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在“大思政課”視域下精準把握其時代內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要將理論資源、歷史資源、載體資源、社會資源有機融入實踐教學,以增強學理性、厚重性、契時性、現實性?;诋斍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打破高校實踐育人的現實困境,應當利用好高校理論深度與實踐深度優勢,積極探析其發展路徑,在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下,融入“大課堂”、構筑“大平臺”、匯聚“大師資”,以實現新時代文化傳承和鑄魂育人深度耦合,引導青年學生加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
關鍵詞:“大思政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育人
中圖分類號:G6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9-0043-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盵1]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要求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將工作聚焦到如何發揮實踐育人在“大思政課”中的獨特作用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觀念,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2]高校有必要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體系,在實踐中深化和推進“大思政課”育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一、“大思政課”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實踐育人的時代價值
高校實踐育人旨在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在“大思政課”的理論指導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育人,既是高校立德樹人和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其時代價值體現在學校維度、社會維度和學生維度三個方面。
(一)學校維度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大思政課”理念指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高校開展育人工程提供重要智力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蘊含的價值理念、人文精神、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是高校通過課程思政實現實踐育人的重要資源,為實踐育人提供了豐富的思政元素,有助于形成增質擴面的效果,還可以極大增強思政課程的創新性、趣味性與實用性。課堂教學和實踐應用能讓學生獲取知識,在真實場景中親身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習得理論知識、練就過硬本領,均需在實踐中完成。[3]通過優秀傳統文化“進實踐”的基礎性方式,學生可以在“第二課堂”的文化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社會的好評度以及學校的良好聲譽。
(二)學生維度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有機融入高校實踐育人中,有利于增強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實現大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質與文化素養的內化提升。通過“大思政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教育,拉近青年學生與傳統文化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在實踐中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激發學生熱情,培養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提升青年學生的審美素養。學習傳統技藝,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感受“大國工匠”精益求精、嚴謹求實的匠心精神與道德情操。此外,學生在實踐中創作的海報、微電影、文創產品等各類作品,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豐富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同時,青年學生的創造力、創新力可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活力。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之一,青年學生能夠有效實現其豐富性表達,做到在繼承中發展傳統文化。
(三)社會維度
在文化育人體系中,教學空間須延伸到“社會大課堂”,構建起“課堂-校園-社會”的實踐育人模式。高校在開展“大思政課”時,應用好“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增強實踐教學效果。在企事業單位、文博場館、鄉村社區等建設實踐基地,利用基地加強資源開發,并打造社會實踐品牌項目。學生在實踐中走進社會、深入社會,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創新思維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活力。注重從文化育人資源中挖掘社會教育成果,使得青年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文化知識得以延伸、拓展。
二、“大思政課”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實踐育人的主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4]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善用“大思政課”,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育人,應用好理論資源、歷史資源、載體資源和社會資源,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確保實踐育人的學理性、彰顯厚重性、實現契時性和提升現實性,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一)融入理論資源,確保實踐育人學理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學生能夠真正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的前提是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在“大思政課”視域下,教師要堅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資源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教學內容上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的育人價值,提升學理深度。要基于時代背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進思想理論相結合,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打好理論基礎,做好理論指導。
(二)融入歷史資源,彰顯實踐育人厚重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師的歷史視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5]立足“大思政課”,切實講深講透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實踐育人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應積極承擔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引導學生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青春力量,通過文化講座、歷史劇表演等各類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增強文化自信。此外,要利用好本地本校歷史文化資源開展實踐育人,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學習等方式,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
(三)融入載體資源,實現實踐育人時效性
高校應積極探索創新育人方式,融入“大思政課”的載體資源,結合時代發展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實效。在課程實踐教學形式上,通過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校外實踐育人形式上,高校要創新育人形式,通過與時代主題密切結合的公益活動、創新創業、夏令營、“三下鄉”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保障契時性,提高實踐育人質量。
(四)融入社會資源,提升實踐育人現實性
“大思政課”不應局限于校園,更應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在社會生活中,高??梢酝ㄟ^校企合作的方式,讓學生有機會深入企業了解傳統文化的應用與實踐,提高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與影響力。同時,高校應支持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活動,如為社區居民講解傳統文化知識、表演傳統文藝節目等,將傳統文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現實價值。
三、“大思政課”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實踐育人的現實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6]目前,在“大思政課”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育人的過程中面臨著部分學校缺乏頂層設計,課程的融入深度不夠,考慮學生需求不足,多元文化價值觀帶來較大挑戰,以及未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等問題。
(一)學校層面:缺乏工作的總體規劃與系統設計
一方面,部分學校未能制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育人的系統性指導規范。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育人教育機制時,如果缺少系統性的指導規范,教學將具有極大主觀性,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實踐方向不清晰、方法不正確,出現學習表面化、實踐形式化等問題,育人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部分傳統文化課程教育過程中,未注意學生接受度問題。在課程設計中,教學選材是吸引學生的關鍵因素之一,缺乏鮮活的素材是目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育的困難之一。同時,部分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形式單一、表現手法老套,加之其內涵深奧,學生不能輕易地理解其傳達的精神。
(二)學生層面:多元文化價值觀帶來較大挑戰
進入互聯網時代,國內外作品流傳速度更快,影響范圍更大,大眾可以選擇的藝術作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青年學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影響。多元文化中不乏個人英雄主義、浪漫偶像主義等思想。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學校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核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必要的。如何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下引導學生分辨各種思想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是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思政課”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實踐育人之路的重要前提。
(三)社會層面:未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推動實踐
高校的實踐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統籌校內校外多種資源,形成系統聯動格局。學生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實踐活動時,往往也需要社會的支持和資源的保障。首先,部分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支持和保障不足,學生難以深入一線開展實踐活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來源、發展現狀等問題僅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難以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深刻意義,未能達到在實踐中思政育人的效果。其次,未能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效果并不能通過短期的實踐課堂完成,需要以長效完善的社會平臺來持久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只有常態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充分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影響其思想與行為規范。
四、“大思政課”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實踐育人的實踐進路
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要充分調動資源,建設課堂、搭建平臺、建好師資隊伍。推進實踐育人時,要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資源,將其融入高校實踐育人的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一)融入“大課堂”:助推學校育人工作提質增效
一是全面融入“大課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高校思政“大課堂”、實踐育人“大課堂”之中,形成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實現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學目標同向同行。加強理論課堂課程設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全面融入在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中,做好“頂層設計”,指導實踐課程的開展。此外,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利用各地方資源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社會實踐“大課堂”。
二是精準融入“大課堂”。在制訂課程教學目標時,要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以及實踐課堂的性質,設置合理的課程內容。在“大思政課”視域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課堂之中,要充分考慮現實因素,形成嚴謹、有序的課程內容以及完整的邏輯閉環,實現融入的系統性與協同性。在課程設計上,廣泛調研,與時俱進。針對社會熱點,選取更符合當今青年學生審美需求的課程素材,激發學生興趣。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育引導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
(二)匯聚“大師資”:加強師生聯動實現育人互補
建設教師隊伍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育人的關鍵措施,匯聚“大師資”,需要整合多元的師資力量,兼具出色的教學技能和扎實的傳統文化素養,為學生上好“大思政課”。
一是組建高素質師資隊伍。講好中國故事,需要一批政治素質高、專業素養強的師資隊伍。教師要堅定自身信念,發揮帶頭作用,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政治導向,把握好發展方向。通過集體學習、集體備課、課程觀摩等形式加強對教師的專業素質培養,推動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形成強大的師資力量。同時不斷擴充教師團隊,吸納專業指導教師,注入新的育人力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出新意。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全程跟進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完善實踐內容、調整實踐方向。
二是強化合作交流實現聯動互補。結合各專業教師自身優勢,在實踐教學、科研項目等方面加強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實現多元教育力量協同育人的常態化發展。通過專兼職教師,堅持“三全育人”理念,以“大思政課”為中心,將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理論實踐有效聯動,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育人過程提供強大的師資力量。
(三)構筑“大平臺”:拓展社會資源貫通育人渠道
“大思政課”視域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實踐育人,需要構筑多維立體的“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網絡云課堂”的大平臺,在課堂、社會、網絡多平臺上講好中國故事。
第一,深耕思政小課堂。做好理論課堂講授,為育人平臺的構建打好堅實基礎?!按笏颊n”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實踐育人需要“站穩”思政的小課堂。通過理論授課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學生正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二,善用社會大課堂。社會大課堂是思政小課堂的空間延伸。通過組織參觀走訪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及其蘊含的精神內核。在實踐后鼓勵學生進行成果轉化,將所見所聞所感轉化為論文、科技成果等,強化實踐育人效果。
第三,開拓網絡云課堂。網絡平臺學習資源海量且內容優質,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主學習。利用網絡云參觀、網絡云體驗等數字資源,帶給學生沉浸式、交互式的學習體驗,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 人民日報,2021-03-07(01).
[2] 于林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實踐路徑研究[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2(03):152-155.
[3] 王亮,劉逸哲. 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大興調查研究探析[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0(03):40-46.
[4] 習近平.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 求是,2023(17):4-11.
[5] 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求是,2020(17):4-16.
[6] 習近平. 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3-03-03(02).
(責任編輯:牛雪璐)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高校師生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雙百行動計劃”優秀示范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基于北京 8 區 12 鎮調研”(項目編號:2023SBXD0010);北京科技大學2023年度文化建設工作立項一般項目“在社會實踐中加強學生對新時代北科精神新特質的認知與踐行研究”(項目編號:XCB202301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王亮(1991—),男,碩士,北京科技大學團委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梁志揚(1984—),男,碩士,北京科技大學團委副書記,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姜佳祺(2002—),女,碩士在讀,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管理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