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教學應致力培育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等素養,還需要同步關注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發展,從而讓核心素養有所依靠,并且讓學生的發展更有內涵。“真”是“善”與“美”發展的基礎,是語文教學讓學生明智的基礎;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好“善”,以幫助學生樹立起真正的情感脊梁;要以“美”來促進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在成長道路上多一份引導性力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真善美
無論從理論層面來看,還是從實踐層面來看,在當下語文教學研究及其實踐中,重要的語境之一就是核心素養。筆者以為,如果能夠在教學中以“真”助學生啟智、以“善”幫學生立情、以“美”帶學生成長,那學生所經歷的語文學習過程,就可以成為“真善美”支撐下的核心素養發展過程。下面結合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的使用,談談筆者的一些粗淺思考。
“真善美”的研究并不局限于教學領域,事實上教學中對“真善美”的理解更多來自生活以及基于生活的哲學思考。從哲學層面來看,事物的價值率與主體的平均價值率之差決定了該事物對主體的意義。當價值率高差為正時,事物對主體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因此“真善美”的教學設計及其實施,需要教師深刻理解語文學習的本質,需要關注學生對素養提升的真實需要,需要創設思維與情感的體驗場[1]。其中,“真”是“善”與“美”發展的基礎,是語文教學讓學生明智的基礎。
語文教學中的“真”,更多體現為學生面對文本時所表現出來的真思考、真想法。其以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的真實感知為基礎,以自身的想象與思維構思為動力。在學生求“真”的過程中,認識事物的演變規律或人物的心路歷程,支撐著文本解讀的真判斷。因此在以“真”幫助學生啟智的時候,將學生的學習對象與生活體驗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真”的基礎。
例如,《貓》一文的作者描寫自己養了幾次貓的經歷,并且在開篇就說“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這是一句非常真實的描寫,不僅能夠引起有過養貓經歷學生的共鳴,也能夠引發沒有養貓經歷的學生思考:作者會寫出怎樣的與養貓結局相對應的過程呢?由于這樣的描寫緊扣作者的生活,又能夠引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共鳴,因此學生就能夠形成“真”的認知與判斷:生活中真實的養貓經歷,往往伴隨著人與貓的相處,這個相處不僅有人對貓的付出,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精神寄托。學生的這一判斷非常具有邏輯性,同時也反映了生活的真實情形:人們之所以會養貓,尤其是當下的人養貓,又或者是課文中作者一家的養貓,其實并沒有太多的功利訴求,如捉老鼠等(盡管課文中有相應的描寫,但仔細解讀就可以發現捕鼠并非一家人養貓的訴求),更多的是人的精神寄托,因此人與貓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人養貓,而貓會給人帶來精神滿足。
邏輯認知是“智”的重要表現,其形成的內在動力在于學生對“真”的判斷。有了這樣的判斷,學生就可以在進一步的解讀中獲得“善”的情感體驗。
當一個人表現出善的時候,往往表征著這個人的情感取向。這個世間的絕大多數事情,往往都會面臨著善惡判斷,即使判斷者在判斷的過程中沒有善惡意識。當善惡判斷或體驗成為一種客觀事實而存在的時候,教師就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好“善”,以幫助學生樹立起真正的情感脊梁,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以“善”來引導自己的行為。
語文教學中對“善”的追求,主要體現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寫作過程中的情感梳理與培養可以視作是文本解讀的延伸)。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時候,可以以“善”為線索進行引導。
比如,在《貓》一文中,不同角色對不同的貓的態度存在差異。教師可以就此提問:為什么一家人對貓會有著不同的態度?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在問題驅動下,學生解讀課文時就會關注更多的細節描寫,從而促成情感的發展。比如說,有學生發現課文中寫到“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那時太陽光暖暖地照著,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于是得出結論:當一個人心中有一個喜歡的小動物的時候,往往就會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這是人對小動物愛心的體現,同時也說明善待小動物確實會給人帶來愉悅的體驗。因此,一個人是應當親近、善待小動物的。還有學生發現課文中有這樣的描寫“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作者之所以會有“悵然”“憤恨”的感覺,之所以會有“詛罵”這樣的行為,其實不僅有“奪愛”的憤恨,根本原因在于擔憂貓的命運,而這同樣是“善”的表現。
初中階段學生是求“美”的,這種“美”不僅來源于感覺,更來源于知覺。在語文教學中以“美”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可以讓學生在成長道路上多一份引導力量。
例如,《貓》一文對“美”有著很深層次的描寫。比如最后那只貓被冤枉的前后,作者的內心是有著巨大變化的。從一開始對這只花白貓的無感乃至于一絲厭惡,到貓死亡之后的悔恨。與其說是情感描寫,倒不如說是作者在反思過程中因為對“美”的追求而形成的對自身“丑”的憤恨與追悔。作者因為“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所以“自此,我家永不養貓”便成為警醒作者乃至于一家人更好地真心向“美”的力量。此后,貓不在了,但“美”卻可以駐留在一家人的心中。如果在教學中能夠解讀出這樣的意味,那學生就可以在“美”的熏陶之下獲得成長。
綜上所述,“真善美”對于人類科學認識和把握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2]。語文教學追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就必須讓學生有更多體驗“真善美”的機會,從而抑制“假惡丑”的萌芽。一旦學生有了這樣的學習狀態,那“真善美”就一定能夠成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從這個層面來看,“真善美”依然是當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抓手。
參考文獻:
[1]王保兵,邱旭.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的“真善美”[J].教育科學論壇,2024(25):56-58.
[2]李忠友.淺析哲學之“真”“善”“美”[J].名家名作,2023(30):1-3.
作者簡介: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第三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