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化推進,社會各界對具備創新創業能力人才的需求持續攀升。高職院校輔導員作為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其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高職院校輔導員在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存在明顯不足,如對創新創業重視不足、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指導經驗、外部資源有限等。文章深入探討高職院校輔導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職能實現路徑,以期為優化輔導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高職院校;輔導員;創新創業教育;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451.8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8.041
Research on the Role Orientation and Function Realization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E Wenwen
(Suzhou Vocational Health College,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demand for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continues to ri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as the organizers, implementers, and instructors of students'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obvious deficiencies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ack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guidance experience, and limited extern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eeply explores the role orientation and function realization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optimiz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of counselor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nselor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ole orientation
1" 高職輔導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1" 政策的宣傳者和貫徹者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時,首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在思想上樹立對創新創業的正確認識。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政治站位、格局定位、思想觀點等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為更有效地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輔導員應在學生群體中加強對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的宣傳和解讀,深入闡述創新創業對學生個人綜合素質提升和社會發展的意義和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培養創新思維[1]。
1.2" 氛圍的營造者和激發者
高職學生普遍面臨創新創業勇氣不足的問題。為此,輔導員應主動策劃并開展一系列創新創業主題教育活動,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氛圍。一方面,輔導員可邀請在創業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杰出校友、在創新創業競賽中榮獲獎項的在校生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深化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另一方面,輔導員可通過講座、訓練營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平臺,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創新創業的模式與流程,掌握創業機會的識別與篩選、創業資源的獲取和利用等關鍵技能[2],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其創新創業熱情。
1.3" 學生的指導者和服務者
輔導員對學生心理狀態與專業能力的深入了解,為其有效發揮創新創業指導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進行創新創業指導時,輔導員需細致觀察學生可能存在的誤解與困惑,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長、創新創業經驗、個性特征、心理波動等,提供精準有效的指導。同時,輔導員應積極搭建與企業、行業協會等交流合作的平臺,助力學生拓寬視野、整合資源,有效應對創新創業實踐中的各種挑戰,確保學生團隊能夠穩健前行[3]。
2" 高職輔導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不足
2.1" 對創新創業重視不足
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動態、心理狀態的密切觀察者,以及學生個性、專業素質的深入洞察者,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許多輔導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存在誤區,僅將其視作職責列表中的一項任務,缺乏必要的重視,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僅停留在形式層面,難以有效發揮輔導員的指導作用。
2.2" 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指導經驗
創新創業知識體系涉及商業、法律、市場、財務等多個領域,而目前輔導員群體多源自教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心理學等專業,普遍缺乏創新創業知識,且實踐經驗也相對較少,這使得他們在面對創新創業指導中的難題與挑戰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繼而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
2.3" 外部資源有限
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高職院校內部的專業資源固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仍需積極吸納和利用社會各界的豐富資源,包括但不限于企業界的專業人士、行業協會的資深成員等。外部資源既有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行業面臨的挑戰和社會需求,從而確定創業的方向和目標;又能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廣闊和多元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以及更為全面的資源支持,有效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提升。然而,高職輔導員在整合和對接外部資源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這種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廣度和深度。
3" 輔導員“五維一體”創新創業教育職能實現路徑
3.1" 明確育人價值,提高重視程度
為更好地履行政策的宣傳者和貫徹者職責,輔導員需進一步深化自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與研究,主動學習國家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文件,了解國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持措施和具體要求。輔導員應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創業技能的過程,更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4]。同時,創新創業教育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財富。只有明確了創新創業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輔導員才能真正提高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更好地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方向,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指導和服務。
3.2" 制定發展規劃,強化自主學習
輔導員需制定自身的發展規劃,積極轉變觀念和態度,從以往被動地接受知識和信息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探索。依托學校提供的平臺,輔導員應構建并完善自身“新手―成長―提升―專家”階段性成長發展模式,結合自身的專業背景、工作經歷、成長歷程、個人特長及興趣愛好等因素[5],持續更新與完善個人在創新創業領域的知識架構,提升自身在創新創業教育和指導方面的能力,以個人素質的提高促進學校整體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提升。
3.3" 加強宣傳動員,激發學生熱情
輔導員應充分利用創新創業課程、講座、班會等途徑,加強宣傳力度,引導學生理解創新創業與個人發展的聯系,傳遞最新訊息,吸引學生關注。例如,可通過校園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宣傳成功案例,營造積極氛圍,激發學生潛力和創造力;在組織項目和大賽時,利用線上線下渠道廣泛宣傳動員,確保信息全面覆蓋,鼓勵學生參與;針對學生信心不足的問題,組織朋輩分享會,邀請學長學姐和成功創業者分享經驗,增強學生信心;聯合專業教師、創業導師開展專題講座,加深學生對創新創業理論的理解,并為其提供實際技能指導。
3.4" 提升指導能力,促進良性循環
基于學生的指導者和服務者角色,高職輔導員應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理論培訓和實戰演練平臺,深入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不斷提升指導能力,積極參與各類項目和大賽的指導,不斷地反思和總結,獲取并積累更多成功的案例和體驗。這不僅能幫助輔導員樹立指導信心,進一步提升自身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和影響力;還能幫助學生建立參與項目或比賽的信心,促使其更加積極地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形成良性循環。這種良性循環有利于塑造一個充滿活力的校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使他們產生更多的創意和想法,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3.5" 完善資源整合,助力創新創業教育
輔導員需認識到,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僅憑自身力量遠遠不夠,必須強化與校內學業導師、專業教師的協作,并利用學校的企業與行業資源。具體而言,輔導員可通過學校產學研合作平臺,整合校內外資源,推動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深入發展[6]。此平臺可有效降低學生創新創業的門檻與成本,為其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可通過平臺了解行業動態、市場需求及實際業務,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未來職業生涯或創業之路打下良好基礎。企業則可通過平臺與學生建立聯系,發掘優秀人才和創新項目,促進產教深度融合。這種校企合作模式,既有助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又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動力。
4" 高職院校輔導員職能實現的保障策略
4.1"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協作關系
高職院校應加強頂層設計,強調輔導員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輔導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職責范圍等,提高輔導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促使其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同時,高職院校應構建專業教師與輔導員協同教育機制,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專業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專業相關領域的學術前沿和行業現狀,鼓勵學生參與大學生課題、創新訓練項目等,以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與專業教師的溝通,輔導員了解學生具體學習情況與存在的不足,針對性地在創新創業的政策解讀、氛圍營造、信心建立、項目指導、心理輔導、資源對接等方面提供幫助和支持。通過建立專業教師與輔導員之間的協作關系,高職院校可以有效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服務。
4.2" 搭建三個平臺,強化系統提升
高職院校應搭建理論培訓、實戰演練、資源對接三大平臺。理論培訓平臺應涵蓋創新創業政策、商業管理、法律法規、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多學科知識,同時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確保輔導員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實戰演練平臺旨在幫助輔導員在模擬的市場環境中進行角色扮演和決策訓練,提升其創新創業教育指導能力。資源對接平臺如校企協同創新中心、產學研合作平臺等,旨在建立與行業、企業的緊密聯系,為輔導員提供豐富的行業信息和實踐機會,促進其與外部資源的有效對接,以便輔導員更好地指導學生創新創業。
4.3" 健全四項機制,營造創新氛圍
高職院校應健全創新創業輔導員遴選機制、傳幫帶機制、激勵機制、宣傳機制。首先,高職院校應根據輔導員專業背景、工作經歷、創新創業指導經驗、學習能力等,遴選一批創新創業輔導員,通過理論培訓、實戰演練強化其創新創業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其次,高職院校應鼓勵創新創業輔導員在學校內外部資源的支持下,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或大賽指導,累積經驗,提升創新創業指導與服務能力。再次,高職院校應通過傳幫帶機制,不斷壯大創新創業輔導員隊伍,提高其整體水平。最后,高職院校應健全激勵機制,將創新創業項目和大賽的指導成果納入輔導員年度考核、職級評定等,激發輔導員參與創新創業工作的熱情,促使輔導員主動尋求自我提升。同時,對于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重要賽事中獲獎的指導老師,高職院校可通過校園網、官微等進行廣泛宣傳,營造創新氛圍。
5" 總結
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高職輔導員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全面育人體系中以生為本的教育實踐的關鍵環節。輔導員應正確定位自身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角色,致力成為政策的宣傳者和貫徹者、氛圍的營造者和激發者、學生的指導者和服務者。同時,輔導員應積極構建“五維一體”的職能實現路徑,切實發揮自身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高職院校也應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促進輔導員創新創業教育職能的實現。
基金項目:2024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高職院校藥學專業構建‘3T’職業發展教育體系的研究”(24SZC-138);2024年度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科研立項課題社會科學項目“‘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輔導員職能實現路徑研究”(SZWZY202435);2023年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工作坊“創意工坊”(SZWZYFDY202304)。
參考文獻
[1] 唐伶芳,馮傳平,鄭湘寧." 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研究[J].中國就業,2024(1):87-88.
[2] 烏辛未.輔導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和路徑[C]." 2024年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研討會論文集,2024:4.
[3] 孫媛媛.輔導員創新創業指導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4(6):133-136.
[4] 徐嵩松.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4(32):89-92.
[5] 董慧.“雙創”時代高職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培養和職業化發展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1(19):99-103.
[6] 梁勤.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及角色實現路徑[J].才智,2024(16):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