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球蟲病和魏氏梭菌病引起的腸黏膜壞死病都是家禽養殖中較為常見的疾病。而這兩種疾病通常會出現混合感染,加重雞群的腸道炎癥,且無法被準確診斷,導致治療不及時,嚴重影響雞的生長發育,甚至造成雞群死亡率上升,減少養殖收益。因此,這兩種病混合感染后的診治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重點介紹雞球蟲與魏氏梭菌混合感染的具體診治措施,并通過案例分析,以期能幫助養殖戶更好地預防治療球蟲病和魏氏梭菌病。
關鍵詞:雞球蟲病;魏氏梭菌;混合感染;腸炎;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4-0046-03
1" 前言
隨著家禽養殖從散養向規模化的逐漸發展,雞球蟲病的感染概率越來越高,嚴重危害雞的腸道健康[1]。患病雞常表現為食欲差、精神萎靡、糞便排血和貧血等癥狀,病情嚴重時病雞會出現死亡,造成養殖場經濟受損。魏氏梭菌則主要引起雞壞死性腸炎,也可稱為產氣莢膜菌,是一類厭氧性革蘭氏陽性桿菌[2]。正常生長狀態下,魏氏梭菌一般不會對雞群造成影響,但是當腸道環境發生改變,腸道內氧氣不充足,處于厭氧狀態時,魏氏梭菌會大量繁殖,增長到一定數量后,該菌會對腸道黏膜結構造成破壞,產生大量毒素,造成腸道代謝紊亂,腸黏膜受損繼而誘發壞死性腸炎。病雞表現為食欲喪失、精神不振,腹瀉、糞便呈灰白色或黃綠色或混有血液;病雞生長發育受阻,生產性能顯著下降。實際養殖過程中,這兩種病通常會發生混合感染,加重腸道炎癥。若養殖人員無法確診二者混合感染,治療不及時或拖延時間太長,導致病情加重、生長緩慢、生產性能下降,嚴重影響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因此,針對雞球蟲與魏氏梭菌混合感染的診斷與治療工作,顯得極為關鍵且刻不容緩。
2" 臨床癥狀
發病初期病雞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精神狀態不佳、羽毛蓬亂,隨著病情加重,病雞出現腸脹氣、腹瀉等癥狀,糞便呈水樣或西紅柿樣,顏色為灰白色或咖啡色,夾雜血液并散發惡臭氣味。病雞常呆立在角落,肛門四周布滿糞便。病情加重時,雞的體重及生產性能都會下降,雞爪、雞冠發白,頭頸出現震顫,極易發生應激,治療不及時就會死亡[3]。李燕等[4]研究發現,青島平度市某養殖場肉雞在4周齡左右時,出現采食量下降、飲水量增加且伴有精神萎靡、羽毛蓬亂、糞便惡臭呈橙紅色或黑色的癥狀,使用消炎藥物治療后,不僅沒有好轉,反而病情加重,患病雞數量持續增加,后期確診是雞球蟲與魏氏梭菌混合感染。
3" 實驗室診斷
3.1" 剖檢變化
雞球蟲與魏氏梭菌混合感染后的病理剖檢發現,病變主要位于腸部,以空腸和回腸病變為主,有些情況下也會出現盲腸病變。小腸鼓氣、腫脹,腸管擴張,導致腸壁變薄變脆[5]。剪開腸道后,腸管內可見黑色內容物,有嚴重腥臭味,有的部位可見腸黏膜脫落,有的部位覆蓋一層以黃綠色為主的膜狀物,剝開膜狀物,可見腸壁上有不規則出血點。病情較嚴重的,剖檢后腸管內血凝塊較多,小腸下端也會出現彌漫性出血或空腸、回腸壞死。其它器官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如盲腸腫大,呈暗紅色,內壁也會有粘連性出血或不規則斑點狀出血;肝臟表面有灰白色壞死點或壞死灶,肝臟腫大,質地變硬。脾臟、肌胃等也發生腫大,顏色變深,器官表面有出血點或黏膜出血。不過,剖檢只能確診腸道病變,要進一步確診,還需蟲體檢查和細菌培養來確認具體病原。
3.2" 蟲體檢查
蟲體檢查一般為糞便或腸管病變處的內容物。將適量的內容物置于載玻片上,滴等量的甘油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后,蓋上蓋玻片;或選黃豆大小的糞便,置于加有少量飽和鹽水的漂浮瓶中,將糞便充分搗碎,并與鹽水攪勻,再加飽和鹽水至瓶口下端處,小心去除浮在液面上的雜質,滴加飽和鹽水至略高于瓶口但不溢出為止,取一張潔凈的載玻片蓋于瓶口,靜置10~15 min后垂直提起,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清晰見到布氏艾美爾蟲體或球蟲卵囊,平均大小為24.5 μm ×19 μm,由此可確診為球蟲感染。
3.3" 細菌培養
采集糞便或病變處的內容物,放入無菌容器中備用,接種于瓊脂糖營養培養基;或無菌刮取病變處的腸黏膜,接種于血瓊脂平板培養基上。采樣過程要保證無菌,防止其它細菌污染造成實驗結果不準確。厭氧環境下,37 ℃恒溫培養24 h。在顯微鏡下觀察菌落的大小、顏色和形態,或通過生化反應、染色特性進一步鑒定。若血瓊脂平板上生長出淡灰色的圓形光滑菌落,菌落大小中等,并伴有外環不完全溶血、內環完全溶血的現象,則說明為魏氏梭菌[4]。為了進一步確認,可將菌落接種于牛乳培養液中,37 ℃培養4 h以上,可觀察到培養基表面發酵,牛乳呈海綿狀,大量氣體從牛乳中逸出,則可確診為魏氏梭菌。
3.4" 鏡檢
魏氏梭菌屬于革蘭氏陽性菌,還可通過革蘭氏染色鏡檢確診。一般取腸黏膜和病變內臟黏膜涂片、革蘭氏染色后,油鏡下觀察可見兩端呈鈍圓狀的短粗型桿菌,這些桿菌的分布沒有規律,可成對或短鏈狀分布,也可單獨存在。魏氏梭菌經瑞氏染色后,可見該菌無鞭毛,有莢膜存在[6]。
4" 預防措施
4.1" 加強飼養管理
雞球蟲與魏氏梭菌混合感染的主要誘因是飼養環境差、飼養管理不合理。雞舍設計不合理,舍內溫度隨季節的變化忽高忽低,會導致家禽應激,采食量和飲水量發生變化,又引起腸道菌群和代謝紊亂,易感染疾病。舍內糞便清理不及時、消毒設施不完善,造成舍內環境差,球蟲和魏氏梭菌增殖加快,導致雞群感染。另外轉群、飼料更換和免疫接種等也會導致雞群應激,身體機能受到影響,免疫力降低。飼料質量差,飼料中霉菌含量過多,直接危害雞群腸道,這也是混合感染的誘因之一[2]。因此,養殖場首先應保證雞群的生長環境,保證雞舍的溫度、濕度適宜;其次,減少應激的發生,轉群和免疫接種時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動作盡量輕柔,可有效維持機體的免疫力和正常的腸道微生態平衡;再次,保證飼料、飲水質量和營養的前提下,喂給一定量的微生態制劑,可幫助雞群抑制有害菌在腸道中的增殖,促進有益菌增長,維持腸道菌落平衡,增強雞群免疫力。
4.2" 預防感染疾病
疾病的侵害會使雞群免疫力降低,身體機能下降,增加混合性疾病感染的風險,因此,養殖場應采取合理措施,預防雞群疾病的發生。一些常見的免疫抑制疾病或流行性病毒病,不僅損害腸道健康,引起食欲不振、腹瀉及免疫力降低,還可產生免疫抑制,即使接種相關疫苗,也無法產生有效的抗體水平來抵抗魏氏梭菌和球蟲的侵害。這兩種病一起發生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其中一個病原先感染,比如雞群感染球蟲后,腸黏膜受到侵害,腸道內環境發生變化,腸道菌群失衡,雞群體質下降,為魏氏梭菌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此導致雞群壞死性腸炎的發生。實際生產中,雞群大部分的壞死性腸炎都是先感染球蟲再引起魏氏梭菌感染,一種病的出現往往使另一種病隨后發生,因此,常有工作人員將球蟲病和壞死性腸炎病稱為“雙胞胎病”。日常生產管理中,可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強化雞舍和器具消殺、保護飲水潔凈等措施減少球蟲病和魏氏梭菌的感染。舍內環境、墊料等要避免過于潮濕,否則容易暴發球蟲病。也可對雞群免疫接種多發病疫苗,防止雞群感染其它傳染性疾病導致機體健康水平下降。
5" 治療措施
莫紹萍等[7]調查研究發現,在飲水中適當添加消炎、驅蟲藥物可有效治療該疾病,具體方法是:上午,飲水中添加0.5 g/kg磺胺氯吡嗪鈉粉末,連續飲水4~5 h;下午,飲水中添加1 g/kg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晚間,飲水中添加0.1%護腎口服液,這套程序連續治療3~4 d后可見明顯的治療效果。飼料中添加的治療藥物可以是0.1%甲硝唑或魚肝油預混劑、禽菌靈散等,治療5~7 d后雞群逐漸恢復正常,腹瀉減少,死亡減少[8]。不過,目前養殖場通常會根據雞群發病情況創新給藥方式,以求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為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會降低藥物療效,雞群易產生耐藥性。劉洪偉等[9]研究發現,混合感染的治療初期,可以選擇第一代裂殖體藥物;病情加重后,根據情況使用第二代裂殖體藥物,配合氨芐青霉素和維生素K3可以促進腸道盡快恢復。目前,中西藥合并使用越來越多,中藥在混合感染的治療效果也被越來越多的養殖人員發現。中藥腸毒金方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藥物,其主要成分包括黃連、秦皮和白頭翁等,配合西藥氟苯尼考,加入飲水或飼料中,連續治療5~7 d,會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也可在早晨飼料中添加特邦腸毒清,中午飼料中加入球舒寶,晚上加入強效毒克,以此流程治療病雞,連續治療5 d后,配合烏洛托品飲水治療,可有效避免病情加重和蔓延。
6" 小結
雞球蟲與魏氏梭菌混合感染對雞場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合理調整飼料、定期檢測和疫苗接種等措施,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養殖戶應掌握科學的防治方法,確保雞群的健康生長。同時,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雞球蟲與魏氏梭菌混合感染的診治水平,為我國養雞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俊良.雞球蟲病的防治研究[J].家禽科學,2020(8):
33-34.
[2]" 張立平,尤秀花.雞壞死性腸炎的防控措施[J].飼料博覽,2021(11):75-76.
[3]" 劉秀萍,曲祖乙,唐雨順.雞壞死性腸炎與慢性小腸球蟲混合感染的病理學診斷及綜合防制[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6(12): 70-71.
[4]" 李燕,郭龍宗,趙瑋,等.一例雞球蟲病和魏氏梭菌病混合感染的診治[J].家禽科學,2020(12):27-28.
[5]" 鄶明玉,呂艷艷,呂秀云.雞球蟲與魏氏梭菌混合感染的診治[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6):
47-48+129.
[6]" 李逢春,伍國強.雞球蟲病和壞死性腸炎混合感染的診治[J].湖南畜牧獸醫,2024(4):26-28.
[7]" 莫紹萍.蛋雞球蟲與壞死性腸炎混合感染的診治[J].中國畜牧業,2021(20):64.
[8]" 盛志國,王樂飛,殷春宏,等.一例雞球蟲病并發壞死性腸炎的診治[J].養禽與禽病防治,2010(12):44.
[9]" 劉洪偉.雞球蟲病與壞死性腸炎混合感染的綜合治療探討[J].吉林畜牧獸醫,2017,38(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