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更好地推動國家經濟轉型下的高質量發展,資本市場應加強自身建設,高效對接資金供給和需求,支持科技創新發展,構建完善的內需體系,帶動綠色、高效的新興產業增長,確保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國內資本市場屬于新興市場,還存在發展結構失衡、功能發揮不完全、監管不嚴等制約因素。因此,要優化資本市場產品結構、組織結構等,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強化市場功能,加強法治化市場監管,形成全方位的監管鏈條,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關鍵詞:經濟轉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制約因素;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F713.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5)02-0071-04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任務,要堅持創新在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推動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建設,促使我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這些都對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提出了要求[1]。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競爭加劇,為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正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增長動力變化的新形勢,通過深化資本市場建設,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資在資金供給中的占比,將有效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2]。依靠產品供給創新、資本市場多層次建設、完善法治化進程等措施,可推動資本市場改革,有效解決發展結構不均衡、功能不完善、監管不強等問題[3],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發展道路,對經濟的平穩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推進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的必要性
資本市場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金融基石,在精準對接資金需求、推動企業創新、維持經濟平穩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完善資本市場建設將有利于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財富的再分配,加速經濟增長。
(一)對接資金需求和供給的重要渠道
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能為企業融資搭建暢通的渠道,滿足不同成長階段的資金需求,為企業注入發展活力。當前資本需求多樣化、資金來源多元化的特點也要求資本市場盡快進行創新,提供更多種類的金融產品,以達到資本的供需平衡。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面臨的風險不同,會以發行債券、股票等方式,從相應的資本交易場所獲取資金支持。在資本市場競爭中,效益低或持續下降的企業會被投資者放棄,促使企業自發地改善公司治理,增強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從而推動實體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升級。作為資金主要的提供者,銀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可通過資本市場識別發現高投資價值的企業加以投資,從而獲取高額收益。另外,資本市場通過吸納零散的資金實現規模存儲,同時以貸款等方式向外界提供資金,為儲戶承擔一定的財務風險。居民儲蓄還可通過購買收益更高的股票、基金等方式直接投入市場,脫離銀行中介進行交易,促使資本市場功能從單純融資轉向融資和財富增值并存,提高居民的收入。另外,隨著市場信息披露機制的完善,投資者可對公司業務和證券信息進行動態跟蹤,合理判斷風險,選擇適宜的投資時機和規模,匹配風險與收益,提高資本綜合管理水平。
(二)適應科技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
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便是實現科技的現代化,科技創新能力是當前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之一。科技領域的創新帶動了諸多新興產業發展,如果能在這些產業中保持領先,便可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科技創新企業具有很強的技術依賴,要求高投入,且回報周期較長,在創業初期難以獲得盈利,導致在融資、生產經營及企業治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風險。但科技創新發展一旦實現技術突破,運用到產品生產,可助力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迅速確立優勢。要構筑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便要完善資本市場建設,適應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趨勢,增強其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持。應盡快完善原有的上市制度,采取降低盈利指標要求、推進全面注冊制等措施,推動資本市場為科技創新提供高質量服務。另外,資本市場根據科技創新發展趨勢進行適當調整的同時,可借助大數據、云存儲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促進自身監管、服務等功能的不斷健全。
(三)宏觀經濟健康平穩發展的迫切需要
金融機構在資本市場中進行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決定,隨著金融全球化的高速發展,資本利率的制定更加科學,資金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較大提高。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率管理能力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平穩程度的影響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為改善資金融通環境,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解決企業成長遇到的資金短缺問題,資本市場需進行自我革新,實現高質量發展[4]。市場利率變化實行科學化管理,能增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同配合,深化銀行、證券公司及信托基金企業之間的交流,助力經濟平穩發展。另外,實體經濟作為宏觀經濟發展的立身之本,主要依托創新驅動,核心在于提高參與市場的各類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而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能推動現代金融制度的完善,形成科學的風險分攤制度,為企業創新發展帶來足夠的資金支持。完善的資本市場,能實現金融交易的去中介化,根據投資者風險偏好提供差異化選擇,提高資金配置的效率,有助于淘汰產能低下、效益不高的企業,幫助優質高效、具備自主可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實現快速增長。
二、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資本市場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對于經濟發展需求而言,目前在產品結構優化、市場功能發揮、監管機制運行以及法治化管理上還有完善的空間。
(一)資本市場的發展結構有待調整
資本市場上金融產品種類結構、規模數量存在不足,主要以股票投資為主,債券以及基金類產品較少,期貨市場也僅限于商品期貨,缺乏股權互換、利率之類等衍生工具,限制了投資者的選擇。資本市場規模受到可選投資金融產品的限制,投資意愿被抑制,而重復課稅及分擔不均勻等問題造成的成本壓力也降低了資本市場運行結構的有效性。資本市場的投資主體結構也不夠均衡,基金、信貸公司等機構投資者較少,投資經驗較少、專業素質不強的散戶較多,個體投資者難以根據數據波動變化,篩選有用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斷,給市場運行帶來了不確定性[5]。另外,由于國內注冊審核手續煩瑣、機構投資者較少等原因,資本市場無法對優質企業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導致部分增長潛力強的企業到境外尋求渠道上市。
來源于銀行信貸、社保基金等經驗豐富的機構投資者,對長期投資的熱情不高,主要以短線投資為主,不利于投資產品結構的優化組合。另外,市場上股權融資方式也不夠規范,非流通股較為集中,且新三板以及區域性股票交易中心缺乏理性成熟的投資者,導致資金不足、主體自律性欠缺等問題頻發。資本需求市場結構不合理,國有企業及大中型企業等占比大,而小企業、高新科技企業較少,資金流通導向、制度建設等方面與經濟發展還不夠協調。
(二)資本市場的功能發揮不完全
金融體系的中心始終以銀行為主導,居高不下的貸款使得風險集聚在單一行業中,并不利于高效地發揮資本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6]。
一方面,資本市場參與者大多是企業,會經歷初創、增長、成熟、消退等生命階段,企業因體量的變化而產生不同規模的資金需求,在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中尋求資金。目前在區域股權交易中心、新三板、創業板、科創板以及主板之間缺乏高效的轉板機制,各板塊之間的銜接不夠充分,相對獨立[7]。場內、場外市場的建設也需完善,加強風險的縱向管理,以滿足不同企業的多樣化資金需求,降低上市“殼”資源的價值,推動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占比不高,以商業銀行的間接投資為主,供需雙方之間直接對接的渠道比較薄弱,導致籌資成本較高,而銀行難以有效地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對公司經營狀況掌握不夠,因此風險主要在銀行業中集聚。直接融資能使投資人直接參與經營活動,掌握企業增長動態,實現資金供需雙方高效交流,并據此進行合理的判斷,可規避投資過程中的風險。推動直接融資在市場中的占比,將有利于健全資本市場發揮自身功能。
(三)資本市場的監管有待加強
資本要素配置效率的發揮不單獨依賴于公司披露的信息,還需要券商、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及行政部門履行監督職能,推動信息流動,增強市場的透明度,有效規避潛在的風險。一方面,資本市場監督機構的監管手段較為單一,依賴于行政管轄,實踐主觀性強,官僚氣息較重,存在內部腐敗問題,對監管的公正性和權威性造成了打擊。另一方面,目前的金融監管主要關注審批制度,重點防范微觀風險,但是對容易造成宏觀系統性風險的影子銀行、國外金融巨頭交易的監管力度還不夠。在部分程序上還存在重復監管、多頭管理的現象[8]。對于企業退出資本市場的監管存在空白,公司破產后對投資者的補償制度也不夠完善。
隨著資本市場規模逐漸擴大,受限于人力、物力,行政監管機構在執法過程中的經驗相對欠缺,需中介機構加強履行監管職責,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隨著上市公司的不斷增加,資本市場所蘊含的信息也在爆發性增長,行政監管部門應運用現代科技完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效率,對違規行為進行合理甄別,加強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監督。通過構建行政執法、協會自律監管、行業綜合管理三位一體的聯合監管體系,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將有效避免市場操縱、財務造假、數據預測失真等問題的出現[9]。
(四)資本市場法治化進程仍需加強
我國資本市場的法律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在公司上市、股票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漏洞[10],執法力度不強,難以跟上資本市場快速變化。一方面,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于1999年7月1日正式實施,共進行過三次修正,二次修訂,而最近一次修訂是在2019年,與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修改頻率不高。各種新型違法違規行為層出不窮,《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雖界定了違法行為,但對應的處罰細則并未進行明確[11],導致處罰措施的落實存在困難。部分上市公司基于信息優勢,通過操縱市場、內幕交易、占用投資資金等方式獲取違規利益,嚴重阻礙了市場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機構的高速擴張帶來的無序行為,脫離了實體經濟需要,導致很多隱患的出現,特別是高額貸款,通過杠桿推動,將高額利息轉移到個體投資者身上,加劇了資本市場的不穩定。
三、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優化路徑
針對當前資本市場建設的薄弱環節,要堅持科技賦能,提供更加多樣化的資本交易產品,并完善市場體制機制建設,打造監管鏈條,推進市場法治化建設,以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強化規模質量
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高速發展,資本市場交易工具的品類逐漸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數字金融也已經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內容[12]。我們要堅持用好數字化帶來的技術革新和經濟增長動力,對市場供給的資本產品進行創新,降低融資成本,提供優質的金融衍生工具,發揮資本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提供更多品類的資本產品,實現產品創新,并引入競爭。不同的金融交易工具可提供更多選擇,滿足不同層級企業個體的資金需求,提高資本市場投資者參與的積極性,對持續優化資本市場產品結構、擴大市場規模、引入優質企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過出臺統一的交易標準和模式,彌補深交所和上交所在結算、內部制度建設方面的差異,提高資本交易效率。
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特別是企業在各層次市場之間的轉化機制,改變單一的首次公開募股上市制度,推動全面注冊制發展,滿足當前市場發展中企業增長的多樣化資本需求。同時,優化上市公司退出機制,淘汰產能低下、缺乏創新價值的企業,降低資本市場交易的風險,保護好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要以規范透明的制度作為基礎,明確不同主體的權責界限,優化市場組織結構。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資本市場運行機制,堅持綠色發展,保證參與主體權益平等,謹慎防范風險,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規范股權融資行為,提升中長期投資規模,提高資本配置效率,降低投資風險。堅持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資本市場發展的有效性,更好地吸納市面上閑散的資金,增強對行業風險的抵抗能力。證券行業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但依舊存在數據鴻溝、信息孤島等問題,行業協會需做出頂層設計,進行市場布局,提高要素整合能力,精心打造資源共享、信息開放透明的生態圈。行政部門、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等資本市場參與者要加強交流協作,防范市場運行風險,保證資本交易的安全可靠,對重點環節實施有針對性技術攻關,依托數字化研發,確保關鍵技術可控。
(二)強化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占比
通過加大公司上市、信息披露等基礎制度的建設,為強化資本市場功能做好支撐。同時對資本市場企業轉板機制進行優化,降低融資成本,有效防控資本市場的運行風險。
首先,為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發展需求,解決企業的資金融通問題,應優化企業在各個資本交易板塊的轉板機制,拓展市場深度,增強市場韌性,提供便利的融資渠道,加強各交易板塊之間的有效銜接。并在資本市場中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各板塊之間的良性競爭,實現資源的高效整合,促進錯位發展。完善信息披露和市場監管,減少信息不對稱,借助數字化技術提升監督管理和服務水準,避免出現“老鼠倉”的行為,杜絕營私舞弊。重點建設新三板、二板向主板轉化的通道,兼顧效率和公平,優化經營條件,助力企業成長。依托區塊鏈、云存儲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改善支撐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底層環境,確保信息披露的及時、高效、完整。
其次,通過政策引導提高直接融資占比,降低籌資成本,增強抗風險性。幫助不同風險偏好的資本直接對接差異化的資金需求,帶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當前,進行直接融資的限制主要在于股票市場建設的不完善,因此要制定科學的實施方案,堅定地推動核準制向全面注冊制發展。優化企業盈利、注冊資本等指標要求,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支持創業投資類的風險資本發展,增強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能力。推動債券市場改革發展,簡化審核注冊的程序,創新產品供給,推動法治化及多元化債券違約風險管控機制建設,加強市場宣傳和投資教育,提升投資者的專業素質和理財水平。
(三)推進法治化建設,完善市場監管鏈條
法治化是實現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對推動市場改革、防范運行風險、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市場機制的高效運行,需要有法律作為安全閥。要明確各參與主體的產權、競爭關系,保障市場主體平等參與資本活動。資本市場系統性風險的發生與法律建設的缺陷具有緊密的聯系,通過完善上市制度、公司治理制度、課稅制度以及市場監管制度,建立科學的法律體系,將有效防范風險。
一方面,資本市場法律體系的建設應以投資者為中心,充分考慮投資者的需求,保護其合法權益。并根據市場發展對法律法規作出及時調整,更改不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條款。支持制度創新、法治創新,推動資本市場的產品發行上市、交易結算方式改革,集中調整各種法律權益關系。提高執法效率,加大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優化民事、行政、刑事案件辦理程序,促進三部門相互協作、互為補充。資本市場已逐漸從案件分散審判模式發展到集中審判模式,司法機關和行政部門的協作也愈加高效,但在履職不力的處罰上還需加強監督問責,堅決杜絕權力尋租的不法行為。
另一方面,從市場源頭開始優化,形成各參與主體全面參與的監管鏈條,確保資本市場的公平、透明、真實、高效。改革行政監管體制,增強證監會的權威性,整合監管力量,避免多頭管理格局的出現。不斷壓緊壓實中介機構的責任,強化信息披露的及時可靠,促進監管的科學化、專業化發展,保障投資者的參與權、知情權及決策權。加強市場監管聯動,形成各部門、各行業協同監管的新常態,實現資本市場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增強協同體制機制的同時,要完善信息共享渠道,使得風險信息、監管信息交流高效暢通。對于跨領域、跨部門的違法違規行為,實施聯合懲戒,通過證監會、交易所、銀行等各部門的高效聯動構建全方位的監管體系。要依托信息技術發展,形成數字化、智能化監管體系,利用大數據收集處理信息,提高預警能力。利用網絡云技術,存儲監管信息,加強網絡信息安全防控,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四、結束語
隨著資本市場規模逐漸擴大,暴露出發展結構不平衡、功能偏弱、監管有待加強等問題,通過采取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強化資本市場功能、推進法治化建設等措施,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可培育成熟的投資者,以完備的監管優化資本市場生態環境,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更好地防范潛在的風險,增強資本市場的競爭力。資本市場的完善能促進資本要素的優化配置,助推科技的創新發展,保障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對穩健發展金融行業和建設金融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梁銀妍.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發展之路[N].上海證券報,2023-06-14(1).
[2]" "楊毅.服務高質量發展 資本市場擔重要使命[N].金融時報,2021-07-08(2).
[3]" "謝若琳,毛藝融,易會滿.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發展之路[N].證券日報,2023-06-14(A01).
[4]" "樊晨翔.走出中國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之路[J].理論探索,2023(3):115-122.
[5]" "張昆.散戶與機構投資者情緒交互對股價偏離的影響研究[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22.
[6]" "陳輝,金山,顧乃康,等.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制度變遷邏輯研究[J].西部論壇,2023,33(1):29-41.
[7]" "昝秀麗.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N].中國證券報,2023-03-04(A03).
[8]" "陳運森.全方位形成資本市場監管合力[N].經濟日報,2023-06-23(3).
[9]" "陳奕冰.強化資本市場監管為穩大盤“護航”[N].中國會計報,2022-06-24(1).
[10]" "閆娟,楊衛.深化資本市場監管的人民性與規律性探析[J].理論導刊,2022(12):64-69.
[11]" "王如意.市場改革視野下的證券法修訂[J].法制與社會,2020(21):43-44.
[12]" "徐玉德,李昌振.我國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成效、困境及政策建議[J].財政科學,2022(5):15-30.
【責任編輯" "萬"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