞅變法對秦國發展的重要意義”??梢龑W生提出問題:“如果秦國沒有推行此政策,是不是就沒有后期的秦朝大一統?”在教學中,教師對此問題進行分析,雖然此問題過于偏激,同時也體現出學生敢問敢答的勇氣,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要善于對歷史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思考和理解,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并從不同角度看問題,體會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
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為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特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不斷優化和改進現有教學方法。教師應堅持大膽創新、與時俱進,以確保歷史課堂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更要堅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當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策略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也為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思維奠定了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李丹.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科技資訊,2020,18(8):116-117.
[2]楊夏.試論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策略[J].考試與評價,2020(3):31.
[3]張磊.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華夏教師,2024(26):29-31.
[4]劉金玉,徐光.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路徑探討[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4(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