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文學、哲學、道德、倫理等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進步,如何在當代社會實現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成為學術界和文化界的重要議題。本文首先分析了《詩經》中所蘊含的語言藝術、道德倫理、社會風俗、自然觀等方面的文化內涵,并探討了其目前的應用現狀和問題,最終通過現代教育、傳媒技術、文化產業等途徑,實現《詩經》的有效改進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創新應用。
【關鍵詞】《詩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3-003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3.011
《詩經》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和最古老的詩歌總集之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學價值、思想內涵和藝術表現至今影響深遠。它不僅是一部文學經典,也是古代中國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僅記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他們的情感世界以及對社會、倫理、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詩經》具有極高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能夠為現代社會提供諸多思想啟迪。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詩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如何在當代社會實現其轉化與創新,如何使這一文化經典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廣泛傳播,成為學術界和文化界的重要研究議題。
一、《詩經》的多維文化內涵
《詩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蘊含文學、藝術上的價值,還涵蓋了倫理、社會、哲學等多個方面。通過對《詩經》的挖掘,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一)語言藝術的獨特魅力
《詩經》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其語言藝術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首先,《詩經》語言簡練、精致,形式上常采用四言、六言等簡短的句式,這種簡潔的行文方式使得詩歌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易于傳頌和記憶。詩歌中的節奏感不僅使得《詩經》的語言更具音樂性,也促使其成為口耳相傳的經典。
《詩經》中的賦比興手法是其語言藝術的另一個特點。賦比興是《詩經》重要的藝術手法之一,通過借物抒情、以物寓意,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情感與思想。例如,《周南·關雎》通過描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畫面,表達對理想愛情的向往與追求;《周南·桃夭》通過對桃花盛開場面的描寫,表現了理想婚姻的和諧美滿。這種通過自然景物象征人生情感的藝術手法,不僅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也為后世文學創作提供了深刻的藝術啟示。
(二)道德倫理的深刻內涵
《詩經》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它還包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思想。從《詩經》中的許多詩歌中,可以看到古代社會對于道德、倫理、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詩經》中的倫理思想尤為突出,許多詩歌都涉及婚姻、愛情、忠誠等社會倫理問題。例如,在《王風·大車》中表達了女子大膽熱烈且真摯的愛情;在《鄭風·有女同車》中通過描寫男女共同出游的場面,展現了男女之間的美好愛情;在《鄭風·女曰雞鳴》中展現了新婚夫婦情投意合、真摯樸實的婚姻生活,體現古人對理想婚姻的追求和對愛情忠誠的重視;此外,《詩經》中的部分詩歌也展現了一夫多妻制度下的薄情寡義,這對新時代設立合理的婚姻制度、形成正確的婚姻觀具有借鑒意義。
此外,《詩經》中還表現了對家庭孝悌之情和社會責任的重視。在《邶風·凱風》《豳風·鴟鸮》中歌頌了對母親的無盡感恩與深情;在《小雅·蓼莪》中贊頌了父母之辛勞;在《小雅·常棣》中歌詠了兄弟友愛之情,避免兄弟鬩墻。在《秦風·無衣》中通過描寫士兵磨刀擦槍、奔赴前線的場面,體現了濃濃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之情;在《鄘風·干旄》中衛文公為振興衛國求賢若渴,體現對君主能夠招賢納士的贊美,在《小雅·鶴鳴》中也如此。
(三)社會風俗的歷史反映
《詩經》不僅是文學經典,也記錄了古代中國社會的風俗、禮儀和人際關系。《詩經》中的許多詩歌都描述了古代的社會生活、節令變化和人際交往,展示了當時社會的基本面貌和文化特色。
在婚姻和家庭方面,《詩經》提供了豐富的社會風俗樣本,例如,《召南·鵲巢》《齊風·著》通過描述婚禮的盛況,反映了當時的婚姻禮儀;此外,《詩經》還涉及了古代的節令、祭祀等風俗,如《周頌·清廟》《周頌·維清》《商頌·那》中的祭祀描寫,體現了古代人對祖先和神靈的崇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價值觀。此外,《大雅·生民》《大雅·公劉》《大雅·綿》等一系列周族史詩,也對研究周王朝的社會生活具有重要價值。
(四)自然觀與哲學思想
《詩經》通過對自然景象的細致描寫,展現了古人對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哲學思考。《詩經》中的許多詩歌通過描繪自然界的動植物、山川河流,表達了人類對生命、自然、宇宙的認識。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認為人類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詩經》中的自然觀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不僅對中國古代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當代的生態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豳風·七月》便是其中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詩中描寫了西周人民一年到頭無休止的勞動過程和衣食住等生活情況。從歲寒寫到春耕開始,既有婦女蠶桑制作布帛衣料,又有獵取野獸、采藏果蔬和釀酒,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中,“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生動體現了歲時節令的變化,也成為詩中最為朗朗上口的一句。
二、《詩經》的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得到大眾的重視,因此,《詩經》在教育、傳播、文化產業等領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然而,盡管《詩經》在這些領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亟待解決。
(一)目前的應用現狀
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初高中教育,《詩經》的教學應用已有較為廣泛的實現。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詩經》中的部分經典詩篇被納入教材,通過經典的詩句幫助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流與精髓。如《周南·關雎》《秦風·蒹葭》等詩篇,能夠引導學生認識到古人對愛情、自然、社會倫理的思考,這對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和人文素養具有積極意義。在高等教育中,許多中文系或文學系也已開設了專門的《詩經》課程,同時學術研究也不斷深入,近年來學者們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將《詩經》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探討《詩經》在新時代的課程應用。
在現代傳媒技術的推動下,《詩經》逐漸進入了影視、音樂、網絡平臺等領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傳播機會。近年來,許多影視劇、紀錄片將《詩經》作為文化符號,融入作品創作中。例如,近年來流行的古風音樂和音樂劇作品,往往借助《詩經》中的詩句和意象,借以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此外,《詩經》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也獲得了諸多文創產品的開發。例如,許多文創公司利用《詩經》中的經典詩句與意象,設計制作了帶有《詩經》文化符號的紀念品等,這些文創產品不僅符合當代審美,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滲透《詩經》的文化內涵。此外,部分舞臺劇、音樂劇以及影視劇的改編,也使得《詩經》在現代文化產業中得到了有效應用和創新轉化。
(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傳統文化傳播與現代審美的脫節。在影視、音樂、文創等領域的應用中,盡管《詩經》得到了一定傳播,但有時存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之間的脫節問題。在一些文化作品中,過度的現代化改編或商業化運作,可能會導致《詩經》原本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理念被忽視或歪曲,失去了其應有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化價值,導致年輕一代對《詩經》的理解淺嘗輒止。
文化產業化過程中的表面轉化。在文化產業中,雖然《詩經》被應用于文創產品的設計和推廣,但在某些情況下,過度商業化的運作可能會導致《詩經》的表面轉化。部分文創產品和藝術作品雖然利用《詩經》的詩句和意象進行創作,但往往缺乏深入的文化闡釋與背景理解,容易將《詩經》當作單純的“圖案”或“裝飾”來使用,而忽視其背后的文化理念和思想體系。
三、《詩經》當代應用的改進之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如何將《詩經》有效地轉化和傳播,真正解決存在的問題,成為當代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通過教育體系進行文化傳承
教育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基礎。要實現《詩經》的當代轉化,首先要在教育體系中加強《詩經》的教學和研究。在中小學教育中,應提升教材設計科學性,精選《詩經》篇目,注重實踐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同時完善各學段教育的《詩經》課程設置,推進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縱向貫通,實現教育鏈條的上下銜接。教師同時要加強對《詩經》文化內涵的學習與研究,實現教育實踐與理論創新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從文學、歷史、道德等多角度理解《詩經》蘊含的豐富價值。
在高等教育中,聯動文學、藝術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資源,以課程思政為引領,將《詩經》融入文學、歷史和政治課堂,構建“以文化人”的協同育人模式;同時深化“三全育人”理念,通過通識課程、校內外活動、實踐基地建設等,實現《詩經》教育的全覆蓋與深層次融入。
(二)通過傳媒技術促進文化傳播
現代傳媒技術為《詩經》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借助電視、電影、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平臺,《詩經》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傳播給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觀眾。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短視頻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成為《詩經》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例如,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制作關于《詩經》的文化解讀視頻,向年輕人普及《詩經》的基本知識和詩歌魅力;通過影視作品的創作,將《詩經》中的經典詩歌改編為電視劇、電影,使更多人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方式感受到《詩經》的藝術魅力。
此外,也可以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構建“互聯網+《詩經》”模式,搭建個性化推薦的《詩經》學習與推廣平臺,同時創新傳播形式,可以借鑒《黑神話:悟空》的成功經驗,開發《詩經》主題游戲、VR體驗項目等激發大眾興趣,讓《詩經》中的場景和故事“活”起來,從而提升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參與度。
(三)通過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創新
《詩經》不僅是文學經典,它的文化價值還具有巨大的產業化潛力。在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背景下,《詩經》可以通過文創產品、藝術作品等多種形式進行創新轉化,成為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商品。例如,可以設計基于《詩經》詩句和意象的文創產品,如書簽、文化衫、飾品等;也可以將《詩經》改編成舞臺劇、音樂劇等,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此外,也可以將《詩經》融入旅游產業,推出主題文旅路線,比如“《詩經》尋根之旅”,讓游客在游覽中體驗《詩經》中描繪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同時可以設置《詩經》文化體驗區,通過實景演出、傳統服飾體驗等形式,讓游客親身感受《詩經》的魅力。在鄉村振興和城市文化建設中融入《詩經》智慧,探索創新型文化實踐模式,例如可以利用《詩經》中關于農耕、田園生活的詩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村落,吸引游客體驗傳統農耕文化。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融入《詩經》元素,在公共空間設置《詩經》主題雕塑等,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時不定期開展《詩經》主題的文化節慶活動,增強市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擴大《詩經》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力。
四、小結
《詩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通過現代教育、傳媒技術、文化產業化等途徑,能夠有效地實現《詩經》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通過對《詩經》的深入研究和現代化應用,不僅能夠使其在當代社會發揮重要作用,還能夠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未來應進一步挖掘《詩經》的多元價值,確保這一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輝。
參考文獻:
[1]周振甫譯注.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23.
[2]程俊英譯注.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3]陳明珠.關雎之改—— 《詩經》中的愛欲與禮法[J].浙江學刊,2024,(06):183-190.
[4]趙曉霞,王光宗.“四重境界”融合:《詩經》的勞動教育意蘊及其新時代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24,(06):50-56.
[5]曹勝高.祀行儀式與《詩經》相關樂歌的生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0(02):123-130.
[6]黃玉順.美人之思:中國美學意識的覺醒—— 《詩經》美學思想研究[J].理論學刊,2023,(01):135-144.
[7]嚴嬋娟.《詩經》生態觀對美麗中國建設的價值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0):77-79.
作者簡介:
丁可心,男,漢族,黑龍江黑河人,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